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四章 筑城之争
惊愕过后, 赵南星沒有辩驳, 默默点头道:“徐光启, 这个名字我记下了, 若他真有这方面才能, 朝廷决不会埋沒, ”
他不辩驳, 是因为他觉得魏四的话很有道理, 譬如自己当年, 不就是因为那个官做得不如意, 才不管是一品二品便拍屁股走人, 做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云野鹤吗,
邹元标未辩驳, 是因为他找不出辩驳的理由, 虽然魏四的话与他的思想有着天壤之别, 但却似乎很实在,
左光斗也未辩驳, 是因为他早猜到魏四会有惊人之语, 不然他就不是魏四,
魏四致谢告辞后, 赵南星望着他的背影良久后惊呼, “便是此人, 一定是他, ”
“你是说‘八千女鬼’指的就是他, ”邹元标问,
“此人有着完全不同的两种秉性, 有着完全不同的两种思想, 甚至可以说他整个人的构成便如同神与鬼的结合, 此人是我至今见过的人中最符合条件的那个, ”赵南星几乎是一口气说出,
左光斗不知那个预言, 便问起,
邹元标详细向他讲起,
“此人却非常人, ”听完后, 左光斗开始讲叙与魏四的几次接触, 引來那两位君子愈加惊奇, 也加深了他俩的判断,
魏四不知道他们的判断, 他兴高采烈地去向翰林院, 告诉徐光启这个好消息, 他相信赵南星会很有兴趣地调查徐光启, 然后任用,
一直想有所作为的徐光启, 听魏四一说, 很是高兴, 并表示不论官职高低, 只要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便会毫不犹豫地前往,
杨守勤过來说冯梦龙一早便已离京, 三人又唏嘘了会,
就在熊延弼、王化贞之案还未最后了结之时, 辽东方面又出事, 袁崇焕与经略王在晋产生矛盾,
其实王在晋起初还是很欣赏袁崇焕的, 袁崇焕奉命來到后, 便给了一个任务, 出关去前屯卫去收抚流离失所的难民, 袁崇焕当夜出发, 在荆棘虎豹之中夜行, 四更天时到达, 前屯城中将士无不佩服,
王在晋认为自己有了得力的帮手, 立刻奏请正式任他为宁前兵备佥事,
袁崇焕本來是沒有专责的散官, 现在有了驻地, 相当于宁远、前屯卫二城的城防司令部政治委员, 身当山海关外抗御清兵的第一道防线, 不过他虽负责防守宁远、前屯卫, 但最前线的宁远却沒有城墙, 沒有防御工事, 根本无城可守, 他只得驻守在前屯卫,
本來应很和谐的两人矛盾却在这时显现出來, 焦点便是筑城, 在哪筑城,
袁崇焕认为单是守御山海关, 未免太过危险, 沒有丝毫退步的余地, 只要一仗打败, 这个大要塞失守, 敌军便可直攻到京城, 所以在战略形势上, 必须将防线向北移, 越是推向北方, 山海关越安全, 北京也越安全, 于是他主张筑城宁远,
王在晋说到底是文弱书生, 根本不懂军事, 眼光短浅, 胆子又小, 听袁崇焕说要在关外守关, 想想道理倒也是对的, 但却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八里铺筑城守御,
在他看來, 离山海关越近才越安全, 远了, 逃不回來怎么了得,
袁崇焕认为只守八里的土地沒有用, 外围阵地太窄, 起不了屏障山海关的作用, 和王在晋争论, 王不采纳他的意见,
袁崇焕这时犯了个大错, 不论谁的主张正确, 都不可越级呈报, 而他蛮劲一上來, 顾不得这些, 径自回京向兵部和内阁投诉,
朝廷可不想曾经的熊、王悲剧再重演, 对二人的建议展开大讨论, 结果多数官员认为宁远太远, 难以守住, 支持王在晋, 这其中也包括首辅叶向高,
孙承宗考虑再三, 向内阁提出亲自出关巡视, 进行具体考察后, 再作决定, 内阁同意,
“是否可以带一人同行, ”这时袁崇焕突然问孙承宗,
“何人, ”孙承宗好奇问道,
袁崇焕说出他的名字, “魏忠贤魏四, ”
袁崇焕进京后最先见的人不是孙承宗, 而是魏四, 他把与王在晋的矛盾全盘托出, 希望魏四能帮忙想办法,
“孙承宗非比他人, 他必会去实地考察才做决定, 袁大人放心, 只管向上禀报, ”魏四稍作思考, 对他道,
袁崇焕一时赌气來到京城, 这时缓过劲來, 竟有些犹豫,
魏四开解道:“事关国家安危, 民族兴亡, 袁大人何必顾虑那些粗枝末节, 是非功过自有后人來说, 考虑得过多反而会做错, ”
袁崇焕是在魏四的鼓励下越级呈报的, 如今果如魏四所料, 孙承宗要亲往关外, 他自是希望魏四同行,
对于袁崇焕的请求, 孙承宗反而犹豫起來, 一个内宫太监, 跟着去能做甚,
孙承宗犹豫不犹豫其实都沒关系, 因为这件大事已惊动内宫, 而魏四向王安毛遂自荐愿随孙承宗巡视辽东,
内宫太监代皇上巡视在万历朝极为普遍, 前次卢受不就是吗,
王安见魏四心系社稷, 十分感动, 心中大呼后继有人, 欣然同意, 他哪知魏四的离开另有玄机,
魏四与他又聊了很久才离开, 离开时, 他强忍着回头的愿望, 不断对自己说:不是我的错,
好人未必一生平安, 当他成为某种障碍时, 必然会被移除,
在这之前的连续两日, 王体乾、刘若愚、李永贞都在紧急商议着, 目标只有一个, 赶走王安,
魏四不想被世人诟病, 所以他选择不在京城,
不管孙承宗是否情愿, 魏四都已与他一起奔向山海关, 而此时王安也去了西山, 他的病情又起反复,
这时已是五月, 百花盛开的春天, 抵达山海关的孙承宗立刻召集关内外文臣武将开会讨论战略部署问題, 会上众人发表意见, 王在晋主守山海关, 阎鸣泰主守觉华岛, 袁崇焕主守宁远, 众说纷芸, 莫终一是,
阎鸣泰便是萨尔浒之战存活的那位, 李如柏的心腹, 虽辽东一次次失利, 但善于认“干爹”的他未因此而官途受阻, 如今已是辽东监军,
他望着一言不发的魏四, 竟有些忌惮, 这位已故“干爹”卢受的亲信, 这次來辽东作甚,
來做甚, 当然不是來揭你的老底, 魏四沒听进这次“军事会议”的内容, 脑海里一直在想着宫内的进展,
见争执不下, 孙承宗挥手停止会议, 亲往宁远视察, 魏四、袁崇焕等人自是跟着,
宁远是山海关与锦州的中间站, 地理位置很是重要, 曾经修了十分之一不到的城墙低矮破旧, 若敌军來攻, 轻易便可攻破,
袁崇焕向孙承宗详细讲解在这筑城的重要性, 首先是守御的疆土向前延伸二百多里, 可以延缓敌军对山海关的威胁;另一方面这些年來, 辽东辽西的汉人流离失所, 若是给满洲人掳去, 便成了奴隶, 若有宁远城, 便可收容这些人,
实地考察后的孙承宗回到山海关, 力劝王在晋听从从袁崇焕的提议, 在宁远筑城,
几日已过, 王在晋仍不肯妥协, 与他争执,
离京也有十日, 孙承宗作最后努力, 问他:“新旧两城相距不过八里, 旧城外有城防壕沟和设施, 若新城士卒溃散, 岂不是会陷入自家陷阱呢, ”
就在王在晋沉思之时, 孙承宗继续发问:“新旧两城之间, 南面是水, 北面是山, 溃卒无路可逃, 如果都拥于旧城之下, 那到底是开门放他进來, 还是不开门听任他们在外, ”
“北面山上有三座山寨, 若是逃溃可以去那里;旧城有三道关口, 完全可以让士兵们顺利回城, ”王在晋倔强地道,
孙承宗本意是想劝王在晋与袁崇焕和解, 见他仍在辩驳, 不由怒道:“兵法上讲置之死地而后生, 怎可为他们提供逃跑之路呢, ”
王在晋欲言又止, 低下头, 但神情仍是很不服气,
这时只有三人, 因为魏四的特殊身份, 所以孙承宗任由他跟随, 魏四见此情景, 插话道:“我猜王经略的本意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吧, ”
“怎讲, ”孙承宗喝问, 而王在晋不由抬头望着魏四, 似乎被他看破心思,
魏四微笑道:“孙大人, 谁都知道‘边兵易走’的道理, 兵败如山倒, 杀之也不能止, 而那些壕沟陷阱能够起到阻止士卒逃跑的作用, 再说那几个山寨, 又怎能保全士兵们呢, 他们唯有死战到底, 毫无退路, ”
“魏公公说的沒错, 考虑到这会涣散军心, 所以我不肯说出内中隐情, ”王在晋被魏四说破心思, 既惊讶又欣喜,
这下无言以对的是孙承宗了,
魏四还沒说完, “对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 我并不认为正确, 虽然有过项羽破釜沉舟的成功例子, 但那是迫不得已, 是以少搏多, 而用此法导致全军覆沒的例子比比皆是, 与其让士兵们作无谓的牺牲, 不如让他们保留生命, 继续效力岂不更好, 再说我军背后千是千万万的大明军民, 为何要做这无奈之举呢, ”
这下, 孙承宗与王在晋皆无言以对,
“把士兵生命当儿戏的统帅最终只会失败, ”魏四最后说,
孙承宗和王在晋红着脸低下头, 惭愧不已,
他不辩驳, 是因为他觉得魏四的话很有道理, 譬如自己当年, 不就是因为那个官做得不如意, 才不管是一品二品便拍屁股走人, 做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云野鹤吗,
邹元标未辩驳, 是因为他找不出辩驳的理由, 虽然魏四的话与他的思想有着天壤之别, 但却似乎很实在,
左光斗也未辩驳, 是因为他早猜到魏四会有惊人之语, 不然他就不是魏四,
魏四致谢告辞后, 赵南星望着他的背影良久后惊呼, “便是此人, 一定是他, ”
“你是说‘八千女鬼’指的就是他, ”邹元标问,
“此人有着完全不同的两种秉性, 有着完全不同的两种思想, 甚至可以说他整个人的构成便如同神与鬼的结合, 此人是我至今见过的人中最符合条件的那个, ”赵南星几乎是一口气说出,
左光斗不知那个预言, 便问起,
邹元标详细向他讲起,
“此人却非常人, ”听完后, 左光斗开始讲叙与魏四的几次接触, 引來那两位君子愈加惊奇, 也加深了他俩的判断,
魏四不知道他们的判断, 他兴高采烈地去向翰林院, 告诉徐光启这个好消息, 他相信赵南星会很有兴趣地调查徐光启, 然后任用,
一直想有所作为的徐光启, 听魏四一说, 很是高兴, 并表示不论官职高低, 只要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便会毫不犹豫地前往,
杨守勤过來说冯梦龙一早便已离京, 三人又唏嘘了会,
就在熊延弼、王化贞之案还未最后了结之时, 辽东方面又出事, 袁崇焕与经略王在晋产生矛盾,
其实王在晋起初还是很欣赏袁崇焕的, 袁崇焕奉命來到后, 便给了一个任务, 出关去前屯卫去收抚流离失所的难民, 袁崇焕当夜出发, 在荆棘虎豹之中夜行, 四更天时到达, 前屯城中将士无不佩服,
王在晋认为自己有了得力的帮手, 立刻奏请正式任他为宁前兵备佥事,
袁崇焕本來是沒有专责的散官, 现在有了驻地, 相当于宁远、前屯卫二城的城防司令部政治委员, 身当山海关外抗御清兵的第一道防线, 不过他虽负责防守宁远、前屯卫, 但最前线的宁远却沒有城墙, 沒有防御工事, 根本无城可守, 他只得驻守在前屯卫,
本來应很和谐的两人矛盾却在这时显现出來, 焦点便是筑城, 在哪筑城,
袁崇焕认为单是守御山海关, 未免太过危险, 沒有丝毫退步的余地, 只要一仗打败, 这个大要塞失守, 敌军便可直攻到京城, 所以在战略形势上, 必须将防线向北移, 越是推向北方, 山海关越安全, 北京也越安全, 于是他主张筑城宁远,
王在晋说到底是文弱书生, 根本不懂军事, 眼光短浅, 胆子又小, 听袁崇焕说要在关外守关, 想想道理倒也是对的, 但却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八里铺筑城守御,
在他看來, 离山海关越近才越安全, 远了, 逃不回來怎么了得,
袁崇焕认为只守八里的土地沒有用, 外围阵地太窄, 起不了屏障山海关的作用, 和王在晋争论, 王不采纳他的意见,
袁崇焕这时犯了个大错, 不论谁的主张正确, 都不可越级呈报, 而他蛮劲一上來, 顾不得这些, 径自回京向兵部和内阁投诉,
朝廷可不想曾经的熊、王悲剧再重演, 对二人的建议展开大讨论, 结果多数官员认为宁远太远, 难以守住, 支持王在晋, 这其中也包括首辅叶向高,
孙承宗考虑再三, 向内阁提出亲自出关巡视, 进行具体考察后, 再作决定, 内阁同意,
“是否可以带一人同行, ”这时袁崇焕突然问孙承宗,
“何人, ”孙承宗好奇问道,
袁崇焕说出他的名字, “魏忠贤魏四, ”
袁崇焕进京后最先见的人不是孙承宗, 而是魏四, 他把与王在晋的矛盾全盘托出, 希望魏四能帮忙想办法,
“孙承宗非比他人, 他必会去实地考察才做决定, 袁大人放心, 只管向上禀报, ”魏四稍作思考, 对他道,
袁崇焕一时赌气來到京城, 这时缓过劲來, 竟有些犹豫,
魏四开解道:“事关国家安危, 民族兴亡, 袁大人何必顾虑那些粗枝末节, 是非功过自有后人來说, 考虑得过多反而会做错, ”
袁崇焕是在魏四的鼓励下越级呈报的, 如今果如魏四所料, 孙承宗要亲往关外, 他自是希望魏四同行,
对于袁崇焕的请求, 孙承宗反而犹豫起來, 一个内宫太监, 跟着去能做甚,
孙承宗犹豫不犹豫其实都沒关系, 因为这件大事已惊动内宫, 而魏四向王安毛遂自荐愿随孙承宗巡视辽东,
内宫太监代皇上巡视在万历朝极为普遍, 前次卢受不就是吗,
王安见魏四心系社稷, 十分感动, 心中大呼后继有人, 欣然同意, 他哪知魏四的离开另有玄机,
魏四与他又聊了很久才离开, 离开时, 他强忍着回头的愿望, 不断对自己说:不是我的错,
好人未必一生平安, 当他成为某种障碍时, 必然会被移除,
在这之前的连续两日, 王体乾、刘若愚、李永贞都在紧急商议着, 目标只有一个, 赶走王安,
魏四不想被世人诟病, 所以他选择不在京城,
不管孙承宗是否情愿, 魏四都已与他一起奔向山海关, 而此时王安也去了西山, 他的病情又起反复,
这时已是五月, 百花盛开的春天, 抵达山海关的孙承宗立刻召集关内外文臣武将开会讨论战略部署问題, 会上众人发表意见, 王在晋主守山海关, 阎鸣泰主守觉华岛, 袁崇焕主守宁远, 众说纷芸, 莫终一是,
阎鸣泰便是萨尔浒之战存活的那位, 李如柏的心腹, 虽辽东一次次失利, 但善于认“干爹”的他未因此而官途受阻, 如今已是辽东监军,
他望着一言不发的魏四, 竟有些忌惮, 这位已故“干爹”卢受的亲信, 这次來辽东作甚,
來做甚, 当然不是來揭你的老底, 魏四沒听进这次“军事会议”的内容, 脑海里一直在想着宫内的进展,
见争执不下, 孙承宗挥手停止会议, 亲往宁远视察, 魏四、袁崇焕等人自是跟着,
宁远是山海关与锦州的中间站, 地理位置很是重要, 曾经修了十分之一不到的城墙低矮破旧, 若敌军來攻, 轻易便可攻破,
袁崇焕向孙承宗详细讲解在这筑城的重要性, 首先是守御的疆土向前延伸二百多里, 可以延缓敌军对山海关的威胁;另一方面这些年來, 辽东辽西的汉人流离失所, 若是给满洲人掳去, 便成了奴隶, 若有宁远城, 便可收容这些人,
实地考察后的孙承宗回到山海关, 力劝王在晋听从从袁崇焕的提议, 在宁远筑城,
几日已过, 王在晋仍不肯妥协, 与他争执,
离京也有十日, 孙承宗作最后努力, 问他:“新旧两城相距不过八里, 旧城外有城防壕沟和设施, 若新城士卒溃散, 岂不是会陷入自家陷阱呢, ”
就在王在晋沉思之时, 孙承宗继续发问:“新旧两城之间, 南面是水, 北面是山, 溃卒无路可逃, 如果都拥于旧城之下, 那到底是开门放他进來, 还是不开门听任他们在外, ”
“北面山上有三座山寨, 若是逃溃可以去那里;旧城有三道关口, 完全可以让士兵们顺利回城, ”王在晋倔强地道,
孙承宗本意是想劝王在晋与袁崇焕和解, 见他仍在辩驳, 不由怒道:“兵法上讲置之死地而后生, 怎可为他们提供逃跑之路呢, ”
王在晋欲言又止, 低下头, 但神情仍是很不服气,
这时只有三人, 因为魏四的特殊身份, 所以孙承宗任由他跟随, 魏四见此情景, 插话道:“我猜王经略的本意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吧, ”
“怎讲, ”孙承宗喝问, 而王在晋不由抬头望着魏四, 似乎被他看破心思,
魏四微笑道:“孙大人, 谁都知道‘边兵易走’的道理, 兵败如山倒, 杀之也不能止, 而那些壕沟陷阱能够起到阻止士卒逃跑的作用, 再说那几个山寨, 又怎能保全士兵们呢, 他们唯有死战到底, 毫无退路, ”
“魏公公说的沒错, 考虑到这会涣散军心, 所以我不肯说出内中隐情, ”王在晋被魏四说破心思, 既惊讶又欣喜,
这下无言以对的是孙承宗了,
魏四还沒说完, “对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 我并不认为正确, 虽然有过项羽破釜沉舟的成功例子, 但那是迫不得已, 是以少搏多, 而用此法导致全军覆沒的例子比比皆是, 与其让士兵们作无谓的牺牲, 不如让他们保留生命, 继续效力岂不更好, 再说我军背后千是千万万的大明军民, 为何要做这无奈之举呢, ”
这下, 孙承宗与王在晋皆无言以对,
“把士兵生命当儿戏的统帅最终只会失败, ”魏四最后说,
孙承宗和王在晋红着脸低下头, 惭愧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