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重回校园
就在刘叔叔到处为白杨联系学校时,一家医院的院长从报纸上得知白杨的事后,愿意以医院的名义无偿的送白杨读书。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接着,一所名叫培英学校的校长也愿意接受白杨到他们的学校去上学。
两个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刘叔叔不禁喜出望外。当时身上北京的他当即叫罗莹姐姐和他新乡报社的一个记者大哥哥带白杨到学校去看看。
因现在离开学己过了一半,白杨怕赶不上课程,便想复读六年级。
培英学校是一所典型的贵族学校。听说是一个外地人投下巨资建成的。因刚新建不久。这里现在还只有小学和中学。但正在准备办高中。
可以说。这里的设备和环境都是极为先进而舒适的。当然,收费也高得吓人。半年的学费就可以让白杨在家里把小学六年全读完。
他们一行三人来到学校时,小学的校长热情的接待了他们。校长想看看白杨的学习基础如何?便拿出去年学生们期末考试的试卷让白杨做做看。考完后,一百的卷子她两门功课都得了九十多分。校长说她大可去读初一。
罗莹姐姐便打电话给刘叔叔,问他怎么想?刘叔叔说那就让白杨试着读初一。
就这样,中学的校长将她安排在了中学的初一(1)班里。
因当时己准备期中考试,而且考完后还有一段长假。校长便建议白杨在假期结束后再去上学。
后来白杨终于明白为什么医院会送她读书,学校又为什么会让她入学了。原来刘叔叔因一直找不到能够让白杨入学的学校,便在白杨发表《我的自传》的同时,他也写了一篇专题,名叫“法律跷跷板,问君坐哪头”。她终于知道没有城市户口又不是本地人的她读书是如此的困难。
在这期间,本地的《大河报》《大旗周刊》以及一些外地的报纸也纷纷转载了白杨的事迹。与此同时,各个城市的电台记者也纷涌而至。
曾经长期流落街头的流浪儿白杨就这样一下子戏剧性的名声大振。
(4)
一天,刘叔叔把一位戴眼镜的大姐姐带到了白杨的面前。经介绍才知道她叫许小浒,是河北电视台《真情旋律》节目组的记者,见白杨的目的是想为她拍一部专题片。
白杨从一开始便喜欢上了这位看起来文静而亲切的大姐姐。
因小浒姐姐想对白杨有着进一步的了解,当晚,在刘叔叔的安排下,她和小浒姐姐一起住进了附近的一间宾馆。而白杨也很乐意和这位她所喜欢的大姐姐说说心里话。所以两人竟不知不觉的一直聊到了深夜一两点,可依然竟犹未尽。
后来谈到白杨读书的事时,白杨沉默了很外,然后若有所思的说,也许,在这里只不过是我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己。
小浒姐姐一愣,说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现在不是很好吗?还有这么多的人关心你。而且你也可以将插曲变成主题曲呀。
白杨苦笑了笑,拿起了旁边一张写着关于她读书问题的报纸递给她然后有些无奈的说,我现在读书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也只是暂时而己。我有种预感,我在这里不会待太久。
小浒姐姐一时不知该说什么,许久,才叹了口气,真诚的说,但愿你的预感不要成真。我不希望看到这种结果,真的,白杨。
白杨感动的笑了笑,。是的,她又何尝不希望如此呢。
可是多年不安定的生活,己让她对生活不敢产生太多的幻想和奢望。哪怕现在她的生活看似美好和前程无限,可她仍感觉有一种在梦中似的患得患失。她总觉得太过美好的生活是不应该属于她的。所以,哪怕面对身边所有人的关心和爱护,她也时时提醒自己不可因此而沉溺其中。因为她怕有时候希望有多大,失望就会有多大。她更不知道在她那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会涌起暴风骤雨。
可以说,从她真正绝然而孤身一人身无分文的远离家乡的那一天起,她便不得不每天以最坏的心态来迎接自己的每一天。只有这样,在灾难来临时,她才有着足够的心态去承受。她所受的伤害也就没有那么大。
一切都让它顺其自然吧。白杨想。
(5)
听说白杨很想去北京玩,刘叔叔见假期还有两天,便带她到了北京。
在那里,白杨游了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故宫,看了升旗。还和那些对别人而言非常遥远而神秘的专门负责每天升降旗的护卫队合了影。一整天里,她都被一种难言的激动和兴奋所围绕。
晚上回到宾馆时,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了她。在采访的过程中,白杨一直都是面带微笑,语言轻快的。然后记者便问她这样一个问题:我发现在采访你的过程中,你一直都是面带笑容,而在听你讲你的那些过往伤心的往事时,你就不想哭吗?白杨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然后眼泪就真的那样不受控制的流了下来。刘叔叔惊异的对记者说,这么多天来,我是第一次看她哭!
因时间有限,长城没有去成,只在北京留了一夜,便于第二天晚上赶夜回到了新乡。因为她第二天得赶去学校正式报到。而此时的她己住在了送她读书的院长爷爷在医院特意为她腾出来的一间房间,而且他还专门安排了一个医院的护士姐姐和她作伴。还在她所住的房子门上写着“雅诗居室”几个大字。
去学校这天,有许多人送白杨去。其中有刘叔叔和他的爱人,院长爷爷,她的监护人医院的主任叔,河南电视台,新乡电视台的记者和罗莹姐姐等人。
坐在明亮的教室里,白杨内心的激动是笔墨所无法形容的。面对记者的问话,她努力压住内心的激动简短的说,感激的话,对我而言是即不实在而又庸俗的,我会用形动来证明我自己的。
流浪了一天多天的白杨再次进入了她梦寐以求的校园。这一切对她而言,根本就是一场梦,让人感到即突然又太不真实。可这又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她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真的还能进入学校,还有这么多人的关心,她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她现在要做的就是如她自己所说的一样:用形动来证明自己。
白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读书的第一天起,她便整个身心都投入了学习中,每天都是在拼了命的学习,有时甚至连饭也忘了吃。特别是每天中午,都是班主任教师来强行催她去吃饭。到了后来,她不需进教室,只在外面喊她。因为她知道她一定会在教室。
可因学校上了那么多课才来,再加上是中学的第一年,基础本就没打好,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她并不气馁,她坚信她一定会赶上去的。
不过在这里读了不久之后,白杨发现了一个很不好的现象:这里的课堂纪律差得令人吃惊。上课时,同学们无所顾忌的不停的换着位置,一点也不把老师话在眼里,男女同学之间也极为随便。
不过,她的班主任也私下跟她说班上哪些人可以接近,哪些人不可接近。跟哪些人在一起地学坏等。因为他们都是己退休的老教师,是特意请到这里来教书的,至于那些极坏的同学,他们也没有能力管得了,也就是说在这里学习,一切只有靠自己。
虽说白杨誓不回家,但在河南的这段备受人关怀的日子里,她却莫名其妙的无时无刻不在想家,特别是在晚上,这种感觉便越来越强烈。毕竟是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村里人的行为怎么让她不满,父母再怎么让她失望,她依然罹着那块生她养她的土地。她终于深切的体会到那些异乡诗人为什么能够写出传诵千古的优美诗句了。因为那都是他们发自肺腑的话啊。
记得她上学的第一个星期放假时,因为期中考试刚过,学校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开完会后,所有家长都在自己的孩子旁边检查他们的作业。只有白杨仍孤伶伶的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人来接。(因这是一个全封闭式的学校,一般都是在这里住一个星期,到了星期天同学们都得由自己的父母持着学校里特发的一种证件才可接走自己的孩子。)看着别人的父母在对孩子谆谆教导。白杨强烈的感到了自己的孤独。因此,她便一个人默默的走出教室,走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坐着发呆。过了许久,她又慢慢走回教室,刚坐下没多久,便有人在后面在她的的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她猛的回头,然后便看到刘叔叔得他的爱人以及医院的主任叔叔等人笑呤呤的站在后面。不由自主的,她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
在白杨读书期间,每到星期五便总会有各地的报社记者和电台记者以有一些文化界的人来找在他们眼中极为神秘的她。其中白杨所知道的有〈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生活时报》《上海卫视》等,其他不知明也不知其身份的人也是接二连三的出现。
在一个星期后,刘叔叔陪着己见过面的河北电视台《真情旋律》的许小浒姐姐和上海卫视的几位大哥哥来接白杨。原来他们想带白杨回家一趟。准备去拍一些她的生活专题片。他们想征求白杨的意见,白杨想起自己曾发誓死也不回家,可现在回家对她而言,却是一个异常大的诱惑。她根本就无法抗拒。所以,一听说可以回家看看后,她一下子抛下了自己曾经的誓言,几乎没多作考虑就答应了。
说做就做,于当晚十一点钟的样子,他们一行十多人便搭上了去白杨家的火车。
按理说,她这次回家应是很开心,很兴奋的。因为现在的她回来己不再有曾经的那种落魄。现在的她己有着属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她不会再胆怯和害怕。
是的,她应该高兴的。
可是,面对越越近的家,她那种迫切,兴奋的心情却莫名的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难言的郁闷和漠然感。面对着这片自己熟悉不过的土地,往日的所有情形一下子重浮脑中,她的心情五子好似跃到了谷底,心里开始莫名的烦躁起来。
两个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刘叔叔不禁喜出望外。当时身上北京的他当即叫罗莹姐姐和他新乡报社的一个记者大哥哥带白杨到学校去看看。
因现在离开学己过了一半,白杨怕赶不上课程,便想复读六年级。
培英学校是一所典型的贵族学校。听说是一个外地人投下巨资建成的。因刚新建不久。这里现在还只有小学和中学。但正在准备办高中。
可以说。这里的设备和环境都是极为先进而舒适的。当然,收费也高得吓人。半年的学费就可以让白杨在家里把小学六年全读完。
他们一行三人来到学校时,小学的校长热情的接待了他们。校长想看看白杨的学习基础如何?便拿出去年学生们期末考试的试卷让白杨做做看。考完后,一百的卷子她两门功课都得了九十多分。校长说她大可去读初一。
罗莹姐姐便打电话给刘叔叔,问他怎么想?刘叔叔说那就让白杨试着读初一。
就这样,中学的校长将她安排在了中学的初一(1)班里。
因当时己准备期中考试,而且考完后还有一段长假。校长便建议白杨在假期结束后再去上学。
后来白杨终于明白为什么医院会送她读书,学校又为什么会让她入学了。原来刘叔叔因一直找不到能够让白杨入学的学校,便在白杨发表《我的自传》的同时,他也写了一篇专题,名叫“法律跷跷板,问君坐哪头”。她终于知道没有城市户口又不是本地人的她读书是如此的困难。
在这期间,本地的《大河报》《大旗周刊》以及一些外地的报纸也纷纷转载了白杨的事迹。与此同时,各个城市的电台记者也纷涌而至。
曾经长期流落街头的流浪儿白杨就这样一下子戏剧性的名声大振。
(4)
一天,刘叔叔把一位戴眼镜的大姐姐带到了白杨的面前。经介绍才知道她叫许小浒,是河北电视台《真情旋律》节目组的记者,见白杨的目的是想为她拍一部专题片。
白杨从一开始便喜欢上了这位看起来文静而亲切的大姐姐。
因小浒姐姐想对白杨有着进一步的了解,当晚,在刘叔叔的安排下,她和小浒姐姐一起住进了附近的一间宾馆。而白杨也很乐意和这位她所喜欢的大姐姐说说心里话。所以两人竟不知不觉的一直聊到了深夜一两点,可依然竟犹未尽。
后来谈到白杨读书的事时,白杨沉默了很外,然后若有所思的说,也许,在这里只不过是我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己。
小浒姐姐一愣,说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现在不是很好吗?还有这么多的人关心你。而且你也可以将插曲变成主题曲呀。
白杨苦笑了笑,拿起了旁边一张写着关于她读书问题的报纸递给她然后有些无奈的说,我现在读书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也只是暂时而己。我有种预感,我在这里不会待太久。
小浒姐姐一时不知该说什么,许久,才叹了口气,真诚的说,但愿你的预感不要成真。我不希望看到这种结果,真的,白杨。
白杨感动的笑了笑,。是的,她又何尝不希望如此呢。
可是多年不安定的生活,己让她对生活不敢产生太多的幻想和奢望。哪怕现在她的生活看似美好和前程无限,可她仍感觉有一种在梦中似的患得患失。她总觉得太过美好的生活是不应该属于她的。所以,哪怕面对身边所有人的关心和爱护,她也时时提醒自己不可因此而沉溺其中。因为她怕有时候希望有多大,失望就会有多大。她更不知道在她那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会涌起暴风骤雨。
可以说,从她真正绝然而孤身一人身无分文的远离家乡的那一天起,她便不得不每天以最坏的心态来迎接自己的每一天。只有这样,在灾难来临时,她才有着足够的心态去承受。她所受的伤害也就没有那么大。
一切都让它顺其自然吧。白杨想。
(5)
听说白杨很想去北京玩,刘叔叔见假期还有两天,便带她到了北京。
在那里,白杨游了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故宫,看了升旗。还和那些对别人而言非常遥远而神秘的专门负责每天升降旗的护卫队合了影。一整天里,她都被一种难言的激动和兴奋所围绕。
晚上回到宾馆时,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了她。在采访的过程中,白杨一直都是面带微笑,语言轻快的。然后记者便问她这样一个问题:我发现在采访你的过程中,你一直都是面带笑容,而在听你讲你的那些过往伤心的往事时,你就不想哭吗?白杨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然后眼泪就真的那样不受控制的流了下来。刘叔叔惊异的对记者说,这么多天来,我是第一次看她哭!
因时间有限,长城没有去成,只在北京留了一夜,便于第二天晚上赶夜回到了新乡。因为她第二天得赶去学校正式报到。而此时的她己住在了送她读书的院长爷爷在医院特意为她腾出来的一间房间,而且他还专门安排了一个医院的护士姐姐和她作伴。还在她所住的房子门上写着“雅诗居室”几个大字。
去学校这天,有许多人送白杨去。其中有刘叔叔和他的爱人,院长爷爷,她的监护人医院的主任叔,河南电视台,新乡电视台的记者和罗莹姐姐等人。
坐在明亮的教室里,白杨内心的激动是笔墨所无法形容的。面对记者的问话,她努力压住内心的激动简短的说,感激的话,对我而言是即不实在而又庸俗的,我会用形动来证明我自己的。
流浪了一天多天的白杨再次进入了她梦寐以求的校园。这一切对她而言,根本就是一场梦,让人感到即突然又太不真实。可这又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她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真的还能进入学校,还有这么多人的关心,她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她现在要做的就是如她自己所说的一样:用形动来证明自己。
白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读书的第一天起,她便整个身心都投入了学习中,每天都是在拼了命的学习,有时甚至连饭也忘了吃。特别是每天中午,都是班主任教师来强行催她去吃饭。到了后来,她不需进教室,只在外面喊她。因为她知道她一定会在教室。
可因学校上了那么多课才来,再加上是中学的第一年,基础本就没打好,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她并不气馁,她坚信她一定会赶上去的。
不过在这里读了不久之后,白杨发现了一个很不好的现象:这里的课堂纪律差得令人吃惊。上课时,同学们无所顾忌的不停的换着位置,一点也不把老师话在眼里,男女同学之间也极为随便。
不过,她的班主任也私下跟她说班上哪些人可以接近,哪些人不可接近。跟哪些人在一起地学坏等。因为他们都是己退休的老教师,是特意请到这里来教书的,至于那些极坏的同学,他们也没有能力管得了,也就是说在这里学习,一切只有靠自己。
虽说白杨誓不回家,但在河南的这段备受人关怀的日子里,她却莫名其妙的无时无刻不在想家,特别是在晚上,这种感觉便越来越强烈。毕竟是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村里人的行为怎么让她不满,父母再怎么让她失望,她依然罹着那块生她养她的土地。她终于深切的体会到那些异乡诗人为什么能够写出传诵千古的优美诗句了。因为那都是他们发自肺腑的话啊。
记得她上学的第一个星期放假时,因为期中考试刚过,学校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开完会后,所有家长都在自己的孩子旁边检查他们的作业。只有白杨仍孤伶伶的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人来接。(因这是一个全封闭式的学校,一般都是在这里住一个星期,到了星期天同学们都得由自己的父母持着学校里特发的一种证件才可接走自己的孩子。)看着别人的父母在对孩子谆谆教导。白杨强烈的感到了自己的孤独。因此,她便一个人默默的走出教室,走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坐着发呆。过了许久,她又慢慢走回教室,刚坐下没多久,便有人在后面在她的的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她猛的回头,然后便看到刘叔叔得他的爱人以及医院的主任叔叔等人笑呤呤的站在后面。不由自主的,她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
在白杨读书期间,每到星期五便总会有各地的报社记者和电台记者以有一些文化界的人来找在他们眼中极为神秘的她。其中白杨所知道的有〈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生活时报》《上海卫视》等,其他不知明也不知其身份的人也是接二连三的出现。
在一个星期后,刘叔叔陪着己见过面的河北电视台《真情旋律》的许小浒姐姐和上海卫视的几位大哥哥来接白杨。原来他们想带白杨回家一趟。准备去拍一些她的生活专题片。他们想征求白杨的意见,白杨想起自己曾发誓死也不回家,可现在回家对她而言,却是一个异常大的诱惑。她根本就无法抗拒。所以,一听说可以回家看看后,她一下子抛下了自己曾经的誓言,几乎没多作考虑就答应了。
说做就做,于当晚十一点钟的样子,他们一行十多人便搭上了去白杨家的火车。
按理说,她这次回家应是很开心,很兴奋的。因为现在的她回来己不再有曾经的那种落魄。现在的她己有着属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她不会再胆怯和害怕。
是的,她应该高兴的。
可是,面对越越近的家,她那种迫切,兴奋的心情却莫名的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难言的郁闷和漠然感。面对着这片自己熟悉不过的土地,往日的所有情形一下子重浮脑中,她的心情五子好似跃到了谷底,心里开始莫名的烦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