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莫桑比克大发展

第七十四章 遗忘与被遗忘的华人

    要是自己不知道阿尔瓦利德王子的真是情况还真会被阿布给骗了,毕竟法国是西方大国,巴黎更是时尚大都市。能在那儿开公司一定都是大公司,就像后世的华夏,即使是差不多的产品,消费者也宁愿采购欧美日韩产品,感觉自己买了外国品牌身价就会立马不一样。

    不过阿巴尔也不准备戳穿阿布,不管怎么说,阿尔瓦利德绝对算的上商业天才,只是他的野心太大。正好此时受到打击,对他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

    “好吧,如果你能把你表弟叫过来的话,也许我们会有一次愉快的合作!”

    下一站的调研就比较愉快了,因为阿巴尔在隆加终于找到了班明人的部落。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最远地地方就是莫桑比克岛,好像就是几年后,这儿发现了两大船的明代瓷器。而且由于泥沙的覆盖,船体保存完好,后来莫桑比克直接就利用船体的上下两层在当地建了一座海事博物馆。

    随郑和来到莫桑比克岛的不仅有瓷器,还有人口。一部分明代人选择了在这一个美丽的地方定居。明末的时候,葡萄牙占领澳门,许多遭受战乱和饥荒的流民在葡萄牙人的引诱下来到莫桑比克岛,加上后来陆陆续续来到这儿的华夏人,长时间地与当地土著通婚,于是出现了班明族。

    班明族人不像正宗的非洲人一样黑,保留了部分黄种人的特征,有点像东南亚的棕色人种。

    经过几百年的融合,很多班明人已经忘记了母语,也忘记了自己是来自遥远的东方国度。他们完全当自己是莫桑比克人。这有点让阿巴尔兴味索然,原本以为会有他乡遇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动人情节,结果却是“挥犀唾不闻乡语”的无奈。

    当地的班明人大概有3万人,统统都归酋长吉布提管理。吉布提家有一座大型的酿酒作坊,材料却是木薯,这在整个非洲都很少见。阿巴尔感觉这座酒作坊跟华夏的传统酒坊很相似,但是当他询问酋长时,吉布提只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

    在班明族的住地,阿巴尔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老头吴·奎特。奎特的父亲是晚清迁移到莫桑比克的汉人,奎特说他的父亲曾在香港简氏兄弟的南洋卷烟厂做过师傅。后来国内革命党人到处闹革命,卷烟厂被迫停产过一段时间。奎特的父亲就跑到非洲淘金,却被葡萄牙人带到了莫桑比克,后来索性就在这儿定居了。

    奎特的父亲在酋长那儿承包了一块地种植烟叶,用卷烟换取日常的生活用品。父亲死后,奎特接手了卷烟工艺。现在已经60多岁的奎特把工艺传给了儿子吴·伊努荷**,每天就是教孙子孙女儿华夏语言和文化,他害怕自己的后代变得和班明人一样忘记自己的根。

    没想到这次调研竟然有这么大的收获,不仅邀请到未来的投资大王沙特王子阿尔瓦利德,还有了现成的酿酒和制烟工艺作坊。至于腰果酒,因为工艺简单,几乎家家都会做,不过做的最好的还是沿岸雨林里的彩虹部落酿制的最好。经常会有商人去那儿采购,然后贩卖到欧洲。

    阿巴尔没想过要将这些酒坊或者工艺像父亲马谢尔那样全部公有化,就像马辛日尔的通过利润分成的方式搞建设,虽然在短时间内投资者会获得较大的利润,不过因为有时间的限制,投资者们在前期便会不断地压榨利润空间,而且他们投资的也都是短期能够见效的行业,不利于地方的长期发展。

    这就涉及到利益问题。就像耗羊毛或者鸡下蛋。投资者就像租借者,如果租期是一年,那么他们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在这一年内,让鸡多下蛋,让羊毛长得更快。

    那么一年之后呢,这只鸡或羊就可能因为吃了激素或者太过劳累再也不下蛋、再也不长毛。

    就好像1917年沙俄的十月革命,如果说孟什维克坚持的自己的“本本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布尔什维克坚持的就是工人们的切身利益。当时俄国工人基本上都是由农奴转变过来的工奴,布尔什维克的口号就是让他们站起来做主人。庸俗一点地说,十月革命的胜利也是“利益”的胜利。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次革命符合了时代的潮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最好的合作方式就是利益共享,这样投资者为了能够长久获得利益,就会把目光放的更为长远。利润是共享的,利益也是双赢的,这也解释了华夏在改革开放之后,几十年都维持着高速增长的原因了。

    因此,阿巴尔与吉布提、吴奎特的儿子吴·伊努荷**签订的协议中,阿巴尔承诺将给与他们10%的永久股份,而在发展过程中,阿巴尔将承担新设备的采购,以及未来的销售环节。同时阿巴尔也承诺,将来公司的收入绝对至少是他们现在收入的百倍以上,即他们从公司里能分到的利润是现在的10倍以上。

    如果阿巴尔的承诺没有达到,将会按照承诺的配额赔偿他们的损失。像这种对他们一本万利的事情,两人当然是欣然接受。

    不过阿巴尔也不吃亏,因为这批烟酒他还有更大的用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