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民族工业发家史
唐同书祖籍TJ,因不算名门望族,故而并无家谱可供钩沉考证,只有口耳相授的传说。据家里的老人讲,唐家人原本世代靠做锔匠谋生,算是手艺人,挑着挑子走街串巷,一声声‘锔盘锔碗锔大缸喽’的吆喝直抵云霄。那个年代轻工业不发达,商品价值由凝聚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普通人家里的锅碗瓢盆摔坏了舍不得扔,锔匠便有了用武之地。将破碎的器皿原样摆正,对上碴儿,绑定后用金刚钻上弓打眼,截铜造锔,再用小木槌将锔子细心敲进锔眼中,俗语‘没有金刚钻就别揽这瓷器活儿’,说的就是他们。
1860年第二次**战争结束后,《B市条约》签订,TJ被辟为通商口岸。开埠后,西方资本进入,TJ有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工厂需要工人,而当时的中国毫无工业基础可言,自然也就缺少熟练工人。但资本家们也很聪明,他们发现街头巷尾的那些小手艺人很有转型为技术工人的潜质,于是,唐同书的曾祖父唐礼便成为了中国大地上最早的无产阶级。这时的民族资产阶级还在娘胎里尚未孵化出来,教科书上所说的‘在中国,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资格更老、政治上更成熟’,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唐礼进入洋工厂后,一直从事钣金工艺,属于铆工序列,与打眼造锔多少有些相通之处,他的确干得不错,手艺也代代相传,‘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媳不穿婿’,传到了唐同书的祖父唐大尹手中。20世纪30年代rì本占领TJ后,唐大尹甚至曾被找去帮忙造坦克,那时,唐同书的父亲唐耀福尚在孩提,也跟去打下手。这也难怪,与德国‘虎式’、美国‘谢尔曼’、苏联‘T-34’不同,二战时期的rì本坦克仍处于初级阶段,说穿了就是在履带车四周拼上几块铁皮,比‘锔盘锔碗锔大缸’高明不到哪儿去。
转眼间,新中国成立,唐家人从被资本家剥削的劳苦普罗摇身而变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1958年,为向党的八大献礼,位于JL省C市的第X汽车制造厂接到了生产国产高级轿车的任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主导的年代,这家工厂曾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黄埔,包括两位政治局常委在内的众多高级别领导干部都曾有在这里工作的经历。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想造汽车,尤其是高级轿车,唯一的途径只能是仿制,第X汽车制造厂先是从南斯拉夫大使馆辗转弄来了一台克莱斯勒‘帝国69’型轿车(这款车绝对是当时世界顶尖水准的),将其大卸八块、尽数拆解为数万个零件,编号造册(避免之后装不回去),再逐一对零部件进行仿造。仿造这种事听上去简单,真干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为避免差池,采取了‘集中jīng锐’打‘大会战’的办法,说白了就是从全国各地将每个工种最优秀的工人聚集到一起,乘此东风,年轻的唐耀福作为铆工的代表从TJ调到C市。
以当时的政治气候,技术都是次要的,想‘进步’,关键是要出身好,于是,唐耀福得天独厚的优势便显露出来,截止上世纪50年代,唐家人祖孙三代已经当了快一百年的工人阶级,可中国也找不出几个。追本溯源,还真得感谢当年丧权辱国的《B市条约》,若TJ不成为通商口岸,唐家人就进不了洋工厂,始终摆脱不了锔匠的身份。按照那时的划分标准,手艺人掌握生产资料(比如金刚钻)、属于小资产阶级,也算剥削阶级范畴(锔匠身边常常连个学徒都没有,实在不知道他们能剥削谁),是革命的对象。这真不是笑话,唐耀福的父亲唐大尹有个老哥们儿姓汪,在TJhexi区一家名为‘华清池’的澡堂子给人修了大半辈子脚,‘三五反’时被‘华清池’里几个搓澡的年轻人当成反革命,连打带吓给整死了。理由很荒唐,汪师傅修脚用的刀(生产资料)是自己的,因此属于剥削阶级,搓澡用的毛巾是澡堂子的,所以属于被剥削阶级。
由于出身出奇地好,唐耀福在第X汽车制造厂始终顺风顺水,历次政治斗争都只有他斗别人的份儿,到80年代初,原本只是个五级(中级)铆工的他已经成长为某分厂总工程师。后来,九州市将辖区内几个小厂整合为市汽车配件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专程到C市将唐耀福请回来,出任汽配厂厂长。
1985年起,九州市各工商企业开始实行‘承包制’、也就是‘承包经营责任制’试点改革。那时‘承包’是个很火的概念,官场及社会上流行着‘包字进城(最早的承包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一包就灵’的说法,市汽配厂被定为首批试点企业之一。承包的原则是‘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具体说,汽配厂当时的资产规模约一百二十万元,利润基数为百分之三,也就是每年三万六千,年底向市财政缴纳这个数后,剩下都是自己的。汽配厂既然能被选为试点,经营状况肯定是不错的,要是一‘包’就赔,谁脸上也没光,再说那会儿大家都靠死工资吃饭,每月几百大毛,赔也赔不起。果然,汽配厂‘试点’后年年‘超包’,开始时是几万、十几万,后来发展到数十万甚至更多。超包部分实行‘四马分肥’的分配政策,高层领导拿四分之一,中、基层干部拿四分之一,普通职工拿四分之一,最后四分之一留作公积金,这实际上成为厂长唐耀福挣到的第一桶金。
经过80年代末的‘利改税’,到90年代初,轰轰烈烈的‘股份制改革’开始,‘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正所谓‘向阳花木易逢chūn’,这阵风很快吹到了市汽配厂,当时厂子的资产规模已经发展到八百多万,股份制改革的原则是‘6sì开’,国有股占六成,剩下四成分为两部分,百分之二十半卖半送,所有干部职工按由级别、职务、工龄、职称、厂龄、所获荣誉等要素构成的公式计算出持股比例,以净资产百分之五十为准缴纳转让费用,另外百分之二十溢价一成公开发售。分股公式中分量最重的权数自然是‘级别’和‘职务’,至于‘工龄’、‘厂龄’、‘所获荣誉’等等,基本都是摆设,当年有个老职工,从当学徒开始就一直没离开厂子,60年代‘群英会’时还去B市给zhōng yāng领导表演过技术,临退休前分到的股份竟还不如刚参加工作没几天的小小段长,公开发售那部分就更不用说了,普通职工想买也没钱。
经过这次‘股份制改革’,唐耀福父子真正成为了企业的主人。作为厂长,唐耀福一人独得市汽配厂百分之四的股份,儿子唐同书参加工作几年后就成为厂财务处处长,分得百分之一点五,此外,父子二人还合力购买了公开发售部分一半的股份,总计持股百分之十五点五,成为除国有股外的第二号大股东。
到90年代后期,汽配厂旧体制的弊端开始渐渐暴露出来,装备陈旧、人浮于事、制度呆板、管理混乱、历史包袱重。于是,唐耀福和唐同书决定‘另起炉灶’,他们从汽配厂辞职下海,设立‘九州市吉瑞汽车零部件有限责任公司’,又釜底抽薪,从厂里挖走了一大批技术骨干,汽配厂从此rì薄西山……
;
1860年第二次**战争结束后,《B市条约》签订,TJ被辟为通商口岸。开埠后,西方资本进入,TJ有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工厂需要工人,而当时的中国毫无工业基础可言,自然也就缺少熟练工人。但资本家们也很聪明,他们发现街头巷尾的那些小手艺人很有转型为技术工人的潜质,于是,唐同书的曾祖父唐礼便成为了中国大地上最早的无产阶级。这时的民族资产阶级还在娘胎里尚未孵化出来,教科书上所说的‘在中国,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资格更老、政治上更成熟’,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唐礼进入洋工厂后,一直从事钣金工艺,属于铆工序列,与打眼造锔多少有些相通之处,他的确干得不错,手艺也代代相传,‘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媳不穿婿’,传到了唐同书的祖父唐大尹手中。20世纪30年代rì本占领TJ后,唐大尹甚至曾被找去帮忙造坦克,那时,唐同书的父亲唐耀福尚在孩提,也跟去打下手。这也难怪,与德国‘虎式’、美国‘谢尔曼’、苏联‘T-34’不同,二战时期的rì本坦克仍处于初级阶段,说穿了就是在履带车四周拼上几块铁皮,比‘锔盘锔碗锔大缸’高明不到哪儿去。
转眼间,新中国成立,唐家人从被资本家剥削的劳苦普罗摇身而变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1958年,为向党的八大献礼,位于JL省C市的第X汽车制造厂接到了生产国产高级轿车的任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主导的年代,这家工厂曾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黄埔,包括两位政治局常委在内的众多高级别领导干部都曾有在这里工作的经历。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想造汽车,尤其是高级轿车,唯一的途径只能是仿制,第X汽车制造厂先是从南斯拉夫大使馆辗转弄来了一台克莱斯勒‘帝国69’型轿车(这款车绝对是当时世界顶尖水准的),将其大卸八块、尽数拆解为数万个零件,编号造册(避免之后装不回去),再逐一对零部件进行仿造。仿造这种事听上去简单,真干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为避免差池,采取了‘集中jīng锐’打‘大会战’的办法,说白了就是从全国各地将每个工种最优秀的工人聚集到一起,乘此东风,年轻的唐耀福作为铆工的代表从TJ调到C市。
以当时的政治气候,技术都是次要的,想‘进步’,关键是要出身好,于是,唐耀福得天独厚的优势便显露出来,截止上世纪50年代,唐家人祖孙三代已经当了快一百年的工人阶级,可中国也找不出几个。追本溯源,还真得感谢当年丧权辱国的《B市条约》,若TJ不成为通商口岸,唐家人就进不了洋工厂,始终摆脱不了锔匠的身份。按照那时的划分标准,手艺人掌握生产资料(比如金刚钻)、属于小资产阶级,也算剥削阶级范畴(锔匠身边常常连个学徒都没有,实在不知道他们能剥削谁),是革命的对象。这真不是笑话,唐耀福的父亲唐大尹有个老哥们儿姓汪,在TJhexi区一家名为‘华清池’的澡堂子给人修了大半辈子脚,‘三五反’时被‘华清池’里几个搓澡的年轻人当成反革命,连打带吓给整死了。理由很荒唐,汪师傅修脚用的刀(生产资料)是自己的,因此属于剥削阶级,搓澡用的毛巾是澡堂子的,所以属于被剥削阶级。
由于出身出奇地好,唐耀福在第X汽车制造厂始终顺风顺水,历次政治斗争都只有他斗别人的份儿,到80年代初,原本只是个五级(中级)铆工的他已经成长为某分厂总工程师。后来,九州市将辖区内几个小厂整合为市汽车配件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专程到C市将唐耀福请回来,出任汽配厂厂长。
1985年起,九州市各工商企业开始实行‘承包制’、也就是‘承包经营责任制’试点改革。那时‘承包’是个很火的概念,官场及社会上流行着‘包字进城(最早的承包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一包就灵’的说法,市汽配厂被定为首批试点企业之一。承包的原则是‘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具体说,汽配厂当时的资产规模约一百二十万元,利润基数为百分之三,也就是每年三万六千,年底向市财政缴纳这个数后,剩下都是自己的。汽配厂既然能被选为试点,经营状况肯定是不错的,要是一‘包’就赔,谁脸上也没光,再说那会儿大家都靠死工资吃饭,每月几百大毛,赔也赔不起。果然,汽配厂‘试点’后年年‘超包’,开始时是几万、十几万,后来发展到数十万甚至更多。超包部分实行‘四马分肥’的分配政策,高层领导拿四分之一,中、基层干部拿四分之一,普通职工拿四分之一,最后四分之一留作公积金,这实际上成为厂长唐耀福挣到的第一桶金。
经过80年代末的‘利改税’,到90年代初,轰轰烈烈的‘股份制改革’开始,‘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正所谓‘向阳花木易逢chūn’,这阵风很快吹到了市汽配厂,当时厂子的资产规模已经发展到八百多万,股份制改革的原则是‘6sì开’,国有股占六成,剩下四成分为两部分,百分之二十半卖半送,所有干部职工按由级别、职务、工龄、职称、厂龄、所获荣誉等要素构成的公式计算出持股比例,以净资产百分之五十为准缴纳转让费用,另外百分之二十溢价一成公开发售。分股公式中分量最重的权数自然是‘级别’和‘职务’,至于‘工龄’、‘厂龄’、‘所获荣誉’等等,基本都是摆设,当年有个老职工,从当学徒开始就一直没离开厂子,60年代‘群英会’时还去B市给zhōng yāng领导表演过技术,临退休前分到的股份竟还不如刚参加工作没几天的小小段长,公开发售那部分就更不用说了,普通职工想买也没钱。
经过这次‘股份制改革’,唐耀福父子真正成为了企业的主人。作为厂长,唐耀福一人独得市汽配厂百分之四的股份,儿子唐同书参加工作几年后就成为厂财务处处长,分得百分之一点五,此外,父子二人还合力购买了公开发售部分一半的股份,总计持股百分之十五点五,成为除国有股外的第二号大股东。
到90年代后期,汽配厂旧体制的弊端开始渐渐暴露出来,装备陈旧、人浮于事、制度呆板、管理混乱、历史包袱重。于是,唐耀福和唐同书决定‘另起炉灶’,他们从汽配厂辞职下海,设立‘九州市吉瑞汽车零部件有限责任公司’,又釜底抽薪,从厂里挖走了一大批技术骨干,汽配厂从此rì薄西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