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长沙王 司马乂 21
成都王又回信与长沙王,“后父羊玄之擅权,他和皇甫商颠倒黑白,你杀掉皇甫商,我与你一同归去。”
不用说了,接着打吧。
长沙王乂接受祖逖的意见,请出诏书,严令雍州刺史刘沈,秦州刺史皇甫重进攻河间王。
成都王颖虽然以无力争‘皇嗣’不对,但是他还是有资格争这个皇嗣的。刺史们不愿意掺和皇家的事。可是河间王只是皇族远支,‘干涉’皇家立嗣是大逆不道的。皇帝下死命令,刘沈、皇甫重十有**会打河间王颙。
两王长期围困洛阳城,洛阳城内早已失去原有的繁华,人们看不到援兵,看不到希望。身在城中的大名士荀绰多年之后写就《晋后略》。残本中所记:成都王围京邑,城中鱼肉无出,营巷卖死驴、马肉,杂死人肉卖之;成都王围京邑,城中无菜,采陈韭芥以为膳菜。城内是真得好困难。士族们不愿意陪着长沙王去死。
而城外两军也不好过,尤其是张方,河间王十万火急的催他回军长安。原来雍州刺史刘沈接到皇命(当然是长沙王发的),攻击河间王颙,已经把河间王堵在长安城内。河间王自己也有性命之忧。
皇甫商也亲自去秦州,请其兄出兵长安,但在路上正好遇到河间王兵,被杀了。秦州刺史皇甫重没有接到攻击长安的诏书,也一直没有动。
刘沈家族世代为北州有名的家族。刘沈年轻时便在州郡做官,博学好古。被太保卫瓘征用为掾,领本邑‘大中正’。刘沈笃信儒道,爱惜贤能,推荐霍原为二品官吏,以及为张华申冤昭雪,表奏都写得辞旨明峻,被当时人称赞。
齐王司马冏时辅政,刘沈被引荐为左长史,升任侍中。当时氐人李流在蜀地叛乱,皇帝下诏令刘沈以侍中、假节的身份,去讨伐李流。行军路过长安,河间王司马颙倾慕这位一方‘大中正’,请求留下刘沈作军司,派席薳代替他。后来刘沈领雍州刺史。
张方围困京都,祖逖对司马乂说:“刘沈忠义果毅,雍州兵力足以遏制司马颙,应启奏皇上下诏给刘沈,使他发兵袭击司马颙,司马颙窘急,必定召回张方救自己,这是此条计策的好处。”
司马乂听从了。刘沈奉诏在四境迅速传布檄文,集合七郡兵众和守防诸军、御敌兵士一万多人,以安定太守卫博、新平太守张光、安定功曹皇甫澹为先锋,袭击长安。司马颙当时停留在郑县的高平亭,为的是声援东军,听说刘沈起兵,于是回到渭城镇守,派督护虞夔率领步兵、骑兵一万余人在好峙迎战刘沈。开战后虞夔军队大败,司马颙非常惊惧,退入长安,果然紧急呼唤张方。刘沈渡过渭水扎营,司马颙每次派兵出战,都失利。刘沈乘胜攻击司马颙,令皇甫澹、卫博带精兵五千,从长安门攻入,奋力作战直抵司马颙帐下。刘沈大军来迟,司马颙部下见皇甫澹等没有后继援兵,士气倍增。冯翊太守张辅率众兵援救司马颙,横击皇甫澹的军队,大战于府门,卫博父子都战死了,皇甫澹也被生擒。司马颙稀罕皇甫澹的壮勇,准备留他活命。皇甫澹并不因此而屈服,于是被杀。
刘沈一万人把河间王颙堵在长安城中。河间王急催张方撤军回援。
张方不禁想起,前日陆机不同意长期围城之策。自己是从军事上考虑。陆机却是从政治上考虑,认为时日一长,势必有变。看来文人还是有点用,陆机死得可惜了。
张方无奈,只得传令下去,收拾行囊,准备走人。可是当夜他就收到城中来信,说东海王越拿下长沙王乂,愿与二王和谈。
张方仰天长笑,这那里是和谈,就是投降嘛,赶紧将归去的命令收回。
原来洛阳城中粮草、饮水皆紧张,禁军众将看不到希望,竟然发动兵变,把长沙王乂给逮了。丞相东海王越出来稳定局势,和二军和谈。
第二天,有人为长沙王鸣不平,东海王越赶紧将消息传给张方,张方带人把长沙王杀了。
世人多因长沙王英勇而叹惜,而我要说,长沙王是八王之中最贪婪的一个。赵王伦、齐王冏和后面的成都王、河间王都是因种种原因骑虎难下,而只有长沙王光杆司令一个,偏偏要把老虎身上骑。
更可怕的是,长沙王乂兵力最少,为了与成都王作对,鼓励各州刺史增加武备。从此州郡可以拥兵自重。
晋史说东海王越参与兵变,这也不一定。历来大兵围城,而城中慌乱时,有兵权者发动兵变不会与无兵权者商议,不仅没有用,而且极有可能画蛇添足,走漏风声。
后来,名士大多愿意跟随东海王,我想东海王可能没有这个污点。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西晋撤州郡兵,所依仗的就是其强大的禁军。经过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之后,禁军尽乎不复存在。
三国时,诸葛亮连年骚扰魏关中地区,关中守将就请禁军来救援。因此魏国从禁军选出二万骑兵,专门应对诸葛骚扰。关中战火开启,便火速驰往,诸葛一退便回京师。其头两任指挥官是张郃、崔悌。后面全由司马懿对蜀作战,这支军队被司马懿实际操控。
战斗激烈,连张郃都战死了,底层将领被司马懿火线提拔,司马懿终于有了一支自己的起家部队。后司马懿八日行军,一千二百里,诛灭孟达,就是这支部队的雄风。司马懿趋曹爽出游,发动政变时,这只部队的首将是司马师。
这支部队演变成大晋的镇国基石。在前面我们提到的战争中,多次以少打多,就不足为奇了。
长沙王乂被杀,成都王的军队控制洛阳,张方火速回援河间王,河间王依城固守。张方七万铁骑到来,将雍州刺史刘沈一万人打败,刘沈被杀。
刘琨身心疲惫,也带着他的两千多骑兵返回了许昌。
不用说了,接着打吧。
长沙王乂接受祖逖的意见,请出诏书,严令雍州刺史刘沈,秦州刺史皇甫重进攻河间王。
成都王颖虽然以无力争‘皇嗣’不对,但是他还是有资格争这个皇嗣的。刺史们不愿意掺和皇家的事。可是河间王只是皇族远支,‘干涉’皇家立嗣是大逆不道的。皇帝下死命令,刘沈、皇甫重十有**会打河间王颙。
两王长期围困洛阳城,洛阳城内早已失去原有的繁华,人们看不到援兵,看不到希望。身在城中的大名士荀绰多年之后写就《晋后略》。残本中所记:成都王围京邑,城中鱼肉无出,营巷卖死驴、马肉,杂死人肉卖之;成都王围京邑,城中无菜,采陈韭芥以为膳菜。城内是真得好困难。士族们不愿意陪着长沙王去死。
而城外两军也不好过,尤其是张方,河间王十万火急的催他回军长安。原来雍州刺史刘沈接到皇命(当然是长沙王发的),攻击河间王颙,已经把河间王堵在长安城内。河间王自己也有性命之忧。
皇甫商也亲自去秦州,请其兄出兵长安,但在路上正好遇到河间王兵,被杀了。秦州刺史皇甫重没有接到攻击长安的诏书,也一直没有动。
刘沈家族世代为北州有名的家族。刘沈年轻时便在州郡做官,博学好古。被太保卫瓘征用为掾,领本邑‘大中正’。刘沈笃信儒道,爱惜贤能,推荐霍原为二品官吏,以及为张华申冤昭雪,表奏都写得辞旨明峻,被当时人称赞。
齐王司马冏时辅政,刘沈被引荐为左长史,升任侍中。当时氐人李流在蜀地叛乱,皇帝下诏令刘沈以侍中、假节的身份,去讨伐李流。行军路过长安,河间王司马颙倾慕这位一方‘大中正’,请求留下刘沈作军司,派席薳代替他。后来刘沈领雍州刺史。
张方围困京都,祖逖对司马乂说:“刘沈忠义果毅,雍州兵力足以遏制司马颙,应启奏皇上下诏给刘沈,使他发兵袭击司马颙,司马颙窘急,必定召回张方救自己,这是此条计策的好处。”
司马乂听从了。刘沈奉诏在四境迅速传布檄文,集合七郡兵众和守防诸军、御敌兵士一万多人,以安定太守卫博、新平太守张光、安定功曹皇甫澹为先锋,袭击长安。司马颙当时停留在郑县的高平亭,为的是声援东军,听说刘沈起兵,于是回到渭城镇守,派督护虞夔率领步兵、骑兵一万余人在好峙迎战刘沈。开战后虞夔军队大败,司马颙非常惊惧,退入长安,果然紧急呼唤张方。刘沈渡过渭水扎营,司马颙每次派兵出战,都失利。刘沈乘胜攻击司马颙,令皇甫澹、卫博带精兵五千,从长安门攻入,奋力作战直抵司马颙帐下。刘沈大军来迟,司马颙部下见皇甫澹等没有后继援兵,士气倍增。冯翊太守张辅率众兵援救司马颙,横击皇甫澹的军队,大战于府门,卫博父子都战死了,皇甫澹也被生擒。司马颙稀罕皇甫澹的壮勇,准备留他活命。皇甫澹并不因此而屈服,于是被杀。
刘沈一万人把河间王颙堵在长安城中。河间王急催张方撤军回援。
张方不禁想起,前日陆机不同意长期围城之策。自己是从军事上考虑。陆机却是从政治上考虑,认为时日一长,势必有变。看来文人还是有点用,陆机死得可惜了。
张方无奈,只得传令下去,收拾行囊,准备走人。可是当夜他就收到城中来信,说东海王越拿下长沙王乂,愿与二王和谈。
张方仰天长笑,这那里是和谈,就是投降嘛,赶紧将归去的命令收回。
原来洛阳城中粮草、饮水皆紧张,禁军众将看不到希望,竟然发动兵变,把长沙王乂给逮了。丞相东海王越出来稳定局势,和二军和谈。
第二天,有人为长沙王鸣不平,东海王越赶紧将消息传给张方,张方带人把长沙王杀了。
世人多因长沙王英勇而叹惜,而我要说,长沙王是八王之中最贪婪的一个。赵王伦、齐王冏和后面的成都王、河间王都是因种种原因骑虎难下,而只有长沙王光杆司令一个,偏偏要把老虎身上骑。
更可怕的是,长沙王乂兵力最少,为了与成都王作对,鼓励各州刺史增加武备。从此州郡可以拥兵自重。
晋史说东海王越参与兵变,这也不一定。历来大兵围城,而城中慌乱时,有兵权者发动兵变不会与无兵权者商议,不仅没有用,而且极有可能画蛇添足,走漏风声。
后来,名士大多愿意跟随东海王,我想东海王可能没有这个污点。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西晋撤州郡兵,所依仗的就是其强大的禁军。经过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之后,禁军尽乎不复存在。
三国时,诸葛亮连年骚扰魏关中地区,关中守将就请禁军来救援。因此魏国从禁军选出二万骑兵,专门应对诸葛骚扰。关中战火开启,便火速驰往,诸葛一退便回京师。其头两任指挥官是张郃、崔悌。后面全由司马懿对蜀作战,这支军队被司马懿实际操控。
战斗激烈,连张郃都战死了,底层将领被司马懿火线提拔,司马懿终于有了一支自己的起家部队。后司马懿八日行军,一千二百里,诛灭孟达,就是这支部队的雄风。司马懿趋曹爽出游,发动政变时,这只部队的首将是司马师。
这支部队演变成大晋的镇国基石。在前面我们提到的战争中,多次以少打多,就不足为奇了。
长沙王乂被杀,成都王的军队控制洛阳,张方火速回援河间王,河间王依城固守。张方七万铁骑到来,将雍州刺史刘沈一万人打败,刘沈被杀。
刘琨身心疲惫,也带着他的两千多骑兵返回了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