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你不厚道
刘柱重重地点了点头,很肯定地说:“不错,只在城北!虽说城北人大多数都过着苦哈哈的日子,可就快过年了不是吗?一年辛苦到头,他们中肯定有很多人想趁着过年买点儿零嘴儿打打牙祭,就是不能太贵了。咱百食坊的东西又实惠又好吃,肯定能合他们的心意。我寻思着,在城北或许赚不了啥大钱,可贴补贴补家用应该是没啥问题的。”
如果说赵四娘对刘柱的想法心存顾虑,那最大的顾虑就是担心他们会影响到百食坊的生意。如今刘柱这一番保证,算是彻底打消了她心中的顾虑。
就在赵四娘想要点头答应时,站在一旁一直默不作声地赵思源忽然开口问道:“刘大叔,窝棚那儿是腊月二十那天晌午起的火吧?”
刘柱正殷切地望着赵四娘,等待着她的答复。听赵思源这么冷不丁一发问,不由得一怔,随即答道:“没错,就是那时候。”
赵思源皮笑肉不笑道:“那时候我正好在百食坊,忽然就闻到一阵阵烧稻草的味儿传了过来。谁能想到是窝棚那儿着了火呢?我还以为是谁家在做法事呢!乡里乡亲的,听说窝棚那儿遭了难,我赶紧就去打听一番,看看有啥好伸把手的。这一打听才知道,遭了灾的人家里十户有九户都姓刘,听说还都和刘大叔你沾亲带故呢!要不说刘大叔你仁义呢,为了给亲戚们找个营生,就在咱百食坊外头一猫就是好几天。这寒冬腊月的,也够难为你的,要是冻出个好歹可咋办呐!”
刘柱闻言,当即羞愧得无地自容。尽管他顶着一张黑脸。可还是能够察觉出此时的他满面通红。
他忍不住辩解道:“那些乡亲们多半是我的同族没错,可我帮他们并不全是因为他们是同族的缘故。就算是其他人家遭了难,我也会这么尽心尽力地替他们谋出路的。”
不管真相是否如刘柱所说,他的辩白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赵四娘眸光一闪,说道:“刘大叔,你可能还不知道,百食坊和百味堂不大一样。它并不归我管。而是由我的大哥一手打理。方才你提出的这个要求能不能答应,得看我大哥的意思。此外,也得听听孩子们的想法。若是他们都愿意。我想百食坊自然是乐意给乡亲们供货的。”
赵四娘这话说得好听,其实无异于婉拒了。赵三郎的意见暂且不管,光看孩子王赵思源一脸不乐意,就知道这事儿是办不成了。
刘柱之所以犹豫了好几天才说。就是知道此事十有*办不成。再加上斜刺里冒出的赵思源说出了那番话来,希望就更加渺茫了。可即使是心里有所准备。他还是忍不住叹了口气。
赵四娘见状,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叹了口气,沉吟了半晌,说道:“我不常来百味堂。都不知道有些乡亲的日子难成了这样,竟到了无米下锅的境地。这样吧,不管你说的这事儿能不能成。咱都得把眼前的年关给过了不是?咱家城外作坊里的粉条应该还有一千斤左右的存货,一会儿我就让人送过来。还劳烦刘大叔你分发给家里有难处的乡亲们。东西是不值什么,好歹也算是咱家的一份儿心意吧!”
刘柱闻言,喜笑盈腮,搓着手道:“这、这该说啥好呢!三小姐,你仁义啊!”
“邻家邻舍的,总该相互扶持,刘大叔不必客气。”赵四娘想了想,又道:“再麻烦刘叔转告乡亲们,开年之后咱家在城外会有好几个大工程,到时候肯定会请乡亲们来帮忙,至于工钱自然不会少。”
刘柱一听,眼睛都亮了几分,忙像小鸡啄米一般点起头来。
刘柱是满意了,可赵思源却撅起了嘴,看向赵四娘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不忿。
赵四娘看了他那小样儿不禁一怔,心下稍一琢磨,他这是在……怒其不争?
这小子!还真是人小鬼大,不该他操心的尽瞎操心。
赵四娘心里嘀咕着,甚是不以为然,嘴角却不自觉地微微翘了起来。
好不容易送走了刘柱和赵思源,赵四娘就赶紧安排伙计去城外运粉条过来。想了想,又让伙计捎个信儿给姜荷莲子,让她派人送十九床棉被过来。
不管那刘柱是不是在为亲戚谋福利,那十九户人家遭受了灭顶之灾却是肯定的。如今这些物资于她家和姜家来说不算什么,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就拿过去帮他们一把吧!
“让一让,让一让!咦?我说你别挡道啊!快,先给我来上一碗啊!”
安排好这些,赵四娘刚想喝口茶歇歇,就听见外面有人扯着嗓子喊道,嗓门之大连坐在百味堂里的她都听得清清楚楚。
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有人排队就总有人会插队,百味堂外自然也不例外,这几天就没少见一些厚脸皮的跑来加塞儿。不过插队能插得这么理直气壮的,赵四娘还真是闻所未闻,赶紧出来围观。
一看之下,赵四娘忍不住扶额。
站在百味堂门前那口锅旁给大伙儿打汤的是个瘦骨伶仃的小姑娘,坐在一旁的小凳子上时不时往灶台里添柴加火的也是个面黄肌瘦的小姑娘。
原来由于送汤是赵四娘临时起意,故而事先没有准备人手,她就从棚户区找来了四个“临时工”,这两个小姑娘正是其中两个。
人家小姑娘人小没见过多大世面,看到衣着如此光鲜的体面人挤过人群,将一只脸盘大的海碗伸到她们面前牛气冲天地讨要汤水时,登时有些惊慌失措,一时竟不知该如何是好。
“咦?不是说‘见者有份’吗?凭什么就不给我打汤?百味堂不厚道!”插队的某人撇嘴不满道。
此话一出,众人都投去鄙视的眼神——不厚道的是你!
只是这个家伙一看就非富即贵,大多数是棚民的众人都敢怒不敢言,只能由着他继续无耻下去。()
如果说赵四娘对刘柱的想法心存顾虑,那最大的顾虑就是担心他们会影响到百食坊的生意。如今刘柱这一番保证,算是彻底打消了她心中的顾虑。
就在赵四娘想要点头答应时,站在一旁一直默不作声地赵思源忽然开口问道:“刘大叔,窝棚那儿是腊月二十那天晌午起的火吧?”
刘柱正殷切地望着赵四娘,等待着她的答复。听赵思源这么冷不丁一发问,不由得一怔,随即答道:“没错,就是那时候。”
赵思源皮笑肉不笑道:“那时候我正好在百食坊,忽然就闻到一阵阵烧稻草的味儿传了过来。谁能想到是窝棚那儿着了火呢?我还以为是谁家在做法事呢!乡里乡亲的,听说窝棚那儿遭了难,我赶紧就去打听一番,看看有啥好伸把手的。这一打听才知道,遭了灾的人家里十户有九户都姓刘,听说还都和刘大叔你沾亲带故呢!要不说刘大叔你仁义呢,为了给亲戚们找个营生,就在咱百食坊外头一猫就是好几天。这寒冬腊月的,也够难为你的,要是冻出个好歹可咋办呐!”
刘柱闻言,当即羞愧得无地自容。尽管他顶着一张黑脸。可还是能够察觉出此时的他满面通红。
他忍不住辩解道:“那些乡亲们多半是我的同族没错,可我帮他们并不全是因为他们是同族的缘故。就算是其他人家遭了难,我也会这么尽心尽力地替他们谋出路的。”
不管真相是否如刘柱所说,他的辩白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赵四娘眸光一闪,说道:“刘大叔,你可能还不知道,百食坊和百味堂不大一样。它并不归我管。而是由我的大哥一手打理。方才你提出的这个要求能不能答应,得看我大哥的意思。此外,也得听听孩子们的想法。若是他们都愿意。我想百食坊自然是乐意给乡亲们供货的。”
赵四娘这话说得好听,其实无异于婉拒了。赵三郎的意见暂且不管,光看孩子王赵思源一脸不乐意,就知道这事儿是办不成了。
刘柱之所以犹豫了好几天才说。就是知道此事十有*办不成。再加上斜刺里冒出的赵思源说出了那番话来,希望就更加渺茫了。可即使是心里有所准备。他还是忍不住叹了口气。
赵四娘见状,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叹了口气,沉吟了半晌,说道:“我不常来百味堂。都不知道有些乡亲的日子难成了这样,竟到了无米下锅的境地。这样吧,不管你说的这事儿能不能成。咱都得把眼前的年关给过了不是?咱家城外作坊里的粉条应该还有一千斤左右的存货,一会儿我就让人送过来。还劳烦刘大叔你分发给家里有难处的乡亲们。东西是不值什么,好歹也算是咱家的一份儿心意吧!”
刘柱闻言,喜笑盈腮,搓着手道:“这、这该说啥好呢!三小姐,你仁义啊!”
“邻家邻舍的,总该相互扶持,刘大叔不必客气。”赵四娘想了想,又道:“再麻烦刘叔转告乡亲们,开年之后咱家在城外会有好几个大工程,到时候肯定会请乡亲们来帮忙,至于工钱自然不会少。”
刘柱一听,眼睛都亮了几分,忙像小鸡啄米一般点起头来。
刘柱是满意了,可赵思源却撅起了嘴,看向赵四娘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不忿。
赵四娘看了他那小样儿不禁一怔,心下稍一琢磨,他这是在……怒其不争?
这小子!还真是人小鬼大,不该他操心的尽瞎操心。
赵四娘心里嘀咕着,甚是不以为然,嘴角却不自觉地微微翘了起来。
好不容易送走了刘柱和赵思源,赵四娘就赶紧安排伙计去城外运粉条过来。想了想,又让伙计捎个信儿给姜荷莲子,让她派人送十九床棉被过来。
不管那刘柱是不是在为亲戚谋福利,那十九户人家遭受了灭顶之灾却是肯定的。如今这些物资于她家和姜家来说不算什么,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就拿过去帮他们一把吧!
“让一让,让一让!咦?我说你别挡道啊!快,先给我来上一碗啊!”
安排好这些,赵四娘刚想喝口茶歇歇,就听见外面有人扯着嗓子喊道,嗓门之大连坐在百味堂里的她都听得清清楚楚。
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有人排队就总有人会插队,百味堂外自然也不例外,这几天就没少见一些厚脸皮的跑来加塞儿。不过插队能插得这么理直气壮的,赵四娘还真是闻所未闻,赶紧出来围观。
一看之下,赵四娘忍不住扶额。
站在百味堂门前那口锅旁给大伙儿打汤的是个瘦骨伶仃的小姑娘,坐在一旁的小凳子上时不时往灶台里添柴加火的也是个面黄肌瘦的小姑娘。
原来由于送汤是赵四娘临时起意,故而事先没有准备人手,她就从棚户区找来了四个“临时工”,这两个小姑娘正是其中两个。
人家小姑娘人小没见过多大世面,看到衣着如此光鲜的体面人挤过人群,将一只脸盘大的海碗伸到她们面前牛气冲天地讨要汤水时,登时有些惊慌失措,一时竟不知该如何是好。
“咦?不是说‘见者有份’吗?凭什么就不给我打汤?百味堂不厚道!”插队的某人撇嘴不满道。
此话一出,众人都投去鄙视的眼神——不厚道的是你!
只是这个家伙一看就非富即贵,大多数是棚民的众人都敢怒不敢言,只能由着他继续无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