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四六节 女孩一生爱童话
颜沉鱼知道这座桥建于乾隆二十二年,是扬州巡盐御史高恒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出资仿京城北海的五龙亭和北海大桥而建的。
五亭桥建造时因无北海开阔的水面,无法把北海五龙亭图样照搬。但聪明的工匠别出蹊径,将亭、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之为五亭,群聚于一桥,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
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莲花桥全长55.5米,桥基平面分成12个大小不同的桥墩,最为独特的是桥基,虽然用大块青石砌成,但十分纤巧,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
造桥者把桥基建成“艹”形,主桥为单曲拱桥,旁构4翼,每翼各有3个半拱的桥洞,连同引桥两个扇形桥洞,共有15孔。
孔孔相连,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5孔,大小各异,形状各殊;泛舟桥下,孔孔相通,犹如城堡。莲花出水似的五亭桥,结构巧妙,造型独特,桥亭结合,气势宏伟,举世无双。
华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为芦沟桥,最秀气最具艺术代表性的桥梁就是扬州的这座五亭桥,是华国古城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
莲花桥在《扬州画舫录》记载:“每当月满之时,每洞各衔—月。金色混漾,众月交辉,莫可名状。”观此,才知西湖之三潭印月不能专美于前。
由此可见,不仅是烟花三月该下扬州,也可在中秋之夜到扬州瘦西湖五亭桥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的绝妙佳境。
颜沉鱼和考拉站在五亭桥上往东看去,远处的景色是“小桥流水,风亭直立山巅;明轩石栏,钓渚直插水际”俨然是一幅连绵不绝的江南山水国画长卷,充分体现了南方之秀。
站在五亭桥上。极目远眺,画舫穿梭,风光如画。南面有直插云霄的白塔;东面有掩映在湖光翠色之中的小金山钓鱼台;北面有郁郁葱葱的万花园。
颜沉鱼和考拉向西眺望,湖光清澄缥碧,树木连绵苍翠,亭楼错落有致,一派好风光。清人黄惺庵《望江南.五亭桥》: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五亭桥,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桥基用大块青石砌成,十分纤巧。如果说瘦西湖象一个婀娜多姿的窈窕淑女,那么五亭桥就象一朵五朵莲花组成的腰带紧束着瘦美人的腰肢,更显出她无比迷人的风姿。
配上附近纤细的白塔。一横一竖、一白一彩,水中倒影涟漪。别具风采。俯看桥东面的这组四面环水的建筑,它叫凫庄,因其形状似浮于湖面的野鸭子而得名。它的建筑非常矮小,布局造型也十分得体,既烘托了五亭桥的雄姿,也陪衬了桥南的白塔。
五亭桥面南这座白塔是莲性寺著名的建筑。喇嘛教的象征。这座塔在扬州还流传着“一夜造塔”之说。传说乾隆第六次坐船游览瘦西湖,游船到了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像京城北海的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
第二天清晨,乾隆开窗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瘦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
原来这座白塔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根据京城白塔的图样,然后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在一夜之间制作而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虽然这仅仅是传说,但这座白塔确是仿北海的塔而建的,早在康熙年间就有。现在的白塔是乾隆年间重建的,全部为砖结构,形状虽没有北海的塔雄伟壮丽,然而虽瘦而不觉寒酸,反窈窕多姿。京城的景物到了扬州也增添了几分瘦西湖的秀气。
整个五亭桥、白塔一带景物可称得是瘦西湖湖上风景的**。
极目往东,“梅岭春深”飘渺于水,往西“春台明月”飞甍丹楹,往南白塔对峙,再加上莲花桥本身及水中倒影的渲染,这一幅景致不是“琼楼玉宇”,而胜似“琼楼玉宇”矣。
沿着五亭桥北岸西走,穿过步云八角门,前面的这一景名“白塔睛云”,也是清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这里原是瘦西湖北岸临水而建的一处大型扬州园林居所群,因隔瘦西湖可望白塔诸景,因而命名为“白塔晴云”。现在复建之“白塔晴云”,地域范围小了许多。
白塔晴云岸漘外拓,与浅水平。水中多巨石,如兽蹲跃踞,水落石出,高下成阶。上有奇峰壁立,峰石平处刻“白塔晴云”四字。
阶前高层三间,名曰桂屿,屿后为花南水北之堂。花南水北之堂现为扬州三把刀专卖店,凭公园门票在这里还可以免费领取琼花图片一张。花南水北之堂匾额为赖少其先生所题。赖少其,擅山水,工书法。书学金农、邓石如,所作漆书富金石气。
五亭桥南面一个四面环水的岛上为莲性寺,原称“法海寺”,始建于隋末唐初,据今已有千年历史。元代至元年间,正为和尚重建。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愚勇和尚重修;明英宗正统元年福宏和尚再修,清代一位姓程的盐商复修。
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扬州,赐名“莲性寺”,并赐“众香清梵”匾额,寺僧勒石建亭供奉,但世人仍称其“法海寺”。
清咸丰年间,莲性寺毁于兵火,清光绪年间再次重建。重建后的莲性寺主要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云山阁、白塔及僧房。
寺院四面环湖,左有五亭桥。右有藕香桥,后有白塔,是瘦西湖上之名刹,亦为湖之胜景。法海寺在湖水南岸,寺门朝东,建筑在一处高岗上。山门前。有一截高台阶,在山门两旁的台阶上植有松柏,台阶两侧各有一尊可爱的小沙弥石雕。
四外树荫前也有一群形态各异,调皮玩耍的小沙弥石雕。扫地、玩耍、读书、参禅的小沙弥。寺庙内的佛像、法器、家具等被破坏殆尽,殿宇堂榭亦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原祗陀林住持宽敬老和尚发愿重修法海寺。
莲性寺新建的山门殿前为两层平台,下一层作花坛,上一层平台边缘两侧建白石栏杆。每根栏柱上都雕有石狮,每边八个。
平台上有两棵老桧柏,正中置一长方形铁香炉,香炉上铸“法海寺”三字。山门殿两侧砌八字墙,山门上方嵌一块“法海寺”石额,为镇江焦山茗山法师所题。门旁设一对莲花门枕,黄墙红门,上盖绿色琉璃瓦。
中三间为天王殿。正中长方形佛台上供奉大肚弥勒佛。弥勒佛后供奉护法韦驮菩萨,门楣上方悬挂黄底黑字天王殿匾额。弥勒佛两侧塑供四大天王。这四尊天王与别处稍有不同,手持法器更是有别。
没有琵琶和宝伞,多了一柄大斧。山门殿后两侧各植一株银杏,北雌南雄。再后便是佛殿楼和客堂。现寺内有尼姑约10人,住持宽敬。新的大雄宝殿,殿宇宏伟。妙相尊严、金碧辉煌、佛地重光。“大雄宝殿”匾额为著名佛学家、原华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
大雄宝殿楹联: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大雄宝殿佛光普照匾额下方供奉着三世佛,中间是金碧辉煌的释迦牟尼如来佛,两侧为和蔼慈祥的药师、弥陀佛高踞莲花宝座之上。
佛祖后不是常见的大型海岛观音菩萨群雕,只是观音菩萨与善财童子与小龙女。左边供奉着身骑青狮的文殊菩萨。专司智德。右边供奉着骑白象的普贤菩萨,专司理德。弥陀授手万修万人去;众生起行一念一佛来。
佛念众生众生在佛心内;众生念佛佛在众生心中。寿无量愿无量光明无量;愍有情觉有情接引有情。殿内有根据观天量寿佛经的内容和故事绘画而成的大型壁画“经变图”,全部采用天然玉石制成,在全国寺庙中十分罕见。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极乐慈尊垂法手接引众生同归极乐;婆娑教主广长舌开示群蒙早出婆娑。佛殿北门上嵌石额“法海”,陈延韡书。
一旁立有“重修法海寺碑记”。佛殿之北有五楹云山阁。寺西南筑一座面朝东北的半间碑亭,内有乾隆题诗御碑:一朵花宫结净因,周環绿水漾波新。歌台画舫何妨闹,恰是亭亭不受尘。丁丑春二月御笔
御诗写的是白塔旁边的法海寺不受凡尘的打扰,在美丽的瘦西湖畔静心向法。莲性寺东南有“藕香桥”通往“叶园”。藕香桥为砖石拱桥,原名“法海桥”。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年,后经扬州卫指挥重建。
清朝莲花新河未开之时,船只需经“法海桥”下才能驶往平山堂。
“法海桥”整修,桥上石阶重新铺设,桥栏由石制改为混凝土制,柱头饰莲花,桥下湖道遍植荷花,桥名改为“藕香桥”。现今“莲性寺”南又新建木质梁桥一座。
如今的法海寺不仅为扬州瘦西湖增加了一个新的景点,也为香客和信众提供了一个清净、安宁和修行的好场所。
据说法海寺里的和尚烧猪头肉非常在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有诗云:“初打春雷第一声,雨后春笋玉淋淋。买来配烧花猪头,不问厨娘问老僧。”赞的就是乾隆年间扬州第一个烧猪头拿手的老和尚。
和尚烧猪头好像很有传统,朱自清在他的《扬州的夏日》里,也念念不忘扬州瘦西湖法海寺老和尚的烧猪头。法海寺最有名的白塔在寺院之北巍峨矗立,高耸入云,系在旧塔基上重建而成。
塔形如锥,金瓶之下有宝盖,四周有缨络围绕,塔铃高悬,清风徐来,泠然有声。宝盖之下,为“十三天”,又名“十三层”,系佛家语。塔身中空,南向壶门内,原供有白衣大士像,今已不知所藏何物,门虽设而常关。
法海寺白塔是按京城北海的白塔仿建,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塔身为砖石结构,外敷白,分三层,上层叫刹,中层是龛,均呈圆形,下层是塔基,为正方形。
白塔属喇嘛塔,系藏传佛教喇嘛教寺院里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仅作为点缀而已。塔高27.5米,外形轮廓线比北海白塔清瘦修长。
白塔通体皆白,分为三层:下层为基座,座上有承托塔身的覆莲座与金刚圈。中层为龛室,形如古瓶,南面设眼光门,内供白衣大士像。
上层为圆锥形塔刹,有13层瘦长的圆圈相轮,象征佛教‘十三天‘。刹顶置六角形宝盖,角悬风铃,上托铜质葫芦塔顶。
白塔基座中央是砖雕束腰须弥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底层为方形台基,四周围有栏板。柱头皆雕石狮,形态各异。
前置小台,台北及两侧皆筑阶梯,可以登人。光绪年间重修时,铺设石阶五十三级,象征善财童子拜观音的“五十三参”。
正是:处处有象征,时时有暗示,造园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曾将北海塔和莲性寺塔进行对比,说:“然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稳。”
堂前柱上楹联为杭人唐云题书:别业临青甸;前轩枕大河。花南水北之堂右为积翠轩,轩内专营工艺纸扇。
积翠轩轩前柱上有楹联:叠石通溪水;当轩暗绿筠。落款为:甲子重阳秦石鼓文笔法作篆,渔门王个簃年八十有八岁。
积翠轩前建半青阁,阁门别致,为四瓣梅花型。廊柱上有程十发题书楹联:小院回廊春寂寂;碧桃红杏水潺潺。(未完待续。。)u
〖 懒人小说网:www.lrxsw.com 〗为您提供精彩的小说在线阅读,百度搜索 "懒人小说网"访问
五亭桥建造时因无北海开阔的水面,无法把北海五龙亭图样照搬。但聪明的工匠别出蹊径,将亭、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之为五亭,群聚于一桥,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
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莲花桥全长55.5米,桥基平面分成12个大小不同的桥墩,最为独特的是桥基,虽然用大块青石砌成,但十分纤巧,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
造桥者把桥基建成“艹”形,主桥为单曲拱桥,旁构4翼,每翼各有3个半拱的桥洞,连同引桥两个扇形桥洞,共有15孔。
孔孔相连,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5孔,大小各异,形状各殊;泛舟桥下,孔孔相通,犹如城堡。莲花出水似的五亭桥,结构巧妙,造型独特,桥亭结合,气势宏伟,举世无双。
华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为芦沟桥,最秀气最具艺术代表性的桥梁就是扬州的这座五亭桥,是华国古城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
莲花桥在《扬州画舫录》记载:“每当月满之时,每洞各衔—月。金色混漾,众月交辉,莫可名状。”观此,才知西湖之三潭印月不能专美于前。
由此可见,不仅是烟花三月该下扬州,也可在中秋之夜到扬州瘦西湖五亭桥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的绝妙佳境。
颜沉鱼和考拉站在五亭桥上往东看去,远处的景色是“小桥流水,风亭直立山巅;明轩石栏,钓渚直插水际”俨然是一幅连绵不绝的江南山水国画长卷,充分体现了南方之秀。
站在五亭桥上。极目远眺,画舫穿梭,风光如画。南面有直插云霄的白塔;东面有掩映在湖光翠色之中的小金山钓鱼台;北面有郁郁葱葱的万花园。
颜沉鱼和考拉向西眺望,湖光清澄缥碧,树木连绵苍翠,亭楼错落有致,一派好风光。清人黄惺庵《望江南.五亭桥》: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五亭桥,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桥基用大块青石砌成,十分纤巧。如果说瘦西湖象一个婀娜多姿的窈窕淑女,那么五亭桥就象一朵五朵莲花组成的腰带紧束着瘦美人的腰肢,更显出她无比迷人的风姿。
配上附近纤细的白塔。一横一竖、一白一彩,水中倒影涟漪。别具风采。俯看桥东面的这组四面环水的建筑,它叫凫庄,因其形状似浮于湖面的野鸭子而得名。它的建筑非常矮小,布局造型也十分得体,既烘托了五亭桥的雄姿,也陪衬了桥南的白塔。
五亭桥面南这座白塔是莲性寺著名的建筑。喇嘛教的象征。这座塔在扬州还流传着“一夜造塔”之说。传说乾隆第六次坐船游览瘦西湖,游船到了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像京城北海的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
第二天清晨,乾隆开窗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瘦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
原来这座白塔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根据京城白塔的图样,然后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在一夜之间制作而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虽然这仅仅是传说,但这座白塔确是仿北海的塔而建的,早在康熙年间就有。现在的白塔是乾隆年间重建的,全部为砖结构,形状虽没有北海的塔雄伟壮丽,然而虽瘦而不觉寒酸,反窈窕多姿。京城的景物到了扬州也增添了几分瘦西湖的秀气。
整个五亭桥、白塔一带景物可称得是瘦西湖湖上风景的**。
极目往东,“梅岭春深”飘渺于水,往西“春台明月”飞甍丹楹,往南白塔对峙,再加上莲花桥本身及水中倒影的渲染,这一幅景致不是“琼楼玉宇”,而胜似“琼楼玉宇”矣。
沿着五亭桥北岸西走,穿过步云八角门,前面的这一景名“白塔睛云”,也是清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这里原是瘦西湖北岸临水而建的一处大型扬州园林居所群,因隔瘦西湖可望白塔诸景,因而命名为“白塔晴云”。现在复建之“白塔晴云”,地域范围小了许多。
白塔晴云岸漘外拓,与浅水平。水中多巨石,如兽蹲跃踞,水落石出,高下成阶。上有奇峰壁立,峰石平处刻“白塔晴云”四字。
阶前高层三间,名曰桂屿,屿后为花南水北之堂。花南水北之堂现为扬州三把刀专卖店,凭公园门票在这里还可以免费领取琼花图片一张。花南水北之堂匾额为赖少其先生所题。赖少其,擅山水,工书法。书学金农、邓石如,所作漆书富金石气。
五亭桥南面一个四面环水的岛上为莲性寺,原称“法海寺”,始建于隋末唐初,据今已有千年历史。元代至元年间,正为和尚重建。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愚勇和尚重修;明英宗正统元年福宏和尚再修,清代一位姓程的盐商复修。
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扬州,赐名“莲性寺”,并赐“众香清梵”匾额,寺僧勒石建亭供奉,但世人仍称其“法海寺”。
清咸丰年间,莲性寺毁于兵火,清光绪年间再次重建。重建后的莲性寺主要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云山阁、白塔及僧房。
寺院四面环湖,左有五亭桥。右有藕香桥,后有白塔,是瘦西湖上之名刹,亦为湖之胜景。法海寺在湖水南岸,寺门朝东,建筑在一处高岗上。山门前。有一截高台阶,在山门两旁的台阶上植有松柏,台阶两侧各有一尊可爱的小沙弥石雕。
四外树荫前也有一群形态各异,调皮玩耍的小沙弥石雕。扫地、玩耍、读书、参禅的小沙弥。寺庙内的佛像、法器、家具等被破坏殆尽,殿宇堂榭亦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原祗陀林住持宽敬老和尚发愿重修法海寺。
莲性寺新建的山门殿前为两层平台,下一层作花坛,上一层平台边缘两侧建白石栏杆。每根栏柱上都雕有石狮,每边八个。
平台上有两棵老桧柏,正中置一长方形铁香炉,香炉上铸“法海寺”三字。山门殿两侧砌八字墙,山门上方嵌一块“法海寺”石额,为镇江焦山茗山法师所题。门旁设一对莲花门枕,黄墙红门,上盖绿色琉璃瓦。
中三间为天王殿。正中长方形佛台上供奉大肚弥勒佛。弥勒佛后供奉护法韦驮菩萨,门楣上方悬挂黄底黑字天王殿匾额。弥勒佛两侧塑供四大天王。这四尊天王与别处稍有不同,手持法器更是有别。
没有琵琶和宝伞,多了一柄大斧。山门殿后两侧各植一株银杏,北雌南雄。再后便是佛殿楼和客堂。现寺内有尼姑约10人,住持宽敬。新的大雄宝殿,殿宇宏伟。妙相尊严、金碧辉煌、佛地重光。“大雄宝殿”匾额为著名佛学家、原华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
大雄宝殿楹联: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大雄宝殿佛光普照匾额下方供奉着三世佛,中间是金碧辉煌的释迦牟尼如来佛,两侧为和蔼慈祥的药师、弥陀佛高踞莲花宝座之上。
佛祖后不是常见的大型海岛观音菩萨群雕,只是观音菩萨与善财童子与小龙女。左边供奉着身骑青狮的文殊菩萨。专司智德。右边供奉着骑白象的普贤菩萨,专司理德。弥陀授手万修万人去;众生起行一念一佛来。
佛念众生众生在佛心内;众生念佛佛在众生心中。寿无量愿无量光明无量;愍有情觉有情接引有情。殿内有根据观天量寿佛经的内容和故事绘画而成的大型壁画“经变图”,全部采用天然玉石制成,在全国寺庙中十分罕见。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极乐慈尊垂法手接引众生同归极乐;婆娑教主广长舌开示群蒙早出婆娑。佛殿北门上嵌石额“法海”,陈延韡书。
一旁立有“重修法海寺碑记”。佛殿之北有五楹云山阁。寺西南筑一座面朝东北的半间碑亭,内有乾隆题诗御碑:一朵花宫结净因,周環绿水漾波新。歌台画舫何妨闹,恰是亭亭不受尘。丁丑春二月御笔
御诗写的是白塔旁边的法海寺不受凡尘的打扰,在美丽的瘦西湖畔静心向法。莲性寺东南有“藕香桥”通往“叶园”。藕香桥为砖石拱桥,原名“法海桥”。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年,后经扬州卫指挥重建。
清朝莲花新河未开之时,船只需经“法海桥”下才能驶往平山堂。
“法海桥”整修,桥上石阶重新铺设,桥栏由石制改为混凝土制,柱头饰莲花,桥下湖道遍植荷花,桥名改为“藕香桥”。现今“莲性寺”南又新建木质梁桥一座。
如今的法海寺不仅为扬州瘦西湖增加了一个新的景点,也为香客和信众提供了一个清净、安宁和修行的好场所。
据说法海寺里的和尚烧猪头肉非常在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有诗云:“初打春雷第一声,雨后春笋玉淋淋。买来配烧花猪头,不问厨娘问老僧。”赞的就是乾隆年间扬州第一个烧猪头拿手的老和尚。
和尚烧猪头好像很有传统,朱自清在他的《扬州的夏日》里,也念念不忘扬州瘦西湖法海寺老和尚的烧猪头。法海寺最有名的白塔在寺院之北巍峨矗立,高耸入云,系在旧塔基上重建而成。
塔形如锥,金瓶之下有宝盖,四周有缨络围绕,塔铃高悬,清风徐来,泠然有声。宝盖之下,为“十三天”,又名“十三层”,系佛家语。塔身中空,南向壶门内,原供有白衣大士像,今已不知所藏何物,门虽设而常关。
法海寺白塔是按京城北海的白塔仿建,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塔身为砖石结构,外敷白,分三层,上层叫刹,中层是龛,均呈圆形,下层是塔基,为正方形。
白塔属喇嘛塔,系藏传佛教喇嘛教寺院里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仅作为点缀而已。塔高27.5米,外形轮廓线比北海白塔清瘦修长。
白塔通体皆白,分为三层:下层为基座,座上有承托塔身的覆莲座与金刚圈。中层为龛室,形如古瓶,南面设眼光门,内供白衣大士像。
上层为圆锥形塔刹,有13层瘦长的圆圈相轮,象征佛教‘十三天‘。刹顶置六角形宝盖,角悬风铃,上托铜质葫芦塔顶。
白塔基座中央是砖雕束腰须弥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底层为方形台基,四周围有栏板。柱头皆雕石狮,形态各异。
前置小台,台北及两侧皆筑阶梯,可以登人。光绪年间重修时,铺设石阶五十三级,象征善财童子拜观音的“五十三参”。
正是:处处有象征,时时有暗示,造园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曾将北海塔和莲性寺塔进行对比,说:“然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稳。”
堂前柱上楹联为杭人唐云题书:别业临青甸;前轩枕大河。花南水北之堂右为积翠轩,轩内专营工艺纸扇。
积翠轩轩前柱上有楹联:叠石通溪水;当轩暗绿筠。落款为:甲子重阳秦石鼓文笔法作篆,渔门王个簃年八十有八岁。
积翠轩前建半青阁,阁门别致,为四瓣梅花型。廊柱上有程十发题书楹联:小院回廊春寂寂;碧桃红杏水潺潺。(未完待续。。)u
〖 懒人小说网:www.lrxsw.com 〗为您提供精彩的小说在线阅读,百度搜索 "懒人小说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