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猎击三国

第四百二十四章 【谁为天子?】

    (感谢大盟!谢谢赵无恤2014、ug、脱去困惑、光辉的宪章)

    天子刘协死了,对雒阳百姓而言,天子死得非常突然,说是暴毙不为过。:。以至坊间流言纷纷,谣言四起。马悍幸好不在雒阳,否则必会有别有用心者制造谶言,以暗箭攻击之。两汉时代,时人就信这个,因为谶言而上马、落马者可不少。

    马悍的政敌们遗憾万分,虽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政攻机会,但马悍此时远在数千里之外,怎么泼脏水都难泼到他身上,说服力不足啊。

    对百姓而言,天子是暴毙,但对百官,尤其是内宫而言,天子驾崩是早晚的事,没有一个人会因此而惊讶。

    自从建安四年以来,天子身体日衰,虽然表面上看着精神焕发,但那种象打蜡一样的“健康”,谁见谁明白。建安五年的岁首宴,天子出现无故晕厥,并伴有吐血迹象,便是征兆。

    此后天子身体越来越衰弱,至建安六年岁首,天子呕血数次,终于病倒,卧床不起。医侍全力救治,病情却时有反复。就在二月初,病情突然恶化。当医侍们赶到时,天子大口吐血,血污衣襟,眼睛充满悲伤与愤怒,却只有吐血,一句话都说不出。

    而侍奉在其身边的伏皇后,脸色异常苍白。只是当时宫内乱成一团,无人注意,也无人敢注意。

    是夜,东汉第十二任皇帝,刘协,崩。谥号……嗯,这得等下一任天子来定。

    一大早,百官照常入朝。到阙门时方得黄门郎宣告天子驾崩消息,登时惊倒一群,哭倒一片。

    天子崩,举国丧。

    当朝中百官及雒阳百姓为少年天子突然离去而愁云惨淡之时。朝中重臣已顾不得哀伤,俱奉诏云集崇德殿,商讨善后事宜。主要为三件大事:天子治丧、谁为储君、是否召还大将军。

    皇后伏氏垂帘,万年公主伴于配殿,殿前三公九卿俱在。二千石以上高官及部分位卑权重的千石实权官员列班。一眼望去,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御史大夫刘艾、尚书令贾诩、大司农赵温、执金吾伏完、御史中丞钟繇、少府令孔融等等重臣,悉数到场。

    殿堂内外更是布满了虎贲、羽林、龙狼三卫,三卫中郎将伏德、伏雅、周仓等均身披甲胄,一刻不停巡逻。

    诸臣先向丹墀上空着的龙椅行叩拜大礼,再向帘后的皇后、公主致礼。礼毕,黄门郎宣读,本次朝议由三公主持,皇后定夺。随后,朝议开始。

    第一议题。天子治丧,这个没什么争议,只是讨论礼仪规格问题,再拿出几个备选谥号,留待继任者选择就行。

    而第二议题就难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如果刘协有后,这个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但现在却是刘协无后。依照汉代惯例,那就得从诸侯王中选择新任天子。两汉几十任皇帝普遍子嗣不旺,象刘协这样绝嗣的。他绝不是第一个。若是在盛世,这个难题是怎么从一大堆候选人中选出真命天子。但经过十余年的战乱,尤其是席卷半个大汉的黄巾之乱,造成了许多诸侯王的死亡、逃亡、失散。家门中落,这时的难题就成了“怎么找到足够的、合乎条件的候选人”。

    在这第二个议题上,最有发言权的,就属三公之一的刘艾了。刘艾此时的职务很特殊:宗正卿、持节行御史大夫。

    宗正为九卿之一,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通常由皇族中德高望重者担任。上一任的宗正卿,就是刘虞;刘艾虽然声望比不上刘虞,但随刘协出生入死,不离不弃,极得天子信任,故出任此职,也算实至名归。以宗正卿为正职,代理御史大夫之职。虽说是“行”(代理),但谁都知道,天子说行,你不行也行;天子说不行,你行也不行。所以,刘艾这个代理与正职无异。等同于兼任三公与九卿之职。

    虽然这样搞有点出格,但当时马悍也没反对,因为这是皇族集团与外戚集团达成的协议。马悍这位外戚权柄太重,皇族需要一位能制衡他的人,或者说,是能制衡他的职务,刘艾就被赶鸭子上架了。

    由于宗正卿最了解皇族成员的分布与渊源,对目下各国诸侯王子嗣及品行方面也最为了解,所以在候选储君的提名上,拥有无人替代的权威。故此,诸臣都望向刘艾,静候他发言。

    刘艾也是当仁不让,大汉第十三任天子将由他来推举,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哩。当下清清嗓子,拿起案台一沓宗谱,用明显嚎伤过的沙哑声音道:“在推举储君之前,职下要先排除几位宗亲。以下几位宗亲,不予讨论,即鲁恭王一系、东海恭王一系。”

    响鼓不用重槌,诸臣一听就明白了,齐声附和。皇后与公主也同意,其实说白了刘艾之前肯定向她们禀报过,没准这就是二位皇女的意思。

    鲁恭王系指的就是刘表与刘璋,这二位都是前汉鲁恭王刘余之后裔;东海恭王系指的就是刘和。为毛这三位被排除呢?论在皇族中的威望,前两位甚至超过刘艾,而之所以排除他们,恰恰就在于他们的威望与实力。

    刘表不用说,坐拥荆州,带甲十万,实打实的一方诸侯。方今天下,除了代表中央的马悍,就数他刘表最强了。按汉代惯例,已有王爵或年岁较大的,基本不在候选之例,但他们的子嗣却可以。也就是说,刘表没可能了,但他的三个儿子,刘琦、刘琮与刘修却有资格。

    而刘艾一番话,却直接抹去了刘表这一系的资格。想也是知道,如果选择了刘琦、刘琮或刘修,地方上有这么强大的家族势力,又入主雒阳,届时朝野一结合,哪里还有别人混的余地?绝对会对雒阳各个势力造成强烈的冲击,将自建安元年以来的稳定良好的局面与各势力的微妙平衡打破,搞不好会引发混乱。这是所有从初平年间动乱时代过来的人最怕看到的结果。所以,只能选择弱势宗亲,太强势的皇族,绝对不行!

    刘璋的情况也差不多,这可是大汉西南实力最强的诸侯。

    刘和的情况则有点特殊,他是刘虞之子,也曾入朝侍奉过天子。但后来他跑到幽州,联合其父旧部,又拉拢乌丸人,举兵为其父复仇,讨伐公孙瓒。虽然目下幽州一统,刘和也回到了雒阳,只是此人与乌丸一直不清不楚,而且在幽州西北部颇有声望,必要时拉起一支大军绝非难事,这样的人,也不予考虑。

    排除掉几个不可能选项,下面是可能选项。

    “河间王刘陔,年二十一,年轻强健,弓马娴熟,英武不凡;任城王刘陀,年二十六,英姿勃发,师事名师,博闻强记,名动其国;梁王刘弥,年十二,聪颖**,少有才智;沛王刘曜,年十二,温谦如玉,事亲恭孝;还有东平王嗣子刘凯,年二十二,颇有贤名……”

    刘艾吧啦吧啦一大堆,列出了十余个候选储君,基本都是年轻体健,或尚未成人,但也不算笤龄小儿,做一国之君不至于失仪万民。

    在此过程过,诸臣反应不一。杨彪全神贯注,张喜目光游移,贾诩老神在在,赵温气定神闲。而钟繇、伏完等人则敛眉垂目,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一切随众。就连一向跳脱的孔融,也没敢乱放厥词,毕竟这是天子候选啊。

    其实在座诸臣,能混到这步的,哪个不是人精?刘艾列出的这些候选储君,听上去一个个都是人中之杰,实际怎么回事,谁也不知道,真实能有一半好就要烧高香了。

    宗正虽有提名权,但最后拿主意的,只有两个人,一内一外,内为皇后,或者即将要称为太后了,外为大将军。这两人共同属意谁,谁就是下一任天子。

    那么问题来了,还缺一个最重要的人,这也就是第三个议题:要不要召还大将军?

    南征战事每隔一月都有表奏,四百里加急传送,虽隔数千里,但每个人都知道战争进程。眼下南征之战已到了最紧要关头,一战胜之,则自初平末年以来的大汉天下之动乱,指日可平。只要江东平定,荆州、益州都是刘氏诸侯,和平解决的希望很大。内宫外朝,都把这次南征看成是天下一统之役,在这节骨眼下召回大将军,功亏一篑,山河破碎,谁能担得起这个责?

    这一回,群臣又把目光投向一个人贾诩。作为那个人的左膀右臂,他应当最有发言权吧。

    朝堂之上,贾诩也不玩太极,很实在地提议:“慢慢选,选好了怎么也得一两月吧,到那时,南征之战也打得差不多了……”

    诸臣互望,也都觉得只有这样才两全齐美。

    于是,伏皇后宣布:“天子以治国为先,以孝悌为本,才华英武俱非为君之道。滋择梁王刘弥、沛王刘曜、东平王嗣子刘凯为选,以定储君。议定之日,即是召还大将军之时。”(未完待续。)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