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大唐救世主<一>
唐朝做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 要是从唯心主义來说, 似乎上天总是刻意眷顾, 每每在危难之际, 就会出一个救难忠臣來挽江山于将倾, 一百年前是郭子仪, 现在是郑畋,
郑畋, 河南荥阳人, 公元823年生, 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 父亲郑亚是著名的才子, 在数年之间连中进士科, 贤良方正科, 书判拔萃科, 后又晋升为宰相, 桂管观察使,
按理说, 仕途之门已然大开, 前途一片光明, 只可惜郑亚卷于党争, 最后被贬为刺史, 死在上任途中,
郑畋继承了父亲的才华, 甚至还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在很年轻时就考中了进士,
唐朝进士很难考的, 很多人是年复一年的考, 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考了四次方考上, 白居易二十七考中进士, 就够资格叫一声后生可畏, 写诗云:慈恩塔下題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这毫不夸张炫耀, 大多数人都是头发白了, 孙子可以打酱油了才能进士登第,
据考证, 唐朝的平均中进士的年纪在35, 而最年轻的纪录是十八, 这个记录属于郑畋, 据说他考中之后, 皇上竟然不相信, 如此年轻就能力压群英, 有沒有借他老子在长安的人脉搞猫腻, 为此, 特地调來郑畋的试卷一看, 果然有才, 心服口服,
可叹的是, 郑畋传承了父亲的才华, 却连着坏运气也一并继承了下來,
或者说, 他连父亲的敌人也继承了下來, 十八登科, 却一直被压制在地方, 郑畋很不甘心, 他在自传里写:厌外府之樽罍, 渴明庭之礼乐,
地方上沒办法混了, 尽是喝酒吃饭不干事, 我还是希望到中央干点实事,
二十二年后, 世道变了, 敌人不是退体就是死掉了, 要么就是下岗了,
公元864年, 郑畋顺利进入朝廷, 累官至户部侍郎、当了刑部员外郎,
他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但总算赶上了不是, 而且也不算老, 才四十, 在今天还可以去参加优秀青年选举,
郑畋的伯乐是新上任的宰相刘瞻, 郑畋升为翰林学士, 寻加知制诰,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 是通向宰相文官顶峰的不二跳板,
在这个位置上, 郑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 在任制诰的这段时间里, 正逢南方庞勋起兵,
郑畋起讨文, 才如泉涌, 下笔如有神, 动转流畅, 毫无沮滞, 在他笔下, 庞勋是西天荒洞里的妖怪, 朝廷也有天兵天将, 法器神术, 必会将做乱的这个妖怪绳之以法,
他成功了, 到了后來, 同事干脆封笔, 什么, 有诏书要写, 找郑畋,
这时的郑畋春风得意, 在庞勋事件平定之后, 他马上升任了中书舍人, 写诰书的领导, 这离宰相之位只有一步之遥, 他在自述里亦写到“今之宰辅四人, 三以此官腾跃”
他只需一跃之功, 就可位居宰辅, 马上, 他就开始跳了, 可却是往下跳,
这时, 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 在这件事情发生后, 郑畋才知道, 刘瞻不仅仅是他的伯乐, 更是他的老师,
现在, 刘瞻要给他的学生郑畋上人生最重要的一课,
这一课, 发生在公元870年, 庞勋的脑袋刚从城楼展览会上撤下來, 那一年, 黄巢在贩盐, 李俨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落魄小皇子, 那一年, 同昌公主死了,
这个不稀奇, 人都是要死的, 公主虽是金枝玉叶但也躲不过六道轮回, 可是这位公主一死, 事情就大了,
她是当朝皇上唐懿宗李凗最疼爱的女儿, 李凗, 是李俨的父亲,
李凗表示很心疼, 同昌公主是李凗心肝上的肉,
在生这位同昌公主时, 李凗还在做王爷, 唐未年间, 要说有什么最折磨人的位子那就非皇子莫属了, 你可能继承皇位成为天下第一人, 但更大的可能因沒登上皇位而丢掉性命,
李凗终日过着惶惶不安的日子, 他无法猜测父亲的心思, 只有向女人寻找安慰,
那时, 李凗有个最喜欢的老婆, 这个女人善解人意, 常常宽慰丈夫, 在凶恶的长安官场里, 互相扶持过着患难与共的日子, 后來, 那位老婆生下了一个女儿, 就是同昌公主,
爱屋及乌, 这位公主得到了父亲最多的爱, 可是, 这还不是她受宠爱的全部原因, 她生下后, 不会说话, 这急坏了父母, 遍求名医却医治无效,
李凗放弃了, 不说话就不说话吧, 她仍然是我最心爱的女儿,
可奇迹发生了, 等这位公主四岁时, 突然会说话了, 而且一说就是一件很惊人的话, 她说:今日可得活了,
当时, 谁也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毕竟, 这可不像一般儿童会说的话,
谜底很快揭晓, 沒过多久, 宫里來了太监, 告诉李凗, 皇上驾崩了, 你成为新的唐朝皇帝, 众人恍然大悟, 原來女儿是个预言师,
从此, 同昌公主更像是上天派到家的天使, 李凗只恨她是女儿身, 不能把皇位传给她,
在这位同昌公主长大后, 李凗在朝中精挑细选了乘龙快婿, 据说在嫁这个女儿时, 他倾空国库置办嫁妆,
在以后的日子里, 李凗依然给了这个女儿最大的关怀, 宫里有什么稀有的, 要忙不迭的送到女儿家, 娶到了同昌公主的幸运儿自然也平步青云, 权倾朝堂,
那时, 李俨正依倚在田令孜的怀里, 从一位太监身上寻找缺失的父爱, 他可能会不解的问:怎么父皇会那么喜欢姐姐, 为什么父皇从來不跟我玩,
田令孜疼爱的抚摸着这个可怜人的头, 告诉他:看他们得意去, 以后, 总有属于我们的时候,
田公公投资界奇长, 他似乎早就料到, 变天的日子不会太远, 集万千父爱与一身的同昌公主在嫁人后的第二年, 突然得了病, 十分奇怪的病, 在数十名御医集体会诊的情况下, 仍沒能挽救回她宝贵的生命,
她死了, 随之而來的是李凗冲天的怒气, 很快, 二十多名为同昌公主看病的御医被安上救治不力的罪名, 全数斩首, 即使这样, 李漼仍不解气, 又将这些医官的家属三百多人逮捕, 丢进死牢, 准备斩首,
这是一次失去理智的惩罚, 御医何罪, 御医又不是大罗神仙, 哪有包治包好的, 家属更是无辜, 可是, 又有谁敢去劝阻李凗,
谁都知道同昌公主对唐懿宗李凗的意义, 更何况这后面, 还有同昌公主的婆家为了推卸责任在不惜余力的转嫁罪名,
天子盛怒之下, 满朝文武都选择沉默, 除了一个人,
他就是刘瞻, 做为宰相, 他有责任制止皇帝的暴行, 他召开会议, 汇集谏官, 要集体上书请求释放医官家属, 可是, 沒有人愿意在请愿书上签名,
刘瞻明白了, 明哲保身这是官场潜规则,
他宣布散会, 然后一个人走向了大殿,
前面, 纵有刀山火海, 千军万马, 雷霆之怒, 纵然自己只有一人, 吾亦往之, 这是文人的胆气, 这是懦士的风采,
在朝堂之上, 刘瞻说:皇上, 咱不兴这么干的, 死了那么御医已经过了,
唐懿宗的眼还是红的, 女儿死了, 世界崩溃了, 多杀一些人算什么, 他吼道:别跟我费话, 要不, 我连你一起杀了,
刘瞻前进一步:请释放所有人员,
刘瞻的大义凛然终于打动了一个人, 使其站到了他的身边, 加入到了劝谏的行列,
此人不是郑畋, 是长安市长温璋,
他们晓以大义, 动之以情, 嘴皮磨破, 喉吼为之沙哑,
可是, 皇权之上, 一人独尊, 悲痛愤怒中的唐懿宗听不进任何言语, 他反而认为刘瞻们不体恤他丧女之痛,
唐懿宗下令, 将这个胆大犯君的家伙贬出去, 贬到岭南, 什么, 此人是连州人, 那不是放他回家乡, 那就给我贬到岭南的岭南去,
唐朝贬官, 多往南方, 可以分为几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调出京城, 但仍在中原,
第二梯队是调到湖南江西之长江以南, 这里远离政治中心, 但环境尚可, 第三梯队便是岭南, 最远可到雷州, 那里不消说, 是穷乡僻壤, 可是, 这还不是终极流放,
在流放刘瞻时, 为了找到最远的地方, 他的的政敌们兴灾乐祸的打开了地图, 一直向南, 在帝国的最南端, 长安的万里之遥处才找到了那个地方,
那个地方, 叫驩州, 在今天的越南荣市, 里程越远, 越能昭显义臣的风骨,
温璋的处罚也下來了, 他的也不近, 振州, 今天的海南崖县, 这位刘瞻的战友在听闻消息后, 仰天长叹:生不逢时, 死何足惜, 于当夜饮药自尽,
正是这些读书人的峥峥铁骨, 在某种程序上制衡了皇权, 在帝王与百姓之间取得了平衡, 不然在绝对专制的封建皇朝, 绝不会出现一家之朝延续数百年的情况,
唐朝亦应该感谢这些人, 是他们不顾性命, 冒死直言, 才有了开元之治, 贞治盛世, 当他们一旦开始抛弃这些制肋, 平衡不在, 灭亡也不会太远,
郑畋, 河南荥阳人, 公元823年生, 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 父亲郑亚是著名的才子, 在数年之间连中进士科, 贤良方正科, 书判拔萃科, 后又晋升为宰相, 桂管观察使,
按理说, 仕途之门已然大开, 前途一片光明, 只可惜郑亚卷于党争, 最后被贬为刺史, 死在上任途中,
郑畋继承了父亲的才华, 甚至还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在很年轻时就考中了进士,
唐朝进士很难考的, 很多人是年复一年的考, 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考了四次方考上, 白居易二十七考中进士, 就够资格叫一声后生可畏, 写诗云:慈恩塔下題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这毫不夸张炫耀, 大多数人都是头发白了, 孙子可以打酱油了才能进士登第,
据考证, 唐朝的平均中进士的年纪在35, 而最年轻的纪录是十八, 这个记录属于郑畋, 据说他考中之后, 皇上竟然不相信, 如此年轻就能力压群英, 有沒有借他老子在长安的人脉搞猫腻, 为此, 特地调來郑畋的试卷一看, 果然有才, 心服口服,
可叹的是, 郑畋传承了父亲的才华, 却连着坏运气也一并继承了下來,
或者说, 他连父亲的敌人也继承了下來, 十八登科, 却一直被压制在地方, 郑畋很不甘心, 他在自传里写:厌外府之樽罍, 渴明庭之礼乐,
地方上沒办法混了, 尽是喝酒吃饭不干事, 我还是希望到中央干点实事,
二十二年后, 世道变了, 敌人不是退体就是死掉了, 要么就是下岗了,
公元864年, 郑畋顺利进入朝廷, 累官至户部侍郎、当了刑部员外郎,
他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但总算赶上了不是, 而且也不算老, 才四十, 在今天还可以去参加优秀青年选举,
郑畋的伯乐是新上任的宰相刘瞻, 郑畋升为翰林学士, 寻加知制诰,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 是通向宰相文官顶峰的不二跳板,
在这个位置上, 郑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 在任制诰的这段时间里, 正逢南方庞勋起兵,
郑畋起讨文, 才如泉涌, 下笔如有神, 动转流畅, 毫无沮滞, 在他笔下, 庞勋是西天荒洞里的妖怪, 朝廷也有天兵天将, 法器神术, 必会将做乱的这个妖怪绳之以法,
他成功了, 到了后來, 同事干脆封笔, 什么, 有诏书要写, 找郑畋,
这时的郑畋春风得意, 在庞勋事件平定之后, 他马上升任了中书舍人, 写诰书的领导, 这离宰相之位只有一步之遥, 他在自述里亦写到“今之宰辅四人, 三以此官腾跃”
他只需一跃之功, 就可位居宰辅, 马上, 他就开始跳了, 可却是往下跳,
这时, 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 在这件事情发生后, 郑畋才知道, 刘瞻不仅仅是他的伯乐, 更是他的老师,
现在, 刘瞻要给他的学生郑畋上人生最重要的一课,
这一课, 发生在公元870年, 庞勋的脑袋刚从城楼展览会上撤下來, 那一年, 黄巢在贩盐, 李俨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落魄小皇子, 那一年, 同昌公主死了,
这个不稀奇, 人都是要死的, 公主虽是金枝玉叶但也躲不过六道轮回, 可是这位公主一死, 事情就大了,
她是当朝皇上唐懿宗李凗最疼爱的女儿, 李凗, 是李俨的父亲,
李凗表示很心疼, 同昌公主是李凗心肝上的肉,
在生这位同昌公主时, 李凗还在做王爷, 唐未年间, 要说有什么最折磨人的位子那就非皇子莫属了, 你可能继承皇位成为天下第一人, 但更大的可能因沒登上皇位而丢掉性命,
李凗终日过着惶惶不安的日子, 他无法猜测父亲的心思, 只有向女人寻找安慰,
那时, 李凗有个最喜欢的老婆, 这个女人善解人意, 常常宽慰丈夫, 在凶恶的长安官场里, 互相扶持过着患难与共的日子, 后來, 那位老婆生下了一个女儿, 就是同昌公主,
爱屋及乌, 这位公主得到了父亲最多的爱, 可是, 这还不是她受宠爱的全部原因, 她生下后, 不会说话, 这急坏了父母, 遍求名医却医治无效,
李凗放弃了, 不说话就不说话吧, 她仍然是我最心爱的女儿,
可奇迹发生了, 等这位公主四岁时, 突然会说话了, 而且一说就是一件很惊人的话, 她说:今日可得活了,
当时, 谁也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毕竟, 这可不像一般儿童会说的话,
谜底很快揭晓, 沒过多久, 宫里來了太监, 告诉李凗, 皇上驾崩了, 你成为新的唐朝皇帝, 众人恍然大悟, 原來女儿是个预言师,
从此, 同昌公主更像是上天派到家的天使, 李凗只恨她是女儿身, 不能把皇位传给她,
在这位同昌公主长大后, 李凗在朝中精挑细选了乘龙快婿, 据说在嫁这个女儿时, 他倾空国库置办嫁妆,
在以后的日子里, 李凗依然给了这个女儿最大的关怀, 宫里有什么稀有的, 要忙不迭的送到女儿家, 娶到了同昌公主的幸运儿自然也平步青云, 权倾朝堂,
那时, 李俨正依倚在田令孜的怀里, 从一位太监身上寻找缺失的父爱, 他可能会不解的问:怎么父皇会那么喜欢姐姐, 为什么父皇从來不跟我玩,
田令孜疼爱的抚摸着这个可怜人的头, 告诉他:看他们得意去, 以后, 总有属于我们的时候,
田公公投资界奇长, 他似乎早就料到, 变天的日子不会太远, 集万千父爱与一身的同昌公主在嫁人后的第二年, 突然得了病, 十分奇怪的病, 在数十名御医集体会诊的情况下, 仍沒能挽救回她宝贵的生命,
她死了, 随之而來的是李凗冲天的怒气, 很快, 二十多名为同昌公主看病的御医被安上救治不力的罪名, 全数斩首, 即使这样, 李漼仍不解气, 又将这些医官的家属三百多人逮捕, 丢进死牢, 准备斩首,
这是一次失去理智的惩罚, 御医何罪, 御医又不是大罗神仙, 哪有包治包好的, 家属更是无辜, 可是, 又有谁敢去劝阻李凗,
谁都知道同昌公主对唐懿宗李凗的意义, 更何况这后面, 还有同昌公主的婆家为了推卸责任在不惜余力的转嫁罪名,
天子盛怒之下, 满朝文武都选择沉默, 除了一个人,
他就是刘瞻, 做为宰相, 他有责任制止皇帝的暴行, 他召开会议, 汇集谏官, 要集体上书请求释放医官家属, 可是, 沒有人愿意在请愿书上签名,
刘瞻明白了, 明哲保身这是官场潜规则,
他宣布散会, 然后一个人走向了大殿,
前面, 纵有刀山火海, 千军万马, 雷霆之怒, 纵然自己只有一人, 吾亦往之, 这是文人的胆气, 这是懦士的风采,
在朝堂之上, 刘瞻说:皇上, 咱不兴这么干的, 死了那么御医已经过了,
唐懿宗的眼还是红的, 女儿死了, 世界崩溃了, 多杀一些人算什么, 他吼道:别跟我费话, 要不, 我连你一起杀了,
刘瞻前进一步:请释放所有人员,
刘瞻的大义凛然终于打动了一个人, 使其站到了他的身边, 加入到了劝谏的行列,
此人不是郑畋, 是长安市长温璋,
他们晓以大义, 动之以情, 嘴皮磨破, 喉吼为之沙哑,
可是, 皇权之上, 一人独尊, 悲痛愤怒中的唐懿宗听不进任何言语, 他反而认为刘瞻们不体恤他丧女之痛,
唐懿宗下令, 将这个胆大犯君的家伙贬出去, 贬到岭南, 什么, 此人是连州人, 那不是放他回家乡, 那就给我贬到岭南的岭南去,
唐朝贬官, 多往南方, 可以分为几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调出京城, 但仍在中原,
第二梯队是调到湖南江西之长江以南, 这里远离政治中心, 但环境尚可, 第三梯队便是岭南, 最远可到雷州, 那里不消说, 是穷乡僻壤, 可是, 这还不是终极流放,
在流放刘瞻时, 为了找到最远的地方, 他的的政敌们兴灾乐祸的打开了地图, 一直向南, 在帝国的最南端, 长安的万里之遥处才找到了那个地方,
那个地方, 叫驩州, 在今天的越南荣市, 里程越远, 越能昭显义臣的风骨,
温璋的处罚也下來了, 他的也不近, 振州, 今天的海南崖县, 这位刘瞻的战友在听闻消息后, 仰天长叹:生不逢时, 死何足惜, 于当夜饮药自尽,
正是这些读书人的峥峥铁骨, 在某种程序上制衡了皇权, 在帝王与百姓之间取得了平衡, 不然在绝对专制的封建皇朝, 绝不会出现一家之朝延续数百年的情况,
唐朝亦应该感谢这些人, 是他们不顾性命, 冒死直言, 才有了开元之治, 贞治盛世, 当他们一旦开始抛弃这些制肋, 平衡不在, 灭亡也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