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挺能跑的
早上的天气很冷,口里可以吹出看得见的气儿来。
年轻的篮球少年们却要在寒冬中开始晨练,晨练的内容也简单,那就是跑圈。
“妈的,怎么冷的天。一大清早的就要开始跑圈,有病啊。”这是队伍中一个家境比较好的球员,每次训练一加量或者一有他不满意的地方,他总要嘀咕几句。
刘斌就跟在他后面跑着,喘着气儿,没怎么搭理他。
在刘斌的记忆中,这个叫刑豪的富2代在球队只待半年就被家里安排出国留学了,算算也就是下个月的事儿,连一场正式比赛都没上过就成传说,后来听说其在美国还泡上了一个黑白混血的女朋友,美名其曰要为将来的中国篮球做贡献,可惜好景不长最后还是被人家给甩了。
一圈跟着一圈的跑着,身体开始暖和多了,刘斌的脚步越来越轻快,像行将脱缰的野马。
球队一有3200米的体能测试,他总是能够拿到第一。
有时候队友们总是拿他这点开玩笑,认为他不参加田径队主攻长跑项目简直是祖国的一大损失。
不过这好像不能帮助到刘斌拿到一个球队的先发位置,因为他的篮球技巧并非十分出色。
或许是因为从小刘斌练的技术大多以投射为主吧,运球训练并不多。
人们在印象中总是觉得中国的外线球员运球基本功都不怎么好,其实这点并非十分正确,因为在很多体校中的小个子们都拥有一手非常漂亮的运球技巧,可惜因为选材的教练大多数都是紧盯着那些球队中的大个子,很多15岁身高不到1米80的小个早早的被排除在了候选名单之外。
就像刘斌这样身高在1米90左右在业余体校中是打大小前锋的球员,被选进省青年队后就要改打控球后卫或者是进攻后卫。
想想就觉得好笑,在中国CBA联赛中最出色的2个本土控卫都是练内线出身的,一个叫刘炜,一个叫胡雪峰。
这大概就是中国篮球的通病吧,更高级别的教练到基层一看:“呦,那个内线不错啊。多大了?15岁了啊!这身高可惜了,1米95都不到,不过看起来挺灵活的,往外线发展应该还有点潜力。”
总结一下就是:PG的位置,SG的特点。SG的位置,SF的运球。SF的位置,PF的控球能力。PF的位置,C的运球技巧。C的位置,基本没看出有什么运球能力。
因为从小选拔就有被不同教练乱改位置的现象出现,本来打C的因为身高的问题,直接被教练改到PG位置已经算够离谱的,更离谱的是让一个骨龄预测会长很高的球员,多睡觉少参加力量训练,有球训练都不见有几次。
内线技术出色的大个子个有可能大多数的技巧是从小跟着父母练出来的和教练TMD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早期的中国篮球世家的孩子成材率较高。
第一:遗传基因,他们的孩子就算继承不了父母的运动神经,起码在身高上有一定保证。
第二:生存环境,他们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早的接触到体育圈,有利于他们更快的适应这种圈羊一样的集体生活,同时教练不是叔叔就是伯伯甚至就是父母或者和其父母熟悉的人。
第三:自信心,这个东西有时候是自然而然流露的,一个眼神,一句狠话都可以让他们比其他进队的球员在球场上得到更多机会去展现自己。
就算是现在篮球运动员的收入越来越高,球员的孩子也不见得非要送去打篮球,可这种优势依然还是存在的。
因为在中国想打职业篮球总是需要门路的,家里有认识人的,总比其他的孩子更容易接近这个圈子。
圈子,是的,中国的体育界,更像一个圈子,一个大圈子。
大多数的男女第一次谈恋爱总是在一个圈子里的,比如对于大部分来说学校是他们的圈子,暗恋和初恋总是发生在校园内。
体育界就更盛行,大部分结婚对象都是一样练体育的,当然中国足球界除外。
说一件事大家就应该了解了,某篮球前国手的岳父是某省某小球项目的主教练而且兼任该项目主任,该项目在中国拥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C5总是转播该项目的对内练习赛,其妻子以前也是运动员。某前国家队最年轻主教练,是某省主教练并且是该省篮球项目的副主任,其妻子以前也是练过体育出来的,家庭背景较为神秘。
在八一队练球的小孩除了身体条件出色外,一些人的家庭背景可以说相当不错的。
八一出衙内,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
当年最优秀的人才都往军队里挤,大多数人在军队内部解决婚姻问题,也就形成了军队大院文化,对于大院的事儿人们总是向往的,而八一队的一些球员就成长于大院内。就算不是,那他们的孩子就会是,被授予军衔这事儿不是闹着玩的,虽然很多看起来挺好笑。
刘斌也是出生于这个圈子,不过他的父母离这个圈子的最上面不算近也不算远。
父亲是基层体校的篮球队教练兼教导处主任,母亲以前也是练体育的,现在是个家庭主妇,并且打理着家里的一些私产。
外公是从体育局里退下的干部,以前是管重竞技项目,在任的时候出过几个全运会冠军和一个奥运会冠军,不过退下来已经有几个年头了。
爷爷是农民,在刘斌10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这样的家庭背景,不能算好,不过也不能算差,到了省青年队这个地步基本算没有什么影响力,毕竟外公的影响力不在大球项目。
且刘斌的父亲好像和现在青年队的主教练也不怎么熟,不属于一波的球员,根本就没有什么同窗之谊。
刘斌前期的篮球路注定是一直开绿灯的,行驶通畅,可越到后面越要看自个儿的实力还要学会做人。
在中国干任何事不会做人,是很难成事的。
就好比今天来了一个新领队,站在球队教练潘平身边,对着跑圈的球员指指点点。
特别是看到越跑越快越有劲的刘斌的时候,嘀咕了一句:“这小子行啊,挺能跑的。”
领导们总喜欢挺能够跑的球员,这时候你表现的谦卑一点,没准你就成主力了。
“等训练结束后,找这小子谈谈,没准是个好帮手。”刘子峰在心中想着。
――――――――――――
PS:某篮球前国手姓郑,某前国家队最年轻主教练姓郭。
而军队里面的人都爱抽......
年轻的篮球少年们却要在寒冬中开始晨练,晨练的内容也简单,那就是跑圈。
“妈的,怎么冷的天。一大清早的就要开始跑圈,有病啊。”这是队伍中一个家境比较好的球员,每次训练一加量或者一有他不满意的地方,他总要嘀咕几句。
刘斌就跟在他后面跑着,喘着气儿,没怎么搭理他。
在刘斌的记忆中,这个叫刑豪的富2代在球队只待半年就被家里安排出国留学了,算算也就是下个月的事儿,连一场正式比赛都没上过就成传说,后来听说其在美国还泡上了一个黑白混血的女朋友,美名其曰要为将来的中国篮球做贡献,可惜好景不长最后还是被人家给甩了。
一圈跟着一圈的跑着,身体开始暖和多了,刘斌的脚步越来越轻快,像行将脱缰的野马。
球队一有3200米的体能测试,他总是能够拿到第一。
有时候队友们总是拿他这点开玩笑,认为他不参加田径队主攻长跑项目简直是祖国的一大损失。
不过这好像不能帮助到刘斌拿到一个球队的先发位置,因为他的篮球技巧并非十分出色。
或许是因为从小刘斌练的技术大多以投射为主吧,运球训练并不多。
人们在印象中总是觉得中国的外线球员运球基本功都不怎么好,其实这点并非十分正确,因为在很多体校中的小个子们都拥有一手非常漂亮的运球技巧,可惜因为选材的教练大多数都是紧盯着那些球队中的大个子,很多15岁身高不到1米80的小个早早的被排除在了候选名单之外。
就像刘斌这样身高在1米90左右在业余体校中是打大小前锋的球员,被选进省青年队后就要改打控球后卫或者是进攻后卫。
想想就觉得好笑,在中国CBA联赛中最出色的2个本土控卫都是练内线出身的,一个叫刘炜,一个叫胡雪峰。
这大概就是中国篮球的通病吧,更高级别的教练到基层一看:“呦,那个内线不错啊。多大了?15岁了啊!这身高可惜了,1米95都不到,不过看起来挺灵活的,往外线发展应该还有点潜力。”
总结一下就是:PG的位置,SG的特点。SG的位置,SF的运球。SF的位置,PF的控球能力。PF的位置,C的运球技巧。C的位置,基本没看出有什么运球能力。
因为从小选拔就有被不同教练乱改位置的现象出现,本来打C的因为身高的问题,直接被教练改到PG位置已经算够离谱的,更离谱的是让一个骨龄预测会长很高的球员,多睡觉少参加力量训练,有球训练都不见有几次。
内线技术出色的大个子个有可能大多数的技巧是从小跟着父母练出来的和教练TMD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早期的中国篮球世家的孩子成材率较高。
第一:遗传基因,他们的孩子就算继承不了父母的运动神经,起码在身高上有一定保证。
第二:生存环境,他们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早的接触到体育圈,有利于他们更快的适应这种圈羊一样的集体生活,同时教练不是叔叔就是伯伯甚至就是父母或者和其父母熟悉的人。
第三:自信心,这个东西有时候是自然而然流露的,一个眼神,一句狠话都可以让他们比其他进队的球员在球场上得到更多机会去展现自己。
就算是现在篮球运动员的收入越来越高,球员的孩子也不见得非要送去打篮球,可这种优势依然还是存在的。
因为在中国想打职业篮球总是需要门路的,家里有认识人的,总比其他的孩子更容易接近这个圈子。
圈子,是的,中国的体育界,更像一个圈子,一个大圈子。
大多数的男女第一次谈恋爱总是在一个圈子里的,比如对于大部分来说学校是他们的圈子,暗恋和初恋总是发生在校园内。
体育界就更盛行,大部分结婚对象都是一样练体育的,当然中国足球界除外。
说一件事大家就应该了解了,某篮球前国手的岳父是某省某小球项目的主教练而且兼任该项目主任,该项目在中国拥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C5总是转播该项目的对内练习赛,其妻子以前也是运动员。某前国家队最年轻主教练,是某省主教练并且是该省篮球项目的副主任,其妻子以前也是练过体育出来的,家庭背景较为神秘。
在八一队练球的小孩除了身体条件出色外,一些人的家庭背景可以说相当不错的。
八一出衙内,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
当年最优秀的人才都往军队里挤,大多数人在军队内部解决婚姻问题,也就形成了军队大院文化,对于大院的事儿人们总是向往的,而八一队的一些球员就成长于大院内。就算不是,那他们的孩子就会是,被授予军衔这事儿不是闹着玩的,虽然很多看起来挺好笑。
刘斌也是出生于这个圈子,不过他的父母离这个圈子的最上面不算近也不算远。
父亲是基层体校的篮球队教练兼教导处主任,母亲以前也是练体育的,现在是个家庭主妇,并且打理着家里的一些私产。
外公是从体育局里退下的干部,以前是管重竞技项目,在任的时候出过几个全运会冠军和一个奥运会冠军,不过退下来已经有几个年头了。
爷爷是农民,在刘斌10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这样的家庭背景,不能算好,不过也不能算差,到了省青年队这个地步基本算没有什么影响力,毕竟外公的影响力不在大球项目。
且刘斌的父亲好像和现在青年队的主教练也不怎么熟,不属于一波的球员,根本就没有什么同窗之谊。
刘斌前期的篮球路注定是一直开绿灯的,行驶通畅,可越到后面越要看自个儿的实力还要学会做人。
在中国干任何事不会做人,是很难成事的。
就好比今天来了一个新领队,站在球队教练潘平身边,对着跑圈的球员指指点点。
特别是看到越跑越快越有劲的刘斌的时候,嘀咕了一句:“这小子行啊,挺能跑的。”
领导们总喜欢挺能够跑的球员,这时候你表现的谦卑一点,没准你就成主力了。
“等训练结束后,找这小子谈谈,没准是个好帮手。”刘子峰在心中想着。
――――――――――――
PS:某篮球前国手姓郑,某前国家队最年轻主教练姓郭。
而军队里面的人都爱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