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武周女皇

网上一位兄台为隋炀帝平冤

    今rì因为要写战争片,翻找资料之下看见这样一篇文章《

    揭示历史的真相----向你展示一个真实的隋唐时代》题目,点进去一看,我惊讶了,而后馨芮又翻找了其他资料予以佐证,才发现,他的证明十分有八分是对的。

    现在馨芮就将这真实的史料跟各位亲们分享。因为文字较多,特附地址:

    http://bbs./post-no05-208410-1.shtml

    旗下,是选择登陆

    二、被刻意丑化的隋朝和隋炀帝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篡改史料最严重的皇帝。为了遮掩自己杀兄屠弟、囚父至死的劣行,并营造一个千古明君的假象,他暗示甚至强迫史官美化自己,还违反常例,把记载自己的史料取来翻阅删改。这导致了隋唐年间的历史被大幅歪曲,后人了解到的也都是些虚假的史实。大学者章太炎在《书唐隐太子传后》中就曾说过:“太宗即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此外,为了证明李唐王朝取代大隋是顺天应命,对前朝的丑化自然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李世民授意手下史官丑化隋炀帝的形象,在正史中对其大加诋毁,更在民间舆论上散播流言,把杨广的形象妖魔化,致使后人多人为杨广是商纣夏桀这样的极品暴君。而事实上,隋炀帝雄才大略,聪敏过人,一生做了很多利国利民、扬中华国威的壮举,也推出过不少英明的举措,可在不客观的历史宣传下,这些如今已然少有人知。

    当然,在隋炀帝治政后期,确实频频出现决策失误。他不恤民力,连续三次征伐高句丽,不堪重负的百姓怨声载道。而在大隋的种种积弊被征辽诱发后,他非但未能积极应对,积极力挽狂澜,反而逃避困难,整rì骄奢yín逸,醉生梦死。最终天下大乱,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他自己也身死国灭,这都是杨广缺乏责任心、应对危局不力所导致的后果,做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无疑难辞其咎。

    客观来看,杨广应该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帝王。但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所书写,从古至今都是“成者王侯败者贼”,所以隋朝和隋炀帝被李唐王朝成功丑化便也并不出奇。不过李世民是华夏历代君主中最虚伪、最重虚名、篡改历史最为严重也最为成功的皇帝,所以杨广这个前朝的亡国之君就被丑化地分外夸张,最终竟成了中国历史上昏暴之君的样板人物。而在这个过程中,趋炎附势的儒家子弟也不遗余力地对此推波助澜。由于李世民厚待儒家,兼且儒教的教义核心就是要找到一个“完美圣君”并加以辅佐,便顺着李世民的自吹自擂,把他捧为善良仁爱、完美无缺的千古一帝,而把前朝宽厚仁慈的杨广污蔑成**残狠的一代昏君。曾经万国来朝的煌煌大隋,也被李世民恣意丑化,和同样被汉朝妖魔化的秦朝一样,被贬低得一无是处。

    历史是客观地,但记录历史的人却很难摆脱历史的局限xìng和个人的主观xìng,或多或少地都会有所偏颇,有些史家还会受到统治者的压力和私心私利的影响,所以即使是正史中的记载,也往往并不客观。尤其是多年以来,在政治目的的引导下,中国的历史记述和人物评论已经走入了严重的误区,总是喜欢用脸谱化的态度对历史人物进行评断。根据“成王败寇”的原则把人单调地分入正方、反方两个阵营,正方“高大全”,反方一无是处,非黑即白,极度偏颇。而且常常严重缺乏客观xìng,胜利者发动战争就是保境安民,扬我国威;失败者发动战争就是穷兵黩武,yù壑难填。很多历史记述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前人一生功过,只在他们一念之间。

    在如此的历史环境下,对隋朝和隋炀帝做出的那些单边评价,显然也很可能是缺乏客观xìng和真实xìng的偏颇论调。其实事物都有两面xìng,每个人也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对社会来讲有贡献也有破坏;对某些人宽容扶助,对某些人却又冷淡伤害;帝王有时宽厚仁爱,有时却又暴怒yīn狠;一个卖国求荣的汉jiān,同时又是侍母至善的孝子;一个舍生忘死的战斗英雄,却一回家就打老婆……这才是客观的世界,这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xìng!

    笔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不齿于李世民这样歪曲历史的陋行,更看不惯那种总是把人简单粗暴地划入“善”与“恶”两个阵营,再据私心随意褒贬的作派。出于这种对两元论和单边式历史人物定xìng的不屑,笔者希望能用客观持正的态度,描述出一个比较真实的隋炀帝和大隋王朝,让大家眼中的隋唐时代,能够是一个相对客观、立体的认知,而并非那些被歪曲的史书上,那一张张贴着“正义”或“邪恶”标签的脸谱。

    2、弑父之诬

    李渊父子靠勾结外敌突厥窃取了隋朝的天下后,为了抢戴正义的帽子,在谋反起兵之前,就于民间大肆散播谣言,给杨广安上“弑父夺权,鸩兄图嫂、欺娘戏妹”的罪名,将其丑化成道德沦灭,丧心病狂的yín魔。等到李唐帝国建立之后,为了强化自身的正统xìng,更是百般诋毁自己昔rì的君主,说他得位不正,是靠诡计污毁自己的亲哥哥才继承大宝,而隋文帝的死也颇有蹊跷,是被杨广所害……

    对杨广弑父这一谎言叙述最生动的当属唐代马总所著的《史通》,描述得可谓栩栩如生,形同亲见,极力铺陈老皇帝不是善终。真不知如果有人质问他这些细节是怎样得知,马总兄又该如何作答?在有心人的推动下,加上百姓们好传谣言的特点,很多人都对《史通》这部根本不靠谱的野史深信不疑,各种评书话本,以及后来的《隋唐演义》都是据此成文。《史通》上说:杨广担心父亲弥留之际会将皇位改传杨勇,于是秘密派人询问杨素父亲何时归天,流露出迫不及待之情。结果杨素派出送回信的宫人转了几次手后,误以为是上奏而呈给了杨坚,病危的杨坚见信后又恨又悔。这时又见陈夫人进来时神sè慌张,就问其缘故,陈夫人回答:“太子无礼!”说她刚才更衣时差点被杨广**。老皇帝闻言大怒:“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皇后误我!”就召唤身边的大臣杨述、元严,yù废掉杨广的太子位,重立杨勇。杨素知道事急,马上通知杨广发动政变。先矫诏逮捕杨述和元严,又命杨广心腹张衡入侍,禁止宫内一切人员出入,于是“俄而上崩“。更玄乎的是,《史通》还绘声绘sè地记载:“(杨素)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写得和演义小说一样。但这种说法多基于心理和逻辑上的推测,并没有太多的史实依据和史学价值。

    杨广杀父夺位的说法其实最初是杨玄感在造反时炮制出来的,又在后来造反的李密、李世民、窦建德等有心人的推动下,随着各地流民逃难的脚步越传越广。各家军阀和农民军起兵反隋,自然先要在人格上将杨广彻底打倒,抢占道德制高点,所以短短几年间,关于杨广荒yín、愚蠢的流言就广为传播,但其中大部分都毫无根据,不堪推敲。在各家反隋势力讨伐杨广的罪状中,常常罗列数十款,却无一人提及杨广弑父。而对于造反者而言,这显然是一个应该大加渲染的好借口。显而易见,在当时,诸家叛军都明白这一条太过荒诞,根本无法取信于人,所以才不敢列入杨广的罪状之中。而后人没有直接观感,所得信息都来自于纸上的记述,便无法清晰地识破谰言。

    李世民上位后,为了强调唐朝取代隋朝是顺天应命,竭力诋毁杨广这位表叔,所用的卑劣手法与他后来丑化亲哥哥李建成和生父李渊时毫无二致。李世民借着自己对话语权的独占,把各种小道传闻、民间野史经过渲染后大肆传播,杨广弑父的说法自此才大行其道。但现代研究隋唐的史学家对杨广弑父的传闻普遍存疑,觉得此事既无实证又无动机,不足取信。唐太宗时代的史官们虽然迫于李世民的yín威而大量歪曲历史,但百密一疏,总算真实地记载了仁寿四年(604年),老皇帝杨坚临死前与百官辞诀的场景:“秋七月乙未……甲辰,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从中也可以看出杨坚是善终,而非被控制后为人所害,更证实了杨坚临死前仍然没有丝毫改立继承人的想法。他在临死前与百官的这幕话别,其实不无一种向臣属们托孤,最终确认杨广继承权的意味。

    从杨广与杨勇争位时百般矫饰,我们可以看出,杨广此人工于心计,善于做戏,通常这样的人都很有耐心,不大可能在即位前的关键时候忘乎所以,连一时半刻都等不得,在他爹临死前急不可待地跑去**妃嫔,给自己的即位增加不确定因素。有人说杨广是觉得大局已在掌中,所以才得意忘形,这种猜测也比较牵强。在那个敏感的时候,让父亲心甘情愿地托孤传位,远比撕破脸引发变数要强得多,杨广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他之前表现出的智慧和隐忍,也不可能如此轻浮毛躁。而且杨广素重形象塑造、后世声名,无论是与父亲的妃嫔**,还是弑君夺权,都会大大削弱皇权的正统xìng,会给他带来一生的麻烦和千古的骂名,杨广即位后富有四海,又何必搭上名声去做这种不光彩的事?何况在杨广坐稳皇位之后,对杨坚的妃子都秋毫无犯,又怎可能在父亲没死前对她们下手?这其实已经无可辩驳地击破了那些对他的污蔑。

    杨坚和其他儿子不计其数不值钱的帝王不同,他只有五个儿子,其中最宠爱的就是杨广,所以杨广和杨坚之间的父子情谊,并不像大多数帝王之家里那样稀薄,很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要亲厚得多。从杨广后来对待臣子也可以看出,他总体上算是一个心软、念旧、重情谊的人,在父亲大力支持自己登位的前提下,于父亲病逝前**其妃妾,并将父亲害死,这从人xìng和常情上看也不大可能。

    3、荒yín之污

    在李世民的丑化宣传下,后世之人多认为杨广荒yín无道,这其实又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中国历代帝王大多把成千上万的青年女子关入深宫,供自己奴役玩弄。要说荒yín,有哪个皇帝不荒yín?还不是只有宋高宗一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一个不是**佳丽三千?又岂能独罪杨广?

    隋炀帝的内宫中虽然也有不少女子,但从未在全国大规模广选美女,**妃嫔不过二十几人,余者都是侍女。李渊打下长安后,宫中不过只有三百宫女,大多还是在先皇杨坚生前便已入宫的老人。若论妃妾之少,于历代帝王中也能排进前五,是荒yín程度较轻的一位帝王,**指数远远低于弘历、刘彻、李世民这些所谓的千古名君。在中国古代,男女地位不平等,男子只要没有正妻,无论娶多少妾侍,占多少丫鬟,都还是属于单身,媒人会时常登门。于是官员、富豪们大多都妻妾成群,家宅就相当于小规模的**。海瑞、苏东坡、洪秀全、纪晓岚、韩世忠、张居正……哪一个的**规模不比杨广这一介帝王大?所以论起“花心”,杨广实在远比不上这些历史上的“明君贤臣”。他和正宫萧皇后伉俪之情甚笃,相守终生,“帝每游幸,后未尝不随从”(《隋书-后妃传》)。杨广后期确实荒疏政务,把国家治理得一团糟,但他绝不是**加白痴,否则他也不可能得到杨素、宇文述、麦铁杖这些出身不同、利益相左的人中之杰们的衷心拥戴,硬生生将哥哥从太子的位置上挤下来。

    至于李世民后来诋毁隋炀帝夺兄弟妃妾,连妹妹和后母都不放过,就更是毫无根据的造谣。翻阅《隋书》和《北史》,均无杨广“图嫂”和“欺娘戏妹”的实证。隋炀帝平生最好虚名,在征辽东时曾强令大军兴仁义之师,才招致败绩。他掌控九州,美女要多少有多少,又何必不顾舆论,冒着天下物议去与自己的嫂嫂、妹妹,以及父亲的妃嫔**?显而易见,这些都是严重不符合常情的污蔑。反倒是李世民自己杀兄囚父,夺嫡诛弟,都是白纸黑字、板上钉钉的事儿。唐太宗自己曾广选美女入宫,妃子和子女也比隋炀帝要多得多,荒yín程度远远超过隋炀帝。他在杀死亲弟弟李元吉,并灭其满门之后,又将元吉妃杨氏强纳入**,逼迫这个亲弟妹成为自己的xìng玩物。(注:李世民灭弟弟满门时,连襁褓中的婴儿也不放过,杨氏的亲生儿子也被他杀掉。)

    四、宽厚仁慈的隋炀帝

    1、仁厚君王

    俗话说“龙眼无恩”。权力最能磨灭人们心底的善良,所以历代君王多为心黑手狠、天xìng凉薄之辈。但在众多帝王中,杨广当属异数,他的宽容仁厚是史书上所罕见地,对身边的臣子,甚至是宫女和太监这些下人,他都非常温和宽厚,很少对他们发火。隋文帝宽减刑法,去除了前朝一些残酷的施刑手段,但对犯“十恶”之罪者仍然不予赦免,照样施用残虐之刑,这便是“十恶不赦”这个典故的由来。隋炀帝心肠较软,即位后进一步宽减刑法,在法律中废除了“十恶”之条。

    李世民等人指责隋炀帝害死了两个亲弟弟,甚至连他的嫡亲叔叔,曾经威震天下的大将军杨爽也是死于他的yīn谋,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造谣。杨广即位后,只杀了废太子杨勇,他的身份太特殊,很有可能被某些对新朝不满的人拥立利用,造成政治动荡,甚至是内乱,所以换成谁坐在杨广的那个位置上,怕是也不会留下他的xìng命。对于后来起兵造反作乱的四弟、五弟,杨广在擒获后都礼遇未杀,只是幽禁起来,还允其父子相聚,为了让他们能出外散心,有时甚至还冒险带在身边随驾出行。相较而言,李世民自己杀四弟李元吉,灭其满门,连襁褓中的婴儿都不放过,在人xìng的宽和上显然远不如杨广。

    对于臣子、将领和世家子弟,杨广也一向优容宽待,比起心狠手辣的汉武帝、唐太宗等帝王,他的人情味要浓得多。萧琮、杨约、裴炬、裴蕴、宇文述这些人都是随驾十几年的老臣,他从没有慢待过半分,有些他信重的大臣死后,他甚至会伤心地在人前垂泪。据《资治通鉴》记载,杨玄感造反时,有很多世家子弟投降叛军,如果放在其它朝代,恐怕会祸及满门。但杨广却能理解这些人被迫从贼的苦衷,剿平叛乱后对其亲族不予追究,甚至连谋反者本人也多有被宽恕者。

    显而易见,后人谣传杨广喜欢屠戮功臣,是一种恶意的诋毁。若论起不乱杀臣属,杨广在历代帝王中当居前十之列。

    2、对杨广“暴君”之名的几点澄清

    后世曾有不少实例证明杨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这些其实都是在有心人的编造煽惑下,对前朝末代皇帝的一种恶意诋毁,目的就在于加强李唐王朝取而代之的合理xìng,所以不可妄然轻信,需要逐一考证辨析。

    在夺哥哥皇位的问题上,杨广确实用了心计,甚至有矫饰的地方,但基本上还算是公平竞争,角逐的是才华、能力、在大臣中的口碑,以及在老皇帝杨坚心中的位置。杨广最终胜出,取杨勇而代之,这属于竞争取胜,与李世民兵变篡位的暴力夺权是有本质不同地。从道德上看,杨广抢这个皇位也无可厚非,做为一个十几岁就才华远胜于太子的皇子,就算不去争抢,任由哥哥继了位,恐怕杨勇也没有气度和胆量去包容一个曾经统领四十万大军征服江南,为大隋打下半壁江山的大将军弟弟。

    李世民曾以杨广杀高颎为由指责杨广是一个残暴之君,甚至还将杨玄感造反时编造的政治攻击大加宣扬,藉此来丑化隋炀帝。说杨广南征时倾慕南朝皇后张丽华,yù收为内宠,但高颎担心张丽华红颜祸水,像妲己一样魅惑君王,所以就横加阻挠,于是**的杨广自此便对高颎怀恨在心,即位后找借口将其杀害。这种说法完全是**裸的血口喷人,故事编得也破绽百出。杨广**倜傥,南征灭陈那年只有二十岁,而张丽华当时已经年过四十,一个二十岁的少年英杰倾慕一个半老徐娘,还朝思暮想着要纳入帐中,这显然是很荒谬地。而且当时杨广还并非太子,杨勇的太子位还很稳固,高颎根本就料不到杨广rì后会即位,而一个亲王娶个漂亮女人,干高颎何事?干江山社稷何事?而且做为旧太子杨勇的岳父,高颎也不可能去期待杨广做什么不近女sè的明君。稍一推敲,这种流言就不攻自破。但掌控了话语权的李世民当然不会去客观分析此事,更对杨广和张丽华的年龄只字不提。其实污蔑者从来都不需要事实和真相,只须按着政治目的去刻意误导即可。愚昧的百姓只知人云亦云,又哪有思考和分辨的能力?所以这些被骗者又往往不自觉地充当了为谎言推波助澜的角sè。随着李唐王朝的大力宣扬,加之民间百姓的以讹传讹,这则荒诞不经、破绽百出的说法却流传甚广,误导了不知道多少人。

    事实上,杨广杀高颎主要是因为权力争斗。高颎是废太子杨勇的岳父,在帝位争夺时,一直坚定地站在杨勇一边,常常在老皇帝面前说杨广的坏话,竭力反对改立太子,这令杨广和他一直势同水火。而且高颎在军中的势力盘根错节,严重威胁到了杨广的帝位和隋朝统治的稳定,任谁坐在皇位之上,怕是也不会容忍这样一个芒刺的长期存在。开皇十九年时,为了招待前来朝觐的突厥启民可汗,炀帝下令宇文恺制造可容三千人居住的帐蓬,宇文弼便对高颎说:“天元之侈,以今方之,不亦甚乎?”指责炀帝奢侈无度,高颎对此也深表赞同。结果二人的讨论为人告发,于是杨广便趁机以“诽谤朝政罪”为由将宇文弼和高颎一同处死。

    杨广为人宽厚,向来对臣属比较宽容,少有如朱元璋般杀戮之举。他一直疑忌唐公李渊,好几次对其进行打压,有一次甚至还把他抓了起来。但杨广终究还是心软,没有上位者常见的那种狠辣残酷、杀伐决断,既然找不到确凿证据,他就不忍心冤杀一位大臣。李渊看透了他的xìng情,一直谨小慎微,韬光养晦,杨广终于为其所惑,犯下大错,竟将河东十几郡重镇交给李渊管理,让他负责北御突厥,给了李氏家族聚兵坐大的机会。人们常说“用人不疑”,怀疑对方的忠诚却又委以重任,杨广的这个安排无疑糊涂得很。究其根由,就是其xìng格中的心软、宽厚、优柔寡断等因素所致。

    杨广被冠以“暴君”之名的又一个原因,就是传言中说他与薛道衡“和诗”时落了下风,就心生不快,找了一个借口将薛道衡诛杀。后人据此指责杨广心胸狭窄,对大臣任意杀戮,不是宽容之君。然而事实上,这种说法不过是李世民派人散步的谎言。据《隋书-薛道衡传》记载:隋炀帝继位后,薛道衡曾上《高祖文皇帝颂》,杨广看后很不高兴,他对苏威说:“道衡致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鱼藻为《诗经》的《小雅》篇名,其中有“言万物失其xìng”、“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之蕴意。说白了,隋炀帝之所以不快,就是因为薛道衡在对隋文帝的颂词中蕴涵讽刺意味,用竭力赞美隋文帝的办法来贬低杨广。不久之后,朝廷商讨新的律令,议论多时也无法决定,薛道衡便嘲讽道:“向使高颎不死,令决当久行。”杨广因为高颎是杨勇一党,一贯和自己作对,且手握兵权,威胁到了自己的皇位,才以诽谤皇帝为借口杀之,但处罚其实过重,很多人不服,所以这一直是隋炀帝的心病。于是他听了薛道衡的话,就认为薛道衡是高颎余党,是在为其被杀鸣不平,含沙shè影讥刺自己的治政,这等于是在揭他的短处,杨广心中的恼怒可想而知。尤其是杨广更要借此事来杀一儆百,堵住天下试图为高颎翻案的呼声,这才令薛道衡自尽,这与写诗、嫉贤妒能是没有关系地。

    李世民对将杨广丑化成残暴之君不遗余力,而他自己却信方士之言,仅仅因为大将张亮的名字合了谶纬,就将其处死,并籍没其家。隋炀帝听说“十八子”的谣传后,也只是猜忌李渊,并没有无罪妄杀他;而李世民在听到“唐三世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民间谣传后,竟yù尽诛天下姓武之人,可见其心xìng之残狠。李君羡功劳卓著,就因为是武安人、官居左武卫将军、镇守玄武门、封爵武连郡公,有好几处与“武”字相关,且小名叫“五娘子”,又跟“女”字沾边,李世民就找了一个拙劣的借口杀了他。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李世民篡位之初,因得位不正而总觉得统治不稳,心中一直处于忧惧不安的状态。

    至于杨广杀无辜的李浑满门,也不是一些人谣传的因为误信方士之言。《隋书》卷三七略云中确实有相关记载:“后帝讨辽东,有方士安伽陀,自言晓图谶,谓帝曰:‘当有李氏应为天子。’劝尽诛海内凡姓李者。”但这不过是个引子,隋炀帝杀李浑的真正原因是李浑与宇文述结怨,所以宇文述诬其谋反,而杨广结合之前的图谶,才轻信宇文述之言。所以此事的主要承担者是构陷无辜的宇文述,杨广在此事中最多该承担轻信之责,至少不能归结于“残暴”二字。

    杨广做人还是很有原则地,他曾经信任道士潘诞,让其配制长生不死之药,但潘诞一提出要以童子骨髓入药之后,杨广就立即将其处死,这件事可以看出杨广在很多时候不失为一位明君。而要说起迷信仙道,大炼仙丹,号称“千古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比杨广要愚昧得多,花了大量jīng力和物力去炼丹,奢求长生不死,永远保有富贵,最终和一心长生的秦始皇一样死于“吞金”(即药物中毒)。

    3、君臣情谊----魏征李世民PK宇文述杨广

    说起君臣情谊,人们常会想到魏征和李世民。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君臣二人之间那些冒死进言和虚心纳谏的故事,却只不过是两个戏子的高明表演。更少有人知道,在魏征死后,李世民亲自下令将其墓碑推倒,以发泄心中对魏征的怨恨。纵观历史,说起君臣情谊,重情重义,杨广和宇文述才堪称典范。

    宇文氏在北周时就是影响力很大的门阀世家,杨坚篡位后,很多宇文家的子弟不识时务,举兵造反,字文述少年从军,杀尽同族,为杨坚坐稳龙庭立下了汉马功劳,被破格提拔为上柱国、褒国公,更在大隋平灭江南和西域的战争中立下大功。杨广和宇文述之间的交情长达二十余年,初时杨广与杨勇争太子位,杨坚xìng喜节俭,因此给几个儿孙的俸禄定得都很微薄,身为晋王的杨广为了给父亲和母后留下好印象,在家中力行节俭,每餐菜不过两味,衣服鞋袜全由王妃亲手缝制,宫中每有赏赐,都拿出大半购买书籍,余者用来与文人相交,每年晋王府的开销居然还不及杨勇太子府的十分之一,如此简朴的行为也为他赢得了先帝的欣赏和贤德的美名。但当在私下里收买宫中眼线,与世家子弟交往,拉拢群臣,讨好母亲的族人,应付几个姓独孤的舅舅的索贿时,杨广却从不吝啬。他得知杨素喜欢东汉蔡邕的字,就花费两万贯巨资从江南购来,做为寿礼送给杨素。为了减轻宰相高颎的敌视,他竟让属下用了足足两年时间寻得《孙膑兵法》,还亲笔誊写了交到对方之手。而与史万岁、贺若弼等军中武将的交往更是开销巨大。杨广为了得到权臣们的支持,花钱如同流水一般,但表面上还要做出清廉的姿态,这笔钱全靠宇文述暗中经营一些产业,并以宇文氏整个门阀倾力支持才能供给。为了凑足杨广结交文武百官的钱财,宇文述甚至不惜自毁前程,冒着被言官弹劾的风险大肆收受贿赂,吞没缴获的物资。可以说,全靠了宇文述的私下资助,杨广才有财力拉拢朝臣,结交名士,进而在内外诸人的一致支持下击败前太子杨勇,如愿以偿地登上皇位。

    杨广知恩图报,登位后对宇文述极为亲厚,宇文述成为大隋军界第一人,宇文家也权倾朝野。隋炀帝和宇文述有着超脱于君臣的深厚友情,即使在杨广登位后,他和宇文述的交情也并未疏远,后来还结为了儿女亲家。杨广登位时的功臣要么侍宠而骄,要么因地位变化而产生距离,都先后都与杨广疏远。只有宇文述还是像杨广未当皇帝前一样,很自然地常进宫和他聊天,给他送些自己喜欢吃的美食。对于杨广来说,宇文述是亦臣亦友的存在。所以多年以来,宇文述在仕途上从无风浪,无论东征战败也好,子孙盗卖军粮也罢,在别人头上都是抄家灭族的大过,在宇文述身上却不过是小事儿一桩。突厥人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时,局面万分危急,城内本就粮草将断,士兵吃不饱饭,无力守城,而远道而来的突厥人也同样缺粮。负责城防的宇文化及兄弟见情势不妙,竟然想两头下注,盗卖军粮给突厥人,拿炀帝的安危和国家的利益换取城破后宇文家的一条后路。后来援军赶到,突厥败退,盗卖军粮的事也被捅出,这本是抄家灭族的大罪,但杨广念着与宇文述的交情,竟然只是降了宇文兄弟的官职,轻而易举地把这件危及自己皇位安全的罪行放了过去。

    要说对身边的人信任、包容、知恩图报,这些xìng格放在普通人身上都是值得赞扬的优点,但放在一国之主身上却未必是好事。皇帝的本质是政客,政客必须无耻且心狠才能最大程度地攫取利益。为上位者有上位者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如果连危及到自身安全的行为都可以容忍的话,那以后其他人谋反,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忌惮,反倒会给自身招来祸患。隋炀帝重情念旧,知恩图报。他争夺太子位时主要靠杨素和宇文述二人相助,登基后不仅对这二人大加封赏,委以高官,还把长女嫁给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把杨素之子杨玄感破格提拔为礼部尚书。结果正是他最信赖恩待的这两家害惨了他,在第二次远征高丽的关键时刻,眼看高句丽就要顶不住了,杨玄感却在后方举兵造反,与高句丽夹击隋军,害得隋军功败垂成。而深受皇恩的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更在江东煽起兵变,杨广死在他们手中,大隋也莫名其妙地覆亡。

    五、隋炀帝的真正死因----鲜卑人的复国梦

    在《隋唐演义》等小说的误导下,很多人认为隋炀帝掩耳盗铃,整rì躲在扬州享乐,醉生梦死,不问朝政,结果在大厦将倾时众叛亲离,为部将所弑……其实这种看法大谬不然。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扬州兵变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唐纪一】:“帝见中原已乱,无心北归,yù都丹杨,保据江东,命群臣廷议之……时江都粮尽,从驾骁果多关中人,久客思乡里,见帝无西意,多谋叛归。郎将窦贤遂帅所部西走,帝遣骑追斩之,而亡者犹不止,帝患之。虎贲郎将扶风司马德戡素有宠于帝,帝使领骁果屯于东城,德戡与所善虎贲郎将元礼、直阁裴虔通谋曰:“今骁果人人yù亡,我yù言之,恐先事受诛;不言,于后事发,亦不免族灭,奈何?又闻关内沦没,李孝常以华yīn叛,上囚其二弟,yù杀之。我辈家属皆在西,能无此虑乎?”二人皆惧,曰:“然计将安出?”德戡曰:“骁果若亡,不若与之俱去。”二人皆曰:“善!”因转相招引,内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秉、符玺郎李覆、牛方裕、直长许弘仁、薛世良、城门郎唐奉义、医正张恺、勋士杨士览等皆与之同谋,rì夜相结约,于广座明论叛计,无所畏避。赵行枢与将作少监宇文智及素厚,杨士览,智及之甥也,二人以谋告智及,智及大喜。德戡等期以三月望rì结党西遁,智及曰:“主上虽无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窦贤取死耳。今天实丧隋,英雄并起,同心叛者已数万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业也。”德戡等然之。行枢、薛世良请以智及兄右屯卫将军许公化及为主,结约既定,乃告化及。化及xìng驽怯,闻之,变sè流汗,既而从之。”

    从宇文智及所说的“主上虽无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窦贤取死耳“可以看出,隋炀帝当时在全国仍然有很强的威望和号召力,大部分官员和军队仍然对其效忠,他仍有对大部分各地将领发号施令,并制裁逃亡将士的能力。显而易见,杨广的亲军骁果军哗变,不过是一个特殊的个例,并不具有普遍xìng。一些史料把扬州兵变重点归结于杨广的众叛亲离,是不客观且别有用心地。

    司马光认为护驾的骁果军哗变是因为士卒多为陕西人,思乡心切,不愿久居扬州,遂均有逃散之意,其实这只是次要原因。骁果军之所以突然归心似箭,主要是因为大隋北部边防的重臣,手握关右十三郡兵的太原留守李渊突然卖国求荣,勾结外寇突厥入侵自己的祖国,还签订了“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的可耻协定,任由突厥人沿途抢掠烧杀。李唐与突厥联军于617年十一月攻陷长安,骁果军士卒的家属都在长安一带,他们不能容忍妻子儿女被突厥人掠走为奴,这才红了眼睛,要冒死私逃回家乡,但原本也并无兵变之意。至于参与谋叛的官员和将领,则主要是因为手下士卒逃散,担心事发后被治罪才yù随同逃亡。加上此时李孝常谋反,隋炀帝大怒下要杀其二弟,而官员们的家属多居于李孝常占据的华yīn,担心遭到报复,便更加剧了与士兵一起逃亡之念。

    隋炀帝为人宽厚,对身边臣子和将士一向仁爱,士兵、官员和将领们原本没有造反的念头,只想不辞而别。最终之所以爆发兵变,并非大头兵们一时的愤怒鼓噪,而是有一只幕后黑手在煽动挑唆,yīn谋策划,以借势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这只黑手就是宇文智及,他yù成帝王之业,拿杨广将对逃亡者治罪来威胁大家,并以富贵相诱,最后又把宇文化及也拉下水,推为主帅,终于酿成逼宫杀帝之事。

    据《资治通鉴》记载:618年三月,隋炀帝“逃入西阁,被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逮获。”杨广说:“我实负百姓;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今rì之事,孰为首邪?”杨广远征高句丽劳民伤财,后来又搞得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自己也知道对不起百姓。但他对身边的大臣却一向优容厚待,此时见众人谋反,心中不免十分委屈。宇文化及让封德彝宣布杨广罪状,杨广说:“卿乃士人,何为亦尔?”封德彝历受杨广厚恩,无言可答,最后满面羞惭退下。杨广知势不可为,最后自解练巾递给行达,任其将自己勒死。可怜这个曾经雄才大略、抱负恢宏的帝王,最后竟连个像样的棺椁都没有,仅是由萧后和宫人拆下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

    公元618年,杨广殁,享年四十九。

    之后宇文化及拥立炀帝之侄杨浩即位,领兵西归。炀帝即死,镇守河南的越王杨侗便在王世充等“七贵”的拥立下于洛阳称帝,招瓦岗叛军首脑李密为太尉,讨伐宇文化及。宇文化及败于河南黎阳,叹道:“人生固当死,岂不一rì为帝乎!”于是毒杀杨浩,自立为帝,过了一把皇帝瘾,不久后兵败被杀。

    至此我们已经看清了扬州兵变的真相。引发兵变的始作俑者正是杨广最信任的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兄弟,他们把一场不辞而别的逃离,组织成了一次逼宫弑君的谋反行动,其目的就是要改朝换代,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要说这宇文家,一向是杨广最信任的家族,不然他也不会把自己的安危交其掌控。宇文化及曾在国难当头时违禁把粮食卖给突厥人,这本是抄家灭族之罪,但杨广看在宇文述面上也未予追究,只是把宇文化及免官而已。宇文述临终前恳求炀帝,杨广于是再次授宇文化及为右屯卫将军,倚为身边亲信,掌管贴身近卫骁果军。正因为杨广和宇文家是两代的至交,又有恩于宇文家,觉得宇文化及兄弟必然会忠心相报,所以对他们十分信任,毫无防范。然而“能伤害你的人,从来都是你信任的人。”所以杨广最终被出卖,含恨而死。

    宇文兄弟的行为堪称恩将仇报,无情无义,但除了天xìng凉薄之外,却也有着几分前因,这还要从杨坚当年建立大隋时说起。北周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鲜卑族的杨坚是北周的丞相,深受皇帝宠信重用。杨坚后来欺新君年幼,于581年谋朝篡位,建立大隋。正是由于杨坚不仁不义恩将仇报篡位在前,宇文家的这些鲜卑贵族们才不顾隋炀帝对他们的恩义和关照,有样学样。说穿了,杨广这可怜孩子不过是在为他老爹当年的无耻行为买单罢了。

    当然,宇文家并非北周皇室,他们叛变也不是为了复兴北周,而仅是想恢复鲜卑人的荣光而已。鲜卑人曾经建有北周、隋这样强大的国家,所以大部分鲜卑人都有着极强的自豪感和民族排它xìng。当年这些鲜卑贵族肯追随杨坚造反,建立大隋,因为那只不过是换个皇帝而已,国家仍然是鲜卑人的私产。而杨坚生xìng俭朴,轻视文化,处处表现出鲜卑人的习惯和传统,所以一直为众人所拥戴。而新君杨广长于中原,受汉族文化熏陶甚深。他喜好诗文、礼待儒教、开科取士、崇尚佛学,还大建图书馆,对汉文明有强烈的认同xìng,有严重的“汉化”倾向,远远悖离了鲜卑人的文化和传统。而且隋炀帝为了让国家真正实现平等和一统,打破了由关陇仕族集团垄断国政的局面,重用了虞世基、裴蕴等南方集团官员,对破除当时南北隔阂的情况产生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此举自然也就不免招致关陇鲜卑旧贵族们的强烈不满。而且鲜卑人的根在西北大地,杨广不愿北返,有迁都江南、放弃北地的念头,这更让保守的鲜卑贵族们心怀不满。宇文兄弟能如此轻易地煽动起这场兵变,就是利用了大隋中枢那些鲜卑官员恢复祖先荣光的梦想。

    事实上,除了宇文氏外,后来背主卖国并成功取隋而代之的李氏门阀,和追随李家的长孙氏也都是鲜卑复辟势力中的一员。大学者吕思勉就曾在《读史札记》中评述:“盖唐室先世,出自武川,其自视原与鲜卑无异,以中国而称臣于突厥,则可耻矣,鲜卑则何有焉!此正犹石敬瑭称臣于耶律德光。”明确地考证出了李唐王朝是鲜卑人所建,其称臣纳贡于国家外敌**的行为,和石敬瑭称臣于辽主耶律德光的行为是毫无二致地,都是“儿皇帝”的xìng质。大唐在初建之时,也不过是一个臣服于**的属国而已。

    据清代丁耀亢所著的《天史》记载,隋炀帝在江都玩乐时已经预感到末rì临近,还曾经揽镜自照,以掌加颈,对萧皇后说:“好头颅,谁当斫之!”不过笔者对此记载有所怀疑,既然之前的史书上没有相关记载,那丁耀亢又是从何而知?这些内容很有可能是为了制造隋炀帝缺乏责任心,早已彻底放弃挽救国家,整rì醉生梦死的丑恶形象而编造地。其实杨广虽然消极堕落,但他坚持留在扬州醉生梦死也有着自己的打算,《资治通鉴》中对此记载得很清楚:“帝见中原已乱,无心北归,yù都丹杨,保据江东,命群臣廷议之”。显然,在隋末河南大乱后,隋炀帝久留扬州而不北归长安,并非如那些丑化他的宣传中所述,是自欺欺人地逃避,一心在扬州混吃等死,爽最后几年。杨广的想法非常清楚,他此时已经对剿平北方的叛匪失去了把握,北方的局势太险恶了,突厥、高句丽、李渊、罗艺,还有不计其数的农民军,个个都对洛阳形成威胁,与其在虎口战战兢兢,倒不如干脆驻跸到比较安全的江都,这样万一北方的局面完全失控,还能像后来的宋高宗赵构一般,凭借长江天险在江南保聚半壁江山,至少也能稳扎稳打,割据江东一隅。可惜一场意料之外的兵变打破了杨广的如意算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隋没有亡于外敌和农民军,却毁于萧墙之祸。煌煌大隋,竟然两世而终,着实令人叹惋。

    六、失去的胜利----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1、隐患

    李世民曾讥嘲隋炀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为了立开疆扩土之功,博后世美名,不惜劳民伤财,三次亲征高句丽。但由于其指挥无方,最终无功而还,终致身死国灭……这也是如今为大部分人所相信的主流说法,其实事实却并非如此。

    高句丽传说为商末箕子的后人所建,利用中国南北朝四百年混乱时期发展坐大,到隋朝建立时,已经成为北塞仅次于突厥的第二军事强国,西边的边境已经过了辽河,“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治下有“户六十九万七千”,“强兵三十余万”,半牧半耕,高度集权,是隋朝东面最强大的邻国,有足够的能力臣服周边小国与诸部,直接对中原构成了强大的威胁。而且正处于上升期的高句丽具有强烈的扩张xìng,对中原政权向来不放在眼中,大隋立国之初兵jīng甲锐,高句丽照样敢冒犯袭扰大隋,在大隋讨伐南陈时频频挑起边衅,侵入隋境烧杀掠夺。开皇十八年时,杨坚就忍无可忍,遣高颖率三十万大军东征,无奈军粮不济,败于坚城之下,三十万将士埋骨荒野,归来者尚不到三千。此后高句丽更为骄狂,时常在边境闹事,成为隋朝一个很大的隐患,迫切需要一劳永逸地解决。

    而且在隋唐年间,突厥人力量强大,时常兴起边患,而为了能够有效对抗突厥,必须对勾结突厥从侧翼侵扰中原的高句丽进行有效打击。可以说,对于隋唐年间任何一位有为的君主,大举征辽,彻底厘清辽东边患,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所以隋炀帝征辽根本不是什么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而是势在必行。在一些野史谰言中,说隋炀帝东征是因为高句丽态度不恭,所以才为了自己的个人颜面劳民伤财,这完全是一种对历史的可耻歪曲。到了李世民自己登基后,他也照样要去征讨高句丽,却无人指责他穷兵黩武。事实上,“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虽然当代历史学家们找了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想要证明隋、唐对辽东半岛的进攻有着各种各样的合理xìng和正义xìng,但唐太宗说的那句“不贻后世之患!”其实已经从本质上说明了他和杨广不惜劳民伤财也要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就是要将强大的潜在竞争对手打压甚至消灭于羽翼未丰之前,防患于未然,好为本民族谋求利益。

    因此,虽然三征高句丽失败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征辽这个决策错误。其实当年胜负也不过一线之间,如果隋军取胜,杨广将被誉为秦皇汉武这样的雄主,隋朝的统治也将稳固如山。在李唐王朝有心人的刻意推动下,历代的人们多把隋炀帝征辽惨败亡国,归结为杨广个人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导致的罪有应得,这无疑是一种不公正的历史认知。当然,杨广征辽也未必完全不存私心。由于是非长子即位,天下不免有人议论,所以杨广才急于开疆扩土,建立功业,以塞天下人之口。如果能扫平高句丽,完成先皇未竟之业,那必定天下归心,江山永固。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