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吴楚春秋

第九十五章 渔人退敌

    话说伍员率军把郑国国都新郑围得个水泄不通,欲要其不攻自破。双方一直僵持了两月有余,直到新郑城内粮草将尽,军民频频告急。眼见伍员困敌的策略即将凑效,新郑城内开始人心大乱。

    郑定公和守城大将丰偃见状,只好商定一策,在城中诏告悬赏:如能退敌者,定公将分国而治,以赏其功。

    悬赏之后第三日,殿外侍卫进来报告:“大王!今日城内有一人揭了赏令,此时正在殿外求见。”

    定公大喜,本来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此时竟然有人揭令,不由得有了一线生机:“快快召他进来,寡人有请!”

    半晌,护卫引入一人进殿。定公细细一瞧,见此人身着藏青短袄,脚踏草履,与寻常草民无异,正伏在地上叩头顿首。

    定公先是大喜,后见此人如此平庸,不由得大失所望:这一介草民岂有退敌之策?

    “先生既然敢揭寡人赏令,必有退敌之术乎?”

    那人见定公并没下喻让自己起身,只得伏地答道:“小民虽为一介草民,但大王可知,这吴军主帅可是楚国旧臣伍员?”

    定公便冷哼了一声:“这个谁人不知?!”

    那人道:“只要吴军统帅是伍员不差,小人自有办法退敌!”

    定公见此人如此掷地有声,似乎不像诳语之人,脸上便略略和气了一些:“先生何人?这吴军有三万之众,一路如秋风扫落叶:破郢都、逼随州,今日又围我新郑,其势正盛。敢问先生,你以何策退敌耶?”

    “小人一渔人而已,曾经也是楚人。后来为了避祸,隐居于新郑。小人今日退敌。自有良方。”

    “先生既然欲退吴兵,需车马、士卒几何?如需财物宝货,只要能让吴兵退军。寡人国之府库,尽先生所需。”

    “小人退敌。不用一寸之兵,一斗之粮。小人只需一只船桡而已。”

    定公一听,气得面色发青,看来这是一个疯子!定公刚刚泛起的一丝希望便被击得粉碎。

    他禁不住呵斥起手下的侍卫:“你们真是一群废物!此人胡言乱语,根本就是一个疯子,你们居然也敢带来面见寡人!”

    那些侍卫们见定公生怒,都吓得跪下请罪:“小人们见此人并无恶意。自称有退敌之策,便拉来觐见大王。我们确实不知此人疯癫之事,请大王明鉴!”

    定公压住了心头的怒火,想着如果杀了此人。于事无补不说,也会断了以后揭令者的觐见之路。于是定公向殿下众人挥了挥手,欲令侍卫把那渔人架出殿去。

    “打发他滚出去!”定公气咻咻地道。

    不料那渔人面无惧色,摔开侍卫,再次匍匐于地。大声道:“小人无罪!大王既然下了悬赏之令,不知今日为何却怪罪小人耶?”

    定公见此人不惧 ,便有些诧异,愠怒道:“寡人问你退敌之术,你竟然口出狂言。不需一兵一卒,自称只需一只船桡。寡人且问你:一只船桡可退敌乎?!”

    那渔人方才知道定公不信自己的退敌之术,于是便细细讲来:“先父在时,与吴将伍员有一面之缘,并且对伍员有恩。所以小人自去面见伍员,请他退兵。”

    定公听后,虽然将信将疑。但是郑国君臣上下现在是束手无策,定公便有心一试,就算‘死马当着活马医’罢了。

    于是定公召丰偃进殿,嘱以渔人退敌之事,让丰偃想法把渔人潜出城去。并令左右以一船桡授之,道:“如果先生果能退敌,寡人一定不吝上赏!”

    第二日一早,丰偃以一竹筐拴上粗绳,把渔人坠城而下。渔人左手执那船桡,右手举一方白布。那城外的吴军见一人从城墙之上降落下来,早就上来围住盘查。

    渔人从竹筐内出来,见过吴军步卒,拱手道:“我乃一渔人,今日出城,无他也,只想见一位老友而已。”

    “你老友何人?”

    “楚国子胥,今日吴将,佩七星龙渊者。”

    众军士无不哂笑:“我家主帅所佩正是七星龙渊,可是你老友乎?”

    那渔夫点点头。吴军士卒见此人十分可爱,看他并不像是奸猾之徒,便带着他来到中军大帐。

    众军将笑道:“此乃我军的中军大帐,是我家主帅的议事之所,你就自去见他罢了。”

    那渔夫弄清了伍员的中军所在,只见他不慌不忙,清了清喉咙,却开始在帐外踏着节拍,叩桡而歌:

    “芦中人!芦中人,腰间宝剑七星文;不记渡江时,麦饭饱鱼羹?”

    “芦中人!芦中人,今日诸侯显威名;可忆大江水,没我先人魂!”

    “芦中人!芦中人,恃强何须弄刀兵?千年有轮回,一笑可泯恩!”

    如此三阙,渔人在帐前再三反复,唱那‘芦中人’的谣儿,不久便惊动了帐内的侍卫。不一阵,那中军大帐内的侍卫便把这渔人押入帐内,报之伍员。

    渔人被押解到伍员面前,他毫无惧色,依然叩桡而歌:“芦中人!……”

    伍员先是感觉有些奇怪,但仔细一听,却大有深意。便起身惊问道:“足下何人,怎得此谣耶?”

    渔人举了举手中的船桡,答道:“我乃一渔夫,将军难道没有看见我手中所操的船桡么?‘渔丈人’将军可还识否?”

    “难道你是渔丈人之子?”

    渔人点了点头,叹道:“十余年矣!将军还记得家父,看来我今天算是不枉此行!”

    伍员恻然道:“你的父亲为我而死,我正想报以大恩,可是恨无其路。今天我们有幸相见,你执桡放歌来面见于我,其意甚深。不知足下意欲何为?如我伍员能够帮衬半分,你可明言相示。”

    “我别无所需,只是前些日子,将军率军围了新郑,郑国君臣惧将军兵威,无不惶悚不安。现在城内缺吃少穿,民心不安。定公只得悬赏国中:‘能有退吴军者,与之分国而治。’臣念家父与将军有一面之缘,今日我请将军能赦免郑国之罪也。”

    伍员望着渔人,半晌没答。

    渔人又道:“将军为昭王而来,但据我所知,楚王的确不在郑国,如将军不信,我可凭这颗项上人头向将军担保,如何?”

    伍员沉思良久,不由仰天长叹:“天意乎!我伍员能有今日,皆是渔丈人之赐!冥冥苍天在上,我伍员岂敢忘耶!”

    伍员见渔丈人之子前来为郑国告免,便应了渔人之请,答应后日退兵。伍员令军士送渔人入城,传令三军,整顿车马粮草,即日撤了新郑之围。

    专毅和越朋得到撤军的命令,无不诧异万分。二人相约面见伍员,求问撤兵之议:“我大军出随州、围新郑,马上将大功告成,不知将军为何要在此时撤兵呢?”

    伍员道:“我派出细作打探明白,昭王果然不在郑国。我灭郑就没有借口了,不如赦之。再说楚国未定,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你们觉得是楚国重要还是郑国更为重要呢?”

    二人方才解了心头之惑,遵伍员之命,即日安排大军撤往楚境方向。

    渔人入城,还报定公,奏明伍员答应退兵的消息。定公见吴军果然撤军,刚开始还有些不放心,一直派出哨马随时打探消息。后见吴军退出郑国之界,郑国君臣才舒了一口长气。

    郑定公见渔人解了新郑之危,便以百里之地封给渔人,从此以后,郑国人皆呼之为“渔大夫”,以记渔丈人父子对郑国之功。

    那伍员既然解了郑国之围,退军回到楚界,分兵把守各处重要边津关隘,驻大军于麋地。一边遣出使者,四处招降那些楚国的属国附庸,一边派出细作哨马,打探昭王落脚的的确切消息。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