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如是
大悲寺坐落在华夏极北苦寒之地,于冰天雪地之中修持戒律,精研佛法,是华夏一等一的佛门道场。门下每个弟子虽然法力修为不见得超于常人,但是佛法修为极高,有上古佛陀之相。
论道大会结束之后,齐聚昆仑山的各门各派便都要散去了,大悲寺僧众也离开了昆仑山。不同于其他修者者,驾着飞剑、祥云等法宝法术飞驰而去,大悲寺的十几个僧人上到元婴期长老,下到炼气期小沙弥,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出了昆仑山。
修真之人飞天遁地无所不能,千里之地悠忽而过,惟有大悲寺坚持行脚,云游四方,教化众生。昆仑山距离大悲寺有上千里,沿途传法又是一大功德。
历时一个月,行程三千里,日行夜宿,餐风饮露,大悲寺僧众终于回到了大悲寺,然后便开始了日复一日简单而庄重的修行。论道大会上的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已经和他们无关了,胜了还是败了,从来不在他们心上。
大悲寺边寒苦地,不是灵气充沛之地,寺院之中也没有精美的装饰,甚至很多地方都显得有些破败,看起来连凡世寺庙都略有不如。在这远离尘世的边寒苦地,一身黑瓦重素,没有雕梁画栋、金身饰粉的大悲寺,给人一种远古的幽思。没有充沛的灵气,没有仙禽祥瑞,只有那琅琅的诵经声、悠远的钟声、隆隆的鼓声,给人一种恬淡的舒适。
大悲寺僧众朝暮都要在大雄宝殿集中修持,由方丈净妙大师讲课,这是大悲寺最为重要的时辰。
每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僧众们便要聚集在大雄宝殿,静心聆听净妙方丈讲课。两个小时的早课之后,大悲寺僧众就要开始一天的修行,静坐参禅,有时还要下地劳作。晚间,太阳落山之后,大雄宝殿会亮起柔和的佛光,僧众们再一次聚集在大雄宝殿。晚课之后,僧众们便可回到自己的禅房,继续静坐修行。
大悲寺的生活,单调的好似一潭死水,若是没有外物打扰,这样的生活一直可以持续到天荒地老。
这一日,晚课时,净妙方丈正在为僧众讲解之时,突然,大雄宝殿供奉的释迦摩尼佛前的长明灯窜起一道火光,甚是怪异。
净妙方丈略显诧异,聚神一看,发现这长明灯中竟然寄托了一缕残魂,方才自己的话似乎触动了这缕残魂,现如今这缕残魂从恒久的沉睡中醒了过来。
净妙方丈明悟一切后,也不点破,继续为众弟子讲解佛门要义。下首众僧见方丈并没有说什么,也不再注意,仔细聆听方丈的讲课,一会儿便忘记了方才那长明灯窜起的火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的长河一直在流淌从未停止过。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
大悲寺依然还是老样子,犹如一潭死水,沉寂了无数年。唯一不同的是,大雄宝殿释迦摩尼佛前,那盏长明灯越来越亮了。似乎经过年深日久的佛法熏陶,这长明灯也带了点佛性,燃起时竟然能显现佛光。
又是一天的晚课,大悲寺所有僧人再一次聚集在大雄宝殿,准备聆听方丈**。
和往常一样,净妙方丈准时出现在大雄宝殿。不过,净妙大师并没有立刻坐下,而是缓步走到了那盏长明灯前,低声念了一句佛号说:“你与我佛缘尽,当离开我大悲寺,今日老衲便助你重聚三魂七魄还你真魂,以馈二十年情分之谊!”
说完,净妙方丈便施展佛门大门,一片璀璨金光笼罩长明灯。
只见长明灯骤然窜起数米高的白焰,那焰火之中隐约可见一个人形。白焰越燃越盛,透明的人形也越来越清晰。过了大半时辰,白焰骤然消失,那透明人形带着丝丝的烟火气息飘在长明灯上,五体投地行大礼向净妙方丈参拜,以谢其再造之恩。
净妙方丈脸色温和地笑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与我佛有二十年因果,二十年已过,你去吧!”
那人形迟疑片刻,向着净妙方丈又行了一礼便缓缓飘出了大雄宝殿,很快便离开了大悲寺。
等到那人形离开,大雄宝殿中所有僧人都满脸疑惑地看向净妙方丈。大雄宝殿长明灯中寄居着一缕残魂,大悲寺上下都一清二楚,然上天有好生之德,大悲寺僧众并没有因此灭杀,反而时常为他诵经祷告,添油加火,使其魂魄日益稳固,不再溃散。
二十年情谊,大悲寺众僧已然适应了长明灯那一缕残魂的存在,如今他骤然被方丈赶走,众僧都有些莫名。
净妙方丈看着门下一众弟子,低声诵道:“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在。因缘际会是,果报还自受!缘起性空,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众僧同时念诵佛号,有的人眼中闪现明悟觉慧的光芒,有的懵懵懂懂百般不解。
净妙也不解释,坐在蒲团上,开始了每天的晚课。
如是,也就是那经净妙施法重聚真魂的长明灯中残魂的名字。二十年佛法熏陶,让这残魂的佛法修为比之得道高僧也不遑多让。他也将自己当做了一个佛门弟子,在所有佛经中,他最是喜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于是他便给自己起了个法号,如是。
如是飘飘荡荡离开了大悲寺,看着大悲寺外更加广阔的世界,如是心头没有一点兴奋,只有深深的恐惧,对未来,对这个不同于长明灯的世界,对这个比大雄宝殿要大上无数倍的世界的无尽恐惧。
如是二十年前从昏睡中醒过来,懵懵懂懂就好像初生的婴孩,只当自己是那长明灯的灯芯。年深日久,他才逐渐明悟,可是从前的一切都不得而知,他依然混沌。原以为自己一生就要随着长明灯永伴释迦摩尼,可是不想今天竟被方丈赶出大悲寺。解脱禁锢的喜悦,竟然不及那离开的悲伤。
极北之地吹起的凛冽寒风不能让如是感觉到一点寒冷,慢慢地飘在这漫天的冰雪世界中,如是久久不语。
最后看了眼白雪皑皑中的大悲寺,如是朝着一个方向飞去,那是东方,在那个方向有长明灯的温暖的感觉。
飘飘荡荡过去了半个月,如是追逐着温暖来到了一座群山环绕的小镇。灰白的高墙,乌黑的屋瓦,长着青绿苔藓的青石板路,跨过潺潺溪水的拱桥,穿着古朴衣裳的村民,一切都给人一种幽远淡然的感觉。
漫步在狭小的巷弄之中,聆听着不远处潺潺溪水的流动声,如是的心终于安宁下来。自从离开大悲寺,如是的心从来没有安宁,无数的心绪缠绕着他,让他一刻都不得安宁。
随着心灵的指引,如是来到了小镇的东边,那里有一间小庙,只有最纯粹的香火气息,没有令如是闻之作呕的浮躁华美之气。
如是就好像闻到了家的味道,飞速地冲进了小庙。小庙很小,只有一间主殿,主殿不过一个房间大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主殿正中,供奉着如是无比熟悉的释迦摩尼,释迦摩尼两边分别站着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两边又有十八罗汉。释迦摩尼座前,一盏长明灯燃起星星火光。
看到这熟悉至极的场景,如是有种特别亲切的感觉。
如是在这座小镇安家了,小庙成了如是的家,长明灯再次成了如是的归宿。
每日清晨,如是会飘到小镇上空,静静享受山风的温柔吹拂,聆听流水潺潺的美妙乐章,看着那极远处缓缓升起的红日。白天,如是会待在小庙中静心修持。等到夜幕降临,整个小镇都陷入昏暗之时,如是会在长明灯豆大的火光中沉沉睡去。
日复一日,转眼十年过去了。
如是佛法修为日益精深,小庙之中常有佛光闪现,神迹之名终于流传出去。
小镇变得不再安宁,外来的人越来越多,如是安宁十年的心也变得不再安宁。
如是离开了安身十年的小庙,离开了让他安宁的小镇,再次朝着东方而去。
又是一段长久的旅程,如是最后来到了陆地的尽头,极远处的红日沉沉落入海面之下,天地再一次陷入黑暗之中。
看着眼前漆黑幽深的大海,如是毅然地飘向了不知未来的未来。
也不知过去多久,如是来到了一座小岛之上,在这里,如是感觉到了纯正的佛法,鼎盛的香火,还有那浓浓的浮躁。
如是漂泊的累了,他决定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于是,他走进了小岛中那件气势恢宏的大庙。
这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香火极盛,每日有无数游人前来参佛拜佛。如是依然选择了长明灯作为安身之所,只不过陪伴在他身边的不再是释迦摩尼,而是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菩萨。
为了避免被世俗的浮躁打扰,如是进入长明灯后便进入了深沉的入定,不管外界天崩地裂。
论道大会结束之后,齐聚昆仑山的各门各派便都要散去了,大悲寺僧众也离开了昆仑山。不同于其他修者者,驾着飞剑、祥云等法宝法术飞驰而去,大悲寺的十几个僧人上到元婴期长老,下到炼气期小沙弥,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出了昆仑山。
修真之人飞天遁地无所不能,千里之地悠忽而过,惟有大悲寺坚持行脚,云游四方,教化众生。昆仑山距离大悲寺有上千里,沿途传法又是一大功德。
历时一个月,行程三千里,日行夜宿,餐风饮露,大悲寺僧众终于回到了大悲寺,然后便开始了日复一日简单而庄重的修行。论道大会上的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已经和他们无关了,胜了还是败了,从来不在他们心上。
大悲寺边寒苦地,不是灵气充沛之地,寺院之中也没有精美的装饰,甚至很多地方都显得有些破败,看起来连凡世寺庙都略有不如。在这远离尘世的边寒苦地,一身黑瓦重素,没有雕梁画栋、金身饰粉的大悲寺,给人一种远古的幽思。没有充沛的灵气,没有仙禽祥瑞,只有那琅琅的诵经声、悠远的钟声、隆隆的鼓声,给人一种恬淡的舒适。
大悲寺僧众朝暮都要在大雄宝殿集中修持,由方丈净妙大师讲课,这是大悲寺最为重要的时辰。
每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僧众们便要聚集在大雄宝殿,静心聆听净妙方丈讲课。两个小时的早课之后,大悲寺僧众就要开始一天的修行,静坐参禅,有时还要下地劳作。晚间,太阳落山之后,大雄宝殿会亮起柔和的佛光,僧众们再一次聚集在大雄宝殿。晚课之后,僧众们便可回到自己的禅房,继续静坐修行。
大悲寺的生活,单调的好似一潭死水,若是没有外物打扰,这样的生活一直可以持续到天荒地老。
这一日,晚课时,净妙方丈正在为僧众讲解之时,突然,大雄宝殿供奉的释迦摩尼佛前的长明灯窜起一道火光,甚是怪异。
净妙方丈略显诧异,聚神一看,发现这长明灯中竟然寄托了一缕残魂,方才自己的话似乎触动了这缕残魂,现如今这缕残魂从恒久的沉睡中醒了过来。
净妙方丈明悟一切后,也不点破,继续为众弟子讲解佛门要义。下首众僧见方丈并没有说什么,也不再注意,仔细聆听方丈的讲课,一会儿便忘记了方才那长明灯窜起的火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的长河一直在流淌从未停止过。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
大悲寺依然还是老样子,犹如一潭死水,沉寂了无数年。唯一不同的是,大雄宝殿释迦摩尼佛前,那盏长明灯越来越亮了。似乎经过年深日久的佛法熏陶,这长明灯也带了点佛性,燃起时竟然能显现佛光。
又是一天的晚课,大悲寺所有僧人再一次聚集在大雄宝殿,准备聆听方丈**。
和往常一样,净妙方丈准时出现在大雄宝殿。不过,净妙大师并没有立刻坐下,而是缓步走到了那盏长明灯前,低声念了一句佛号说:“你与我佛缘尽,当离开我大悲寺,今日老衲便助你重聚三魂七魄还你真魂,以馈二十年情分之谊!”
说完,净妙方丈便施展佛门大门,一片璀璨金光笼罩长明灯。
只见长明灯骤然窜起数米高的白焰,那焰火之中隐约可见一个人形。白焰越燃越盛,透明的人形也越来越清晰。过了大半时辰,白焰骤然消失,那透明人形带着丝丝的烟火气息飘在长明灯上,五体投地行大礼向净妙方丈参拜,以谢其再造之恩。
净妙方丈脸色温和地笑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与我佛有二十年因果,二十年已过,你去吧!”
那人形迟疑片刻,向着净妙方丈又行了一礼便缓缓飘出了大雄宝殿,很快便离开了大悲寺。
等到那人形离开,大雄宝殿中所有僧人都满脸疑惑地看向净妙方丈。大雄宝殿长明灯中寄居着一缕残魂,大悲寺上下都一清二楚,然上天有好生之德,大悲寺僧众并没有因此灭杀,反而时常为他诵经祷告,添油加火,使其魂魄日益稳固,不再溃散。
二十年情谊,大悲寺众僧已然适应了长明灯那一缕残魂的存在,如今他骤然被方丈赶走,众僧都有些莫名。
净妙方丈看着门下一众弟子,低声诵道:“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在。因缘际会是,果报还自受!缘起性空,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众僧同时念诵佛号,有的人眼中闪现明悟觉慧的光芒,有的懵懵懂懂百般不解。
净妙也不解释,坐在蒲团上,开始了每天的晚课。
如是,也就是那经净妙施法重聚真魂的长明灯中残魂的名字。二十年佛法熏陶,让这残魂的佛法修为比之得道高僧也不遑多让。他也将自己当做了一个佛门弟子,在所有佛经中,他最是喜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于是他便给自己起了个法号,如是。
如是飘飘荡荡离开了大悲寺,看着大悲寺外更加广阔的世界,如是心头没有一点兴奋,只有深深的恐惧,对未来,对这个不同于长明灯的世界,对这个比大雄宝殿要大上无数倍的世界的无尽恐惧。
如是二十年前从昏睡中醒过来,懵懵懂懂就好像初生的婴孩,只当自己是那长明灯的灯芯。年深日久,他才逐渐明悟,可是从前的一切都不得而知,他依然混沌。原以为自己一生就要随着长明灯永伴释迦摩尼,可是不想今天竟被方丈赶出大悲寺。解脱禁锢的喜悦,竟然不及那离开的悲伤。
极北之地吹起的凛冽寒风不能让如是感觉到一点寒冷,慢慢地飘在这漫天的冰雪世界中,如是久久不语。
最后看了眼白雪皑皑中的大悲寺,如是朝着一个方向飞去,那是东方,在那个方向有长明灯的温暖的感觉。
飘飘荡荡过去了半个月,如是追逐着温暖来到了一座群山环绕的小镇。灰白的高墙,乌黑的屋瓦,长着青绿苔藓的青石板路,跨过潺潺溪水的拱桥,穿着古朴衣裳的村民,一切都给人一种幽远淡然的感觉。
漫步在狭小的巷弄之中,聆听着不远处潺潺溪水的流动声,如是的心终于安宁下来。自从离开大悲寺,如是的心从来没有安宁,无数的心绪缠绕着他,让他一刻都不得安宁。
随着心灵的指引,如是来到了小镇的东边,那里有一间小庙,只有最纯粹的香火气息,没有令如是闻之作呕的浮躁华美之气。
如是就好像闻到了家的味道,飞速地冲进了小庙。小庙很小,只有一间主殿,主殿不过一个房间大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主殿正中,供奉着如是无比熟悉的释迦摩尼,释迦摩尼两边分别站着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两边又有十八罗汉。释迦摩尼座前,一盏长明灯燃起星星火光。
看到这熟悉至极的场景,如是有种特别亲切的感觉。
如是在这座小镇安家了,小庙成了如是的家,长明灯再次成了如是的归宿。
每日清晨,如是会飘到小镇上空,静静享受山风的温柔吹拂,聆听流水潺潺的美妙乐章,看着那极远处缓缓升起的红日。白天,如是会待在小庙中静心修持。等到夜幕降临,整个小镇都陷入昏暗之时,如是会在长明灯豆大的火光中沉沉睡去。
日复一日,转眼十年过去了。
如是佛法修为日益精深,小庙之中常有佛光闪现,神迹之名终于流传出去。
小镇变得不再安宁,外来的人越来越多,如是安宁十年的心也变得不再安宁。
如是离开了安身十年的小庙,离开了让他安宁的小镇,再次朝着东方而去。
又是一段长久的旅程,如是最后来到了陆地的尽头,极远处的红日沉沉落入海面之下,天地再一次陷入黑暗之中。
看着眼前漆黑幽深的大海,如是毅然地飘向了不知未来的未来。
也不知过去多久,如是来到了一座小岛之上,在这里,如是感觉到了纯正的佛法,鼎盛的香火,还有那浓浓的浮躁。
如是漂泊的累了,他决定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于是,他走进了小岛中那件气势恢宏的大庙。
这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香火极盛,每日有无数游人前来参佛拜佛。如是依然选择了长明灯作为安身之所,只不过陪伴在他身边的不再是释迦摩尼,而是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菩萨。
为了避免被世俗的浮躁打扰,如是进入长明灯后便进入了深沉的入定,不管外界天崩地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