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论时事
阿烁,你过来喂这个哥哥吃饭!三娘笑着向吴烁招了招。
钱弘俶气结,瞪着三娘。
小吴烁无辜又有点害怕还有一些三娘不理解的复杂的眼神看着他,然后一步步挪到了三娘身边。
去吧!三娘推了推他道。
吴烁眼睛还是眨也不眨的盯着钱弘俶,乖乖的上前端起碗,开始喂饭。
钱弘俶微愣了楞,没有抗拒。一来是自己实在饿得慌,二来心里还想着吃饱了饭好寻机逃跑。
他不能被俘到大周军营去,他不能丢爷爷的脸。
不多时,吴烁喂完了饭,退回到三娘身边,悄悄的附在三娘耳边问道:他是不是落马了?那个赵将军是不是要杀死他?还是想劝降他?
虽是悄悄话,可声音却不小,那钱弘俶也是听得一清二楚。
他又不免又看了眼小吴烁。
落马?劝降?这个毛头小孩知道倒不少。
三娘听了嗤笑一声,吴烁是听自己讲三国听多了,此时见到这个钱将军,又想到他战败被俘,为他前途担忧才会这么问吧!
我不想他死。听二爷爷说,钱老将军是好将军,三娘先生,能不能别叫他死!吴烁可怜兮兮的说出自己的心愿。
平时听三娘说那些打打杀杀的战乱事件,听到死这个字他都会心惊肉跳,可这如果是在现实中遇上了,他更加不忍了。小孩子的心思总是好的,单纯。
三娘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心里便想了起来。
钱鏐将军是位好将军,他领兵筑了钱塘江堤。使杭州百姓免受洪流之苦,在这个战乱的年代,江浙这一代虽然频繁换主,可因为钱鏐在,却一直没有闹出多大的战乱。
他对江浙百姓可谓有不世之功。
三娘瞥了一眼钱弘俶,他是钱老将军唯一的孙子,因为年纪轻,做事不免有些嚣张跋扈。可毕竟也没什么的过错。
他守处州城,与大周敌对,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他实在不该死呀!三娘在心里替他惋惜。
不知道赵匡义不杀他反而说要请他回军营,是不是打算劝降他?
三娘心里想到,觉得这个可能性很大。
毕竟钱鏐在浙民心中的地位不低,远远高于吴越王。如果将钱鏐的唯一的孙子给杀害了,那就算他们攻下了浙江,怕也很安抚浙江百姓。
三娘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大周的那些谋臣自然不可能想到这一点。
不过三娘还是想去探探赵匡义的口风。
三娘收拾了碗筷,就将吴烁给拉出房间,又小心的将门关好。
吴烁还是不依不饶,抓着三娘的袖子问道:三娘先生,他会不会死?
三娘笑着安慰道:不会的,放心吧!
正屋大堂里,二爷爷跟赵匡义正说着话!
今天天色不早了,将军不妨留宿一晚,明日我在叫人送你出山。二爷爷道,对赵匡义不敢有一点的疏忽。讲话也带着恭敬。
赵匡义对二爷爷倒也很客气,忙道了谢。他也清楚,在这群山之中,若无向导确实容易迷失,所以他没有推拒。
呃。。。突然二爷爷讲话有些吞吞吐吐,私有难言之隐。
赵匡义笑道:老人家有话直说便是。
赵匡义一派的和颜瑞色,这个村子都是他的恩人。所以他很是感激,跟他们讲话不端半点架子。
三娘在这个时候拉着吴烁进了堂屋,堂屋里除了二爷爷还有老吴头吴煊堂兄,其他的人都被二爷爷给赶了回家,怕这些人会冲撞了贵人。
二爷爷道:这本不该是我这个粗鄙的乡下人该说的话,不过赵将军,你能不能。。。能不能放了钱小将军。。。
二爷爷艰难的将逾越的话说出来。
听到这个请求,赵匡义有些吃惊,随即从桌上端起茶水喝了起来以掩饰自己的神色。
要放了钱弘俶,他是不可能答应的,毕竟自己千辛万苦,甚至不听军令私自追击,不过都是为了抓钱弘俶,如今好不容易抓着了,他怎么能放了他?
他能不能将功补过就靠他了。
为什么?有什么原因么?赵匡义声音变得有一丝清冷和疏离。
一般的人也许听不出,可三娘却听出来了。
二爷爷也听出来,二爷爷心里有些迟疑不知道该不该继续说下,就在这时三娘替他解了围。
赵将军,我二爷爷的意思并不是说现在就放了他,是问你能不能给他一条活路?其实这样也是为了你们大周着想。三娘道。
赵匡义听三娘说这话便放下了手中的茶看向三娘,他一直觉得三娘不简单,那好,他现在便听听她能有什么高论。
哦,怎么说?赵匡义颇有兴趣的问道。
三娘和二爷爷对视一眼,见二爷爷点了点头才道:因为他是钱鏐将军的嫡孙,唯一的嫡孙。赵将军你不是江浙的人不知道钱鏐将军在江浙百姓中的地位。他在处州也许还没那么大影响,可是在杭州城,几乎人人将他视若神明。
说道这里三娘看了眼沉吟的赵匡义。
赵匡义听到三娘这话并不吃惊,其实早在攻打处州前,他便已知晓钱鏐了,柴王也有令,攻破吴越后,吴越王可杀,但钱鏐绝对不能杀,不仅不能杀,还必须以礼相待。
钱鏐将军固守杭州城四十余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建城墙,如今杭州城有内外两城,可谓是固若金汤,你们想攻破,几乎不可能。三娘自去了趟处州城,听了不少关于钱鏐的事迹,回来又向二爷爷了解了不少,所以说起来才会这么清楚。
听到这里,赵匡义又瞥了眼三娘,不由习惯性的摩挲着自己的手。这些话他在军营里议事的时候就听说过了,只是不想现在又从这个女孩子的口中听到,便很是吃惊。
那你说该怎么办?赵匡义问道。她既然能想到这些,那必定也有良策了,他不妨听听她的意见,若是可行,他回去也好跟哥哥邀功。
三娘其实也早就想过这个问题,于是她道:钱鏐老将军不同凡人,他是个有大义的人,只要是利于百姓的事,他绝对不会反对。江南地块在这近一百年里几经易主,可浙江地区却很少有战事,这主要归功于钱老将军忍辱负重,俯首称臣,所以浙江地区特别是杭州才会依旧这么繁华。
赵匡义知道钱老将军曾经领兵打过几场有名的战事,手上也又不少的精兵猛将,他其实完全可以自己称王称帝,可他并没有,反倒与邻省或者说邻国交好,甚至卑微的俯首称臣,他以前一直以为他是懦弱,现在却觉得这才是大义呀!
三娘见赵匡义认真在听着自己说话,她便也越说越起劲了。
如今吴越王逃到杭州,钱鏐老将军没办法必须听令于他。但是钱老将军在他自己心里必定有一把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天下大乱已有这么些年,人心向定,渴望天下一统,钱老将军也不例外,他深知偏安一隅不是长久之策,所以他一直心向中原。可如今中原已经一统,尽归柴王,所以,想要去劝钱鏐将军并非难事。
三娘越说脑子里越清晰,她隐约记得前世的时候自己看过一篇传记,写的就是钱鏐将军,她记得不清晰,但是钱鏐最主要的还是记住了,如他一直心向中原,在大宋朝建立之后,由他嫡孙也就是钱弘俶亲自献上了印章归向中原的。
只是到了这里,事情已经不一样了,但是钱鏐的性子应该还是一样的。
但是,如果他的嫡孙如果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那事情也许就难办了。所以我建议你先好好的劝劝钱小将军,说动了他,再让他回去劝钱老将军,只要钱老将军同意,那么便能兵不血刃的拿下吴越。到此,三娘的话便算是说完了。
赵匡义听得在心里直叫好,他看向三娘的眼神也很赞许,只是他却不咸不淡的说了句:这些赵主帅早就考虑到了。
这个赵主帅就是他哥哥赵匡胤。
三娘听了差点吐血。
其实赵匡胤确实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领兵亲自攻打这个处州这个小城,他为的就是抓住钱弘俶以此为筹码去跟钱老将军来交涉。
只是,他们想的没有三娘这么周到,或者说没三娘这么了解钱鏐。
所以,你们放心,钱小将军我们不会为难他的,只是请他到我的军营去坐坐。赵匡义道。
二爷爷听了这话才放下心来。
三娘也是松了口气。
你这么一个小姑娘家怎么会知道这些?赵匡义突然问道,其实他怀疑她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高人指点,如果这样的话,他大周便又能多一个人才了。
这下三娘不知道怎么回了,倒是一边的吴烁突然自豪的道:我家三娘先生什么都懂,知道这些算什么?这不就是劝降么?三国里面用这招的多了去了。
三娘见赵匡义被吴烁这话一冲,脸上没了刚刚那探究的意味,便道:我看了不少的史书,又根据自己所知道的胡说罢了,你随便听听就好。
赵匡义半信半疑,终究没再说什么。
钱弘俶气结,瞪着三娘。
小吴烁无辜又有点害怕还有一些三娘不理解的复杂的眼神看着他,然后一步步挪到了三娘身边。
去吧!三娘推了推他道。
吴烁眼睛还是眨也不眨的盯着钱弘俶,乖乖的上前端起碗,开始喂饭。
钱弘俶微愣了楞,没有抗拒。一来是自己实在饿得慌,二来心里还想着吃饱了饭好寻机逃跑。
他不能被俘到大周军营去,他不能丢爷爷的脸。
不多时,吴烁喂完了饭,退回到三娘身边,悄悄的附在三娘耳边问道:他是不是落马了?那个赵将军是不是要杀死他?还是想劝降他?
虽是悄悄话,可声音却不小,那钱弘俶也是听得一清二楚。
他又不免又看了眼小吴烁。
落马?劝降?这个毛头小孩知道倒不少。
三娘听了嗤笑一声,吴烁是听自己讲三国听多了,此时见到这个钱将军,又想到他战败被俘,为他前途担忧才会这么问吧!
我不想他死。听二爷爷说,钱老将军是好将军,三娘先生,能不能别叫他死!吴烁可怜兮兮的说出自己的心愿。
平时听三娘说那些打打杀杀的战乱事件,听到死这个字他都会心惊肉跳,可这如果是在现实中遇上了,他更加不忍了。小孩子的心思总是好的,单纯。
三娘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心里便想了起来。
钱鏐将军是位好将军,他领兵筑了钱塘江堤。使杭州百姓免受洪流之苦,在这个战乱的年代,江浙这一代虽然频繁换主,可因为钱鏐在,却一直没有闹出多大的战乱。
他对江浙百姓可谓有不世之功。
三娘瞥了一眼钱弘俶,他是钱老将军唯一的孙子,因为年纪轻,做事不免有些嚣张跋扈。可毕竟也没什么的过错。
他守处州城,与大周敌对,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他实在不该死呀!三娘在心里替他惋惜。
不知道赵匡义不杀他反而说要请他回军营,是不是打算劝降他?
三娘心里想到,觉得这个可能性很大。
毕竟钱鏐在浙民心中的地位不低,远远高于吴越王。如果将钱鏐的唯一的孙子给杀害了,那就算他们攻下了浙江,怕也很安抚浙江百姓。
三娘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大周的那些谋臣自然不可能想到这一点。
不过三娘还是想去探探赵匡义的口风。
三娘收拾了碗筷,就将吴烁给拉出房间,又小心的将门关好。
吴烁还是不依不饶,抓着三娘的袖子问道:三娘先生,他会不会死?
三娘笑着安慰道:不会的,放心吧!
正屋大堂里,二爷爷跟赵匡义正说着话!
今天天色不早了,将军不妨留宿一晚,明日我在叫人送你出山。二爷爷道,对赵匡义不敢有一点的疏忽。讲话也带着恭敬。
赵匡义对二爷爷倒也很客气,忙道了谢。他也清楚,在这群山之中,若无向导确实容易迷失,所以他没有推拒。
呃。。。突然二爷爷讲话有些吞吞吐吐,私有难言之隐。
赵匡义笑道:老人家有话直说便是。
赵匡义一派的和颜瑞色,这个村子都是他的恩人。所以他很是感激,跟他们讲话不端半点架子。
三娘在这个时候拉着吴烁进了堂屋,堂屋里除了二爷爷还有老吴头吴煊堂兄,其他的人都被二爷爷给赶了回家,怕这些人会冲撞了贵人。
二爷爷道:这本不该是我这个粗鄙的乡下人该说的话,不过赵将军,你能不能。。。能不能放了钱小将军。。。
二爷爷艰难的将逾越的话说出来。
听到这个请求,赵匡义有些吃惊,随即从桌上端起茶水喝了起来以掩饰自己的神色。
要放了钱弘俶,他是不可能答应的,毕竟自己千辛万苦,甚至不听军令私自追击,不过都是为了抓钱弘俶,如今好不容易抓着了,他怎么能放了他?
他能不能将功补过就靠他了。
为什么?有什么原因么?赵匡义声音变得有一丝清冷和疏离。
一般的人也许听不出,可三娘却听出来了。
二爷爷也听出来,二爷爷心里有些迟疑不知道该不该继续说下,就在这时三娘替他解了围。
赵将军,我二爷爷的意思并不是说现在就放了他,是问你能不能给他一条活路?其实这样也是为了你们大周着想。三娘道。
赵匡义听三娘说这话便放下了手中的茶看向三娘,他一直觉得三娘不简单,那好,他现在便听听她能有什么高论。
哦,怎么说?赵匡义颇有兴趣的问道。
三娘和二爷爷对视一眼,见二爷爷点了点头才道:因为他是钱鏐将军的嫡孙,唯一的嫡孙。赵将军你不是江浙的人不知道钱鏐将军在江浙百姓中的地位。他在处州也许还没那么大影响,可是在杭州城,几乎人人将他视若神明。
说道这里三娘看了眼沉吟的赵匡义。
赵匡义听到三娘这话并不吃惊,其实早在攻打处州前,他便已知晓钱鏐了,柴王也有令,攻破吴越后,吴越王可杀,但钱鏐绝对不能杀,不仅不能杀,还必须以礼相待。
钱鏐将军固守杭州城四十余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建城墙,如今杭州城有内外两城,可谓是固若金汤,你们想攻破,几乎不可能。三娘自去了趟处州城,听了不少关于钱鏐的事迹,回来又向二爷爷了解了不少,所以说起来才会这么清楚。
听到这里,赵匡义又瞥了眼三娘,不由习惯性的摩挲着自己的手。这些话他在军营里议事的时候就听说过了,只是不想现在又从这个女孩子的口中听到,便很是吃惊。
那你说该怎么办?赵匡义问道。她既然能想到这些,那必定也有良策了,他不妨听听她的意见,若是可行,他回去也好跟哥哥邀功。
三娘其实也早就想过这个问题,于是她道:钱鏐老将军不同凡人,他是个有大义的人,只要是利于百姓的事,他绝对不会反对。江南地块在这近一百年里几经易主,可浙江地区却很少有战事,这主要归功于钱老将军忍辱负重,俯首称臣,所以浙江地区特别是杭州才会依旧这么繁华。
赵匡义知道钱老将军曾经领兵打过几场有名的战事,手上也又不少的精兵猛将,他其实完全可以自己称王称帝,可他并没有,反倒与邻省或者说邻国交好,甚至卑微的俯首称臣,他以前一直以为他是懦弱,现在却觉得这才是大义呀!
三娘见赵匡义认真在听着自己说话,她便也越说越起劲了。
如今吴越王逃到杭州,钱鏐老将军没办法必须听令于他。但是钱老将军在他自己心里必定有一把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天下大乱已有这么些年,人心向定,渴望天下一统,钱老将军也不例外,他深知偏安一隅不是长久之策,所以他一直心向中原。可如今中原已经一统,尽归柴王,所以,想要去劝钱鏐将军并非难事。
三娘越说脑子里越清晰,她隐约记得前世的时候自己看过一篇传记,写的就是钱鏐将军,她记得不清晰,但是钱鏐最主要的还是记住了,如他一直心向中原,在大宋朝建立之后,由他嫡孙也就是钱弘俶亲自献上了印章归向中原的。
只是到了这里,事情已经不一样了,但是钱鏐的性子应该还是一样的。
但是,如果他的嫡孙如果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那事情也许就难办了。所以我建议你先好好的劝劝钱小将军,说动了他,再让他回去劝钱老将军,只要钱老将军同意,那么便能兵不血刃的拿下吴越。到此,三娘的话便算是说完了。
赵匡义听得在心里直叫好,他看向三娘的眼神也很赞许,只是他却不咸不淡的说了句:这些赵主帅早就考虑到了。
这个赵主帅就是他哥哥赵匡胤。
三娘听了差点吐血。
其实赵匡胤确实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领兵亲自攻打这个处州这个小城,他为的就是抓住钱弘俶以此为筹码去跟钱老将军来交涉。
只是,他们想的没有三娘这么周到,或者说没三娘这么了解钱鏐。
所以,你们放心,钱小将军我们不会为难他的,只是请他到我的军营去坐坐。赵匡义道。
二爷爷听了这话才放下心来。
三娘也是松了口气。
你这么一个小姑娘家怎么会知道这些?赵匡义突然问道,其实他怀疑她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高人指点,如果这样的话,他大周便又能多一个人才了。
这下三娘不知道怎么回了,倒是一边的吴烁突然自豪的道:我家三娘先生什么都懂,知道这些算什么?这不就是劝降么?三国里面用这招的多了去了。
三娘见赵匡义被吴烁这话一冲,脸上没了刚刚那探究的意味,便道:我看了不少的史书,又根据自己所知道的胡说罢了,你随便听听就好。
赵匡义半信半疑,终究没再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