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各怀心事
朱儁聚精会神的听完赵铭关于近几日战况以及黑山军准备投靠朝廷的意向,一边听一边大脑飞速的运转,权衡里面的利弊得失。说实话朱儁对这黑山军一百八十度的转变那是心存疑虑的,先不论黑山军造反四方响应的号称百万大军虽然有谎报的成分但起码数十万众是有的,席卷大半个北方地区声势浩大看似前途光明,他不相信眼前这个帅气狂拽吊炸天的反贼头子有这份见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以朱儁多年的从政经验,黑山军早晚必败无疑,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轻易中了敌人诱敌深入奸计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虽说将军前肚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但是想到真定县的一把大火烧掉朱儁大半兵力,这事轮到谁身上谁也受不了,传出去朱儁以后也不用在大汉名将圈里混了。
昨天刚刚杀了自己上万兄弟,今天却来言和,难道存心给自己一个下马威不成?朱儁想到这里终于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对方看似粗鄙不堪,观其以真定县为饵诱敌深入层层设伏,然后以最小的代价消灭剿匪总司令手下过半的兵力,这样的毒计可不是泛泛之辈就能想得出玩的转的,难道对方是看到了造反这个危险职业没啥前途,又恐怕贸然投降落个凄惨下场,所以才为了给朝廷个下马威设计了真定一战,也好给自己跟朝廷谈判增加筹码?想通了这层关系,朱儁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只是心中大骂,他娘的给朝廷个下马威要拿我老朱开刀,真晦气。
其实朱儁的情绪已经控制的相当不错,若是换了常人,不得拍案而起。虽然铠甲已经不整一缕美髯大胡子被大火烧的弯弯曲曲的团成球眉毛也被燎了半拉,在外形上显得滑稽可笑。但是多年来征战沙场混迹朝廷养成的气势却有找回了许多仍是顾盼生威,朱儁站起身来,帐中踱着步子问张燕道:“真定县城一把大火,张首领真是好手段,大败我军,屠我无数将士,今日却要议和归顺,是为那般?”
张燕知道朱儁话中之意还在为真定大火之事耿耿于怀那是自然,虽然朱儁这样的大官僚不会为损失区区万余兵马而伤心难过,但是这事摊在自己头上传出去好说不好听,一向好名胜于好利的朱儁能做到这一步已经相当有水平了。这正是他如今所担忧之事。既然心里打定主意归顺朝廷,也不卖关子,直接把自己心中的苦水道出:“小民张燕本是常山真定一介布衣,喜好结交朋友,所结之士遍布五湖四海,后来朝廷买卖官爵,民不聊生,于是才聚众反抗。起初也只是宣泄下心中不满,就连我自己都没想过能造成这么大的阵势各地纷纷响应,但是说实话,那些响应的虽然也称黑山军,但其实并不受我节制,我说了算得就只有这十几万饿的活不下去的庄稼把式,现在军中缺粮别说造反,再不弄到粮食我们都得饿死,还造的哪门子反。”张燕装出一幅傻不愣登的憨直模样,说的声情并茂凄惨无比,眼睛大睁时间长了终于挤出一丝泪花,又给张燕增添了几分印象分,朱儁听完十成里已经信了八成了。当然张燕说的也是实话,只是只字未提他造反的真是原因其实是为了给某个社会大哥报仇雪恨而已,其实就算张燕说出来,这样荒诞不经的斗争目标,人老成精的朱儁还真他娘的不一定信呢!
帐中众人听完也大多信了张燕的说法,张燕在受了张牛角劝说之后也曾经认真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如果朝廷肯接纳,被招降才是自己最好的出路。韩浩历经大败,一路逃亡还在担心是不是会被朝廷怪罪下来影响自己的前程,听闻黑山军张燕意欲投靠朝廷,这可是将功补过的大好时机,所以韩浩心中是非常赞成此事的,他坐的离朱儁最近,不由的低声提醒朱儁道:“将军,此事或许是个机会,真定大败,一则影响将军声誉二则朝廷怪罪万一十常侍落井下石……”聪明人一点就透,何况朱儁,就算韩浩不提醒他也早已想到如果这样灰头土脸的大败而回,十常侍这帮咬人一口入肉三分的阴损小人定会借机整倒自己,到时候别说名声,脑袋保不保得住还是个大问题。
想通这点,朱儁心中提着小心这可是关乎自己身家性命的大事,毕竟现在若是张燕突然反悔,帐外聚集的黑山军可比自己手下残余的兵马多的不是一点半点,自己必定束手就擒,但是还是没忍住插了一句:“现今正逢乱世,黄巾反贼余孽未尽,张首领坐拥雄兵十数万,若是经营得当也可称雄一方,不知道张大首领是否真心归附我大汉王朝?”朱儁虽说询问张燕是否真心投靠朝廷,但是揶揄之意溢于言表。
赵铭听了这话心里暗骂着:你个朱儁老东西得了便宜还卖乖,活该真定让人大火烧成这个熊样,你为啥就没死在那呢?
而张燕早就经过深思熟虑,心意已定要追随大哥张牛角的步伐,尽管朱儁言语中充斥着质疑,但是少年出身不学无术的张燕对这文绉绉的话理解能力有限,竟然听不出朱儁的揶揄之气,反而客客气气的回到:“朱将军有所不知,我所率部众人数众多,并不像官军一样有军饷供给,只得到处搜刮劫掠,虽不是我初衷,但也是被逼无奈,可现今百姓以及官府之中,并无多余粮食,如此下来,那些跟着我的众兄弟连饭都要吃不上了。若是朝廷可将我们收纳,我等必定尽忠报国,以报大赦之恩。”
朱儁默默点着头,心想本该如此,这家伙倒是义气也有点小见识算是难得,仔细想过张燕出身之后,觉得他也只是一介市井之流,并无多大野心,若是真能收为朝廷所用封他的官职光宗耀祖显赫乡里定会让他心满意足,对这岌岌可危的大汉王朝确实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说的实在点,这也是在为自己考虑,若是自己就这样领着残兵败将面见皇上,那朝中阉宦再从中添油加醋,想必自己是在劫难逃,可是若把黑山军降为己用,岂不是比将其剿灭还要功大三分。于公于私,此事都是好事一桩。至于自己昨日败军之仇,也只得暂且放下,大丈夫能屈能伸,岂能因一己之恨坏了大事。朱儁本是私心太重,却在内心深处把自己刻画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国之栋梁,狠狠的意淫了一把。
但是朱儁觉得收降之事非同儿戏,还需小心谨慎,若是这张燕诈降,再耍些阴谋诡计,这大汉王朝可就毁在自己手上了,这个骂名自己可万万担负不起,思索半晌,终于开口说道:“张首领先别着急,招降一事恐怕也不是我一人可以定夺还需禀明圣上裁定。你的意思待我面见圣上之后,定当说明,恳请圣上开恩,既往不咎。但是恐怕还要让张首领与众属下在此等候些时日,若是圣上恩准,必定命人快马加鞭,传你进京。不知张首领意下如何?”
赵铭一旁听了这话,会心一笑,这朱儁做事果然谨慎,担心若是张燕所图者大,此为诈降计,率这十数万黑山兵马呼呼啦啦进了洛阳然后突然发难,大汉王朝不用问肯定要寿终正寝了。
这样一来正合了张燕心意,虽然朱儁刚才虽然只是对昨日真定血战之事草草一提,但是心里却一直担心朝廷会因此记恨在心,容不下自己。这样以来,若是皇帝恩准,那自己就率众归降,若是不准,再图他法也法也不迟,这可是两手抓两手都硬的好办法。于是连忙点头称是,一再谢过朱儁大恩。
其实朱儁哪能对之前那场恶战这么快就忘下,只是此事对自己并不光彩,谁愿意老是拿着自己的丑事说话,再来你一直抓着此事不放,还能让张燕现在给你赔礼道歉不成,打了半辈子仗,朱儁对这形势把我的还是很准的。
就这样张燕一心表着归降的诚意,对朱儁客气了好一阵子,一来算是赔礼道歉,二来算是让朱儁能在朝廷之上多为自己说些好话。
袁义看着眼前一幕,感慨着世事无常,有句话说的的确不假,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双方为了各自利益打成共识之时,便是朋友,当双方为了各自利益造成矛盾,不可调和之时,便是敌人。世事如此,无论古今。
朱儁此刻并不想在这常山之地再做过多停留,只想早日回京,于是令人传令下去。吃过饭后边即刻启程回京。
赵铭见张燕归降之事,只等朱儁回去请示,于是上前请求朱儁道:“朱将军,张燕如今所率黑山军中缺粮,这些日子等候在此,必定无以度日,总不能再让其搜刮百姓,所以在下有一不情之请,愿朱将军带够我军路途所用军粮,其余赠与黑山军,也算是保却了当地百姓。”
朱儁一听,心里虽然暗骂赵铭,你不知道这厮险些要了我的命,如今还要让老子把粮食送他。但是赵铭所说也不无道理,若是自己这一去一回十几日过去,为了糊口,这群匪众还真指不定干出啥事。也算是暂且安抚下他们,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若是真能收降他们,这些粮食也送的也值了。于是点头应允。忙忙碌碌一番,朱儁就要带领大军班师回朝了。
一边的张燕此刻大喜不已,感激的目光投向朱儁和赵铭,此时仿佛看到赵铭头戴金光,已经如同佛祖一般了,嘴上连连称谢。
赵铭临走之前却不忘叮嘱,令其这些时日切不可为非作歹,等待朱儁的消息。张燕得了粮草,哪里还有脾气,连连称是。
千古名将赵云见赵铭果真也是仁义之士,如此尴尬之时也能不计个人得失不忘为百姓着想,心中对赵铭的佩服更上一层楼。于是上前替常山的百姓谢过赵铭,赵铭连连推辞,称愧不敢当,但见赵云对自己心生好感,也是心中痛快,于是借此挽留道:“子龙身手非凡,大将之才,不如留在军中一起为国尽忠。”其实赵铭此话说出,自己心里都觉得假,这样的朝廷值得谁去尽忠?留下来为自己所用倒是真的。不知不觉间,赵铭也生出在这乱世之中培植自己嫡系势力的想法。
朱儁惜才,对这传说中于千军万马阵前力挫贼酋的银甲将军也甚是看中,赵铭说完,朱儁也是一番好言相劝,和颜悦色之气十足,想收赵云在自己军中成为他老朱日后建功立业的一柄利剑。见朱儁也开口了,赵云面露为难的说道:“承蒙朱将军和赵将军厚爱,只是在下已经应允过对在下有知遇之恩的幽州太守公孙大人,人活在世,不能言而无信,况且公孙将军对在下恩重如山赠云宝马良驹,还答应云去之后统领其精锐骑兵白马义从。赵云无以为报,答应保得常山百姓平安之后必前去相助抗击北面乌丸单于,同是为国尽忠不分彼此,还望两位将军能够体谅云之苦心。”
袁义听完心中暗恨,好你个公孙瓒倒是会收买人心,你得了赵云也救不了你,早晚让你死的难看,袁义没想到被那小白脸公孙瓒抢先一步,仅仅用了一匹白马就将这绝世虎将的心给收拢了。
大军开拔,张燕和孙轻王当等被张牛角当年救下的少年们依依不舍的看着张牛角牵着赵铭的马,迎着太阳渐行渐远,终于不见了身影。
昨天刚刚杀了自己上万兄弟,今天却来言和,难道存心给自己一个下马威不成?朱儁想到这里终于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对方看似粗鄙不堪,观其以真定县为饵诱敌深入层层设伏,然后以最小的代价消灭剿匪总司令手下过半的兵力,这样的毒计可不是泛泛之辈就能想得出玩的转的,难道对方是看到了造反这个危险职业没啥前途,又恐怕贸然投降落个凄惨下场,所以才为了给朝廷个下马威设计了真定一战,也好给自己跟朝廷谈判增加筹码?想通了这层关系,朱儁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只是心中大骂,他娘的给朝廷个下马威要拿我老朱开刀,真晦气。
其实朱儁的情绪已经控制的相当不错,若是换了常人,不得拍案而起。虽然铠甲已经不整一缕美髯大胡子被大火烧的弯弯曲曲的团成球眉毛也被燎了半拉,在外形上显得滑稽可笑。但是多年来征战沙场混迹朝廷养成的气势却有找回了许多仍是顾盼生威,朱儁站起身来,帐中踱着步子问张燕道:“真定县城一把大火,张首领真是好手段,大败我军,屠我无数将士,今日却要议和归顺,是为那般?”
张燕知道朱儁话中之意还在为真定大火之事耿耿于怀那是自然,虽然朱儁这样的大官僚不会为损失区区万余兵马而伤心难过,但是这事摊在自己头上传出去好说不好听,一向好名胜于好利的朱儁能做到这一步已经相当有水平了。这正是他如今所担忧之事。既然心里打定主意归顺朝廷,也不卖关子,直接把自己心中的苦水道出:“小民张燕本是常山真定一介布衣,喜好结交朋友,所结之士遍布五湖四海,后来朝廷买卖官爵,民不聊生,于是才聚众反抗。起初也只是宣泄下心中不满,就连我自己都没想过能造成这么大的阵势各地纷纷响应,但是说实话,那些响应的虽然也称黑山军,但其实并不受我节制,我说了算得就只有这十几万饿的活不下去的庄稼把式,现在军中缺粮别说造反,再不弄到粮食我们都得饿死,还造的哪门子反。”张燕装出一幅傻不愣登的憨直模样,说的声情并茂凄惨无比,眼睛大睁时间长了终于挤出一丝泪花,又给张燕增添了几分印象分,朱儁听完十成里已经信了八成了。当然张燕说的也是实话,只是只字未提他造反的真是原因其实是为了给某个社会大哥报仇雪恨而已,其实就算张燕说出来,这样荒诞不经的斗争目标,人老成精的朱儁还真他娘的不一定信呢!
帐中众人听完也大多信了张燕的说法,张燕在受了张牛角劝说之后也曾经认真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如果朝廷肯接纳,被招降才是自己最好的出路。韩浩历经大败,一路逃亡还在担心是不是会被朝廷怪罪下来影响自己的前程,听闻黑山军张燕意欲投靠朝廷,这可是将功补过的大好时机,所以韩浩心中是非常赞成此事的,他坐的离朱儁最近,不由的低声提醒朱儁道:“将军,此事或许是个机会,真定大败,一则影响将军声誉二则朝廷怪罪万一十常侍落井下石……”聪明人一点就透,何况朱儁,就算韩浩不提醒他也早已想到如果这样灰头土脸的大败而回,十常侍这帮咬人一口入肉三分的阴损小人定会借机整倒自己,到时候别说名声,脑袋保不保得住还是个大问题。
想通这点,朱儁心中提着小心这可是关乎自己身家性命的大事,毕竟现在若是张燕突然反悔,帐外聚集的黑山军可比自己手下残余的兵马多的不是一点半点,自己必定束手就擒,但是还是没忍住插了一句:“现今正逢乱世,黄巾反贼余孽未尽,张首领坐拥雄兵十数万,若是经营得当也可称雄一方,不知道张大首领是否真心归附我大汉王朝?”朱儁虽说询问张燕是否真心投靠朝廷,但是揶揄之意溢于言表。
赵铭听了这话心里暗骂着:你个朱儁老东西得了便宜还卖乖,活该真定让人大火烧成这个熊样,你为啥就没死在那呢?
而张燕早就经过深思熟虑,心意已定要追随大哥张牛角的步伐,尽管朱儁言语中充斥着质疑,但是少年出身不学无术的张燕对这文绉绉的话理解能力有限,竟然听不出朱儁的揶揄之气,反而客客气气的回到:“朱将军有所不知,我所率部众人数众多,并不像官军一样有军饷供给,只得到处搜刮劫掠,虽不是我初衷,但也是被逼无奈,可现今百姓以及官府之中,并无多余粮食,如此下来,那些跟着我的众兄弟连饭都要吃不上了。若是朝廷可将我们收纳,我等必定尽忠报国,以报大赦之恩。”
朱儁默默点着头,心想本该如此,这家伙倒是义气也有点小见识算是难得,仔细想过张燕出身之后,觉得他也只是一介市井之流,并无多大野心,若是真能收为朝廷所用封他的官职光宗耀祖显赫乡里定会让他心满意足,对这岌岌可危的大汉王朝确实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说的实在点,这也是在为自己考虑,若是自己就这样领着残兵败将面见皇上,那朝中阉宦再从中添油加醋,想必自己是在劫难逃,可是若把黑山军降为己用,岂不是比将其剿灭还要功大三分。于公于私,此事都是好事一桩。至于自己昨日败军之仇,也只得暂且放下,大丈夫能屈能伸,岂能因一己之恨坏了大事。朱儁本是私心太重,却在内心深处把自己刻画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国之栋梁,狠狠的意淫了一把。
但是朱儁觉得收降之事非同儿戏,还需小心谨慎,若是这张燕诈降,再耍些阴谋诡计,这大汉王朝可就毁在自己手上了,这个骂名自己可万万担负不起,思索半晌,终于开口说道:“张首领先别着急,招降一事恐怕也不是我一人可以定夺还需禀明圣上裁定。你的意思待我面见圣上之后,定当说明,恳请圣上开恩,既往不咎。但是恐怕还要让张首领与众属下在此等候些时日,若是圣上恩准,必定命人快马加鞭,传你进京。不知张首领意下如何?”
赵铭一旁听了这话,会心一笑,这朱儁做事果然谨慎,担心若是张燕所图者大,此为诈降计,率这十数万黑山兵马呼呼啦啦进了洛阳然后突然发难,大汉王朝不用问肯定要寿终正寝了。
这样一来正合了张燕心意,虽然朱儁刚才虽然只是对昨日真定血战之事草草一提,但是心里却一直担心朝廷会因此记恨在心,容不下自己。这样以来,若是皇帝恩准,那自己就率众归降,若是不准,再图他法也法也不迟,这可是两手抓两手都硬的好办法。于是连忙点头称是,一再谢过朱儁大恩。
其实朱儁哪能对之前那场恶战这么快就忘下,只是此事对自己并不光彩,谁愿意老是拿着自己的丑事说话,再来你一直抓着此事不放,还能让张燕现在给你赔礼道歉不成,打了半辈子仗,朱儁对这形势把我的还是很准的。
就这样张燕一心表着归降的诚意,对朱儁客气了好一阵子,一来算是赔礼道歉,二来算是让朱儁能在朝廷之上多为自己说些好话。
袁义看着眼前一幕,感慨着世事无常,有句话说的的确不假,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双方为了各自利益打成共识之时,便是朋友,当双方为了各自利益造成矛盾,不可调和之时,便是敌人。世事如此,无论古今。
朱儁此刻并不想在这常山之地再做过多停留,只想早日回京,于是令人传令下去。吃过饭后边即刻启程回京。
赵铭见张燕归降之事,只等朱儁回去请示,于是上前请求朱儁道:“朱将军,张燕如今所率黑山军中缺粮,这些日子等候在此,必定无以度日,总不能再让其搜刮百姓,所以在下有一不情之请,愿朱将军带够我军路途所用军粮,其余赠与黑山军,也算是保却了当地百姓。”
朱儁一听,心里虽然暗骂赵铭,你不知道这厮险些要了我的命,如今还要让老子把粮食送他。但是赵铭所说也不无道理,若是自己这一去一回十几日过去,为了糊口,这群匪众还真指不定干出啥事。也算是暂且安抚下他们,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若是真能收降他们,这些粮食也送的也值了。于是点头应允。忙忙碌碌一番,朱儁就要带领大军班师回朝了。
一边的张燕此刻大喜不已,感激的目光投向朱儁和赵铭,此时仿佛看到赵铭头戴金光,已经如同佛祖一般了,嘴上连连称谢。
赵铭临走之前却不忘叮嘱,令其这些时日切不可为非作歹,等待朱儁的消息。张燕得了粮草,哪里还有脾气,连连称是。
千古名将赵云见赵铭果真也是仁义之士,如此尴尬之时也能不计个人得失不忘为百姓着想,心中对赵铭的佩服更上一层楼。于是上前替常山的百姓谢过赵铭,赵铭连连推辞,称愧不敢当,但见赵云对自己心生好感,也是心中痛快,于是借此挽留道:“子龙身手非凡,大将之才,不如留在军中一起为国尽忠。”其实赵铭此话说出,自己心里都觉得假,这样的朝廷值得谁去尽忠?留下来为自己所用倒是真的。不知不觉间,赵铭也生出在这乱世之中培植自己嫡系势力的想法。
朱儁惜才,对这传说中于千军万马阵前力挫贼酋的银甲将军也甚是看中,赵铭说完,朱儁也是一番好言相劝,和颜悦色之气十足,想收赵云在自己军中成为他老朱日后建功立业的一柄利剑。见朱儁也开口了,赵云面露为难的说道:“承蒙朱将军和赵将军厚爱,只是在下已经应允过对在下有知遇之恩的幽州太守公孙大人,人活在世,不能言而无信,况且公孙将军对在下恩重如山赠云宝马良驹,还答应云去之后统领其精锐骑兵白马义从。赵云无以为报,答应保得常山百姓平安之后必前去相助抗击北面乌丸单于,同是为国尽忠不分彼此,还望两位将军能够体谅云之苦心。”
袁义听完心中暗恨,好你个公孙瓒倒是会收买人心,你得了赵云也救不了你,早晚让你死的难看,袁义没想到被那小白脸公孙瓒抢先一步,仅仅用了一匹白马就将这绝世虎将的心给收拢了。
大军开拔,张燕和孙轻王当等被张牛角当年救下的少年们依依不舍的看着张牛角牵着赵铭的马,迎着太阳渐行渐远,终于不见了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