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泪姻缘

第一章 摸透村情

    司徒村与于望城生活的农村一样,是一个有着三百多户家庭、近两千人,方圆十平方公里的村庄,包括七个组,这里,庄台与庄台、农户与农户零星分散在各个地方,占据着大片的土地,使得整个村庄多年来工业基础薄弱,只有几个小作坊式的企业,上了年纪的农民都以种田为生,青壮年大部分到海城甚至更远的大城市打工谋生,学龄儿童普遍由母亲和爷爷、奶奶照顾生活,农民生活虽然不算贫困,比起外省大山里的少数民族村落要好得多,但与充满现代感的海城市区城中村相比,要逊色不少,这个中原因除了地理位置外,最重要的是,多少年来,司徒村都没有遇到过一个锐意进取,敢闯敢干的领头人,这也造就了这里的村民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意识比较强,对村干部的能力和水平持消极、怀疑态度,这给于望诚打破僵局,创新实干,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报到当日,于望诚在北集乡副乡长尤桂明陪同下,来到村部,向村支书周华清及村委一班人大致介绍了自己基本情况,互相熟悉后,于望诚向周华清详细询问了村里面积、人口、产业、耕地、财务,村民文化、技能、收入等。

    一个上午很快过去,尤桂明站起身,热情地对于望诚说道,“于处长,在你来我们村挂职前,我们已知道你之前担任方书记秘书,所以,乡领导特别重视,嘱咐我,中午请你到政府食堂吃个便饭。”

    于望诚感到有些意外,但他很快镇定下来,“谢谢尤乡长好意,本来我一个人过来就行了,可你硬要陪着我,花费一个上午的时间,这已让我很不安了,再去政府食堂就算,让老百姓看到,影响很不好的,我看就在村部吃算了。”

    “于处长,今天你可得听我的,一来这是乡里书记意思,二来你今天是第一天报到,我们得为你接风洗尘,所以,无论如何,你都不能拒绝。”

    于望诚笑笑,“尤乡长,你替我谢谢陶亮书记,但我真不能去,吃饭也许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村民可以从中看到我们乡村干部的作派,影响我们日后工作开展的,我倒建议,你也别走了,打个电话给乡里,让他们撤了饭席吧。”

    尤桂明无奈地笑笑,多少年来,他都没遇到过如此固执、清高的干部,难道是因为身价高、世面广,看不起基层干部,还是性格使然,这,也许只有通过日后的观察了解才知道了。

    周华清听说于望诚在村部吃,立即准备让会计小张去买些熟食和酒来。

    于望诚立即制止了他,“周支书,你就不要破费了,村里资金本来就紧张,不必为我一个人打破常规,我们有什么吃什么。”

    “可于处长,我们就做了三菜一汤,太寒酸了吧?”周华清有些委屈。

    “村里三个人,加尤乡长和我,人不多,我们看菜吃饭吧。你们不要有顾虑,我是个对吃不讲究的人,把肚子填饱就行了。”

    短短二十分钟时间,就结束了午餐,推开饭碗,于望诚就准备再听听村“两委”一班人对发展村级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周华清有些不太乐意,“于处长,我看我们等上班时间再谈吧,犯不着这么着急的。”

    “你是不是有事?”

    “没有,就是我平时有午睡习惯,如果中午不休息,下午干什么事情都无精打采的。”

    于望诚看了看周华清,颇有些无奈,“周书记,以后可能你这个习惯要改改了,如果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我们能有什么作为?又怎么能取信于村民?”

    周华清面露不快,尤乡长立马打圆场,“华清就克服一下吧,以后习惯就好了。”

    “尤乡长,你陪了我们一个上午,就先回去吧,以后有什么事情和困难,我直接去找你,到时请你多关照。”

    “于处长,看你说的哪里话。”尤桂明立即说道,“本来,凭你的关系,完全可以去经济条件更好的村里做个名义上的‘第一书记’,混个一年,镀层金回去,但选择到我们这里,我相信,肯定是想干番事业的,所以,只要你有困难,我们乡里一定全力帮助和支持你,你就不要客气了。”

    尤乡长辞别于望诚后,**司徒村委员会支部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周华清、村委会副主任宋玉河、村总帐会计张正吾及挂职“第一书记”于望诚围坐在一张八仙桌旁,就如何改变村贫困落后面貌,带领村民共同富裕进行了热烈讨论。

    “司徒村这么多年一直未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给招商引资带来很多困难,普通农民光靠种几亩地,仅仅维持基本生活而己,要真正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必须摆脱农业桎梏。”周华清首先发了言。

    “我觉得司徒村贫困落后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改变面貌,必先改变思想。过去几十年,我们这个村为什么一直裹足不前,原因就在于村民们过着周而复始的学艺糊口、打工养家生活模式,从来就没有树立起依靠知识、文化、本领改变命运的意识,也没有过敢于冒险和闯荡,自己创业做老板的先例,导致村里多少年都难出一个大学生,更没有出过资产显赫的老板。”宋玉河发言比起周华清,更有见地,于望诚边听边不住地点头。

    “我认为,这个村所以经济基础薄弱,除了先天性因素外,后天原因也有很多,我感觉最深的就是,这里村民习惯于满足现状,没有进取意识和争先意识,也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抱团发展的思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两年前,村里因资金紧张,便通过集资方式,要求每户拿出八百元安装自来水,这本来是利村利民的事情,而且村里明确,这不是摊派,而是暂借,待村财政宽裕后再返还,并且按照银行标准支付利息,可无论我们怎么做工作,村民就是不肯掏钱,宁愿喝自己打的井水,连乡长都出面担保,还是没有效果,最后没办法,村里通过乡财政担保,从银行贷了三十万才通上自来水,这个钱到现在还没还清,所以,村民思想觉悟不高,才造成我们村今天这个局面。”会计张正吾说道。

    于望诚一边听一边记,大家发言后,他开了口,“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觉说得都不错,都很有道理,把我们司徒村这些年没能摆脱贫困帽子的根源说得透彻见底,归纳的原因若干条,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就是问题出在人身上,从村‘两委’来说,我听了一个上午介绍,也看了建村以来的历史,不怕华清支书不高兴,没有哪个支书上任后,将全部精力和心思用在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上,几任支书都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这怎么能行?村‘两委’一把手是村党员及村民选举出来的,他们把神圣的一票投给最信任的人,就是希望他们不负众望,开拓创新,带领群众敢闯敢干,提高收入,过上好日子,可结果呢,村里到现在为止,竟然都没有任何集体收益,这样的话,哪有钱来搞建设,搞发展,为村民们做好事,办实事,又怎么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期望?”

    周华清听了面红耳赤。

    “所以,这也就解释了刚才小张说的村民不愿意集资的原因,因为他们信不过咱们,又怎么可能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包括他们思想落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等,看似病根在他们自身,实质与我们村干部平时的宣传、教育、引导不力,有很大关系,有句话说得好,‘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再深再大的矛盾,再不讲理的人,只要把根源弄清,把道理讲透,把功夫做深,村民总有茅塞顿开的时候。”于望诚继续说道,“司徒村大致现状我已基本清楚,但我认为,要想脱贫致富,就必须摆脱怨天尤人的消极思想,不停留于过去,也不纠结于客观因素,把眼光和精力实实在在地放在当下和未来,重点谋划好现在如何做,怎么做好?

    “对于现在的功课和未来的规划,我还没走村入户搞实地调查,所以,还没有发言权,我想请华清支书用两周的时间带我到三百六十户村民家中逐一走访,一方面,熟悉各小组、各家各户具体情况,另一方面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再听听他们对村里发展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我看开个村民大会就行了,让大家集中认识你一下,不然,这样你多累呀,不要把腿跑断呀!”周华清提议道。

    于望诚不知道周华清是自己嫌苦,还是真的为自己着想,笑道,“我跟你说,我也是农村长大的,而且也在机关呆了好些年了,对农民和机关干部,还是比较了解的,他们最痛恨、最反感的就是领导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官僚主义盛行,所以,除了布置任务和传达政策等,其他事情都要尽可能深入每家每户,这样一来,时间长了,老百姓自然与我们熟悉了,距离拉近了,感情也加深了,做起事情来可能也就顺手顺心,顺利得多。”

    周华清没想到一个下派来的挂职干部对农村、对农民、对农业了解得如此精深,发言如此精辟。殊不知,为了尽快融入角色,于望诚事前就补足了功课,除了购买很多“三农”问题专业书籍,还回了几次老家,向几任村支书学习求教。

    “华清,我得提醒你一点,以后别再叫我于处长了,这样老百姓听了不舒服,我呢,今年三十六,说小也不小,说老也不老,你及乡亲们,以后都叫我大于吧,这样显得接地气。”

    周华清点头笑道,“好,好。”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