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该怪谁?
皇宫内苑,御花园内……
宇文宪被杀后,与宇文宪亲善的朝臣王兴、豆卢绍、孤独熊等也被诬告而“伴死”。
几个月后,宇文贇忽然又想起自己被父皇杖打的旧事,他闲聊天似地问宠臣郑译,“我脚上的杖痕该怪谁啊?”
郑译马上添油加醋地回答,“都怪王轨和宇文孝伯!”
这两个重臣与宇文赟有什么过节儿呢?这还要从周武帝在世时说起。
王轨和宇文孝伯与太子派的杨坚和郑译有一些小矛盾,宇文赟就成了党派争斗的牺牲品,想到宇文赟有朝一日要接班成为皇上,王轨和宇文孝伯都心里不踏实,怕他将来打击报复。
王轨为了改变武帝立太子的意愿,曾假装酒醉,摸着周武帝的胡子说,“这么好的一个好爸爸,可惜没有好儿子!”
周武帝当时也很恼怒,但面对醉醺醺的王轨,也无可奈何,王轨以常胜将军著称,为北周天下的稳定立下过汗马功劳,何况,他深知长子宇文贇好酒好*色不成器,可是,除了他,再无别人可以替代,长子宇文赟虽无武功,但有文采,博学多才,次子与之相比,更加无德无才,别的儿子又年幼,他犹豫再三,最终也没有采纳王轨废太子的建言。( 平南文学网)
不过,这件事儿很快被太子的人知道了,宇文赟更加深恨二人,这也提醒了武帝,太子至今,寸功未立,将来君临天下,这么些功勋卓著的武将,怎么会服从他?
武帝动了心思,恰在此时,西部的吐谷浑闻听武帝欲率三军南下伐陈,纠结了两三万的兵马,乘虚而入,一路渡越青海湖,翻过麦积山,劫掠大周财物骡马,直逼河州而来。
为了让太子建立功业,树立威望,也为了缓和两派关系,武帝于建德五年(576)二月命他巡抚西部边境,讨伐吐谷浑,并特地派了一向反对宇文赟的名将王轨和宫正宇文孝伯从行。此番出征,随太子出征的,除了他们,还有太子派的太子东宫宫伊、下大夫郑译,太子的侍读王端、颜之仪等人。
武帝的这一做法本身就不妥,他对一直忠于自己的大将军王轨和宇文孝伯的忠心深信不疑,他的初衷很好,如果让王轨辅佐出征打仗,不仅可实地历练太子随常胜将军学习领兵打仗的经验,也可获取武勋,奠定他在朝廷中的根基。同时,使太子,郑译和王轨等人能在危难中结下友谊,缓和旧隙。可是,他没有想到是,两派之间已经是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而他这样安排,儿子没有实权,将军不服调遣,势必会受到挫败。
576年四月,武帝诏敕,“常胜大将军王轨和宗师宇文孝伯二人辅佐太子率一万二千兵马西发讨寇、平定边乱。阵前军中所有兵事的举发进退,皆由宇文孝伯和王轨二人决断……”
每一个帝王都希望自己的儿子顺利接班儿,武帝的愿望更加强烈,他左思右想,必须打破太子和自己倚重的大臣之间的坚冰,没想到,这些苦心积虑最后都付诸东流……
宇文宪被杀后,与宇文宪亲善的朝臣王兴、豆卢绍、孤独熊等也被诬告而“伴死”。
几个月后,宇文贇忽然又想起自己被父皇杖打的旧事,他闲聊天似地问宠臣郑译,“我脚上的杖痕该怪谁啊?”
郑译马上添油加醋地回答,“都怪王轨和宇文孝伯!”
这两个重臣与宇文赟有什么过节儿呢?这还要从周武帝在世时说起。
王轨和宇文孝伯与太子派的杨坚和郑译有一些小矛盾,宇文赟就成了党派争斗的牺牲品,想到宇文赟有朝一日要接班成为皇上,王轨和宇文孝伯都心里不踏实,怕他将来打击报复。
王轨为了改变武帝立太子的意愿,曾假装酒醉,摸着周武帝的胡子说,“这么好的一个好爸爸,可惜没有好儿子!”
周武帝当时也很恼怒,但面对醉醺醺的王轨,也无可奈何,王轨以常胜将军著称,为北周天下的稳定立下过汗马功劳,何况,他深知长子宇文贇好酒好*色不成器,可是,除了他,再无别人可以替代,长子宇文赟虽无武功,但有文采,博学多才,次子与之相比,更加无德无才,别的儿子又年幼,他犹豫再三,最终也没有采纳王轨废太子的建言。( 平南文学网)
不过,这件事儿很快被太子的人知道了,宇文赟更加深恨二人,这也提醒了武帝,太子至今,寸功未立,将来君临天下,这么些功勋卓著的武将,怎么会服从他?
武帝动了心思,恰在此时,西部的吐谷浑闻听武帝欲率三军南下伐陈,纠结了两三万的兵马,乘虚而入,一路渡越青海湖,翻过麦积山,劫掠大周财物骡马,直逼河州而来。
为了让太子建立功业,树立威望,也为了缓和两派关系,武帝于建德五年(576)二月命他巡抚西部边境,讨伐吐谷浑,并特地派了一向反对宇文赟的名将王轨和宫正宇文孝伯从行。此番出征,随太子出征的,除了他们,还有太子派的太子东宫宫伊、下大夫郑译,太子的侍读王端、颜之仪等人。
武帝的这一做法本身就不妥,他对一直忠于自己的大将军王轨和宇文孝伯的忠心深信不疑,他的初衷很好,如果让王轨辅佐出征打仗,不仅可实地历练太子随常胜将军学习领兵打仗的经验,也可获取武勋,奠定他在朝廷中的根基。同时,使太子,郑译和王轨等人能在危难中结下友谊,缓和旧隙。可是,他没有想到是,两派之间已经是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而他这样安排,儿子没有实权,将军不服调遣,势必会受到挫败。
576年四月,武帝诏敕,“常胜大将军王轨和宗师宇文孝伯二人辅佐太子率一万二千兵马西发讨寇、平定边乱。阵前军中所有兵事的举发进退,皆由宇文孝伯和王轨二人决断……”
每一个帝王都希望自己的儿子顺利接班儿,武帝的愿望更加强烈,他左思右想,必须打破太子和自己倚重的大臣之间的坚冰,没想到,这些苦心积虑最后都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