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冷兵器
在中外研究古代兵器把火药用于兵器作为一个历史的分期阶段,也就是说,在火药发明以前,军队里使用的兵器我们称它为冷兵器。火药发明以后,火药开始使用于战争以后,就出现了火药制作的兵器,就是火器。这时候是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期。中国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史前时期,从考古学来讲叫石器时代,我们称这个阶段是石器时代的兵器。开始青铜冶铸后,这时候兵器的主要材质就开始变成了青铜的。我们称这个时期的兵器为青铜时代的兵器。人们懂得了金属的冶炼后,这时候军队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质也改为钢铁做的了,就进入了铁器时代的兵器。
一般来讲,在中外研究古代兵器把火药用于兵器作为一个历史的分期阶段,也就是说,在火药发明以前,军队里使用的兵器我们称它为冷兵器。火药发明以后,火药开始使用于战争以后,就出现了火药制作的兵器,就是火器。这时候是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期。兵器从火药的应用来分可以分为热兵器与冷兵器。
从冷兵器类别来分可以分为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冷兵器发展
中国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史前时期,从考古学来讲叫石器时代,我们称这个阶段是石器时代的兵器。
开始青铜冶铸后,这时候兵器的主要材质就开始变成了青铜的。我们称这个时期的兵器为青铜时代的兵器。人们懂得了金属的冶炼后,这时候军队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质也改为钢铁做的了,就进入了铁器时代的兵器。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期,掠夺战争日益频繁,便逐渐形成了用于作战的兵器和武艺。夏代仍沿用石制兵器,但有所改进,有了少量青铜兵器。至商代,军队使用青铜兵器已较普遍,而且兵器种类增多,质量大有提高。1953年,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文物已有铜矛头、铜勾、铜戚、铜刀、铜斧、铜簇等项。另外,在山东省益都出土了商代的兵器铜钺、铜头玉矛、铜戈。
西周兵器进一步多样化,这个时期长兵器有:戈、戟、 钺、矛、斧等。短兵则有刀、剑等。这些兵器多为铜质,质地精良坚利。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石制工具时代进入到使用金属器具的时代;青铜兵器的使用,使兵器进人了一个全新的历史价段,并发挥其无比威力。铁兵器始于周代,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由于铁的蕴藏量较为丰富,铁器的坚硬度比铜制品强,又易于铸造, 因此,铁兵器逐渐代替了铜兵器,品种更为齐全。
据古籍记载以及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当时有戈、戟、矛、殳、 斧、钺、锤、锥、刀、剑、匕首等,并广泛应用于战争中。作战时,士兵衣铁甲,操铁杖,使用铁斧、铁刀、铁钺、铁矛等兵器。到了汉代大抵完成了铜兵器向铁兵器的过渡, 至三国时期,铜兵器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演变为铁兵器的全盛时期。据《典论》记载:"魏太子曹丕选楚越良工制铁刀、铁剑、铁匕首,精而炼之,至于百辟(即锻炼百次)"。这种武器质量上的飞跃,势必对使用武器的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武艺的发展。隋唐五代时期的铁兵器中,长兵器以矛、枪和长刀为主。
据<新唐书>记载:"光弼有裨将,援矛刺贼,洞马腹,中数人"。这表明唐将善用长矛而且技艺精良。短兵器则以刀为主。剑在这时已经失去了实战的价值,成为道士们的法器和民间习武器械。剑术一直是人们喜爱的武术项目之一,佩剑之风长久不衰。相传诗仙李白经常舞剑,友人崔宗之称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唐代重射,弓矢的结构精巧,规格多样,据《唐六典》所记。弓有长弓、角弓等4种,弩有擘张弩、角弓弩等7种,箭也有竹箭、木箭等4种。
宋、元之际有所谓"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十八"不过是泛称而已,实际上远不止此数。据宋人曾公亮《武经总要》记载,长杆铁枪就有18种,另外长柄铁刀有8种, 各种短兵器有17种,如手刀、蒺藜、铁鞭、铁、铁剑、大斧、烈钻、钩棒等等。著名的"梨花枪"就产生于宋代,其枪法已发展到纯熟的程度。元代兵器则精细而实用。据茅元仪的《武备志》记载,有各种铁枪6种,各种刀7种。还有飞钩、噞、马叉、梨花枪、狼筅(长枪)、双飞挝、飞锤、铁戟等兵器49种,另有火枪、火炮6种。到了明代,"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内容。明人谢肇制《五杂俎》卷五中记载:"何也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予、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钯、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十八般武艺"讲的是演练兵器的技艺,所以它的前十七种都是兵器的名称。第十八种为 "白打",明代朱国帧《涌幢小品》中解释说:"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清代的兵器与明代大同小异,不过品种更多而已。拿刀来说,有大刀、朴刀、春秋大刀、三尖两刃刀、大环刀、凤嘴刀、梅花刀、腰刀、战刀、苗刀、壮族尖刀、彝族插刀……不下10余种。此外,叉、抓、拐、弩、斧、盾、钩、殳、锤、、?、棒、刺、钹、钺、钯、齿、铲等等就更多了。器械的多式多样,使武术的内容更为多姿多彩。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武术训练与竞赛的需要,对刀、枪、剑、棍等常用器械的规格作了具体规定,对重量、长短、粗细以及器械制作材料都有明确要求,对武术水平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
火器
火器:用火力杀伤人或用火力发射的兵器,火器利袭远。如枪、炮、火箭筒、手榴弹、核武器(原子弹、氢弹)等。
火器的发展
到了北宋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兵器。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中国的军队是最早使用火药武器的军队。在北宋的《武经总要》里边讲了三种配方,即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火炮火药法。当时用火药做成了用抛石机发射的炮弹,当然抛石机最早的使用,就是炮的出现可能在东周晚期。
南宋时候出现了竹筒火器,陈规的《守城录》里面讲到,开始用竹筒,里边放上火药能够往外喷火,或者能烧伤敌人。还有就是把长矛下边安上一个药筒,也可以喷火,当时也叫火枪。就是说开始出现管形的火器,这是出现最早的火器。
明代的火器发展到鼎盛时期。其火器的管形火器品种颇多,形式复杂。当时的喷射火器(古代火箭)制造已经相当精良,样式繁多,据《火龙神器阵法》、《武备志》等史书记载,此间多使用的火箭种类有单发火箭、多发齐射火箭、多火药筒并联火箭、有翼火箭、多级火箭等,火箭的品种达几十种之多。由于火器的蓬勃发展,明代军队普遍装备了火器,战争的主要武器转向了使用火器。燕王朱棣与建文帝争夺帝位时,就曾使用火箭作战。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王朝还专门组建了"神机营",这种独立炮兵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首屈一指。
火药传到西方以后,由于社会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和资本主义萌芽联系在一起,它有一个极大的发展。所以当时荷兰、西班牙这些商船到了中国,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枪炮过来,明军才看到自己的落后,所以才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就开始引进了西方的枪炮的制作技术。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开始练新兵,袁世凯练新兵等等,开始引进新的西方的枪械以后,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就结束了。 火器发展到现在,枪械的品种繁多,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兵器简介
1、短兵器
所谓短兵器,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分量较轻,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
刀的套路有单刀和双刀两种,均以劈砍为主。单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缠头撩花动作。双刀更富于观赏性,好手舞起,犹如团雪滚滚,不见人影。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张兴德以双刀著称,人称“双刀张”。当时山中多狼,为害行旅,张兴德携刀而往,三日之内连杀九狼,传为佳话。同治年间,捻军中有一少妇名刘三姑娘,也以双刀闻名,但后来率众投降清军。
剑为双刃,以撩刺为主,风格轻灵潇洒。剑术也分单剑与双剑两种,以单剑为多。清咸丰、同治年间,河南开封有一少妇杜宪英精于剑术,曾因事乘船于长江,群盗乘夜色登船抢劫,杜宪英挥剑格斗,连杀三盗,群盗 鼠窜而去。更早一些,江苏宜兴有一位名叫周济(1781年-1839年)的著名的词人,武功卓绝,曾击杀盗匪多人。有两个大盗衔恨不已,必欲除之而后快。周济因事北上,路过山东,两盗尾随其后,准备在旅店下手,而周济毫无察觉。当夜,两盗扑入周室,举刀便砍,周济仓猝应战,手无兵刃。正危急间,一位少女执双剑飞步而入,双剑“夭矫若长虹”,片刻之间,已将二盗刺死。周济见此女武功远胜自己,拜问姓名,才知是旅店主人之女,名叫红蛾,原来她早就认出这两个强盗,于是暗中加意提防,在危急之际出手救人。
有的剑在剑柄上配有剑穗(又称“剑袍”),称为“文剑”。无剑穗的剑称为“武剑”。剑穗长者较为难练。有人又在剑穗上串有铁珠,随剑穗飞舞,可击人致伤。
武当剑、达摩剑、太极剑、青萍剑、龙行剑等都是比较著名的剑术套路。
斧在今天也是一种短兵器。古代作战时用的斧多是长柄,俗称“大斧”,属于长兵器,今武林中已极少有人练习。另一种短柄斧,俗称“板斧”,即<水浒传>中李逵所用之物。清代时,江西九江某公子精于此术,曾以双板斧震慑群盗。至今仍有板斧套路传世,以抡劈为主。
鞭有软硬两种。硬鞭为钢制,共十三节,俗称“竹节钢鞭”,末端尖锐,以劈砸为主,亦可挑刺。软鞭俗称“九节鞭”,由九节细钢棒或细铜棒连缀在一起,长度略次于身高,其动作以缠绕和抡圆为主。九节鞭便于携带,目前仍很流行,演练者多在鞭的两端系上绸块,抡动时可呼呼作响,以增添观赏性。
锏为长条状钢质兵器,多为四棱,无刃,末端无尖,长约0.8米,也属劈砸兵器。另有双锏,每根长约0.6-0.7米。
钩是一种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为钩状,护手处作月牙状,有尖有刃。武术中常见的是双钩,比较难练。相传清代中期河北献县人窦尔墩曾以双钩闻名。
拐是一种木质兵器,有短拐、长拐两种,短拐长约0.7米,长拐长约1.3米。拐的特点是在木棒靠近末端处置一横柄,成“丁”字形。拐可用来击砸,又可用来钩拉锁拿对方兵器。
杖与拐相近,但其横柄置于木棒末端尽头,亦成“丁”字形。杖长约1.2米,可单手使用,也可双手使用,其技法有钩、挂、崩、点、拨、撩、戳、劈、扫、击等。少林武功中有“达摩杖”一路。
鞭杆是一种木质短棒,长约1.3米,杆梢略细,据说是从马鞭杆衍化而来。鞭杆短而无刃,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流行于西北地区。
古代还有一种短兵器叫“铁尺”,长约0.6米,细长而扁,无尖无刃,以劈砸点戳为主,清代时还比较流行,目前已极为罕见。
2、长兵器
武林中最常见的长兵器是枪、棍、大刀三种。
在武林中,枪被誉为“百器之王”。俗语说“枪扎一条线”,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谓“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防”。枪法以拦、拿、扎为主,兼有劈、崩、挑、拨、带、拉、圈、架诸法。唐末名将王彦章擅使铁枪,人称“王铁枪”。宋代名将岳飞、杨再兴均是枪术名家。南宋时,山东潍州(今莱州市)人杨四娘以枪法纵横南北,自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但戚继光曾指出杨家梨花枪的缺陷。明末清初,峨眉枪法又曾冠绝一时。清咸丰年间,江苏无锡人陶某善枪,人称“陶家枪”,不料竟败于无锡守备蒋志善手下,陶某拜伏求教。蒋志善持枪起舞,“闪闪成白光”,犹如直径数丈的车轮在飞转。蒋志善令陶某向他泼水,谁知竟水泼不进,反弹如雨,将陶某全身淋湿,而蒋志善身上毫无水迹。
棍是历史最悠久的长兵器,最早被叫做“殳”(古时的殳有棱无刃)。棍有多种,从形制上分,有长棍、齐眉棍、三节棍、梢子棍等;从质地上分,有木棍、铁棍、铜棍等,以木棍最常见。
早期的棍多以枣木制成,取其坚实沉重。后来改用白蜡杆,取其有韧性,较轻便。棍法以威猛快速为上,多有旋扫及舞花动作,打击空间较大,故称“棍打一大片”。少林棍、昆吾棍都是比较著名的棍法。
三节棍是将三节短木棍用铁环连在一起,可收可放,夭矫多变。梢子棍是在棍之末端以铁环连一短棍,在应敌时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三节棍和梢子棍都比较难练,稍有不慎,容易伤着自身。
大刀是将刀身后装上长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刀”、“长刀”。唐代大刀全长达3米,重7.5公斤,两面有刃,称为“陌刀”,当时军中专门组建有陌刀队。如今武林中所用大刀皆是一面有刃。另有一种朴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长,也是双手使用。朴刀套路目前仍有流传。
在长兵器中另外还有几种。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种流行兵器,有长柄单戟和知柄双戟两类。短柄双戟属于短兵器。长柄单戟又分两种:在末端置有左右两个月牙的,叫“方天戟”;仅有一侧有月牙的,叫“青龙戟”。东汉末年,吕布是使戟的能手,曹操善于使短戟。目前武林中仍有演练者。
叉是一种常见的兵器,古代多为猎户所用。末端分两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头叉”或“三角叉”,俗称“虎叉”。叉法本于枪法,重在中平一势,也可锁拿对方兵器。晚近以来,练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铁环,演练时可哗哗作响。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滚动,俗称“滚叉”,颇具观赏性。
铲是一种不多见的兵器,最早是农村用的除草工具。铲杆的前后都装有兵刃,前端是一个弯月形的铲,内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个斧状的铲柄,末端开刃。相传铲最初是佛门兵器,又名“方便铲”或“月牙铲”,演练时身法轻盈而别致,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等击法,其招式命名也多与佛教有关。
钯也是从农具演变而来的兵器,其末端装九齿铁钯,齿锋利如钉。钯全长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击,亦可防御,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曾为军中利器。
镋属于罕见兵器。其形制如叉,末端正中有尖头,称为正锋,长约0.5米。正锋靠后处横一月牙,月牙朝外,月牙上嵌着一排利刃。镋柄长达2.5米,尾端装有棱状铁钻,称为
“钅尊”。镋可用于击刺架格。由于这种兵器过于长大,分量又重,所以只有身高力大者才能使用。
3、暗器
所谓“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创造出来的,它们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掷出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速度快,隐蔽性强,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在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上,暗器很难发挥作用,所以古代战将很少有练暗器的。武林中讲究的是一对一的打斗,双方距离很近,于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场。中国武术中的暗器至清代而集其大成,达于鼎盛,在武林中使用极为普遍。直到清末火器盛行以后,暗器才逐渐被冷落,但至今武林中仍有人习练此技。
暗器可分为手掷、索击、机射、药喷四大类,每一大类中均包括若干种。
手掷类暗器有标枪、金钱镖、飞镖、掷箭(甩手箭)、飞叉、飞铙、飞刺(包括三棱刺、峨眉刺)、飞剑、飞刀、飞蝗石、鹅卵石、铁橄榄(枣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铁鸳鸯、铁蟾蜍、梅花针、镖刀(三尖两刃)等。
索击类暗器有绳镖、流星锤、狼牙锤、龙须钩、飞爪、软鞭、锦套索、铁莲花等。
机射类暗器有袖箭、弹弓、弩箭、紧背花装弩、踏弩、雷公钻等。
药喷类暗器有袖炮、喷筒、鸟嘴铳等。
还有一些暗器很难归入以上四类,如吹箭、手指剑、钢指环、手盔、匕首、手锥等。
吹箭是将细小竹箭藏于吹管之中,临敌之际,用力在吹管一端一吹,竹箭即从管的另一端射出。吹管为竹制,短吹管长约25厘米,长吹管长约50厘米,两端开口,外观光洁,刻有纹饰,也可当短棍使用,旧时武林中颇为盛行。
手指剑是套在指头上的微型短剑,钢指环是套在手指上的钢质圆环,手盔是套在手背上的钢套,有突起处。匕首属于短兵器,旧时武林中人常把匕首藏在腰间,或掖在鞭筒里,可随时拔出用于袭敌,于是又成了暗器。手锥用铜或铁制成,末端呈三角形,后边有柄,全长约20厘米,可藏于袖中,出其不意击人。清代喇嘛多随身携带铜质手锥。
此外,还有一些兵器介于常规兵器与暗器之间,如手杖刀、铁扇之类。手杖刀又名“二人夺”,杖身中空,内藏窄身长刀一把。杖柄上装有机括,如遇人夺杖,按动机括,即可抽刀刺敌。手杖柄即为刀柄,为便于实战,手杖刀的杖柄多为直形,而不像普通手杖那样做成半弯形。铁扇的扇骨为纯钢制成,扇面为绢质,打开可作普通扇子用,合住即可劈砍点戳。手杖刀和铁扇目前仍比较流行。
在所有暗器中,手掷类暗器应用最广泛,式样也最多,下面择要介绍几种。
飞镖,又名“脱手镖”,有三镖,有三棱、五棱、圆柱等形状,前面均为尖头。镖长约10厘米,重约0.2公斤。镖的末端常系有红绿绸布,叫做“镖衣”,长约8厘米,有助于镖稳定飞行。相传飞镖源于西域,北宋时,四川僧人性圆家得此技,后传至中原。到了清代,武林中几乎人人都学此技,至民国时依然流行。
金钱镖,即把旧时的方孔铜钱当镖来用。一般的金钱镖,多是将铜钱的周边磨得锋利,犹如刀刃,掷出时飞旋而前,仗恃其边刃伤人。功力深者,可不用磨刃,直接凭腕力而掷出伤人。但铜钱分量极轻,能练好此技殊非易事。清末民初,银元为通行货币。银元分量较重,平时多有携带,因此也有人以银元代替铜钱作为暗器。
掷箭又名“甩手箭”或“摔手箭”,因必须甩腕发出,故名。掷箭完全用细竹制成,箭杆浑圆,前端削尖,后不加羽,犹如一根削尖的竹筷。因此物取材甚易,制作简便,所以武林中人学者极多。艺成之后,又可举一反三,凡细短之物,如筷子、树枝之类,皆可顺手掷出御敌。但竹箭轻飘,练成不易。一般是先练较重之铁箭(重约0.3公斤),再练装有铁镞之竹杆箭(重约0.1公斤),最后才能练竹箭(重约0.01公斤)。相传掷箭源于嵩山少林寺,至清初才流传到社会上。
飞蝗石是有棱角的细长状坚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虫,所以叫“飞蝗石”,飞蝗石每块重约0.2公斤,平时贮于袋中,悬于腰间。鹅卵石就是河滩上的椭圆形石块,因其外形、重量都和鹅卵差不多,所以叫“鹅卵石”。飞蝗石和鹅卵石都是易见之物,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武林中十分流行。
梅花针也是一种罕见暗器。其构造是五枚钢针在根部相连,击中敌身后,分刺五点,状如梅花五瓣。针的长度约为3厘米。梅花针在武林中的历史相当久远,但今日已近绝迹。
乾坤圈是铁制圆圈,直径约15厘米,内外沿全部开刃,抛出后以旋飞击敌。艺精者可一手抛出两圈,但练成不易。曾有人掷出一圈,将丈余外的十支蜡烛一下齐腰截去,令观者大为赞叹。
如意珠即人们随手把玩的钢球或玉球,也可用山核桃。今日武林中人所用的如意珠,多为形制较小的钢珠,重量较轻,便于携带,多取于废轴承之中。
在索击类暗器中,最常见的是绳镖、流星锤、飞爪、软鞭四种。
绳镖是在钢镖尾部系一长索。钢镖比普通飞镖略大,长约0.2米,重约0.3公斤,头尖尾广,尾部为圆形,有一铁环,用以系索。绳索长约6.7-10米。平时可将绳镖缠于腰间。绳镖是用臂腕的抖甩之劲将镖发出,可击较远之敌,发出后又可立即收回。只是由于绳索较长,取准不易。清末民初时,河南卫辉府(府治在今卫辉市)有一董姓镖师颇精此技,曾在煤油灯的白瓷罩外斜放一枚铜钱,董某于两丈外骤放绳镖,应声击中铜钱,而灯罩完好无损。董某自言,他拳脚功夫平常,惟此绳镖一技,但终于未能在江湖上立足,镖局歇业,他也流落四方。民国初年,北京天桥有个叫孟继永的武师专门表演绳镖。孟继永是河北武邑人,当时六十多岁,人称“孟傻子”,也是镖师出身,他把绳镖叫做“甩头一子”。
流星锤是将长绳末端系上铁锤,掷出以伤敌。铁锤外形,或作浑圆,或作瓜形,或作多棱,重约1.5-2.5公斤,最重者可达4.5公斤。铁锤后部有两眼,穿以铁环,长绳即系在铁环上。绳长约7-10米。因铁锤冲力很大,所以不宜用一般麻绳,多用蚕丝、人发及鹿脊筋细丝混编而成,使长绳既柔且韧,不易断裂。民国初年,陈萝夔善用流星锤,曾于两丈外击石柱,每发必中,接连击断四柱。陈萝夔所用流星锤,是以熟铜铸成,重3.5公斤,长绳粗过拇指。陈萝夔对友人说,他练此技已有十年,但仅右手尚可,左手取准稍差,还需苦练。
飞爪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爪为钢制,略似手掌,有五个钢爪,每个爪又分三节,可张可缩,其最前一节末端尖锐,犹如鸡爪。钢爪掌内装有机关,可控制各爪。钢爪尾部系有长索,与机关相连。以飞爪击人,只要将长索一抽,钢爪即猛然内缩,爪尖可深陷入肉,敌人万难摆脱。清代时,山西大盗荣康以此闻名,号称“飞爪天王”,后将此技传给天津镖局毛某。毛某艺成后,走镖时竟不插镖旗,只在镖车上悬一飞爪。群盗一见此物,即自行退避。民国以来,武林中所用飞爪已无机关,只是固定的三爪或五爪,多用于爬越高墙。
机射类暗器以袖箭最为常见。
袖箭有单筒袖箭和梅花袖箭两种。这两种袖箭都是将箭筒缚于小臂处,筒之前端贴近手腕,用衣袖遮盖。箭筒内有弹簧,筒上装有机关,一按机关,筒内小箭即向前射出。单筒袖箭每次只能装入一箭,射出后必须再装箭。梅花袖箭一次可装入六支小箭,正中一箭,周围五箭,排列成梅花状,可连续发射。袖箭的箭杆用细竹削成,长约20厘米,前端装铁质箭头。单筒袖箭的箭筒长约24厘米,直径约2.4厘米,用铜铁铸成,筒顶有孔,为装箭处。筒前开孔,为箭射出处。梅花袖箭的箭筒稍粗,直径约3.5厘米,长度也是大约24厘米。筒内装有六个小管,每管可装一箭。
袖箭用机括发射,取准既易,力道又猛,而且极难防范,所以最受武林中人欢迎。相传单筒袖箭为北宋云阳(今属四川省)白鹤宫霞鹤道人所创。清末民初,山东泰安徐石荪精于此技,人称“小养由基”。徐石荪先向空中射出一箭,旋即装箭再射,第二支箭正好击中第一支箭的箭镞,第三支箭又击中第二支箭的箭镞。连发五箭,箭箭如此,人称“对口箭”。梅花袖箭相传为明人刘纟延 所创,从此风行武林,山东李儿洼的李姓最精此技,有李天寿号称“神箭”。李天寿的七世孙李佩更是技艺惊人,凡死靶活靶,无不百发百中。李佩早年曾入绿林,后改行保镖,群盗震慑,呼之为“穿云箭”。
药喷类暗器以袖炮使用最广。
袖炮是一种混用火药的特殊暗器。它由古代的前膛火炮演变而来,实际上是一种小型前膛火器,因其细小,故名“袖炮”。袖炮用一根酒盅粗细的竹管制成,长约40厘米,竹管外加三道铁箍。竹管一端为炮口,周边包以薄铁皮;竹管另一端为药凹,也套以薄铁。先将火药填入竹管,务要匀实,再将石珠(黄泥珠也可)填入。使用时,左手持竹管,用右掌猛击药凹部,激发火药爆炸,石珠即疾射而出,有较大杀伤力。清末民初时,护院们常使用袖炮,镖局中也有人用。
喷筒也属于药喷类暗器,它的构造类似孩子们玩的喷水唧筒,也是用竹子制成,前有喷孔,后有推杆,筒内装石灰粉。向前猛推推杆,石灰粉就从喷孔喷出,可迷住敌人眼睛,使其失去抵抗能力。但此技卑鄙拙劣,属“下三滥”勾当,武林中人大多不屑用之。
一般来讲,在中外研究古代兵器把火药用于兵器作为一个历史的分期阶段,也就是说,在火药发明以前,军队里使用的兵器我们称它为冷兵器。火药发明以后,火药开始使用于战争以后,就出现了火药制作的兵器,就是火器。这时候是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期。兵器从火药的应用来分可以分为热兵器与冷兵器。
从冷兵器类别来分可以分为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冷兵器发展
中国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史前时期,从考古学来讲叫石器时代,我们称这个阶段是石器时代的兵器。
开始青铜冶铸后,这时候兵器的主要材质就开始变成了青铜的。我们称这个时期的兵器为青铜时代的兵器。人们懂得了金属的冶炼后,这时候军队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质也改为钢铁做的了,就进入了铁器时代的兵器。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期,掠夺战争日益频繁,便逐渐形成了用于作战的兵器和武艺。夏代仍沿用石制兵器,但有所改进,有了少量青铜兵器。至商代,军队使用青铜兵器已较普遍,而且兵器种类增多,质量大有提高。1953年,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文物已有铜矛头、铜勾、铜戚、铜刀、铜斧、铜簇等项。另外,在山东省益都出土了商代的兵器铜钺、铜头玉矛、铜戈。
西周兵器进一步多样化,这个时期长兵器有:戈、戟、 钺、矛、斧等。短兵则有刀、剑等。这些兵器多为铜质,质地精良坚利。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石制工具时代进入到使用金属器具的时代;青铜兵器的使用,使兵器进人了一个全新的历史价段,并发挥其无比威力。铁兵器始于周代,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由于铁的蕴藏量较为丰富,铁器的坚硬度比铜制品强,又易于铸造, 因此,铁兵器逐渐代替了铜兵器,品种更为齐全。
据古籍记载以及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当时有戈、戟、矛、殳、 斧、钺、锤、锥、刀、剑、匕首等,并广泛应用于战争中。作战时,士兵衣铁甲,操铁杖,使用铁斧、铁刀、铁钺、铁矛等兵器。到了汉代大抵完成了铜兵器向铁兵器的过渡, 至三国时期,铜兵器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演变为铁兵器的全盛时期。据《典论》记载:"魏太子曹丕选楚越良工制铁刀、铁剑、铁匕首,精而炼之,至于百辟(即锻炼百次)"。这种武器质量上的飞跃,势必对使用武器的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武艺的发展。隋唐五代时期的铁兵器中,长兵器以矛、枪和长刀为主。
据<新唐书>记载:"光弼有裨将,援矛刺贼,洞马腹,中数人"。这表明唐将善用长矛而且技艺精良。短兵器则以刀为主。剑在这时已经失去了实战的价值,成为道士们的法器和民间习武器械。剑术一直是人们喜爱的武术项目之一,佩剑之风长久不衰。相传诗仙李白经常舞剑,友人崔宗之称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唐代重射,弓矢的结构精巧,规格多样,据《唐六典》所记。弓有长弓、角弓等4种,弩有擘张弩、角弓弩等7种,箭也有竹箭、木箭等4种。
宋、元之际有所谓"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十八"不过是泛称而已,实际上远不止此数。据宋人曾公亮《武经总要》记载,长杆铁枪就有18种,另外长柄铁刀有8种, 各种短兵器有17种,如手刀、蒺藜、铁鞭、铁、铁剑、大斧、烈钻、钩棒等等。著名的"梨花枪"就产生于宋代,其枪法已发展到纯熟的程度。元代兵器则精细而实用。据茅元仪的《武备志》记载,有各种铁枪6种,各种刀7种。还有飞钩、噞、马叉、梨花枪、狼筅(长枪)、双飞挝、飞锤、铁戟等兵器49种,另有火枪、火炮6种。到了明代,"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内容。明人谢肇制《五杂俎》卷五中记载:"何也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予、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钯、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十八般武艺"讲的是演练兵器的技艺,所以它的前十七种都是兵器的名称。第十八种为 "白打",明代朱国帧《涌幢小品》中解释说:"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清代的兵器与明代大同小异,不过品种更多而已。拿刀来说,有大刀、朴刀、春秋大刀、三尖两刃刀、大环刀、凤嘴刀、梅花刀、腰刀、战刀、苗刀、壮族尖刀、彝族插刀……不下10余种。此外,叉、抓、拐、弩、斧、盾、钩、殳、锤、、?、棒、刺、钹、钺、钯、齿、铲等等就更多了。器械的多式多样,使武术的内容更为多姿多彩。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武术训练与竞赛的需要,对刀、枪、剑、棍等常用器械的规格作了具体规定,对重量、长短、粗细以及器械制作材料都有明确要求,对武术水平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
火器
火器:用火力杀伤人或用火力发射的兵器,火器利袭远。如枪、炮、火箭筒、手榴弹、核武器(原子弹、氢弹)等。
火器的发展
到了北宋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兵器。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中国的军队是最早使用火药武器的军队。在北宋的《武经总要》里边讲了三种配方,即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火炮火药法。当时用火药做成了用抛石机发射的炮弹,当然抛石机最早的使用,就是炮的出现可能在东周晚期。
南宋时候出现了竹筒火器,陈规的《守城录》里面讲到,开始用竹筒,里边放上火药能够往外喷火,或者能烧伤敌人。还有就是把长矛下边安上一个药筒,也可以喷火,当时也叫火枪。就是说开始出现管形的火器,这是出现最早的火器。
明代的火器发展到鼎盛时期。其火器的管形火器品种颇多,形式复杂。当时的喷射火器(古代火箭)制造已经相当精良,样式繁多,据《火龙神器阵法》、《武备志》等史书记载,此间多使用的火箭种类有单发火箭、多发齐射火箭、多火药筒并联火箭、有翼火箭、多级火箭等,火箭的品种达几十种之多。由于火器的蓬勃发展,明代军队普遍装备了火器,战争的主要武器转向了使用火器。燕王朱棣与建文帝争夺帝位时,就曾使用火箭作战。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王朝还专门组建了"神机营",这种独立炮兵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首屈一指。
火药传到西方以后,由于社会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和资本主义萌芽联系在一起,它有一个极大的发展。所以当时荷兰、西班牙这些商船到了中国,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枪炮过来,明军才看到自己的落后,所以才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就开始引进了西方的枪炮的制作技术。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开始练新兵,袁世凯练新兵等等,开始引进新的西方的枪械以后,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就结束了。 火器发展到现在,枪械的品种繁多,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兵器简介
1、短兵器
所谓短兵器,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分量较轻,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
刀的套路有单刀和双刀两种,均以劈砍为主。单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缠头撩花动作。双刀更富于观赏性,好手舞起,犹如团雪滚滚,不见人影。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张兴德以双刀著称,人称“双刀张”。当时山中多狼,为害行旅,张兴德携刀而往,三日之内连杀九狼,传为佳话。同治年间,捻军中有一少妇名刘三姑娘,也以双刀闻名,但后来率众投降清军。
剑为双刃,以撩刺为主,风格轻灵潇洒。剑术也分单剑与双剑两种,以单剑为多。清咸丰、同治年间,河南开封有一少妇杜宪英精于剑术,曾因事乘船于长江,群盗乘夜色登船抢劫,杜宪英挥剑格斗,连杀三盗,群盗 鼠窜而去。更早一些,江苏宜兴有一位名叫周济(1781年-1839年)的著名的词人,武功卓绝,曾击杀盗匪多人。有两个大盗衔恨不已,必欲除之而后快。周济因事北上,路过山东,两盗尾随其后,准备在旅店下手,而周济毫无察觉。当夜,两盗扑入周室,举刀便砍,周济仓猝应战,手无兵刃。正危急间,一位少女执双剑飞步而入,双剑“夭矫若长虹”,片刻之间,已将二盗刺死。周济见此女武功远胜自己,拜问姓名,才知是旅店主人之女,名叫红蛾,原来她早就认出这两个强盗,于是暗中加意提防,在危急之际出手救人。
有的剑在剑柄上配有剑穗(又称“剑袍”),称为“文剑”。无剑穗的剑称为“武剑”。剑穗长者较为难练。有人又在剑穗上串有铁珠,随剑穗飞舞,可击人致伤。
武当剑、达摩剑、太极剑、青萍剑、龙行剑等都是比较著名的剑术套路。
斧在今天也是一种短兵器。古代作战时用的斧多是长柄,俗称“大斧”,属于长兵器,今武林中已极少有人练习。另一种短柄斧,俗称“板斧”,即<水浒传>中李逵所用之物。清代时,江西九江某公子精于此术,曾以双板斧震慑群盗。至今仍有板斧套路传世,以抡劈为主。
鞭有软硬两种。硬鞭为钢制,共十三节,俗称“竹节钢鞭”,末端尖锐,以劈砸为主,亦可挑刺。软鞭俗称“九节鞭”,由九节细钢棒或细铜棒连缀在一起,长度略次于身高,其动作以缠绕和抡圆为主。九节鞭便于携带,目前仍很流行,演练者多在鞭的两端系上绸块,抡动时可呼呼作响,以增添观赏性。
锏为长条状钢质兵器,多为四棱,无刃,末端无尖,长约0.8米,也属劈砸兵器。另有双锏,每根长约0.6-0.7米。
钩是一种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为钩状,护手处作月牙状,有尖有刃。武术中常见的是双钩,比较难练。相传清代中期河北献县人窦尔墩曾以双钩闻名。
拐是一种木质兵器,有短拐、长拐两种,短拐长约0.7米,长拐长约1.3米。拐的特点是在木棒靠近末端处置一横柄,成“丁”字形。拐可用来击砸,又可用来钩拉锁拿对方兵器。
杖与拐相近,但其横柄置于木棒末端尽头,亦成“丁”字形。杖长约1.2米,可单手使用,也可双手使用,其技法有钩、挂、崩、点、拨、撩、戳、劈、扫、击等。少林武功中有“达摩杖”一路。
鞭杆是一种木质短棒,长约1.3米,杆梢略细,据说是从马鞭杆衍化而来。鞭杆短而无刃,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流行于西北地区。
古代还有一种短兵器叫“铁尺”,长约0.6米,细长而扁,无尖无刃,以劈砸点戳为主,清代时还比较流行,目前已极为罕见。
2、长兵器
武林中最常见的长兵器是枪、棍、大刀三种。
在武林中,枪被誉为“百器之王”。俗语说“枪扎一条线”,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谓“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防”。枪法以拦、拿、扎为主,兼有劈、崩、挑、拨、带、拉、圈、架诸法。唐末名将王彦章擅使铁枪,人称“王铁枪”。宋代名将岳飞、杨再兴均是枪术名家。南宋时,山东潍州(今莱州市)人杨四娘以枪法纵横南北,自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但戚继光曾指出杨家梨花枪的缺陷。明末清初,峨眉枪法又曾冠绝一时。清咸丰年间,江苏无锡人陶某善枪,人称“陶家枪”,不料竟败于无锡守备蒋志善手下,陶某拜伏求教。蒋志善持枪起舞,“闪闪成白光”,犹如直径数丈的车轮在飞转。蒋志善令陶某向他泼水,谁知竟水泼不进,反弹如雨,将陶某全身淋湿,而蒋志善身上毫无水迹。
棍是历史最悠久的长兵器,最早被叫做“殳”(古时的殳有棱无刃)。棍有多种,从形制上分,有长棍、齐眉棍、三节棍、梢子棍等;从质地上分,有木棍、铁棍、铜棍等,以木棍最常见。
早期的棍多以枣木制成,取其坚实沉重。后来改用白蜡杆,取其有韧性,较轻便。棍法以威猛快速为上,多有旋扫及舞花动作,打击空间较大,故称“棍打一大片”。少林棍、昆吾棍都是比较著名的棍法。
三节棍是将三节短木棍用铁环连在一起,可收可放,夭矫多变。梢子棍是在棍之末端以铁环连一短棍,在应敌时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三节棍和梢子棍都比较难练,稍有不慎,容易伤着自身。
大刀是将刀身后装上长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刀”、“长刀”。唐代大刀全长达3米,重7.5公斤,两面有刃,称为“陌刀”,当时军中专门组建有陌刀队。如今武林中所用大刀皆是一面有刃。另有一种朴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长,也是双手使用。朴刀套路目前仍有流传。
在长兵器中另外还有几种。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种流行兵器,有长柄单戟和知柄双戟两类。短柄双戟属于短兵器。长柄单戟又分两种:在末端置有左右两个月牙的,叫“方天戟”;仅有一侧有月牙的,叫“青龙戟”。东汉末年,吕布是使戟的能手,曹操善于使短戟。目前武林中仍有演练者。
叉是一种常见的兵器,古代多为猎户所用。末端分两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头叉”或“三角叉”,俗称“虎叉”。叉法本于枪法,重在中平一势,也可锁拿对方兵器。晚近以来,练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铁环,演练时可哗哗作响。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滚动,俗称“滚叉”,颇具观赏性。
铲是一种不多见的兵器,最早是农村用的除草工具。铲杆的前后都装有兵刃,前端是一个弯月形的铲,内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个斧状的铲柄,末端开刃。相传铲最初是佛门兵器,又名“方便铲”或“月牙铲”,演练时身法轻盈而别致,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等击法,其招式命名也多与佛教有关。
钯也是从农具演变而来的兵器,其末端装九齿铁钯,齿锋利如钉。钯全长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击,亦可防御,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曾为军中利器。
镋属于罕见兵器。其形制如叉,末端正中有尖头,称为正锋,长约0.5米。正锋靠后处横一月牙,月牙朝外,月牙上嵌着一排利刃。镋柄长达2.5米,尾端装有棱状铁钻,称为
“钅尊”。镋可用于击刺架格。由于这种兵器过于长大,分量又重,所以只有身高力大者才能使用。
3、暗器
所谓“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创造出来的,它们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掷出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速度快,隐蔽性强,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在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上,暗器很难发挥作用,所以古代战将很少有练暗器的。武林中讲究的是一对一的打斗,双方距离很近,于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场。中国武术中的暗器至清代而集其大成,达于鼎盛,在武林中使用极为普遍。直到清末火器盛行以后,暗器才逐渐被冷落,但至今武林中仍有人习练此技。
暗器可分为手掷、索击、机射、药喷四大类,每一大类中均包括若干种。
手掷类暗器有标枪、金钱镖、飞镖、掷箭(甩手箭)、飞叉、飞铙、飞刺(包括三棱刺、峨眉刺)、飞剑、飞刀、飞蝗石、鹅卵石、铁橄榄(枣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铁鸳鸯、铁蟾蜍、梅花针、镖刀(三尖两刃)等。
索击类暗器有绳镖、流星锤、狼牙锤、龙须钩、飞爪、软鞭、锦套索、铁莲花等。
机射类暗器有袖箭、弹弓、弩箭、紧背花装弩、踏弩、雷公钻等。
药喷类暗器有袖炮、喷筒、鸟嘴铳等。
还有一些暗器很难归入以上四类,如吹箭、手指剑、钢指环、手盔、匕首、手锥等。
吹箭是将细小竹箭藏于吹管之中,临敌之际,用力在吹管一端一吹,竹箭即从管的另一端射出。吹管为竹制,短吹管长约25厘米,长吹管长约50厘米,两端开口,外观光洁,刻有纹饰,也可当短棍使用,旧时武林中颇为盛行。
手指剑是套在指头上的微型短剑,钢指环是套在手指上的钢质圆环,手盔是套在手背上的钢套,有突起处。匕首属于短兵器,旧时武林中人常把匕首藏在腰间,或掖在鞭筒里,可随时拔出用于袭敌,于是又成了暗器。手锥用铜或铁制成,末端呈三角形,后边有柄,全长约20厘米,可藏于袖中,出其不意击人。清代喇嘛多随身携带铜质手锥。
此外,还有一些兵器介于常规兵器与暗器之间,如手杖刀、铁扇之类。手杖刀又名“二人夺”,杖身中空,内藏窄身长刀一把。杖柄上装有机括,如遇人夺杖,按动机括,即可抽刀刺敌。手杖柄即为刀柄,为便于实战,手杖刀的杖柄多为直形,而不像普通手杖那样做成半弯形。铁扇的扇骨为纯钢制成,扇面为绢质,打开可作普通扇子用,合住即可劈砍点戳。手杖刀和铁扇目前仍比较流行。
在所有暗器中,手掷类暗器应用最广泛,式样也最多,下面择要介绍几种。
飞镖,又名“脱手镖”,有三镖,有三棱、五棱、圆柱等形状,前面均为尖头。镖长约10厘米,重约0.2公斤。镖的末端常系有红绿绸布,叫做“镖衣”,长约8厘米,有助于镖稳定飞行。相传飞镖源于西域,北宋时,四川僧人性圆家得此技,后传至中原。到了清代,武林中几乎人人都学此技,至民国时依然流行。
金钱镖,即把旧时的方孔铜钱当镖来用。一般的金钱镖,多是将铜钱的周边磨得锋利,犹如刀刃,掷出时飞旋而前,仗恃其边刃伤人。功力深者,可不用磨刃,直接凭腕力而掷出伤人。但铜钱分量极轻,能练好此技殊非易事。清末民初,银元为通行货币。银元分量较重,平时多有携带,因此也有人以银元代替铜钱作为暗器。
掷箭又名“甩手箭”或“摔手箭”,因必须甩腕发出,故名。掷箭完全用细竹制成,箭杆浑圆,前端削尖,后不加羽,犹如一根削尖的竹筷。因此物取材甚易,制作简便,所以武林中人学者极多。艺成之后,又可举一反三,凡细短之物,如筷子、树枝之类,皆可顺手掷出御敌。但竹箭轻飘,练成不易。一般是先练较重之铁箭(重约0.3公斤),再练装有铁镞之竹杆箭(重约0.1公斤),最后才能练竹箭(重约0.01公斤)。相传掷箭源于嵩山少林寺,至清初才流传到社会上。
飞蝗石是有棱角的细长状坚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虫,所以叫“飞蝗石”,飞蝗石每块重约0.2公斤,平时贮于袋中,悬于腰间。鹅卵石就是河滩上的椭圆形石块,因其外形、重量都和鹅卵差不多,所以叫“鹅卵石”。飞蝗石和鹅卵石都是易见之物,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武林中十分流行。
梅花针也是一种罕见暗器。其构造是五枚钢针在根部相连,击中敌身后,分刺五点,状如梅花五瓣。针的长度约为3厘米。梅花针在武林中的历史相当久远,但今日已近绝迹。
乾坤圈是铁制圆圈,直径约15厘米,内外沿全部开刃,抛出后以旋飞击敌。艺精者可一手抛出两圈,但练成不易。曾有人掷出一圈,将丈余外的十支蜡烛一下齐腰截去,令观者大为赞叹。
如意珠即人们随手把玩的钢球或玉球,也可用山核桃。今日武林中人所用的如意珠,多为形制较小的钢珠,重量较轻,便于携带,多取于废轴承之中。
在索击类暗器中,最常见的是绳镖、流星锤、飞爪、软鞭四种。
绳镖是在钢镖尾部系一长索。钢镖比普通飞镖略大,长约0.2米,重约0.3公斤,头尖尾广,尾部为圆形,有一铁环,用以系索。绳索长约6.7-10米。平时可将绳镖缠于腰间。绳镖是用臂腕的抖甩之劲将镖发出,可击较远之敌,发出后又可立即收回。只是由于绳索较长,取准不易。清末民初时,河南卫辉府(府治在今卫辉市)有一董姓镖师颇精此技,曾在煤油灯的白瓷罩外斜放一枚铜钱,董某于两丈外骤放绳镖,应声击中铜钱,而灯罩完好无损。董某自言,他拳脚功夫平常,惟此绳镖一技,但终于未能在江湖上立足,镖局歇业,他也流落四方。民国初年,北京天桥有个叫孟继永的武师专门表演绳镖。孟继永是河北武邑人,当时六十多岁,人称“孟傻子”,也是镖师出身,他把绳镖叫做“甩头一子”。
流星锤是将长绳末端系上铁锤,掷出以伤敌。铁锤外形,或作浑圆,或作瓜形,或作多棱,重约1.5-2.5公斤,最重者可达4.5公斤。铁锤后部有两眼,穿以铁环,长绳即系在铁环上。绳长约7-10米。因铁锤冲力很大,所以不宜用一般麻绳,多用蚕丝、人发及鹿脊筋细丝混编而成,使长绳既柔且韧,不易断裂。民国初年,陈萝夔善用流星锤,曾于两丈外击石柱,每发必中,接连击断四柱。陈萝夔所用流星锤,是以熟铜铸成,重3.5公斤,长绳粗过拇指。陈萝夔对友人说,他练此技已有十年,但仅右手尚可,左手取准稍差,还需苦练。
飞爪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爪为钢制,略似手掌,有五个钢爪,每个爪又分三节,可张可缩,其最前一节末端尖锐,犹如鸡爪。钢爪掌内装有机关,可控制各爪。钢爪尾部系有长索,与机关相连。以飞爪击人,只要将长索一抽,钢爪即猛然内缩,爪尖可深陷入肉,敌人万难摆脱。清代时,山西大盗荣康以此闻名,号称“飞爪天王”,后将此技传给天津镖局毛某。毛某艺成后,走镖时竟不插镖旗,只在镖车上悬一飞爪。群盗一见此物,即自行退避。民国以来,武林中所用飞爪已无机关,只是固定的三爪或五爪,多用于爬越高墙。
机射类暗器以袖箭最为常见。
袖箭有单筒袖箭和梅花袖箭两种。这两种袖箭都是将箭筒缚于小臂处,筒之前端贴近手腕,用衣袖遮盖。箭筒内有弹簧,筒上装有机关,一按机关,筒内小箭即向前射出。单筒袖箭每次只能装入一箭,射出后必须再装箭。梅花袖箭一次可装入六支小箭,正中一箭,周围五箭,排列成梅花状,可连续发射。袖箭的箭杆用细竹削成,长约20厘米,前端装铁质箭头。单筒袖箭的箭筒长约24厘米,直径约2.4厘米,用铜铁铸成,筒顶有孔,为装箭处。筒前开孔,为箭射出处。梅花袖箭的箭筒稍粗,直径约3.5厘米,长度也是大约24厘米。筒内装有六个小管,每管可装一箭。
袖箭用机括发射,取准既易,力道又猛,而且极难防范,所以最受武林中人欢迎。相传单筒袖箭为北宋云阳(今属四川省)白鹤宫霞鹤道人所创。清末民初,山东泰安徐石荪精于此技,人称“小养由基”。徐石荪先向空中射出一箭,旋即装箭再射,第二支箭正好击中第一支箭的箭镞,第三支箭又击中第二支箭的箭镞。连发五箭,箭箭如此,人称“对口箭”。梅花袖箭相传为明人刘纟延 所创,从此风行武林,山东李儿洼的李姓最精此技,有李天寿号称“神箭”。李天寿的七世孙李佩更是技艺惊人,凡死靶活靶,无不百发百中。李佩早年曾入绿林,后改行保镖,群盗震慑,呼之为“穿云箭”。
药喷类暗器以袖炮使用最广。
袖炮是一种混用火药的特殊暗器。它由古代的前膛火炮演变而来,实际上是一种小型前膛火器,因其细小,故名“袖炮”。袖炮用一根酒盅粗细的竹管制成,长约40厘米,竹管外加三道铁箍。竹管一端为炮口,周边包以薄铁皮;竹管另一端为药凹,也套以薄铁。先将火药填入竹管,务要匀实,再将石珠(黄泥珠也可)填入。使用时,左手持竹管,用右掌猛击药凹部,激发火药爆炸,石珠即疾射而出,有较大杀伤力。清末民初时,护院们常使用袖炮,镖局中也有人用。
喷筒也属于药喷类暗器,它的构造类似孩子们玩的喷水唧筒,也是用竹子制成,前有喷孔,后有推杆,筒内装石灰粉。向前猛推推杆,石灰粉就从喷孔喷出,可迷住敌人眼睛,使其失去抵抗能力。但此技卑鄙拙劣,属“下三滥”勾当,武林中人大多不屑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