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筹谋
姜政是礼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可是正三品的高官。(凤舞文学网 http://www.qiuwu.net)能混到正三品的,要不就是特别有本事,要不就是特别有能力,要不就是特别有后台,除非是政治立场上站错了队伍,一般朝廷是不会对这种官员开刀的。
叶邑辰道:正是如此!
二老爷就问:那皇上,对于此事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大家都在官场中摸爬滚打多年,都明白一个道理,案子的真相是什么有时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皇上的态度。皇上想要一个什么结果,下面这些做臣子的揣摩上意,自然就会按照皇上的心意审出那个结果出来。
至于当事人是不是冤枉的,对不起,那就没人管了。到时候大刑一用,还不是想要什么口供就有什么口供。
从古至今,这样指鹿为马的事情,单是载入史册的就不知凡几。
所以二老爷这句话问得可以说是十分有学问。
叶邑辰淡淡笑道:圣上的意套了几句,萧宗昌便开始鼓吹科考舞弊的严重危害和皇上对于此事的重视,他一句没提太子的事,魏忠却心知肚明这件事肯定和太子有瓜葛。他却并不点明。他这个铁杆的赵王党已经是在脑门上贴了标签的,现在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只能一条道跑到黑,一心一意为赵王办事了。
魏忠明白萧宗昌此次前来的目的,当即就表态:大人放心,本官一定体察圣心,将这案子严办到底。不论涉及到谁,不论多么大的后台,都会一查到底,对这些斯文败类绝不姑息轻纵,如此才能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萧宗昌见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心中十分满意,又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这才告辞离开。
魏忠叫人将案卷拿来细细研究,一边想着这个案子应该如何去审。
毓庆宫,太子的书房内。太子正在大发雷霆。他的脚下跪着一个身穿宝蓝色袍子的幕僚,太子狠狠将一个掐丝珐琅的茶盅从长长的书案后面掷了下来。茶水淋了那个幕僚一身,脸上、额头、眉毛、肩膀上都沾满了茶叶,那幕僚姓张,给太子出过不少馊主意,这时他低垂着眼睛,一动也不敢动。
太子怒道:孤当时是怎么跟你说的?此事事关重大,事关重大,叫你不要将考题外传,你却为了这几两银子,致孤于如此险地。现在事情闹到这般大,你来告诉孤,该如何收场?该如何处置你这胆大妄为的奴才?
太子气呼呼地坐在书案后头,犹自不解气,又将一叠卷宗扔了下来。这位张先生跪着嘴上不敢言语,心里却在暗暗吐槽:何孟春,徐原华这两人可是太子爷泄出去的题目,如今还不是东窗事发,要说责任,您是第一责任人,您怎么光质问我,不先问问您自己呢!
书房里还立着一位身穿石青色袍子的中年幕僚,此人姓赵,是太子的另一位心腹。此前张先生将考题泄露给另外起名考生,一共得到贿银五万六千两,赵先生不知怎么知道了,找到张先生,狠敲了他一笔,扬言若是张先生不肯将银子拿出来分他一部分,他就把这件事告到太子面前。
张先生迫于无奈,只好十分肉痛地分了他两万两。拿人钱财,与人消灾。银子不能白拿,赵先生此时只好硬着头皮出来给张先生打圆场。
他大着胆子说道:殿下!殿下且请暂熄雷霆之怒,现在不是生气或者追究责任的时候。如今很明显是有人故意把事情闹大,幕后之人用心险恶,是想把这把火烧到太子的身上啊。若是这件事败露了,不但皇上那头交不了差,士林之间恐怕也将满是您的骂名,到时候您如何御宇天下,登基为帝?
太子听得悚然动容。此前他只是害怕这事儿传到父皇的耳朵里,父皇万一再像上次那样,把他禁足在毓庆宫里,他可就要完蛋了。却没想到这件事一旦败露,他就将彻底地身败名裂。
一个名声都被搞臭了的人,如何做的了皇帝?
一定是叶敏瑜,一定是叶敏瑜这个卑鄙小人在背后推波助澜!他气得狠狠拍了拍桌子,旋即又恐慌起来,一到关键时刻,他就一点儿注意都没有了。这一点真是像极了正统皇帝,赵先生,依你之见,这件事应该如何处置才好?
赵先生道:殿下,在下一人智穷力蹙,张先生足智多谋,殿下还是要多多一众张先生才是,咱们有商有量,才好把这个难关给过了!
太子犹豫了一下,想到自己当前正是用人之际,只好道:张先生起来吧,先去叫人给你擦把脸,再换件衣裳,孤还要依仗两位的聪明才智,若能平安度过这道难关,从前的事……孤可以既往不咎!
张先生大喜过望:殿下仁慈,小人感激不尽,感激不尽!又十分感激地望了赵先生一眼,这才出了太子的书房,很快洗了把脸,换了一件衣裳回来。
三人重新分宾主落座,太子的目光变落在了张先生的脸上。张先生道:殿下,这件事小人昨天就想了一夜,如今何孟春,徐原华等人已经被押进了刑部大牢,万一他们熬不过,吐露点儿什么出来,那可就麻烦了。
太子忙问:那我们该怎么办?
张先生道:为今之计,唯有换主审官一条路可走。和叶邑辰的想法不谋而合。
赵先生也道:主审此案的刑部尚书魏忠乃是铁杆的赵王党,叫他来审,就是没有事儿也能审出有事儿来……何况本来就确有其事呢!
太子站起身来,在屋里踱来踱去,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可是这主审官乃是父皇钦定的,又岂是说换就能换的?
张先生早已想过了这个问题:咱们想办法尽量先拖着这个案子,派人去刑部大牢里给那几个举子递个消息进去,叫他们什么都不要讲。咱们就趁着这个机会找一找魏忠的把柄,找几个御史言官参他一本,到时候他自己就立不住,有何资格来审这样的大案,皇上自然也就会换人了!到时候咱们再想想办法,把主审换上自己的人,在考官中找几个替死鬼替咱们背黑锅,这件事也便能有惊无险地糊弄过去了。
太子听了连连点头:如此甚妙!就按你这个办法,赶快派人去办。
两位幕僚应声下去办事。
当天下午刑部尚书魏忠就递牌子进宫,请皇上面授机宜,这件案子该怎么审。当然这个说法只是一个套话,正统皇帝对司法系统这些事情,业务并不熟练,魏忠进宫就是和皇帝沟通一下:这个案子我打算怎么怎么审,您老看可行不可行。皇帝点头了,魏忠就按照这个路子来,以后就是出了大事,因为事先和皇帝沟通过了,他的责任也能小一些。免得理解错了圣意,反而把事情办砸了!
魏忠在文华殿和正统皇帝谈了大半个时辰,这才心满意足地返回刑部,就准备第二天就开始雷厉风行地审案子。
哪知道尚未等到第一次提审案犯,第二天的早朝上刑科给事中崔援忽然出班奏道:启禀皇上,科场舞弊案事关重大,臣以为,由刑部尚书魏大人主审此案并不妥当!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人物的结局,我也想问问大家,是不是真的那么想让男主当皇帝?
另外,谢谢亲们的地雷!
ziyouyuluomo扔了一颗地雷!
叶邑辰道:正是如此!
二老爷就问:那皇上,对于此事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大家都在官场中摸爬滚打多年,都明白一个道理,案子的真相是什么有时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皇上的态度。皇上想要一个什么结果,下面这些做臣子的揣摩上意,自然就会按照皇上的心意审出那个结果出来。
至于当事人是不是冤枉的,对不起,那就没人管了。到时候大刑一用,还不是想要什么口供就有什么口供。
从古至今,这样指鹿为马的事情,单是载入史册的就不知凡几。
所以二老爷这句话问得可以说是十分有学问。
叶邑辰淡淡笑道:圣上的意套了几句,萧宗昌便开始鼓吹科考舞弊的严重危害和皇上对于此事的重视,他一句没提太子的事,魏忠却心知肚明这件事肯定和太子有瓜葛。他却并不点明。他这个铁杆的赵王党已经是在脑门上贴了标签的,现在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只能一条道跑到黑,一心一意为赵王办事了。
魏忠明白萧宗昌此次前来的目的,当即就表态:大人放心,本官一定体察圣心,将这案子严办到底。不论涉及到谁,不论多么大的后台,都会一查到底,对这些斯文败类绝不姑息轻纵,如此才能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萧宗昌见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心中十分满意,又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这才告辞离开。
魏忠叫人将案卷拿来细细研究,一边想着这个案子应该如何去审。
毓庆宫,太子的书房内。太子正在大发雷霆。他的脚下跪着一个身穿宝蓝色袍子的幕僚,太子狠狠将一个掐丝珐琅的茶盅从长长的书案后面掷了下来。茶水淋了那个幕僚一身,脸上、额头、眉毛、肩膀上都沾满了茶叶,那幕僚姓张,给太子出过不少馊主意,这时他低垂着眼睛,一动也不敢动。
太子怒道:孤当时是怎么跟你说的?此事事关重大,事关重大,叫你不要将考题外传,你却为了这几两银子,致孤于如此险地。现在事情闹到这般大,你来告诉孤,该如何收场?该如何处置你这胆大妄为的奴才?
太子气呼呼地坐在书案后头,犹自不解气,又将一叠卷宗扔了下来。这位张先生跪着嘴上不敢言语,心里却在暗暗吐槽:何孟春,徐原华这两人可是太子爷泄出去的题目,如今还不是东窗事发,要说责任,您是第一责任人,您怎么光质问我,不先问问您自己呢!
书房里还立着一位身穿石青色袍子的中年幕僚,此人姓赵,是太子的另一位心腹。此前张先生将考题泄露给另外起名考生,一共得到贿银五万六千两,赵先生不知怎么知道了,找到张先生,狠敲了他一笔,扬言若是张先生不肯将银子拿出来分他一部分,他就把这件事告到太子面前。
张先生迫于无奈,只好十分肉痛地分了他两万两。拿人钱财,与人消灾。银子不能白拿,赵先生此时只好硬着头皮出来给张先生打圆场。
他大着胆子说道:殿下!殿下且请暂熄雷霆之怒,现在不是生气或者追究责任的时候。如今很明显是有人故意把事情闹大,幕后之人用心险恶,是想把这把火烧到太子的身上啊。若是这件事败露了,不但皇上那头交不了差,士林之间恐怕也将满是您的骂名,到时候您如何御宇天下,登基为帝?
太子听得悚然动容。此前他只是害怕这事儿传到父皇的耳朵里,父皇万一再像上次那样,把他禁足在毓庆宫里,他可就要完蛋了。却没想到这件事一旦败露,他就将彻底地身败名裂。
一个名声都被搞臭了的人,如何做的了皇帝?
一定是叶敏瑜,一定是叶敏瑜这个卑鄙小人在背后推波助澜!他气得狠狠拍了拍桌子,旋即又恐慌起来,一到关键时刻,他就一点儿注意都没有了。这一点真是像极了正统皇帝,赵先生,依你之见,这件事应该如何处置才好?
赵先生道:殿下,在下一人智穷力蹙,张先生足智多谋,殿下还是要多多一众张先生才是,咱们有商有量,才好把这个难关给过了!
太子犹豫了一下,想到自己当前正是用人之际,只好道:张先生起来吧,先去叫人给你擦把脸,再换件衣裳,孤还要依仗两位的聪明才智,若能平安度过这道难关,从前的事……孤可以既往不咎!
张先生大喜过望:殿下仁慈,小人感激不尽,感激不尽!又十分感激地望了赵先生一眼,这才出了太子的书房,很快洗了把脸,换了一件衣裳回来。
三人重新分宾主落座,太子的目光变落在了张先生的脸上。张先生道:殿下,这件事小人昨天就想了一夜,如今何孟春,徐原华等人已经被押进了刑部大牢,万一他们熬不过,吐露点儿什么出来,那可就麻烦了。
太子忙问:那我们该怎么办?
张先生道:为今之计,唯有换主审官一条路可走。和叶邑辰的想法不谋而合。
赵先生也道:主审此案的刑部尚书魏忠乃是铁杆的赵王党,叫他来审,就是没有事儿也能审出有事儿来……何况本来就确有其事呢!
太子站起身来,在屋里踱来踱去,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可是这主审官乃是父皇钦定的,又岂是说换就能换的?
张先生早已想过了这个问题:咱们想办法尽量先拖着这个案子,派人去刑部大牢里给那几个举子递个消息进去,叫他们什么都不要讲。咱们就趁着这个机会找一找魏忠的把柄,找几个御史言官参他一本,到时候他自己就立不住,有何资格来审这样的大案,皇上自然也就会换人了!到时候咱们再想想办法,把主审换上自己的人,在考官中找几个替死鬼替咱们背黑锅,这件事也便能有惊无险地糊弄过去了。
太子听了连连点头:如此甚妙!就按你这个办法,赶快派人去办。
两位幕僚应声下去办事。
当天下午刑部尚书魏忠就递牌子进宫,请皇上面授机宜,这件案子该怎么审。当然这个说法只是一个套话,正统皇帝对司法系统这些事情,业务并不熟练,魏忠进宫就是和皇帝沟通一下:这个案子我打算怎么怎么审,您老看可行不可行。皇帝点头了,魏忠就按照这个路子来,以后就是出了大事,因为事先和皇帝沟通过了,他的责任也能小一些。免得理解错了圣意,反而把事情办砸了!
魏忠在文华殿和正统皇帝谈了大半个时辰,这才心满意足地返回刑部,就准备第二天就开始雷厉风行地审案子。
哪知道尚未等到第一次提审案犯,第二天的早朝上刑科给事中崔援忽然出班奏道:启禀皇上,科场舞弊案事关重大,臣以为,由刑部尚书魏大人主审此案并不妥当!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人物的结局,我也想问问大家,是不是真的那么想让男主当皇帝?
另外,谢谢亲们的地雷!
ziyouyuluomo扔了一颗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