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因为不赚钱
《为奴十二年》杀青时,好莱坞最大的新闻并不是这部电影又或者《敢死队2》开拍,目前好莱坞最大的新闻是几大巨头在派对上为邵英雄联名签署推荐性,认为邵英雄为好莱坞做出了足够的贡献,请求好莱坞给与邵英雄留名星光大道的机会。[]
看到类似的新闻时,邵英雄感觉有一种好事变坏事的憋屈感,平日里他顶多是对奥斯卡垂涎三尺,类似星光大道这种东西倒是没怎么奢求,现在这么一弄好像有点请求好莱坞给与自己这个外来户一点荣誉增加信心一样,反正好说不好听,不管怎么说听起来都感觉不太对路。只是这件事完全是哈利-斯隆一个人策划的,邵英雄所负责的地方就是出席派对,其他的倒也没有干过什么。
新闻一出,关注好莱坞的网民反响还可以,大部分米国网民认为邵英雄给出一个应有的态度,起码姿态并没有如同跟好莱坞媒体作对一样放在特别强势的位置。至于华夏,目前这股风潮还没有进入华夏,邵英雄也不用太担心。
接下来邵英雄所要忙碌的事情则是将整部电影的后期制作完全提上日程,这一次,邵英雄有了自己剪辑的心思。
剪辑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同样意思的镜头碎片拼接到一起时能做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一个在房间内抽烟的人先出现,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此刻要是衔接一个植物镜头。那么这种衔接则代表者沉默;反之,将剪辑出来的东西调转,先出现一株植物在阳光下。而后出现抽烟的人,那所代表的很可能是某件事情出现了转机。
早起的电影都很短,只是一个远景的单一镜次,事件的长度和镜头长度是一样的,后来才有一些导演开始说故事(简单但需要更多镜头的故事)。对此,学术界认为电影叙事的发展是由法国、英国以及美国的导演促成的。20世纪初期,导演已经发明出了一种实用性的剪辑风格。称之为‘连续性剪辑’,这种剪辑方法至今仍沿用于剧情片中。这种剪辑风格是一种速记式、由来已久的习惯。连续性剪辑是不完全表现全部而保留时间的连贯性,这种剪辑手法并不复杂。却能让观众非常简单明了的一眼就看清楚电影,不会落入某些善于玩弄剪辑手法的导演圈套之中。其中,对于连续性剪辑运用最有代表性的则是1902年拍摄的月球旅行记。
当然,剪辑既是技术也是艺术。剪辑手法也多种多样。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形式主义等等。其中现实主义又包括段落镜头(代表电影《火车进站》)和连续性剪辑;古典主义则是较为传统的古典剪辑,如《一个国家的诞生》;形式主义则分为蒙太奇和抽象剪辑,代表作分别是顾尔德的三十二个极短篇与《韵律21》。
或许这些电影对于现在大部分人来说都不太熟悉,毕竟太过久远,就连顾尔德的三十二个极短篇也是在1994年完成的,不过也有其中的代表作,如昆丁的《低俗》。
在《低俗》电影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镜头,那就是约翰-屈伏塔和乌玛-瑟曼在餐厅内的一切。包括那场舞蹈都令人……其实这场戏的场景发生在餐厅狭导演可以把两个人放在同一个镜头内。让他们侧面对侧面,但这场戏用的却是另一个策略。屈伏塔演一个吸毒的职业杀手,他的老大出城时要他带老大的妻子去吃饭。他小心翼翼地面对她的轻浮和不按常理出牌,唯恐一个不小心就会要了他的命,所以,他对她‘保持距离’。那么这种‘保持距离’的方式该如何通过在狭小空间内表现出来呢?
昆丁先是在拍摄时通过传统镜头与反打镜头技巧区分开,强调他们俩的心理距离,随后,在剪辑时将这两个镜头对剪,让两人在镜头里呈现相互对立的单一,而不是并排坐在一起的靠近,当这个剪辑完成时,俩人的心理距离一下就出现了,观众也能明白为什么乌玛-瑟曼会对屈伏塔的疏离感着迷,因为这个男人不是那种一见面就满嘴哈喇子往上凑的哈巴狗,他与其他男人不一样。
尼可-基德曼与伊万-麦克格雷格主演的《红磨坊》所用的剪辑手法也很特别,这部歌舞片以爆发性很强的短促剪辑法完成,导演巴兹-鲁曼的剪辑风格是回到大制片厂时代柏克利那种万花筒式剪辑法,导演把剪辑重心放在表演者、音乐和风格上,不见得每个人都喜欢他这种由音乐录影带和广告发展出来的快剪风格,但是这种风格出现在好莱坞时,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它,就代表着独特。
在好莱坞更著名的剪辑手法则充满了跳跃性,比如那部大多数影迷一定看过的《谍影重重》,跳跃式的剪辑手法帮助这部电影提升了档次,马特-达蒙的失忆,让观众对他使用武器娴熟、防卫与攻击技巧出色、却弄不清每一个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人究竟是敌是友本该混乱的局面毫不意外。跳动的剪辑外塑了他的记忆片段,不时在下意识中晃过,强化了他的恐慌,因为他对种种片段统合不起来。
剪辑就是这么有意思的东西,他可以由散碎镜头组成的不合理变成合理,也能让正常叙述下的故事变得顺序颠倒,让观众摸不清头脑。不过,在商业化越来越严重的好莱坞,剪辑也出现了与艺术电影很大的区分,大部分好莱坞对剪辑的要求只有两条硬杠不允许跨越,第一,所有进入剪辑程序的电影都必须要有标准型的时间;第二,不管你剪成什么样,在内部放映时必须让每个人都看懂。
好莱坞并不反对艺术性十足的剪辑,但是,在这里玩艺术性剪辑必须符合以上两点,电影才能卖出好票房,没有好票房的电影就代表着小众,小众并不是指某一类题材受众的多少,和偏爱的多少,小众的意思就是指这部电影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艺术是小众吗?很明显不是,因为这两个字只要在任何人眼前出现,都会被抬高到一定的位置上受人膜拜,如今的世界上艺术并不代表异类,一个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词汇,如何去说它是小众?
这个世界上只要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且存在的就已经是大众了,邵英雄从不相信艺术这两个字属于自己手艺潮就完了。
进入了剪辑室的邵英雄还没有亲手操纵过任何一次剪辑,他对剪辑的认识更多时候属于在剪辑师的陪同下去告诉人家自己到底需要怎么样的剧情,然后通过剪辑师的技术在将自己需要的东西剪辑出来,就像是买来种子种到地里,长什么样先不管,起码知道这里种的是什么东西,长出来的是什么东西。至于除草、施肥、浇水之类的细节在慢慢研究。
等剪辑过第一遍的电影雏形出来的时候,邵英雄先一个人看一遍是否符合自己脑海中的想法,要是符合,接下来则如同园艺工人面对长出来的花圃进行外形改造一样将比较刺眼和不舒服的地方跳出来,等一切都进入了正常程序,最后才是一遍一遍的细致修理。
好莱坞对剪辑风格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风格定义为一位导演或者剪辑师的惯用手法,就像是王佳卫的加格偷印,只要看到这种东西人们第一个想出来的肯定是老王头,绝不是这种手法的创造者。
慢慢的,好莱坞也就没人在意剪辑风格了,真正在意的只是行内人,他们对谁的剪辑手法比较特别会有深刻印象,对于观众来说,剪辑手法不过是连接故事的工具,反而观众越来越注意票房的高低,票房能得到观众注意的电影将会达到更高的高度,一直没被发现的好多好电影都会被影院选择性失明一样忽略。
不光好莱坞,大陆现在也是如此,《二炮手》原定四十多集的电视剧里把很多东西都给剪,只留下主线路,很多直线都改用春秋笔法,甚至在拍摄这部电视剧的纪录片里,都有明显将拍摄那些支线时场景记录删除的痕迹,演员、角色形象的出彩彻底掩盖了本该是最重要瑕疵的剪辑部分。更明显的是《武范爷》,广电大爷们一声令下,你想看完整剧情?开脑洞吧,你不开脑洞根本连不上,要不说两坨圆滚害死人呢,当初把老谋子坑的清誉扫地,现在又把范爷结结实实的给坑了一把。
什么地方剪辑自由呢?
纽约、荷兰的颁奖礼上,在那里,很多无法受到大众关注的小众电影呗原滋原味的体现了,这里的小众不是因为艺术,而是关注度,由于关注度的减少而增加世界影迷心里的艺术性,要是什么时候艺术类奖项都能比美奥斯卡这种商业味道浓郁的奖项了,原滋原味的剪辑将不复存在。因为不赚钱。(未完待续。。)u
看到类似的新闻时,邵英雄感觉有一种好事变坏事的憋屈感,平日里他顶多是对奥斯卡垂涎三尺,类似星光大道这种东西倒是没怎么奢求,现在这么一弄好像有点请求好莱坞给与自己这个外来户一点荣誉增加信心一样,反正好说不好听,不管怎么说听起来都感觉不太对路。只是这件事完全是哈利-斯隆一个人策划的,邵英雄所负责的地方就是出席派对,其他的倒也没有干过什么。
新闻一出,关注好莱坞的网民反响还可以,大部分米国网民认为邵英雄给出一个应有的态度,起码姿态并没有如同跟好莱坞媒体作对一样放在特别强势的位置。至于华夏,目前这股风潮还没有进入华夏,邵英雄也不用太担心。
接下来邵英雄所要忙碌的事情则是将整部电影的后期制作完全提上日程,这一次,邵英雄有了自己剪辑的心思。
剪辑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同样意思的镜头碎片拼接到一起时能做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一个在房间内抽烟的人先出现,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此刻要是衔接一个植物镜头。那么这种衔接则代表者沉默;反之,将剪辑出来的东西调转,先出现一株植物在阳光下。而后出现抽烟的人,那所代表的很可能是某件事情出现了转机。
早起的电影都很短,只是一个远景的单一镜次,事件的长度和镜头长度是一样的,后来才有一些导演开始说故事(简单但需要更多镜头的故事)。对此,学术界认为电影叙事的发展是由法国、英国以及美国的导演促成的。20世纪初期,导演已经发明出了一种实用性的剪辑风格。称之为‘连续性剪辑’,这种剪辑方法至今仍沿用于剧情片中。这种剪辑风格是一种速记式、由来已久的习惯。连续性剪辑是不完全表现全部而保留时间的连贯性,这种剪辑手法并不复杂。却能让观众非常简单明了的一眼就看清楚电影,不会落入某些善于玩弄剪辑手法的导演圈套之中。其中,对于连续性剪辑运用最有代表性的则是1902年拍摄的月球旅行记。
当然,剪辑既是技术也是艺术。剪辑手法也多种多样。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形式主义等等。其中现实主义又包括段落镜头(代表电影《火车进站》)和连续性剪辑;古典主义则是较为传统的古典剪辑,如《一个国家的诞生》;形式主义则分为蒙太奇和抽象剪辑,代表作分别是顾尔德的三十二个极短篇与《韵律21》。
或许这些电影对于现在大部分人来说都不太熟悉,毕竟太过久远,就连顾尔德的三十二个极短篇也是在1994年完成的,不过也有其中的代表作,如昆丁的《低俗》。
在《低俗》电影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镜头,那就是约翰-屈伏塔和乌玛-瑟曼在餐厅内的一切。包括那场舞蹈都令人……其实这场戏的场景发生在餐厅狭导演可以把两个人放在同一个镜头内。让他们侧面对侧面,但这场戏用的却是另一个策略。屈伏塔演一个吸毒的职业杀手,他的老大出城时要他带老大的妻子去吃饭。他小心翼翼地面对她的轻浮和不按常理出牌,唯恐一个不小心就会要了他的命,所以,他对她‘保持距离’。那么这种‘保持距离’的方式该如何通过在狭小空间内表现出来呢?
昆丁先是在拍摄时通过传统镜头与反打镜头技巧区分开,强调他们俩的心理距离,随后,在剪辑时将这两个镜头对剪,让两人在镜头里呈现相互对立的单一,而不是并排坐在一起的靠近,当这个剪辑完成时,俩人的心理距离一下就出现了,观众也能明白为什么乌玛-瑟曼会对屈伏塔的疏离感着迷,因为这个男人不是那种一见面就满嘴哈喇子往上凑的哈巴狗,他与其他男人不一样。
尼可-基德曼与伊万-麦克格雷格主演的《红磨坊》所用的剪辑手法也很特别,这部歌舞片以爆发性很强的短促剪辑法完成,导演巴兹-鲁曼的剪辑风格是回到大制片厂时代柏克利那种万花筒式剪辑法,导演把剪辑重心放在表演者、音乐和风格上,不见得每个人都喜欢他这种由音乐录影带和广告发展出来的快剪风格,但是这种风格出现在好莱坞时,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它,就代表着独特。
在好莱坞更著名的剪辑手法则充满了跳跃性,比如那部大多数影迷一定看过的《谍影重重》,跳跃式的剪辑手法帮助这部电影提升了档次,马特-达蒙的失忆,让观众对他使用武器娴熟、防卫与攻击技巧出色、却弄不清每一个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人究竟是敌是友本该混乱的局面毫不意外。跳动的剪辑外塑了他的记忆片段,不时在下意识中晃过,强化了他的恐慌,因为他对种种片段统合不起来。
剪辑就是这么有意思的东西,他可以由散碎镜头组成的不合理变成合理,也能让正常叙述下的故事变得顺序颠倒,让观众摸不清头脑。不过,在商业化越来越严重的好莱坞,剪辑也出现了与艺术电影很大的区分,大部分好莱坞对剪辑的要求只有两条硬杠不允许跨越,第一,所有进入剪辑程序的电影都必须要有标准型的时间;第二,不管你剪成什么样,在内部放映时必须让每个人都看懂。
好莱坞并不反对艺术性十足的剪辑,但是,在这里玩艺术性剪辑必须符合以上两点,电影才能卖出好票房,没有好票房的电影就代表着小众,小众并不是指某一类题材受众的多少,和偏爱的多少,小众的意思就是指这部电影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艺术是小众吗?很明显不是,因为这两个字只要在任何人眼前出现,都会被抬高到一定的位置上受人膜拜,如今的世界上艺术并不代表异类,一个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词汇,如何去说它是小众?
这个世界上只要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且存在的就已经是大众了,邵英雄从不相信艺术这两个字属于自己手艺潮就完了。
进入了剪辑室的邵英雄还没有亲手操纵过任何一次剪辑,他对剪辑的认识更多时候属于在剪辑师的陪同下去告诉人家自己到底需要怎么样的剧情,然后通过剪辑师的技术在将自己需要的东西剪辑出来,就像是买来种子种到地里,长什么样先不管,起码知道这里种的是什么东西,长出来的是什么东西。至于除草、施肥、浇水之类的细节在慢慢研究。
等剪辑过第一遍的电影雏形出来的时候,邵英雄先一个人看一遍是否符合自己脑海中的想法,要是符合,接下来则如同园艺工人面对长出来的花圃进行外形改造一样将比较刺眼和不舒服的地方跳出来,等一切都进入了正常程序,最后才是一遍一遍的细致修理。
好莱坞对剪辑风格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风格定义为一位导演或者剪辑师的惯用手法,就像是王佳卫的加格偷印,只要看到这种东西人们第一个想出来的肯定是老王头,绝不是这种手法的创造者。
慢慢的,好莱坞也就没人在意剪辑风格了,真正在意的只是行内人,他们对谁的剪辑手法比较特别会有深刻印象,对于观众来说,剪辑手法不过是连接故事的工具,反而观众越来越注意票房的高低,票房能得到观众注意的电影将会达到更高的高度,一直没被发现的好多好电影都会被影院选择性失明一样忽略。
不光好莱坞,大陆现在也是如此,《二炮手》原定四十多集的电视剧里把很多东西都给剪,只留下主线路,很多直线都改用春秋笔法,甚至在拍摄这部电视剧的纪录片里,都有明显将拍摄那些支线时场景记录删除的痕迹,演员、角色形象的出彩彻底掩盖了本该是最重要瑕疵的剪辑部分。更明显的是《武范爷》,广电大爷们一声令下,你想看完整剧情?开脑洞吧,你不开脑洞根本连不上,要不说两坨圆滚害死人呢,当初把老谋子坑的清誉扫地,现在又把范爷结结实实的给坑了一把。
什么地方剪辑自由呢?
纽约、荷兰的颁奖礼上,在那里,很多无法受到大众关注的小众电影呗原滋原味的体现了,这里的小众不是因为艺术,而是关注度,由于关注度的减少而增加世界影迷心里的艺术性,要是什么时候艺术类奖项都能比美奥斯卡这种商业味道浓郁的奖项了,原滋原味的剪辑将不复存在。因为不赚钱。(未完待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