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
满清的田税制度改革真正有所进步的是摊丁入亩当然,摊丁入亩后的满清王朝,农民负担依旧极为沉重
刘杲开展的并州田地普查,内在含义,便是将汉世农业税以及口税、算税改革为以地征税,税种单一化
于汉世来说,刘杲这种摊丁入亩,且又不增加农业税的征税措施,还是比较容易改革的为甚?因为汉世的农业税仅仅是三十税一
农业税三十税一,是什么概念?
后世共和建基,1950年时,国农业税征税率约为二十税三,有些地方甚至高达四税一共和建基初期,国农业税之所以能够占全国税收的三分之一强,这种高农业税,恐怕也是其原因之一
自1950年至1958年,数年内,国农业税征收率逐渐下年
1958年至1960年,因为大跃进等浮夸因素,导致农业税征收率成为共和建国数十年的最高点后世之所以说三年大灾,不仅是自然灾害是**,也是因为这三年的高农业税,可谓是国数千年历史上农业税最重时期之一
正是因为三年灾害的反思,1961年,国高层开始实施消减农业税政策,将农业税恢复至十税一,也就是历史上常言的什一税标准
自1961年至70年代,农业税税率继续下滑,最终维持在基税7水准这个7,一直维持到后世2006年国彻底减免农业税
{以上,凡有疑惑者,可查阅 国**农业税政策变革 等相关论,细节就不啰嗦了}
略略清楚后世国的农业税负税率,那么,就可以知道汉世的三十税一,究竟是什么概念
即是说,汉世的农业负税率,仅仅是后世共和年间负税率的一半,甚至是国历代王朝田税最低的时代
刘杲在汉世条件下,推广摊丁入亩,不是给自耕农增税,而是在大幅度减税经过普查官吏的有意识推广这种概念,亦能消减绝大多数自耕农的顾虑
虽然说,汉世,农业税是国家财政的支柱产业,但是刘杲不愿意在这方面加税,也不敢在这方面乱加税享受汉世四百年的田租三十税一的汉民可不是后世被民国时代各种乱七八糟税种折磨透的农民后世共和建国,即便是高达四分之一的征税地区,有些人还是笑脸常开,感慨万分,那还是因为有民国时代的黑暗税率参照对比
汉世,没这个条件
也是因为这些顾虑,刘杲遂向并州人保证,无论并州税率结构如何改革,农业税三十税一政策坚决不动摇正是因为三十税一的政策不改变,并州税种虽多,但是分担在贫困阶级的税种,反而有一定程度降低
这也是为甚各地风传高赋税,并州却没有太多的人因为对抗征税,导致白日反叛的事例
至于那些豪门大族,他们之间的大多数,都与刘杲开辟的产业有些交集其少部分,又参与并州集团内部,他们虽然不满意刘杲在他们身上添加的各种赋税,但是他们也晓得并州根基薄弱,晓得刘杲难处,晓得若不征税并州无从发展
刘杲没有强制他们募捐钱财谷梁,他们已经觉得异常幸运
当然多的豪门大族,是为了对并州势力的政治投资,以及河东盐池等相关产业触手可及的利益所谓的乡绅集团,豪门大族,就好比资本家一般,他们彼此之间也矛盾重重,不会时时刻刻站在一起
为了利益,他们刺向同伴的刀剑,绝对不会半点迟疑这些到手或者即将到手的利益,可远远不是,刘杲三十税一征收的那点粮食,能够相比的
取大弃小,人之本性
正是因为这些郡县大乡绅豪门,看重刘杲开辟的其他产业,所以他们也不愿因为每年数十石、数百石粮食,在农业税上耽搁并州势力前进的步伐
以河东郡为代表的乡绅集团,他们甚至在并州开展田地普查之后,立即自动请求刘杲在河东郡开展类似政策,减少刘杲对内部事务投入的经历河东郡乡绅集团集体自动割肉,却是因为河东盐池的利益
自刘杲改革河东盐池后,河东盐池经过大笔资金注入,将生产设备,盐田构造全部改革完毕后,已经逐渐进入盈利阶段
式制盐法,带给河东盐池的,是翻天覆地的变革
连番数倍的产盐,质量高的精盐,将河东盐池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因为刘杲建议河东盐池开始量产第一批盐后,立刻减价20,投入旧有渠道河东盐一入渠道,立即凭借质量、数量、价格优势,迅恢复对河东郡、并州各地的食盐销售网络的绝对控制
由于河东盐不但质量好,而且价钱又消减五分之一,顿时成为并州、河东郡以及附近郡县主流当然,这些地区大多数都是吃的河东盐
短短一年间,河东盐池的就带来可观利润至初平二年五月份,单单是河东盐池商会上缴的税收,已经高达并州当月整体税收的百分之七十正是并州财政基础从农业税转化为盐税,刘杲才敢开展并州土地普查政策
河东盐池,在唐朝时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之一刘杲将唐时的产盐科技,复制至汉世,带来的效益自然可观尤其注意的是,刘杲税收体制,可比唐时的盐税加完善,实际征税率,也将远远大于唐时的盐税征收率
当然,河东盐池最终盈利,决不止并州财政收入百分之七十如今,限制于国家局势不稳,河东盐池的销售也受到制约兵马混乱时,河东盐池商会也难以把销售网络完全推广至司隶、冀州、荆北、豫州,凭借差价,迅抢夺当地的网络
亦是说,河东盐池商会,未来大有前途只要刘杲能将势力扩展至冀州,那么河东盐池商会盈利,立即将会翻上两三倍毕竟冀州的人口基数,不是并州所能比拟的
去年,刘杲选择重心北迁,退避三舍河东盐池商会各股东,暗串联,准备结好董卓,从而将河东盐销售网络打入关可惜的是,他们面对的是贪婪的董卓,那时间董卓正严重缺乏资金,见河东盐池上递红包后,反而准备大肆剥削河东盐池商会幸亏河东盐池商会的股东,不乏各种世代卿三公的豪门,如裴氏等等,他们通过种种手段,与董卓纠缠许久,成功安全保护住河东盐池商会的利益
而后数月,董卓策划冬季攻略;至今年年初,大雪初化,孙坚就立即着手猛攻董卓之后,又是并州兵、董卓兵双方一月大鏖战因为残酷的战争,河东盐池只能维持在河东郡、并州周边郡县销售
所幸,刘杲打的是快决战,仅仅一个月时间,便与董卓兵分出胜负河东盐池商会众股东,还没有开始讨论是否投靠董卓时,已经得到并州军大破董卓军的消息
并州兵大胜董卓之后,河东盐池再次将销售范围推至到弘农郡、河南尹、河内郡一带,并积极的向冀州、荆州、豫州扩展贸易
商业的销售,大多数依赖于和平环境因为此节,河东盐业商会各股东,却是与刘杲利益方向相同
此次刘杲策划入主冀州,并州最大的支持势力,便是河东盐业商会河东盐池连番数倍的产量,令这些豪门大族渐渐开始关注盐业毕竟,食盐和土地性质类似,都是一项稳定的财政收入,越是天下困窘时,这些人类必需品越是坚挺
河东盐池未改革时,已经涉及层层利益纠纷,如今刘杲复制唐时的垦畦浇晒制盐法将河东盐池产量连番数倍,其利益自然是是惹人眼红
总之,一是刘杲与汉世乡绅集团利益相同,二是汉世三十税一的农业税极低,导致刘杲变相的摊丁入亩政策,并没有遭遇太大的压力
二、土地普查自耕农、地主,先申报自家田地所有数,而后由并州官吏复查之凡是虚报田地者,虚报多少亩,罚没多少亩;凡是掩藏土地者,掩藏多少亩,罚没多少亩
注:1凡依法罚没田地,田地本人可以七成价格回购,充作违法罚款;若是田地本人不愿回购,则交付由郡县拍卖,拍卖价格不得低于土地成2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到丈量问题,不至百亩者,误差允许在10;百亩田地以上者,误差限制在5
这是刘杲统计并州可耕田的政策汉世尚属于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最大的问题便是土地问题、粮食问题若想真正提高汉世生活条件,进而改革汉帝国,首要问题,便是必须使得汉帝国百分之十的人,吃饱、穿暖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是万古不变的定律
若是连衣食住行问题都不能得到基本保障,何来复兴汉帝国
四百年汉帝国,武功已经达到当代极致,无须刘杲过于费心操劳刘杲需要做的是雪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国无外患,必有内忧
刘杲若欲复兴汉帝国,必须知道汉帝国为甚崩溃
土地普查,一是刘杲统计良田,进而对汉帝国农业进行规划,从技术上提高农作物产量;二是刘杲加强对并州控制的手段
不过,刘杲后世通读历史时,读过不少相关论,晓得其实汉世某些农作物的种植技巧并不差根据种种考古发现和历史相关书籍证明,将汉世亩换算成后世通用亩,那么汉世每亩小麦产量,与后世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未用化肥等肥料的一亩农田相比,产量相差不过数十斤
亦即是说,小麦等粮食农作物,汉世培养、种植技术,已经足够完美,即便是刘杲如何花费心血,只要不能弄来化肥这样逆天的技术,汉世的粮食提高有限
最具有发展空间的是稻米汉世稻米产量极低按照后世稻米改良的发展路经,就算是杂交水稻发明之前的各种水稻,也能轻轻松松能越汉世稻米产量的数倍若是刘杲全力改革稻谷种植、育种技术,稻米产量不说能翻上三五倍,提高一倍还是有可能的
可惜,并州这地方,显然不存在稻米的种植条件
后世山西主要农作物,分别是红薯{地瓜}、土豆、花生、小麦、玉米、豆类、棉花等等这其,红薯、土豆、花生、玉米,原产地统统都是美洲大陆
这个时候,不说并州被山东诸侯紧紧包围,便是刘杲势力在沿海地带,也无法利用汉世航海技术,寻找到美洲大陆呐汉帝国与美洲之间的太平洋海路,可没有西欧与北美之间的大西洋那么好走
从西欧过大西洋,一旦熟悉航路,五百料大船足以抵达美洲大陆可是汉帝国至美洲大陆,五百料大船还真没那个希望
红薯、土豆、花生、玉米,这些高产农作物不能期冀能够提高产量的稻米,又不能在并州种植也即是说,即便刘杲全心全意的投入改革汉世农作物,也无所进益
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刘杲遂在并州推广、屯田种植的,便是小麦、豆类植物,以及棉花
其,棉花传入国已久后世历史典籍上,虽然直至南朝,才有棉花的明确记载,但是后世出土物,东汉年间的坟墓已经有零星土棉制品不过,无论如何说,棉花在宋朝之前,不曾在国广泛种植推广过,最多是个别地方私人种植利用一些
即便是宋朝,国也不愿意推广种植棉花,所种植棉花,多是用于外贸直至明朝强制推广,国才真正广泛种植起棉花,进而发展到“寸土必有棉布”
刘杲不知道为甚棉花不能在国推广,但是却晓得后世明朝将棉花发展成全民廉价用品从这个方面来说,推广棉花,无疑能补充汉世丝绸之下的低端市场
鉴于汉世,许多人还把棉花当作一种花来种植,刘杲也不敢随意强制推广至民间,引起民众对种植这些“无用之物”的严重不满
不过,刘杲不是还规划有屯田么?这些屯田因为棉花事件,自然而然的转职成为并州专用的试验田,开始有计划的大量培育、种植、利用棉花
三、强制买卖荒田并州在普查土地同时,还按照土地好坏,分为一等田地;二等田地;三等田地,其一等田地最优,三等田地最差当然,即便是最差的三等田,也是符合大量种植农作物的,只是产量有所不及一等田
刘杲以“鼓励农耕”为名,传令四方:务必不使并州良田荒芜因此,并州普查土地时,凡是定为三等田地以及以上者,户主若是本年度不能立即开荒,投入农作物种植,并州官吏则有权以八折强制买下这些土地,并可立即进行拍卖
所谓鼓励农耕,其实便是刘杲最大化利用并州土地资源,全力开发并州
四、雇农最高租税
这是刘杲最担心的一点
后世抗战年间,Tg提出的二五减租,在教科书上记载的详详细细其背景,大家也可揣摩一二
汉世的农业税极低,不过三十税一即便是刘杲摊丁入亩,大小地主、自耕农也不会过于抵触
但是,雇农问题却会触痛所有人的神经地主出租土地,收的租税都是相当高,有的甚至高达七成租、八成租,最低也有二三成,普遍的则都是在四成左右
不过还好,汉世地主出租土地现象较少其原因,有二
一是汉世正在茁壮发展的宗族观念,宗族之内大多会彼此照顾一二,似读史书时,就会发现某人长于叔父家,某人贫寒谁谁多赠金等等,此类故事多有发生
正在茁壮发展的汉世宗族,其内部各种矛盾还不至于太过于激烈;非是宗族观念已经彻底崩溃的后世可比
二是,汉世还存在大量的奴隶汉军每次外出作战,或者掠夺征伐边疆蛮族,都会俘获大量奴隶,这些奴隶多是被地主买回种地、养马等譬如五胡时代,恶盈满贯的石勒,便是三国末期,被掳获卖与地方的奴隶
因为汉世地主相对倾向于使用奴隶,所以雇农数量其实很有限,尤其是并州
种种因素下,刘杲选择将雇农之事,暂时搁置不过,刘杲为招揽人心,还是向并州宣传:务必保证雇农之家,年有余粮
仔细分析汉世雇农生活条件后,刘杲采取并州五百余家地主样本,选取一个并州豪门大族以及小型地主,相对来说,能够安稳接受的佃租:四点五成亦是说,从此以后,并州坚决废弃七成、八成的佃租,但凡租赁田地,租税不得过四点五成
当然,这是刘杲选择的一时之策至于根本解决雇农问题的方案,刘杲也有过设想,但是目前并州并不具备实施的条件
刘杲开展的并州田地普查,内在含义,便是将汉世农业税以及口税、算税改革为以地征税,税种单一化
于汉世来说,刘杲这种摊丁入亩,且又不增加农业税的征税措施,还是比较容易改革的为甚?因为汉世的农业税仅仅是三十税一
农业税三十税一,是什么概念?
后世共和建基,1950年时,国农业税征税率约为二十税三,有些地方甚至高达四税一共和建基初期,国农业税之所以能够占全国税收的三分之一强,这种高农业税,恐怕也是其原因之一
自1950年至1958年,数年内,国农业税征收率逐渐下年
1958年至1960年,因为大跃进等浮夸因素,导致农业税征收率成为共和建国数十年的最高点后世之所以说三年大灾,不仅是自然灾害是**,也是因为这三年的高农业税,可谓是国数千年历史上农业税最重时期之一
正是因为三年灾害的反思,1961年,国高层开始实施消减农业税政策,将农业税恢复至十税一,也就是历史上常言的什一税标准
自1961年至70年代,农业税税率继续下滑,最终维持在基税7水准这个7,一直维持到后世2006年国彻底减免农业税
{以上,凡有疑惑者,可查阅 国**农业税政策变革 等相关论,细节就不啰嗦了}
略略清楚后世国的农业税负税率,那么,就可以知道汉世的三十税一,究竟是什么概念
即是说,汉世的农业负税率,仅仅是后世共和年间负税率的一半,甚至是国历代王朝田税最低的时代
刘杲在汉世条件下,推广摊丁入亩,不是给自耕农增税,而是在大幅度减税经过普查官吏的有意识推广这种概念,亦能消减绝大多数自耕农的顾虑
虽然说,汉世,农业税是国家财政的支柱产业,但是刘杲不愿意在这方面加税,也不敢在这方面乱加税享受汉世四百年的田租三十税一的汉民可不是后世被民国时代各种乱七八糟税种折磨透的农民后世共和建国,即便是高达四分之一的征税地区,有些人还是笑脸常开,感慨万分,那还是因为有民国时代的黑暗税率参照对比
汉世,没这个条件
也是因为这些顾虑,刘杲遂向并州人保证,无论并州税率结构如何改革,农业税三十税一政策坚决不动摇正是因为三十税一的政策不改变,并州税种虽多,但是分担在贫困阶级的税种,反而有一定程度降低
这也是为甚各地风传高赋税,并州却没有太多的人因为对抗征税,导致白日反叛的事例
至于那些豪门大族,他们之间的大多数,都与刘杲开辟的产业有些交集其少部分,又参与并州集团内部,他们虽然不满意刘杲在他们身上添加的各种赋税,但是他们也晓得并州根基薄弱,晓得刘杲难处,晓得若不征税并州无从发展
刘杲没有强制他们募捐钱财谷梁,他们已经觉得异常幸运
当然多的豪门大族,是为了对并州势力的政治投资,以及河东盐池等相关产业触手可及的利益所谓的乡绅集团,豪门大族,就好比资本家一般,他们彼此之间也矛盾重重,不会时时刻刻站在一起
为了利益,他们刺向同伴的刀剑,绝对不会半点迟疑这些到手或者即将到手的利益,可远远不是,刘杲三十税一征收的那点粮食,能够相比的
取大弃小,人之本性
正是因为这些郡县大乡绅豪门,看重刘杲开辟的其他产业,所以他们也不愿因为每年数十石、数百石粮食,在农业税上耽搁并州势力前进的步伐
以河东郡为代表的乡绅集团,他们甚至在并州开展田地普查之后,立即自动请求刘杲在河东郡开展类似政策,减少刘杲对内部事务投入的经历河东郡乡绅集团集体自动割肉,却是因为河东盐池的利益
自刘杲改革河东盐池后,河东盐池经过大笔资金注入,将生产设备,盐田构造全部改革完毕后,已经逐渐进入盈利阶段
式制盐法,带给河东盐池的,是翻天覆地的变革
连番数倍的产盐,质量高的精盐,将河东盐池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因为刘杲建议河东盐池开始量产第一批盐后,立刻减价20,投入旧有渠道河东盐一入渠道,立即凭借质量、数量、价格优势,迅恢复对河东郡、并州各地的食盐销售网络的绝对控制
由于河东盐不但质量好,而且价钱又消减五分之一,顿时成为并州、河东郡以及附近郡县主流当然,这些地区大多数都是吃的河东盐
短短一年间,河东盐池的就带来可观利润至初平二年五月份,单单是河东盐池商会上缴的税收,已经高达并州当月整体税收的百分之七十正是并州财政基础从农业税转化为盐税,刘杲才敢开展并州土地普查政策
河东盐池,在唐朝时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之一刘杲将唐时的产盐科技,复制至汉世,带来的效益自然可观尤其注意的是,刘杲税收体制,可比唐时的盐税加完善,实际征税率,也将远远大于唐时的盐税征收率
当然,河东盐池最终盈利,决不止并州财政收入百分之七十如今,限制于国家局势不稳,河东盐池的销售也受到制约兵马混乱时,河东盐池商会也难以把销售网络完全推广至司隶、冀州、荆北、豫州,凭借差价,迅抢夺当地的网络
亦是说,河东盐池商会,未来大有前途只要刘杲能将势力扩展至冀州,那么河东盐池商会盈利,立即将会翻上两三倍毕竟冀州的人口基数,不是并州所能比拟的
去年,刘杲选择重心北迁,退避三舍河东盐池商会各股东,暗串联,准备结好董卓,从而将河东盐销售网络打入关可惜的是,他们面对的是贪婪的董卓,那时间董卓正严重缺乏资金,见河东盐池上递红包后,反而准备大肆剥削河东盐池商会幸亏河东盐池商会的股东,不乏各种世代卿三公的豪门,如裴氏等等,他们通过种种手段,与董卓纠缠许久,成功安全保护住河东盐池商会的利益
而后数月,董卓策划冬季攻略;至今年年初,大雪初化,孙坚就立即着手猛攻董卓之后,又是并州兵、董卓兵双方一月大鏖战因为残酷的战争,河东盐池只能维持在河东郡、并州周边郡县销售
所幸,刘杲打的是快决战,仅仅一个月时间,便与董卓兵分出胜负河东盐池商会众股东,还没有开始讨论是否投靠董卓时,已经得到并州军大破董卓军的消息
并州兵大胜董卓之后,河东盐池再次将销售范围推至到弘农郡、河南尹、河内郡一带,并积极的向冀州、荆州、豫州扩展贸易
商业的销售,大多数依赖于和平环境因为此节,河东盐业商会各股东,却是与刘杲利益方向相同
此次刘杲策划入主冀州,并州最大的支持势力,便是河东盐业商会河东盐池连番数倍的产量,令这些豪门大族渐渐开始关注盐业毕竟,食盐和土地性质类似,都是一项稳定的财政收入,越是天下困窘时,这些人类必需品越是坚挺
河东盐池未改革时,已经涉及层层利益纠纷,如今刘杲复制唐时的垦畦浇晒制盐法将河东盐池产量连番数倍,其利益自然是是惹人眼红
总之,一是刘杲与汉世乡绅集团利益相同,二是汉世三十税一的农业税极低,导致刘杲变相的摊丁入亩政策,并没有遭遇太大的压力
二、土地普查自耕农、地主,先申报自家田地所有数,而后由并州官吏复查之凡是虚报田地者,虚报多少亩,罚没多少亩;凡是掩藏土地者,掩藏多少亩,罚没多少亩
注:1凡依法罚没田地,田地本人可以七成价格回购,充作违法罚款;若是田地本人不愿回购,则交付由郡县拍卖,拍卖价格不得低于土地成2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到丈量问题,不至百亩者,误差允许在10;百亩田地以上者,误差限制在5
这是刘杲统计并州可耕田的政策汉世尚属于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最大的问题便是土地问题、粮食问题若想真正提高汉世生活条件,进而改革汉帝国,首要问题,便是必须使得汉帝国百分之十的人,吃饱、穿暖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是万古不变的定律
若是连衣食住行问题都不能得到基本保障,何来复兴汉帝国
四百年汉帝国,武功已经达到当代极致,无须刘杲过于费心操劳刘杲需要做的是雪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国无外患,必有内忧
刘杲若欲复兴汉帝国,必须知道汉帝国为甚崩溃
土地普查,一是刘杲统计良田,进而对汉帝国农业进行规划,从技术上提高农作物产量;二是刘杲加强对并州控制的手段
不过,刘杲后世通读历史时,读过不少相关论,晓得其实汉世某些农作物的种植技巧并不差根据种种考古发现和历史相关书籍证明,将汉世亩换算成后世通用亩,那么汉世每亩小麦产量,与后世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未用化肥等肥料的一亩农田相比,产量相差不过数十斤
亦即是说,小麦等粮食农作物,汉世培养、种植技术,已经足够完美,即便是刘杲如何花费心血,只要不能弄来化肥这样逆天的技术,汉世的粮食提高有限
最具有发展空间的是稻米汉世稻米产量极低按照后世稻米改良的发展路经,就算是杂交水稻发明之前的各种水稻,也能轻轻松松能越汉世稻米产量的数倍若是刘杲全力改革稻谷种植、育种技术,稻米产量不说能翻上三五倍,提高一倍还是有可能的
可惜,并州这地方,显然不存在稻米的种植条件
后世山西主要农作物,分别是红薯{地瓜}、土豆、花生、小麦、玉米、豆类、棉花等等这其,红薯、土豆、花生、玉米,原产地统统都是美洲大陆
这个时候,不说并州被山东诸侯紧紧包围,便是刘杲势力在沿海地带,也无法利用汉世航海技术,寻找到美洲大陆呐汉帝国与美洲之间的太平洋海路,可没有西欧与北美之间的大西洋那么好走
从西欧过大西洋,一旦熟悉航路,五百料大船足以抵达美洲大陆可是汉帝国至美洲大陆,五百料大船还真没那个希望
红薯、土豆、花生、玉米,这些高产农作物不能期冀能够提高产量的稻米,又不能在并州种植也即是说,即便刘杲全心全意的投入改革汉世农作物,也无所进益
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刘杲遂在并州推广、屯田种植的,便是小麦、豆类植物,以及棉花
其,棉花传入国已久后世历史典籍上,虽然直至南朝,才有棉花的明确记载,但是后世出土物,东汉年间的坟墓已经有零星土棉制品不过,无论如何说,棉花在宋朝之前,不曾在国广泛种植推广过,最多是个别地方私人种植利用一些
即便是宋朝,国也不愿意推广种植棉花,所种植棉花,多是用于外贸直至明朝强制推广,国才真正广泛种植起棉花,进而发展到“寸土必有棉布”
刘杲不知道为甚棉花不能在国推广,但是却晓得后世明朝将棉花发展成全民廉价用品从这个方面来说,推广棉花,无疑能补充汉世丝绸之下的低端市场
鉴于汉世,许多人还把棉花当作一种花来种植,刘杲也不敢随意强制推广至民间,引起民众对种植这些“无用之物”的严重不满
不过,刘杲不是还规划有屯田么?这些屯田因为棉花事件,自然而然的转职成为并州专用的试验田,开始有计划的大量培育、种植、利用棉花
三、强制买卖荒田并州在普查土地同时,还按照土地好坏,分为一等田地;二等田地;三等田地,其一等田地最优,三等田地最差当然,即便是最差的三等田,也是符合大量种植农作物的,只是产量有所不及一等田
刘杲以“鼓励农耕”为名,传令四方:务必不使并州良田荒芜因此,并州普查土地时,凡是定为三等田地以及以上者,户主若是本年度不能立即开荒,投入农作物种植,并州官吏则有权以八折强制买下这些土地,并可立即进行拍卖
所谓鼓励农耕,其实便是刘杲最大化利用并州土地资源,全力开发并州
四、雇农最高租税
这是刘杲最担心的一点
后世抗战年间,Tg提出的二五减租,在教科书上记载的详详细细其背景,大家也可揣摩一二
汉世的农业税极低,不过三十税一即便是刘杲摊丁入亩,大小地主、自耕农也不会过于抵触
但是,雇农问题却会触痛所有人的神经地主出租土地,收的租税都是相当高,有的甚至高达七成租、八成租,最低也有二三成,普遍的则都是在四成左右
不过还好,汉世地主出租土地现象较少其原因,有二
一是汉世正在茁壮发展的宗族观念,宗族之内大多会彼此照顾一二,似读史书时,就会发现某人长于叔父家,某人贫寒谁谁多赠金等等,此类故事多有发生
正在茁壮发展的汉世宗族,其内部各种矛盾还不至于太过于激烈;非是宗族观念已经彻底崩溃的后世可比
二是,汉世还存在大量的奴隶汉军每次外出作战,或者掠夺征伐边疆蛮族,都会俘获大量奴隶,这些奴隶多是被地主买回种地、养马等譬如五胡时代,恶盈满贯的石勒,便是三国末期,被掳获卖与地方的奴隶
因为汉世地主相对倾向于使用奴隶,所以雇农数量其实很有限,尤其是并州
种种因素下,刘杲选择将雇农之事,暂时搁置不过,刘杲为招揽人心,还是向并州宣传:务必保证雇农之家,年有余粮
仔细分析汉世雇农生活条件后,刘杲采取并州五百余家地主样本,选取一个并州豪门大族以及小型地主,相对来说,能够安稳接受的佃租:四点五成亦是说,从此以后,并州坚决废弃七成、八成的佃租,但凡租赁田地,租税不得过四点五成
当然,这是刘杲选择的一时之策至于根本解决雇农问题的方案,刘杲也有过设想,但是目前并州并不具备实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