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封狼居胥(二)
于夫罗的部下,在呼厨泉的呼喊声中,心中顿时也生出了请降的*,原本是七万人的他们,被汉军狂暴的冲杀之后,只剩下不足四万人了,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他们也不愿在继续和汉军斗下去了。于是,这些人也纷纷效仿呼厨泉所部的军士,丢掉武器,跪地请降。
前一刻还纷乱无序的战场,在这一刻忽然变得安静了下来,两部十二万的匈奴人在丢掉五万条性命之后,终于作出了抉择,集体向汉军投降。
呼厨泉的声音再次响起:儿郎们,你们都是我们匈奴人最勇敢的战士,可是你们手中的马刀,却挥砍错了方向,我们得罪了最不应该得罪的汉人,今日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大汉,依旧像往日一样强盛,我们将会为我们过去近百年做出的错误决定,而付出巨大的代价。本王希望你们牢牢记住今天,永远不要和汉人为敌,汉人所能爆发出的能量,超乎任何人的想象。儿郎们,珍重!
最后一个字说完,呼厨泉忽然从马靴中抽出一柄匕首,然后狠狠地插进了自己的心脏中。一股鲜血,顺着匕首的切口,缓缓流淌了出来,低落到滚烫的黄沙上。在这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呼厨泉用这样一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大漠出生,死后,他把自己的血液,交还给了大漠。
三万多呼厨泉部下的匈奴人,纷纷哭泣了起来,就连四万多于夫罗的部下,也是沉默无语,满脸悲戚的神色。呼厨泉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这些人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他把自己临死前对生死的感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无声的传达给了在场的所有匈奴人。敖烈遵照匈奴人的习俗,在战场上为呼厨泉进行了火葬,虽然是敌人。但是可敬可佩的敌人,还是值得尊敬的。
随着匈奴单于于夫罗和左贤王呼厨泉的先后身死,这场激战,就此落下了帷幕。匈奴人战死的将士,高达五万之众,受伤者不计其数,七万人做了汉军的俘虏。而汉军方面,同样也出现了不小的战损,尽管汉军在诸葛亮的运筹之下,占尽了各种便宜。但是两军交战。死伤是绝对不可能避免的。
经过清点。最后战死的人数被统计了出来。三支精锐部队血杀军、龙骧军和虎贲军,每军的战损,基本都是在二百人上下,如果是普通的部队。出现这样的战损,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这三支精锐中的每一个战士,都是敖烈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钱财打造出来的百战精兵,六百人的伤亡,已经是敖烈所能承受的极限了。
相对于三支精锐,普通军士的伤亡要多了十几倍。在五万新军中,死于此役的战士,有近万人之多。伤残不能继续服役的,也有五千左右的人数,受轻伤者更是多如牛毛。这又是一个让敖烈感到沉痛的数据。敖烈在短暂的悲伤之后,很快从伤痛中挣脱了出来,作为统帅。敖烈心里很清楚,自己不能沉湎于过去的伤痛,而是要为活着的军士们着想,争取尽量减少他们的战损。
敖烈下令分出一万名伤情较轻的军士,让他们负责运送阵亡将士的名单,以及伤残的袍泽们返回明州,让田豫安排他们接下来的伤情处理和伤残军士的退伍手续,并责令太史慈临时出任这支军队的统帅,务必要把他们一个不落的带回明州。之后,太史慈的统帅职务自动解除,独自返回燕京,通知有关人员,妥善处理好阵亡将士的抚恤金问题,并把这些将士的名字,铭刻到忠烈碑上,以彰显他们的勇敢和忠诚。
同时,这支返回明州的队伍,还有着另一个重要的任务,他们将负责把七万匈奴俘虏押送回明州,教给田豫来处理。人口,始终是平定天下的重要因素,敖烈没理由把这七万匈奴人赶尽杀绝,把他们带回明州,和乌桓人杂居在一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乌桓人对匈奴人,没有汉人那样的仇视,但也绝对谈不上亲善,这些匈奴人被押送到明州之后,将会和乌桓人一起,逐步接受汉化,也算是融入汉族的一个跳板,避免了他们直接和汉人接触,进而激发起汉人的仇恨。等到他们被汉化的差不多了,大概已经是数年或者十几年之后了,那个时候,相信汉人们对匈奴的仇恨已经淡漠了下来,再把这些匈奴人掺杂在乌桓人中,迁居到内地去,或者是让更多自愿到明州定居的汉人迁过来,进而完成民族的大融合。
当然,在这七万匈奴俘虏被送走之前,敖烈特意让诸葛亮给他们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了匈奴人南侵所造成的恶果,以及给汉人带来的巨大伤害,然后义正言辞的告诫他们,想要活命,必需服从汉人的领导,遵守汉人的律法,适应汉人的生活习惯。这些被敖烈部下的汉军,杀的胆寒的匈奴人,早已没有了反抗的心思,再加上呼厨泉临死前的劝告,他们也就心甘情愿的接受了诸葛亮的思想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出色的辩才,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自从和敖烈共同学习了鬼谷十三篇之后,诸葛亮的辩论之术,已经是无人能敌了,即使是敖烈也只能甘拜下风。
处理好了伤兵和俘虏的问题之后,敖烈的思绪又回到了接下来的战斗中。于夫罗和呼厨泉,只是匈奴各个部落中,最为强大的两个,匈奴还有大大小小数十个部落存在,其总兵力加起来也有十五六万之众,现在敖烈麾下的人马,只有六万多人,这场持续的战斗,敖烈决定依旧采用智取的策略,能不硬拼,就尽量避免硬拼。把有限的兵力保存下来,投入到最后的决战中去,敖烈很清楚,计谋只能获得一时的胜利,如果不来一场硬碰硬的对决,把匈奴人打服了、打怕了,他们迟早会出现反复,叛出大汉的统治的。只有像征服于夫罗和呼厨泉两部人马一样,让他们从内心中感到畏惧,他们才会乖乖的听话。
在一番讨论之后,诸葛亮和徐庶各自献出一条计策。诸葛亮主张据守狼居胥山,构筑坚固的防事,同时派兵奇袭于夫罗和呼厨泉的部落,掠夺那里的军备和物资,充实到汉军之中。诸葛亮的理由很简单,匈奴人依旧强大,汉军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先前在把俘虏的七万人送往明州的时候,军中超过三分之二的粮食都被太史慈带走了,现在军中的粮草已经岌岌可危,必须要进行以战养战式的补充,而失去了大量青壮年的于夫罗和呼厨泉两部,就是绝佳的掠夺对象。等到物资充实了,军中伤员的病情恢复了,在一点一点的对匈奴人进行消磨,铲除掉一些实力在中下游的部落,最后在和右贤王去卑等大部落作最后的决战。
而徐庶的意见则是采用流动作战方针,说白了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游走中,不停地消灭一些匈奴人的小部落,在消耗匈奴人总兵力的同时,避免和匈奴人提前发生决战,同时还能充实军备物资,同样达到以战养战的效果。
敖烈在经过反复思考之后,觉得诸葛亮和徐庶说的都有道理。其实敖烈对流动作战的方针并不陌生,在历史上,唐朝中期的黄巢就曾经率领一起起义军,在大唐的版图上采用过这样的作战方式。其积极的效果,和徐庶所说差不多,就是以小股兵力袭击敌人,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就像是滚雪球一样,在越滚越大的同时,还可以对敌人进行兵力上的消耗。但是这个方针也有一个最大局限性,就是没有稳固的阵地,一旦被敌人重兵包围,就会出现进退失据的困境。
所以,最后敖烈决定同时采纳两人的两种意见,在狼居胥山构筑防事的同时,派出吕布和赵云,分别率领部分龙骧军和血杀军的精锐,四下掠夺物资,第一个目标,就是于夫罗和呼厨泉的部落。同时,敖烈还让马超带领五千乌桓骑兵,昼伏夜出,探查附近各个部落的情况,锁定目标之后立刻回报敖烈,敖烈将亲自带领剩余的血杀军精锐和龙骧军精锐,与马超分为两翼,突袭那些人口在两万人以下的小部落。
因为于夫罗和呼厨泉全军覆没的消息还没有传出,所以汉军的行动,有着极强的隐蔽性。三天之后,吕布和赵云就载着大量的物资返回了狼居胥山,他们把两个部落的物资掠夺一空,足够敖烈大军一年的使用了。同时,敖烈和马超分进合击,三天内连续攻破了三个匈奴人的小部落,部落中的男女老幼全部赶尽杀绝,一个不留。这倒不是敖烈残忍,而是他不得不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暂时保证消息的机密性,尽可能的掩盖于夫罗和呼厨泉战败身亡的消息,为汉军多争取几天恢复的时间。
如果是以前,敖烈肯定不会这样做,他一直主张善待俘虏,但那只是相对汉人而言,或者是相对和汉人并没有太多仇恨的异族而言,显然,匈奴人并不在此列。尤其是在经历过这么多次的生生死死之后,敖烈已经变得更加杀伐果敢了,他明白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的道理,为了保证汉军不受损失,他也只能亲手送匈奴人去地狱了。而且这样的雷霆手段,在日后,也是对匈奴人的一种心理威胁,让他们知道顺者昌、逆者亡的道理,为日后的决战打下胜利的基础。
前一刻还纷乱无序的战场,在这一刻忽然变得安静了下来,两部十二万的匈奴人在丢掉五万条性命之后,终于作出了抉择,集体向汉军投降。
呼厨泉的声音再次响起:儿郎们,你们都是我们匈奴人最勇敢的战士,可是你们手中的马刀,却挥砍错了方向,我们得罪了最不应该得罪的汉人,今日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大汉,依旧像往日一样强盛,我们将会为我们过去近百年做出的错误决定,而付出巨大的代价。本王希望你们牢牢记住今天,永远不要和汉人为敌,汉人所能爆发出的能量,超乎任何人的想象。儿郎们,珍重!
最后一个字说完,呼厨泉忽然从马靴中抽出一柄匕首,然后狠狠地插进了自己的心脏中。一股鲜血,顺着匕首的切口,缓缓流淌了出来,低落到滚烫的黄沙上。在这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呼厨泉用这样一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大漠出生,死后,他把自己的血液,交还给了大漠。
三万多呼厨泉部下的匈奴人,纷纷哭泣了起来,就连四万多于夫罗的部下,也是沉默无语,满脸悲戚的神色。呼厨泉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这些人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他把自己临死前对生死的感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无声的传达给了在场的所有匈奴人。敖烈遵照匈奴人的习俗,在战场上为呼厨泉进行了火葬,虽然是敌人。但是可敬可佩的敌人,还是值得尊敬的。
随着匈奴单于于夫罗和左贤王呼厨泉的先后身死,这场激战,就此落下了帷幕。匈奴人战死的将士,高达五万之众,受伤者不计其数,七万人做了汉军的俘虏。而汉军方面,同样也出现了不小的战损,尽管汉军在诸葛亮的运筹之下,占尽了各种便宜。但是两军交战。死伤是绝对不可能避免的。
经过清点。最后战死的人数被统计了出来。三支精锐部队血杀军、龙骧军和虎贲军,每军的战损,基本都是在二百人上下,如果是普通的部队。出现这样的战损,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这三支精锐中的每一个战士,都是敖烈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钱财打造出来的百战精兵,六百人的伤亡,已经是敖烈所能承受的极限了。
相对于三支精锐,普通军士的伤亡要多了十几倍。在五万新军中,死于此役的战士,有近万人之多。伤残不能继续服役的,也有五千左右的人数,受轻伤者更是多如牛毛。这又是一个让敖烈感到沉痛的数据。敖烈在短暂的悲伤之后,很快从伤痛中挣脱了出来,作为统帅。敖烈心里很清楚,自己不能沉湎于过去的伤痛,而是要为活着的军士们着想,争取尽量减少他们的战损。
敖烈下令分出一万名伤情较轻的军士,让他们负责运送阵亡将士的名单,以及伤残的袍泽们返回明州,让田豫安排他们接下来的伤情处理和伤残军士的退伍手续,并责令太史慈临时出任这支军队的统帅,务必要把他们一个不落的带回明州。之后,太史慈的统帅职务自动解除,独自返回燕京,通知有关人员,妥善处理好阵亡将士的抚恤金问题,并把这些将士的名字,铭刻到忠烈碑上,以彰显他们的勇敢和忠诚。
同时,这支返回明州的队伍,还有着另一个重要的任务,他们将负责把七万匈奴俘虏押送回明州,教给田豫来处理。人口,始终是平定天下的重要因素,敖烈没理由把这七万匈奴人赶尽杀绝,把他们带回明州,和乌桓人杂居在一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乌桓人对匈奴人,没有汉人那样的仇视,但也绝对谈不上亲善,这些匈奴人被押送到明州之后,将会和乌桓人一起,逐步接受汉化,也算是融入汉族的一个跳板,避免了他们直接和汉人接触,进而激发起汉人的仇恨。等到他们被汉化的差不多了,大概已经是数年或者十几年之后了,那个时候,相信汉人们对匈奴的仇恨已经淡漠了下来,再把这些匈奴人掺杂在乌桓人中,迁居到内地去,或者是让更多自愿到明州定居的汉人迁过来,进而完成民族的大融合。
当然,在这七万匈奴俘虏被送走之前,敖烈特意让诸葛亮给他们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了匈奴人南侵所造成的恶果,以及给汉人带来的巨大伤害,然后义正言辞的告诫他们,想要活命,必需服从汉人的领导,遵守汉人的律法,适应汉人的生活习惯。这些被敖烈部下的汉军,杀的胆寒的匈奴人,早已没有了反抗的心思,再加上呼厨泉临死前的劝告,他们也就心甘情愿的接受了诸葛亮的思想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出色的辩才,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自从和敖烈共同学习了鬼谷十三篇之后,诸葛亮的辩论之术,已经是无人能敌了,即使是敖烈也只能甘拜下风。
处理好了伤兵和俘虏的问题之后,敖烈的思绪又回到了接下来的战斗中。于夫罗和呼厨泉,只是匈奴各个部落中,最为强大的两个,匈奴还有大大小小数十个部落存在,其总兵力加起来也有十五六万之众,现在敖烈麾下的人马,只有六万多人,这场持续的战斗,敖烈决定依旧采用智取的策略,能不硬拼,就尽量避免硬拼。把有限的兵力保存下来,投入到最后的决战中去,敖烈很清楚,计谋只能获得一时的胜利,如果不来一场硬碰硬的对决,把匈奴人打服了、打怕了,他们迟早会出现反复,叛出大汉的统治的。只有像征服于夫罗和呼厨泉两部人马一样,让他们从内心中感到畏惧,他们才会乖乖的听话。
在一番讨论之后,诸葛亮和徐庶各自献出一条计策。诸葛亮主张据守狼居胥山,构筑坚固的防事,同时派兵奇袭于夫罗和呼厨泉的部落,掠夺那里的军备和物资,充实到汉军之中。诸葛亮的理由很简单,匈奴人依旧强大,汉军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先前在把俘虏的七万人送往明州的时候,军中超过三分之二的粮食都被太史慈带走了,现在军中的粮草已经岌岌可危,必须要进行以战养战式的补充,而失去了大量青壮年的于夫罗和呼厨泉两部,就是绝佳的掠夺对象。等到物资充实了,军中伤员的病情恢复了,在一点一点的对匈奴人进行消磨,铲除掉一些实力在中下游的部落,最后在和右贤王去卑等大部落作最后的决战。
而徐庶的意见则是采用流动作战方针,说白了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游走中,不停地消灭一些匈奴人的小部落,在消耗匈奴人总兵力的同时,避免和匈奴人提前发生决战,同时还能充实军备物资,同样达到以战养战的效果。
敖烈在经过反复思考之后,觉得诸葛亮和徐庶说的都有道理。其实敖烈对流动作战的方针并不陌生,在历史上,唐朝中期的黄巢就曾经率领一起起义军,在大唐的版图上采用过这样的作战方式。其积极的效果,和徐庶所说差不多,就是以小股兵力袭击敌人,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就像是滚雪球一样,在越滚越大的同时,还可以对敌人进行兵力上的消耗。但是这个方针也有一个最大局限性,就是没有稳固的阵地,一旦被敌人重兵包围,就会出现进退失据的困境。
所以,最后敖烈决定同时采纳两人的两种意见,在狼居胥山构筑防事的同时,派出吕布和赵云,分别率领部分龙骧军和血杀军的精锐,四下掠夺物资,第一个目标,就是于夫罗和呼厨泉的部落。同时,敖烈还让马超带领五千乌桓骑兵,昼伏夜出,探查附近各个部落的情况,锁定目标之后立刻回报敖烈,敖烈将亲自带领剩余的血杀军精锐和龙骧军精锐,与马超分为两翼,突袭那些人口在两万人以下的小部落。
因为于夫罗和呼厨泉全军覆没的消息还没有传出,所以汉军的行动,有着极强的隐蔽性。三天之后,吕布和赵云就载着大量的物资返回了狼居胥山,他们把两个部落的物资掠夺一空,足够敖烈大军一年的使用了。同时,敖烈和马超分进合击,三天内连续攻破了三个匈奴人的小部落,部落中的男女老幼全部赶尽杀绝,一个不留。这倒不是敖烈残忍,而是他不得不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暂时保证消息的机密性,尽可能的掩盖于夫罗和呼厨泉战败身亡的消息,为汉军多争取几天恢复的时间。
如果是以前,敖烈肯定不会这样做,他一直主张善待俘虏,但那只是相对汉人而言,或者是相对和汉人并没有太多仇恨的异族而言,显然,匈奴人并不在此列。尤其是在经历过这么多次的生生死死之后,敖烈已经变得更加杀伐果敢了,他明白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的道理,为了保证汉军不受损失,他也只能亲手送匈奴人去地狱了。而且这样的雷霆手段,在日后,也是对匈奴人的一种心理威胁,让他们知道顺者昌、逆者亡的道理,为日后的决战打下胜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