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
二十世纪,在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辛亥革命一鼓作气把皇帝赶下了台。一个两千多年根基的社会消失在了这片土地。几乎没人知道没有皇帝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孙中山终究是没有给出答案。蒋介石算是一个过度,试图努力创造一个新的王朝。当然这种政治色彩浓厚的新时代没能在中国站稳脚跟。紧接着就是第二件大事发生了。毛**在实力悬殊的环境下把蒋介石逼去了台湾岛。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然后是颁布施政纲领。那时的信息传播没其它途径。主要靠人员下来宣讲,还有就是把什么都刷在墙面上。所以在那个年墙体广告出现了一个小顶峰。随处可见土砖房墙面上刷出一块白漆。字体工整的写着各种布告。中央的政策,各种文书,处理意见,新闻传记等等都会及时的传递到全国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后都会加上一句毛**万岁。神一样的毛**早已深入人心。很快,白漆上出现了中央土地改革的政策。农民分到了自己的责任田。老百姓算才是彻底从皇帝时代苏醒了过来。原来土地并不是跟着谁姓的。属于大伙的。当然,那时也没人再去追问这个大伙是什么。有田种,交完税还能剩下大部分做口粮。这就是天大的恩赐。当然这些恩赐都是毛**给的。于是家里都会用红漆喷出个毛**像,在下面在写上个表决心的忠字。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向毛**请示。今天要做什么。饭前再过来述述衷肠。临睡前的汇报当然也少不了。讲讲一天做了什么工作,背了多少语录。就在大家顶礼膜拜的时候,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来了。对于这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对中国的底层百姓来讲,更是少有的新风尚。一张大字报,就能把看不顺眼的人绑起来批斗。一个经受了几千年奴化教育的国家,人们的自我意识空前的膨胀。不用再逆来顺受,凭自己可以决定另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一件令人热血沸腾的事。于是,稍有些主见的文人志士几乎在那场风波中打击殆尽。薄康宁便在那股浪潮中被打成左。在政法委中几个私交的帮助下倒是没有受太多人身打击。只是流放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劳动改造。薄康宁时任中央政法委员会副委员长。在同事眼中是一个一身正气,工作一丝不苟的好领导。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要有人想扳倒一个人是很容易的。随便编几句口号,写个大字报往胡同口一帖就有人来抓。审讯工作也是极其野蛮的,只是问你交不交代。交代定罪,不交代押到广场上公开审判。在失去理智的人群中接受鸡蛋烂菜叶的羞辱后再定罪。薄康宁知道话都是**小组的人在说的。疯狂的群众也不可能会听一个被自己“战友”挖出来的罪犯的话。自己多说无益。所以从审讯的第一天开始就没有开口讲过一句话。薄康宁到达新疆的时间是一九七三年的冬天,那年气候特别的寒冷。车到了乌鲁木齐后转上了一两解放大卡车。最后在五家渠停了下来。那是新疆建设兵团102团的驻地。薄并没有因为之前的地位得到优待。那会中央的高官下放的又何止一个政法委副委员。到对第二天便分到五连三排开始最基层的拓荒工作了。而此时北京的家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薄康宁流放后,剩下夫人刘燕和儿子薄立军。刘燕虽然没有在这个风波中受到连带处罚。但已经从北京制纱厂的办公室主任降为了普通制纱工人。每月工资44。5元。由于担心丈夫在外面受苦每月还要邮去十块钱,母子俩的生活顿时变得拮据起来。七三年十八岁的薄立军念高三,他的生活也是在那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他眼中,父亲的形象一直都是高大的。突然的变故让他迷惑了。几天以来,他去上课走在校园里同学都在他后面指手画脚的窃窃私语。由于薄康宁在京城的名望,他的事很快就被大伙传开了。没人知道他具体被判什么罪,道听途说他要搞资本主义那套要攻击社会主义政体,甚至说他胆敢质疑毛**。母亲几乎不跟他讲父亲的事。主要是怕他在外面说什么让别人再抓到把柄。总是让他安心念书,将来父亲回来了会把一切告诉自己。薄立军现时的脑袋都是空着的。学校的红卫兵组织告诉他处理父亲是毛**的决定。他不敢再去相信父亲是受了什么委屈遭到流放的。他不清楚父亲当时正在拟草的那份报告都写着些什么内容。但如果真的对毛**不敬。那他肯定是不会原谅的,就算是自己的父亲。自从有了如此思想后,他更加的内疚起来。觉得自己也犯了很大错似地。对不起党和国家,更对不起伟大的毛**。第二年春天,薄立军高中毕业了。为了响应毛**的号召。到广阔的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66年开始,所有毕业生都会分到全国各地的农村支援建设。每年的分配方案都不一样。北京的一般都是到北京市郊,天津,安徽农村也有远点的根据需要被分到云南,东北吉林,哈尔滨。今年薄立军班上情况也差不多,大部分到了天津,安徽,浙江。薄立军被分在天津蓟县农垦大队。据北京较近。有两个稍远点的分到了湖南。一个叫陈同,一个叫王薇。王薇的爸爸是北大的教授,在七零年被学生贴大字报拉出来批斗。在文人的观念里,这种侮辱是没有办法接受的。终究没能等到看着自己视若珍宝的女儿长大,用条白布在自己每天讲课的教室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家里还剩下母亲和奶奶,这些年的日子过的很辛苦。王薇深知自己爸爸的为人和理想。他只是珍重每个生命,觉得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应该是平等的。人权该得到保障。这本就是每个人内心向往的。为什么一旦扯到人权就是在抓西方资本主义的尾巴。自从父亲走后,王薇打心里痛恨那些打着毛**招牌到处逼迫好人的红卫兵。由于她的不屑,也没少在学校里被欺负。几年下来倒也炼就了她坚强的性格。在薄立军父亲出事后,同学们纷纷避着他时,也就只有她不怕跟他说说话。她不断的告诉薄立军,要他相信自己的父亲是被迫害的。但薄立军已经认定了毛**不可能犯错。只把王薇的话当好意。并没有在内心原谅父亲。另一个叫陈同的其实薄立军并不是很喜欢此人,仗着自己老爸是革委会的委员,自己也在学校成立了一个红卫兵分支。在学校一直是趾高气昂。看谁不顺眼都叫嚣着不要让他抓着把柄,要严肃处理。学校里没人不怕他。人的胆量很多时候都是环境助长的。在北京时,陈同嚣张的很,有个老爸在背后撑腰,身边又经常不缺帮人跟着作威作福。但这等到要上山下乡就蔫了。一个人去那么远又是整天劳动。每天回家哭着吵着让家里找找关系把自己留在北京附近。陈同爸被闹得没法子。硬着头皮找到了负责分配的老师。那时名单已经交到上面去了更改是没什么可能的。但碍于革委会的势力,老师还是答应想想办法,只是能不能成不好说。薄立军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了解王薇的家庭情况,家里只剩下母亲和奶奶。她去那么远,家里有个什么事都没法及时照应下。再说尽管王薇是个当家早的孩子,可也毕竟才十六岁。那么远的人生地不熟。想到这些薄立军到有些担心起这个平时敢和自己讲话的女生来了。这天晚上薄立军躺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突然他有了一个办法。赶紧爬起来伏案写了个报告。第二天一大早。薄立军敲开了老师的门。
“老师,我有事要向您报告”薄立军站到办公桌前说道。
老师:“你有什么事,请说吧”
薄立军:“我申请去湖南支援,这是我的申请报告”
老师心里非常惊讶,他安排了多少届的学生下去,还没有申请要从周边调去那么远的。却依然淡定的说:“那边不是已经安排学生去了,名单都交上去了。不能改”
薄立军:“我请老师认真考虑下我的想法。我父亲没有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做出了伤害国家,伤害党,伤害毛**的事。我应该到更有锻炼,更需要我的地方去支援。一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二来替我父亲赎罪。”薄立军知道从王薇的身上入手让学校改变分配方案有困难。那时大家都在提男女平等。男人能做的就工作女人也能做。所以就干脆从自己的身上找突破口。
老师听他说完看了下报告。大致写的跟刚才说的差不多。心里顿时窃喜起来,有了这份报告陈同的事不是刚好可以解决了么。抬起头对薄立军说:“薄立军同学,你的思想觉悟很高。我想组织会考虑你的决定。你回去等结果吧。”
薄立军看事情有希望,立马说道:“老师,我知道湖南本来安排了人过去。我已经和王薇同学说过这件事了。她也表示支持我,愿意和我换。。。”
还没等薄立军把话说完,老师就开始下逐客令了:“你的事我已经清楚了。你先出去吧”
薄立军也没觉得什么不妥,就退出了办公室。
中午放学的时候,薄立军在操场追上了王薇。气喘吁吁的说:“王薇,我有件事想和你商量”
王薇有点诧异,一般都是她主动找薄立军说话的:“什么事?”
薄立军:“我刚找过老师了,我和你换。我去湖南,你留天津。这边距家近,家里有什么事可以有个照应”
这事没点征兆,王薇有点不知所措:“你说什么?你去湖南,我留天津?不是分配方案都定了么?”
薄立军把跟老师讲的那些全说给了王薇听。这才让王薇理清了头绪。不过王薇很快开始担心薄立军起来:“那你去湖南,你家里就剩你妈,再出点什么事怎么办?”
薄立军显得很轻松:“我妈有单位,里面同事都会相互照看。再说,不是你经常说我爸是冤枉的。不用很久就回来了么”
王薇心里知道他是为了自己才这么做只是被他说的没话回,怔怔的说了句谢谢。
三月份的北京还是很冷。报告交上去后薄立军向老师打听了几次重新分配的事。都被告知正在处理。不过有件事让同学们都很不解。陈同自从被分到湖南后,每次来学校都是哭丧着个脸。最近开始春风得意了。时不时走路还哼个小曲。眼看这离校的日子越来越近,薄立军开始着急了。是不是上头不同意改。但问过几次老师后,他也没什么其它办法。只能等。反而王薇倒是时常来说几句宽慰他,说就算改不了也不要紧。下去也不是不回来了。三五年就回来工作。搞不好念大学都是有机会的哩。王薇也就是这么安慰薄立军。其实她又何尝愿意千里迢迢跑去湖南。母亲没有单位,奶奶身体也不好。出点事自己知都没法知道。还有一点,她看到陈同就感觉厌恶。而现在要跟他一同去一个地方支援。搞不好还要分到一个农场,一个农家。
最后一天上课,明天开始大家就分批离开校园,到各自分配地参加支援接受教育了。最后一堂课,正当一切都感觉没希望的时候。负责分配的老师走进了薄立军的班级。站在讲台上。用手扶扶眼睛。抬头讲到:“关于上次分配的名单。我们有的同学思想觉悟很高。主动要求去更艰苦,更偏远的地方学习锻炼。让我们把掌声献给我们班的薄立军同学”同学们纷纷扭头看着薄立军,热烈的拍掌。老师继续讲到:“经上级组织审查,决定同意薄立军同学的向上要求,改去湖南。陈同同学转调薄立军同学原分配单位。”刚刚满脸洋溢着欣慰的薄立军霎时感觉晴天霹雳。不是说的和王薇换么,怎么就成了陈同。他站起来质问:“老师,不是说好我跟王薇同学调换么?您是不是搞错了”面对质疑,老师显然不高兴:“薄立军同学,你的要求组织已经批了,至于换谁去。这个还得组织说了算。”薄立军还想再说点什么,被坐后面的王薇拽了下衣服示意他坐下。
王薇知道肯定是陈同家里人搞的鬼。看他最近的模样似乎早就知道自己要改调回天津了。虽然不能留在离家近的天津。不过这会王薇倒也感觉没那么糟糕。至少,不用跟陈同那个惹人厌的一起。跟薄立军又说得来。一起过去也算是有个照应。
当天回去主要是在家里收拾衣物行李。薄立军长这么大除了和父亲去过趟承德还没出过北京城。母亲帮他折着折着衣服就掉眼泪了。想想之前家里丈夫在,儿子在。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才半年光景,流的流放,下的下乡。晚饭的时候,刘燕从抽屉取出一个用布包着的小盒子。拿来交给薄立军。说:“儿子,这是爸走之前留给你的。本来打算你生日的时候再给你。看来是等不到了。”薄立军打开看到是块表。还是海鸥牌的。他也就看陈同的爸带过一款海鸥表。突然想到陈同就不舒服。草草的把表装进了行李袋。说了些让母亲宽心的话。说实话。他依然没有原谅父亲。既然被定了罪。就是肯定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我们的国家来之不易。父亲怎么就能做出伤害国家的事呢。想到自己想换王薇不成却也去了最偏远的湖南当知青。也许这就真是去替父亲赎罪的吧。
王薇那边气氛及更加悲凉了。妈妈和奶奶哭的都成了泪人。王薇越是安慰越狠不下心走。要是真出点事。家里成份又不好。谁也不愿意帮个忙。那会怎么样。但终究是没有办法的。只希望早点有机会能回来照顾好家里老人。
第二天,学校里面张灯结彩。十几辆大卡车都装上了彩带,红绸。到处贴满了欢送毕业生到基层接受再教育的标语。家长都来送别,到处是人。挤得水泄不通。校长讲完致辞。便开始上车了。不同方向有不同的车。近的如北京市郊都是直接送到接收单位,远的送到火车站坐火车走。王薇没心情听校长将那些每年都不会变的老词。早早便坐上车了。薄立军的母亲今天请了半天假来送。唠叨了很多,等快上车时,她哽咽着说:“立军,从此你就要一个人生活。你也大了。生活上我管不了你。你要记住一件事。你爸他,他没罪。。。”薄立军感觉很奇怪。以前母亲从来不跟他说父亲的事。他以为是不想让他知道事实伤心。今天怎么会突然说这些。车很快就开了。他不愿意太多的想父亲的事。他理解母亲维护父亲的立场。但党和毛**处理的这事。他不觉得父亲会有什么冤枉。汽车到火车站停了下来。大部分同学都下车了。沿京广线可以到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很多学生可以坐这趟车一同南下。薄立军这是第二次坐火车。上次跟爸爸去承德就是坐火车去的。但同学中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坐。有些甚至第一次见火车。一上车大家的热情极高。欢呼雀跃的。就像是去旅游。王薇也是第一次坐火车。不过这会她还沉浸在对家人的担心中。没心思关注坐火车这件事。一路上大家都在说笑,车厢里还不时有人带头组织唱歌。王薇一个人坐在车厢里翻着随身带的几本书。七十年代中苏虽然交恶,但俄语依然是那时中国最主要的外文课。学生中流传最多的外国编译小说也基本是苏联的。托尔斯泰在中国的名望远比国内任何一个作家来得崇高。王薇带了两本书在身上,一本就是托尔斯泰的《复活》一本是托斯陀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她经常感觉到自己就是《复活》书中的那个主人公卡秋莎。一直都在经历着苦难。可惜中国却没有基督教。不然她肯定也会很虔诚的去信教净化自己。王薇对于爸爸的死一直都耿耿于怀,她内心充满恨意。但却不知道该去恨谁。那是个疯狂的年代,那么多人被打到了,有更多的人参与了打击。她甚至觉得所有红卫兵都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他们总有一天内心会受到谴责和折磨。相反,薄立军没有这么多的恨。他把罪孽都归结在他爸身上。这会见王薇心事重重的独自坐着便过来搭话。
薄立军:“想什么呢?”
王薇:“没什么。在想我们到农村都能做什么”
薄立军心想王薇这会肯定在担心能不能适应农村的环境,有意玩笑:“到了就知道。能应付的。别担心。累活我帮你做。”
王薇听出来薄立军误解了她的意思。但知道薄立军为人。现在唯一欣慰的就是和他分到了一组。会心的笑了笑道谢。
当时流行的装束就是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色军装,扎棕色武装带,胸前配毛**像章,斜跨草绿色帆布包,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大家基本穿着风格都差不多,看上去车厢就是就是一片草绿。里面的衣服以白色的确良衬衣为主。那时的衬衣大部分是没有衣袖和下半身的。只剩一个领子露出外套。算是很时髦的一种装饰件吧。女生更喜欢穿白面的帆布鞋。比起草绿色的解放,更好看。王薇也就这身打扮,只是没有佩戴毛**像章。挎包和帽子放在桌台上。她妈妈连夜给她买的一双黑面平底皮鞋穿着也很合脚。扎两个小辫子搭肩膀上。薄立军还真没认真打量过王薇。在城里来讲她的皮肤也属于比较白的那种,稍显消瘦的瓜子脸,鼻梁高高的,眼珠特别黑只是现在显得有点迷惑。清秀脱俗的外表下感觉像是经历过什么风尘岁月。也就是昨天以前,大家都在学校生活。感觉都是一群玩的好的伙伴。下了这趟火车,马上面临大家的就是自立的生活。再说以前在北京,都有家长照顾着。其实就是一群孩子。看着王薇有点迷惘的眼神,薄立军激起了内心的保护欲。感觉她就是自己的亲妹。当然自己也就比她大两岁。也许这就是男生特有的情绪吧。火车每到一个站,就有人拎着行李下了。过了河南驻马店。车厢里的学生就剩下薄立军和王薇两个人。三月份的夜晚还是有点寒冷。薄立军在行李袋中找出两件外套,丢了件给王薇,自己也往身上披了件。“赶紧睡会吧。明天一早就到站了”薄立军招呼王薇伏着睡。自己看着窗外路边一个个黑影迅速的往后串。想想这也是长这么大离家最远的一次了。不知道妈妈今晚可能睡着。除了承德和爸爸去的那一天两夜,这也是自己这么大唯一不在家睡觉的一晚。想着感觉有点伤感。索性也合着衣趴着睡了。火车一晚上经过武汉,咸宁,岳阳,第二天早上九点多到达了长沙。在长沙停靠的时间比较长。薄立军带了两张餐票下车去领了两盒饭上来。吃过饭,火车又开了。他们是插到湖南郴州境内一个叫马田的小镇。大概下午三点的样子。车终于停靠在了郴州站。他们俩拉着行李下了火车。出了站再转大巴去马田。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傍晚时分到,镇革委会几个同志接的他们俩。马田镇属湖南郴州管辖,完全意义上的山区,地理位置很偏。太阳的余晖洒下来倒也给这两个北京来得年轻人很美的感觉。晚饭在马田煤矿集体饭堂吃。马田产煤,资源几乎是这里唯一的经济命脉。关于两个人的工作,饭上接待的同志说了下。一个去井岗村进行锻炼。一个留在马田煤矿。在机关工作相对体力活会少点。薄立军当即说自己愿意去井岗村。吃过晚饭。煤矿来人领王薇去安顿,薄立军便随几个革委会的动身去井岗村了。到井岗村天早已黑了,革委会的同志叫开了一个农户家的门。一个大娘披着衣服来开门,看到革委会的几个人和拎着行李袋的薄立军。
“到了啊,赶紧进来吧”
“这个是北京来的知青,以后就住在你们家。大家要像亲人一样相处”革委会的老刘讲到。
大娘:“那是,和我家吕娃子差不多大小。正好可以做个伴,城里来的知识份子顺便教教他文化。”
老刘:“那你们休息,我们就先走了。”
薄立军对老刘一行说了几句感谢的话便随大娘进了屋。
薄立军:“阿姨,我叫薄立军。要给您添麻烦了”
大娘:“不打紧。听说你要来。我叫那小子去他姐那住了。等明儿腾出个房间再让他回来睡”
薄立军:“您儿子多大,刚听您说跟我差不多大小”
大娘:“今年十八岁了。没读几年书。连字都不识几个。他还有个姐,嫁人了。亲家是马田村的。今晚就让他住他姐家去了。”
薄立军:“真给你们添麻烦了。明天您就叫他回来。我随便铺个床就能睡”
大娘:“这个不用你操心。明天我就弄好。你安心住着就是了。”大娘把薄立军领进房间点了煤油灯,边整理床铺边说着:“你不是第一个来这的知青了。68年我们这就来过一批,那时好像来了四五个,从四川过来的。前些年都走了。这地方苦,城里来的娃受不了。”
薄立军一来就感觉受了很大的恩惠。觉得有点过意不去。但看着人家一片好意,似乎并没有觉得很为难。倒也觉得心里踏实了点。至于生活上的问题。薄立军觉得当地人能过,自己没理由会呆不下去。便安慰着说道:“大娘,我吃的苦。以后家里什么地方需要帮忙的。您尽管说。”
大娘看薄立军倒也不矫情也懂礼貌。很开心的答到:“好好。家里以后多了个劳力”
大娘把床整理好嘱咐薄立军早睡就出门了。
房间里只剩下薄立军一个人。从北京出发到现在也就两天时间,感觉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没有母亲的嘘寒问暖,没有课堂,什么都没有。整个世界现在都只剩下自己。对了。想到母亲也是一个人在家里,肯定也觉得特别孤独。便坐下来拿出纸笔给母亲写了封信。道个平安,说一切安好。把信折好放包里就吹灭灯睡了。经过两天的火车人特别疲劳。上床刚躺下就进入梦乡了。。。
“老师,我有事要向您报告”薄立军站到办公桌前说道。
老师:“你有什么事,请说吧”
薄立军:“我申请去湖南支援,这是我的申请报告”
老师心里非常惊讶,他安排了多少届的学生下去,还没有申请要从周边调去那么远的。却依然淡定的说:“那边不是已经安排学生去了,名单都交上去了。不能改”
薄立军:“我请老师认真考虑下我的想法。我父亲没有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做出了伤害国家,伤害党,伤害毛**的事。我应该到更有锻炼,更需要我的地方去支援。一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二来替我父亲赎罪。”薄立军知道从王薇的身上入手让学校改变分配方案有困难。那时大家都在提男女平等。男人能做的就工作女人也能做。所以就干脆从自己的身上找突破口。
老师听他说完看了下报告。大致写的跟刚才说的差不多。心里顿时窃喜起来,有了这份报告陈同的事不是刚好可以解决了么。抬起头对薄立军说:“薄立军同学,你的思想觉悟很高。我想组织会考虑你的决定。你回去等结果吧。”
薄立军看事情有希望,立马说道:“老师,我知道湖南本来安排了人过去。我已经和王薇同学说过这件事了。她也表示支持我,愿意和我换。。。”
还没等薄立军把话说完,老师就开始下逐客令了:“你的事我已经清楚了。你先出去吧”
薄立军也没觉得什么不妥,就退出了办公室。
中午放学的时候,薄立军在操场追上了王薇。气喘吁吁的说:“王薇,我有件事想和你商量”
王薇有点诧异,一般都是她主动找薄立军说话的:“什么事?”
薄立军:“我刚找过老师了,我和你换。我去湖南,你留天津。这边距家近,家里有什么事可以有个照应”
这事没点征兆,王薇有点不知所措:“你说什么?你去湖南,我留天津?不是分配方案都定了么?”
薄立军把跟老师讲的那些全说给了王薇听。这才让王薇理清了头绪。不过王薇很快开始担心薄立军起来:“那你去湖南,你家里就剩你妈,再出点什么事怎么办?”
薄立军显得很轻松:“我妈有单位,里面同事都会相互照看。再说,不是你经常说我爸是冤枉的。不用很久就回来了么”
王薇心里知道他是为了自己才这么做只是被他说的没话回,怔怔的说了句谢谢。
三月份的北京还是很冷。报告交上去后薄立军向老师打听了几次重新分配的事。都被告知正在处理。不过有件事让同学们都很不解。陈同自从被分到湖南后,每次来学校都是哭丧着个脸。最近开始春风得意了。时不时走路还哼个小曲。眼看这离校的日子越来越近,薄立军开始着急了。是不是上头不同意改。但问过几次老师后,他也没什么其它办法。只能等。反而王薇倒是时常来说几句宽慰他,说就算改不了也不要紧。下去也不是不回来了。三五年就回来工作。搞不好念大学都是有机会的哩。王薇也就是这么安慰薄立军。其实她又何尝愿意千里迢迢跑去湖南。母亲没有单位,奶奶身体也不好。出点事自己知都没法知道。还有一点,她看到陈同就感觉厌恶。而现在要跟他一同去一个地方支援。搞不好还要分到一个农场,一个农家。
最后一天上课,明天开始大家就分批离开校园,到各自分配地参加支援接受教育了。最后一堂课,正当一切都感觉没希望的时候。负责分配的老师走进了薄立军的班级。站在讲台上。用手扶扶眼睛。抬头讲到:“关于上次分配的名单。我们有的同学思想觉悟很高。主动要求去更艰苦,更偏远的地方学习锻炼。让我们把掌声献给我们班的薄立军同学”同学们纷纷扭头看着薄立军,热烈的拍掌。老师继续讲到:“经上级组织审查,决定同意薄立军同学的向上要求,改去湖南。陈同同学转调薄立军同学原分配单位。”刚刚满脸洋溢着欣慰的薄立军霎时感觉晴天霹雳。不是说的和王薇换么,怎么就成了陈同。他站起来质问:“老师,不是说好我跟王薇同学调换么?您是不是搞错了”面对质疑,老师显然不高兴:“薄立军同学,你的要求组织已经批了,至于换谁去。这个还得组织说了算。”薄立军还想再说点什么,被坐后面的王薇拽了下衣服示意他坐下。
王薇知道肯定是陈同家里人搞的鬼。看他最近的模样似乎早就知道自己要改调回天津了。虽然不能留在离家近的天津。不过这会王薇倒也感觉没那么糟糕。至少,不用跟陈同那个惹人厌的一起。跟薄立军又说得来。一起过去也算是有个照应。
当天回去主要是在家里收拾衣物行李。薄立军长这么大除了和父亲去过趟承德还没出过北京城。母亲帮他折着折着衣服就掉眼泪了。想想之前家里丈夫在,儿子在。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才半年光景,流的流放,下的下乡。晚饭的时候,刘燕从抽屉取出一个用布包着的小盒子。拿来交给薄立军。说:“儿子,这是爸走之前留给你的。本来打算你生日的时候再给你。看来是等不到了。”薄立军打开看到是块表。还是海鸥牌的。他也就看陈同的爸带过一款海鸥表。突然想到陈同就不舒服。草草的把表装进了行李袋。说了些让母亲宽心的话。说实话。他依然没有原谅父亲。既然被定了罪。就是肯定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我们的国家来之不易。父亲怎么就能做出伤害国家的事呢。想到自己想换王薇不成却也去了最偏远的湖南当知青。也许这就真是去替父亲赎罪的吧。
王薇那边气氛及更加悲凉了。妈妈和奶奶哭的都成了泪人。王薇越是安慰越狠不下心走。要是真出点事。家里成份又不好。谁也不愿意帮个忙。那会怎么样。但终究是没有办法的。只希望早点有机会能回来照顾好家里老人。
第二天,学校里面张灯结彩。十几辆大卡车都装上了彩带,红绸。到处贴满了欢送毕业生到基层接受再教育的标语。家长都来送别,到处是人。挤得水泄不通。校长讲完致辞。便开始上车了。不同方向有不同的车。近的如北京市郊都是直接送到接收单位,远的送到火车站坐火车走。王薇没心情听校长将那些每年都不会变的老词。早早便坐上车了。薄立军的母亲今天请了半天假来送。唠叨了很多,等快上车时,她哽咽着说:“立军,从此你就要一个人生活。你也大了。生活上我管不了你。你要记住一件事。你爸他,他没罪。。。”薄立军感觉很奇怪。以前母亲从来不跟他说父亲的事。他以为是不想让他知道事实伤心。今天怎么会突然说这些。车很快就开了。他不愿意太多的想父亲的事。他理解母亲维护父亲的立场。但党和毛**处理的这事。他不觉得父亲会有什么冤枉。汽车到火车站停了下来。大部分同学都下车了。沿京广线可以到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很多学生可以坐这趟车一同南下。薄立军这是第二次坐火车。上次跟爸爸去承德就是坐火车去的。但同学中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坐。有些甚至第一次见火车。一上车大家的热情极高。欢呼雀跃的。就像是去旅游。王薇也是第一次坐火车。不过这会她还沉浸在对家人的担心中。没心思关注坐火车这件事。一路上大家都在说笑,车厢里还不时有人带头组织唱歌。王薇一个人坐在车厢里翻着随身带的几本书。七十年代中苏虽然交恶,但俄语依然是那时中国最主要的外文课。学生中流传最多的外国编译小说也基本是苏联的。托尔斯泰在中国的名望远比国内任何一个作家来得崇高。王薇带了两本书在身上,一本就是托尔斯泰的《复活》一本是托斯陀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她经常感觉到自己就是《复活》书中的那个主人公卡秋莎。一直都在经历着苦难。可惜中国却没有基督教。不然她肯定也会很虔诚的去信教净化自己。王薇对于爸爸的死一直都耿耿于怀,她内心充满恨意。但却不知道该去恨谁。那是个疯狂的年代,那么多人被打到了,有更多的人参与了打击。她甚至觉得所有红卫兵都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他们总有一天内心会受到谴责和折磨。相反,薄立军没有这么多的恨。他把罪孽都归结在他爸身上。这会见王薇心事重重的独自坐着便过来搭话。
薄立军:“想什么呢?”
王薇:“没什么。在想我们到农村都能做什么”
薄立军心想王薇这会肯定在担心能不能适应农村的环境,有意玩笑:“到了就知道。能应付的。别担心。累活我帮你做。”
王薇听出来薄立军误解了她的意思。但知道薄立军为人。现在唯一欣慰的就是和他分到了一组。会心的笑了笑道谢。
当时流行的装束就是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色军装,扎棕色武装带,胸前配毛**像章,斜跨草绿色帆布包,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大家基本穿着风格都差不多,看上去车厢就是就是一片草绿。里面的衣服以白色的确良衬衣为主。那时的衬衣大部分是没有衣袖和下半身的。只剩一个领子露出外套。算是很时髦的一种装饰件吧。女生更喜欢穿白面的帆布鞋。比起草绿色的解放,更好看。王薇也就这身打扮,只是没有佩戴毛**像章。挎包和帽子放在桌台上。她妈妈连夜给她买的一双黑面平底皮鞋穿着也很合脚。扎两个小辫子搭肩膀上。薄立军还真没认真打量过王薇。在城里来讲她的皮肤也属于比较白的那种,稍显消瘦的瓜子脸,鼻梁高高的,眼珠特别黑只是现在显得有点迷惑。清秀脱俗的外表下感觉像是经历过什么风尘岁月。也就是昨天以前,大家都在学校生活。感觉都是一群玩的好的伙伴。下了这趟火车,马上面临大家的就是自立的生活。再说以前在北京,都有家长照顾着。其实就是一群孩子。看着王薇有点迷惘的眼神,薄立军激起了内心的保护欲。感觉她就是自己的亲妹。当然自己也就比她大两岁。也许这就是男生特有的情绪吧。火车每到一个站,就有人拎着行李下了。过了河南驻马店。车厢里的学生就剩下薄立军和王薇两个人。三月份的夜晚还是有点寒冷。薄立军在行李袋中找出两件外套,丢了件给王薇,自己也往身上披了件。“赶紧睡会吧。明天一早就到站了”薄立军招呼王薇伏着睡。自己看着窗外路边一个个黑影迅速的往后串。想想这也是长这么大离家最远的一次了。不知道妈妈今晚可能睡着。除了承德和爸爸去的那一天两夜,这也是自己这么大唯一不在家睡觉的一晚。想着感觉有点伤感。索性也合着衣趴着睡了。火车一晚上经过武汉,咸宁,岳阳,第二天早上九点多到达了长沙。在长沙停靠的时间比较长。薄立军带了两张餐票下车去领了两盒饭上来。吃过饭,火车又开了。他们是插到湖南郴州境内一个叫马田的小镇。大概下午三点的样子。车终于停靠在了郴州站。他们俩拉着行李下了火车。出了站再转大巴去马田。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傍晚时分到,镇革委会几个同志接的他们俩。马田镇属湖南郴州管辖,完全意义上的山区,地理位置很偏。太阳的余晖洒下来倒也给这两个北京来得年轻人很美的感觉。晚饭在马田煤矿集体饭堂吃。马田产煤,资源几乎是这里唯一的经济命脉。关于两个人的工作,饭上接待的同志说了下。一个去井岗村进行锻炼。一个留在马田煤矿。在机关工作相对体力活会少点。薄立军当即说自己愿意去井岗村。吃过晚饭。煤矿来人领王薇去安顿,薄立军便随几个革委会的动身去井岗村了。到井岗村天早已黑了,革委会的同志叫开了一个农户家的门。一个大娘披着衣服来开门,看到革委会的几个人和拎着行李袋的薄立军。
“到了啊,赶紧进来吧”
“这个是北京来的知青,以后就住在你们家。大家要像亲人一样相处”革委会的老刘讲到。
大娘:“那是,和我家吕娃子差不多大小。正好可以做个伴,城里来的知识份子顺便教教他文化。”
老刘:“那你们休息,我们就先走了。”
薄立军对老刘一行说了几句感谢的话便随大娘进了屋。
薄立军:“阿姨,我叫薄立军。要给您添麻烦了”
大娘:“不打紧。听说你要来。我叫那小子去他姐那住了。等明儿腾出个房间再让他回来睡”
薄立军:“您儿子多大,刚听您说跟我差不多大小”
大娘:“今年十八岁了。没读几年书。连字都不识几个。他还有个姐,嫁人了。亲家是马田村的。今晚就让他住他姐家去了。”
薄立军:“真给你们添麻烦了。明天您就叫他回来。我随便铺个床就能睡”
大娘:“这个不用你操心。明天我就弄好。你安心住着就是了。”大娘把薄立军领进房间点了煤油灯,边整理床铺边说着:“你不是第一个来这的知青了。68年我们这就来过一批,那时好像来了四五个,从四川过来的。前些年都走了。这地方苦,城里来的娃受不了。”
薄立军一来就感觉受了很大的恩惠。觉得有点过意不去。但看着人家一片好意,似乎并没有觉得很为难。倒也觉得心里踏实了点。至于生活上的问题。薄立军觉得当地人能过,自己没理由会呆不下去。便安慰着说道:“大娘,我吃的苦。以后家里什么地方需要帮忙的。您尽管说。”
大娘看薄立军倒也不矫情也懂礼貌。很开心的答到:“好好。家里以后多了个劳力”
大娘把床整理好嘱咐薄立军早睡就出门了。
房间里只剩下薄立军一个人。从北京出发到现在也就两天时间,感觉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没有母亲的嘘寒问暖,没有课堂,什么都没有。整个世界现在都只剩下自己。对了。想到母亲也是一个人在家里,肯定也觉得特别孤独。便坐下来拿出纸笔给母亲写了封信。道个平安,说一切安好。把信折好放包里就吹灭灯睡了。经过两天的火车人特别疲劳。上床刚躺下就进入梦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