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不是这样
局势正在一步步的恶化,杨锐终究不是上帝,无法用上帝之手拨动历史走向。起初,他认为自己不光能控制东亚,对德国也能施加影响,却不想德国这边因为英国的刻意放纵也变得无能为力,这也许是中法走近的代价——上次法兰西银行故意整垮维也纳信贷银行,最终使英镑退出金本位一事,大概是被英国人视为中法之间的一次合作。
基于此,逐步给德国松绑就被提上日程,而一旦英德海军条约签订,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限武条款就形同虚设,唯有条约上德国失去的那些领土还未回来,可这仅仅是暂时。在复仇主义驱使下,夺回南面的洛林、阿尔萨斯,西面的西普鲁士、上西里西亚根本就是顺理成章,但南面涉及到法国、西面涉及到捷克和波兰,战争根本无法避免。
“父亲,丽姐姐来了。”顾维钧走后,杨锐在沉思,但半个小时后丽贝卡就来了。
“嗯。”杨锐挥手,他知道丽贝卡回来的,却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叔父,赫尔曼他……”甫一见面,丽贝卡就为自己的丈夫致歉,但这却不是杨锐想听的。
“他是德国总理,也是国社党领袖,自然要在公共场合如此表态。”杨锐毫不动气、神情和蔼,“孩子怎么样了?汉斯、鲁道夫,还有安佳……”杨锐念叨着三个孩子的名字,并拿出了三份备好的礼物。整个德国都在鼓励生育,身为总理的戈林生了三个,据说还要生第四个。“汉斯应该有十六岁了吧?他应该在方便的时候回一次中国,他是既定的爵位继承人,必须去一次礼部。”
“是,叔父。”感染于杨锐递交礼物时的和蔼,丽贝卡心中充满暖意。
“这是封地的情况简报还有收支情况。”杨锐再从杨无名那边拿出一本册子,“长春到延边再到朝鲜清津的铁路通了,这些年封地的收益都不错,你可要有不少了私房钱了。”
“是。叔父。”丽贝卡来是为了缓和紧张关系,另一个目的是想说服杨锐支持德国,并与法国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想一见面说的都是家事。她安静的听杨锐唠叨完。最后才到:“叔父,如果……如果欧洲真的发生战争,那么您还有中国……”
“欧洲必须保持和平。欧洲一乱、整个世界就乱了。”杨锐知道她来是说这个的,本不想答,但又不得不答。“中日都是凡尔赛合约的签字国。就像这一次出兵东非一样,中日必定会尽自己所能维护世界和平以及国际联盟的声誉,我们不能让人把国际联盟视为摆设。欣慰的是,并不只有我们抱有这样的想法,即使是苏俄,他们也派出了一个师前往东非。”
中日舰队在斯基马尤登陆后不久,国内的空军就从波斯的霍拉姆沙赫尔出发,由海路赶往东非,同时,听闻中日站住脚的其他国家便自备干粮蜂拥而至。其中实力最强的是苏联,最积极的是希腊,这些国家派出的总兵力超过四万人。
“可这并不能带来实质上的利益啊。”丽贝卡也知道出兵东非是中日的敲山震虎之举,能出兵东非那自然能出兵法国,因此,此举让国社党内部舆论纷纷,之前看到英法如此软弱,戈林已开始筹划进军莱茵非军事区了,但中日的高调作态让他暂时打消了这个想法
——因为缺少可靠的补给和增援,在意属索马里的意大利陆军根本无法抵御国际联盟军十万军队的进攻。他们此时已退入阿比西尼亚境内,准备横穿阿比西尼亚返回北部的意属厄立特里亚。战争打到这一步,即意味着意大利吞并阿比西尼亚的失败,如果此时德国违反凡尔赛条约进军莱茵非军事区。这十万国际联盟军说不定就会移师法国。
德国真的做好战争准备了吗?显然没有。一旦德军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失败,那国社党的处境就会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类似,不但面临倒台危机,还有人身安全危机。
“不管亚洲还是欧洲,都要和平,这不光是中日朝三国的希望。也是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希望。”杨锐道,“上一次凡尔赛和约中的那些陷阱注定会引爆战争,如果德国执意要不通过谈判拿回失去的东西,结果将是第二次毁灭。”
“叔父,到底是因为和平还是因为毁灭?”丽贝卡的问题只指杨锐话语的核心:到底是因为需要和平,所以德国不能强硬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是因为德国会再一次毁灭所以阻止战争。站在杨锐的角度,前者是利己,而后者则是利他。
“两者都是。”见丽贝卡把问题问到了底,杨锐也不再保留。他道,“经济危机最撑不下去、同时一旦开战就会引起世界战争的国家只有两个:一是德国、二是美国。至于苏俄,独特的政治体制让她极度善于忍耐,经济再糟糕,也无非是多饿死些乌克兰农民罢了,斯大林可不必顾虑民意,对他来说,那些都是小资产阶级份子,应除之而后快。
现在全世界就看你们和美国谁先发动战争了。如果是美国那还好,当然,遭殃的是中国和日本,毕竟对德国好的未必对我们也好;如果是德国,那可以肯定,即便我们不出兵欧洲,美**队也会像上一次战争那样横渡大洋、登陆英法。对此时仍处于大萧条中的美国而言,战争是最好的经济拉动剂,而战后的欧洲需要重建、民众需要商品,这足以让美国走出大萧条,繁荣几十年了。你们真的要以德意志自我毁灭为代价以无私的拯救美利坚?”
“不,赫尔曼他只是想重铸德意志的荣耀。”丽贝卡道,但神色却开始显得凝重。
“不管以什么理由,以当下的舆论和德国的情况,开战就是不义,不义就要征讨,征讨就会毁灭,而其他国家则能从这种征讨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好处,欧洲一片废墟对亚洲是好事、对美洲也是好事。你可以告诉赫尔曼还他那些同党,不信可以试试。”杨锐道。
谈话到此结束。回到家时丽贝卡却见戈林正在等着。他看见丽贝卡神色不予,当即问道:“亲爱的,他怎么说的?他否决了进攻俄国的计划吗?”
“没有说到这些。”丽贝卡推开他:“他说现在就看我们和美国谁先开战了,如果是我们。那不管是以什么理由,‘开战就是不义,不义就要征讨,征讨就是毁灭。’我不认为进攻俄国是一件好事,要进攻俄国。就要吞并波兰或者捷克,而按照条约,英法将会对我们宣战。为了免除后顾之忧、防止两线作战,我们又要先打败法国和英国,最少要把法国打败……”
“不,不,我们将联合波兰一起向俄国进攻。”戈林说道。
“真的吗?你确定?”丽贝卡看着自己的丈夫。
“这是其中一种可能,但那要在我们收复莱茵地区以后。”戈林道,他转而想起杨锐在墓地的讲演,以及之前去中国时他所表达的那些观点。心中越来越觉得他和波兰外长贝克上校一样都是冥顽不化的古董——后者表示不愿和德国签订**产主义协定,似乎这会使波兰成为德国的附庸,他还真以为波兰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赫尔曼……”戈林拧着眉毛时,丽贝卡靠向了他,“我觉得叔父说的未必没有道理。一旦欧洲发生战争,美国人就会跨洋而来,他们迫切需要一场战争来挽救国内经济。”
“可他们又能获得什么?”戈林知道美国的形式也不好,政府靠赤字财政养活了一大批人,但他难以相信美国人会在如此糟糕的形势下派兵前往欧洲。
“不,他们并不要获得什么。他们只要用轰炸机把整个欧洲毁灭。”丽贝卡说后又补充道,“这是无名的观点,他说这是叔父说的,经济利益比领土利益更重要。我想。也许我们应该再等一段时间,这并需要太久,只要中美之间开战就行。”
看了自己的妻子一眼,再想到伦敦海军谈判失败后国际局势的变动,戈林不相信的道:“他为什么宁愿与美国开战也不愿和我们一起进攻俄国,难道真的是为了德意志?”
“这点我找不到答案。”丽贝卡道。“但显然,如果我们挑起战争,结果将是所有国家像上次那样对我们宣战,包括美国在内。中国和日本肯定也会出兵,就像这次针对意大利一样。”
戈林本来还有些斗志,但一说到意大利,他目光里却全是无奈——就在刚刚,他收到了墨索里尼死亡的消息。墨索里尼是他还有国社党学习的榜样,虽然他骄傲得不屑与德国合作,但戈林还是希望他能看在清英法的真面目和意大利本身的虚弱后,最终与德国密切合作,可没想到这么一个‘革命导师’,就这么死了。
戈林收到墨索里尼死亡的消息,比他晚半天,从瑞士来的杨度也带来这个消息。
“真是自杀?”杨锐听完这个消息笑了笑,他很明白,墨索里尼是他和杨度弄死的。
“说是自杀,可谁知道呢?”杨度道,“现在意大利一片混乱,据说利比亚总督伊塔诺·巴尔博将接替他的位置。”
“这不可能!”杨锐把膝上的报纸扔到了一边,“他出事时巴尔博不在罗马,那就说明自杀的事情他不知道。既然不知道,那就不是他在操纵这次自杀,他回去就是死。”
“真的?”杨度问的有些狐疑,但又有些相信。杨锐对国际局势的判断,向来精准。
“如果是戈林自杀,我会相信那是真自杀,但意大利,我不相信。如果戈林自杀然后他的接班人前往柏林接任,我相信他会成为德国的下一个统治者,但意大利,我不相信。”杨锐道,他看着杨度不解的目光,再道:“意大利的政治环境比德国差的多,甚至连法国都不如。好了,不说意大利了,他注定要乱上一段时间,这就够了,还是说说别的吧。”
意大利只是插曲,虽然他本质上是欧洲爆发战争的导火索——英法的绥靖政策最开始的对象是意大利而不是德国,正是有意大利这个榜样在,希特勒才亦步亦趋的步墨索里尼的后尘。
“情况和我们之前推断的不一样。”杨度一开口就是坏消息。“意大利兵败东非最高兴的其实是法国,最担心的是英国。现在有消息说英国正和德国接触,两国很快会签订军事条约,这就等于是给德国解脱了凡尔赛施加的束缚。”
“有这个后果理所应当。”杨锐思考着,“但由英国出面解脱而不是德国自己解脱,这已经是一个好结果了。最怕的就是戈林对英法无所畏惧,任性妄为,那才是灾难。”
“另外英国正催促我们尽快退兵。”杨度再道。“他们断定受此打击,意大利很快就会从非洲在撤军,国际联盟十万部队聚集于东非已无必要。”
“他们这是害怕我们会常驻吧。”杨锐笑道。索马里虽然没有什么资源,可一旦中日获得那里,对英国来说,整个印度洋就变的很不安全,印度也存在失去的可能,难怪英国要着急。“那我们的条件他们答应吗?”
“基本上同意。只是美国人会信吗?他们对国联从一开始就是反对的。”杨度道。“上个月在伦敦,他们极力并谴责我们在纵容日本,并认定东亚将会是一个战争策略地。”
“他们信不信没关系,但旁观者如果相信,最少我们能在战时卖出不少债券。”杨锐道。进入地中海以后,他忽然觉得欧洲才是世界的中心。要想在太平洋战争中获胜,中国应该借用这里的资源,发售战争债券是其中之一。
“哎!就像墙忽然塌了一样,此时我才知道自己以前就住在悬崖边上。”杨度想着从伦敦谈判失败到现在的这段日子发生的事,由衷的感慨一句。他虽然有所准备,却没有想到战争离中国如此之近。“可叹国内诸公,还在浑浑噩噩、看不清国际大势啊。”
“国内……”被他一说,杨锐倒想起国内那些逗逼嘴炮党了。国民党极力吹鼓解散同盟、重新谈判;国家社会党则认为除了他们,谁也没办法在临近战争的关头扭转大势,而那些顶着复兴会帽子的士绅代表,左看不是,右看也不是,三天两头质询总理穆湘玥和外交尚书王正廷,几乎是惶惶不可终日。不过唯一的好处就是之前反对出兵东非的,现在全部表示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联盟每个成员国应尽的义务,杨皙子有治国大才云云……
与中国对比,日本政坛则平静多了,但东京却不出意料的爆发了大游行,游行之人全都身着和服,高喊着‘尊皇攘夷’。他们在日比谷公园焚烧西装,更拦下途经或沿途看见的美国造汽车,不但训斥车主为非国民,还施加殴打——某福特小货车司机田中建利被人用U型钢锁重击头部,致使颅骨被砸穿,当即倒地昏迷。
“皙子啊,也别太悲观,咱们应该对他们多些信心才是。”杨锐出言道:“毕竟是从满清过来的人,心里还记着庚子时洋枪洋炮的可怕,而美国又是诸强中最强大的一个,害怕也是正常的,待下一代、下下一代,他们正在从军的儿子、孙子当家做主时,就不是这样了。”
基于此,逐步给德国松绑就被提上日程,而一旦英德海军条约签订,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限武条款就形同虚设,唯有条约上德国失去的那些领土还未回来,可这仅仅是暂时。在复仇主义驱使下,夺回南面的洛林、阿尔萨斯,西面的西普鲁士、上西里西亚根本就是顺理成章,但南面涉及到法国、西面涉及到捷克和波兰,战争根本无法避免。
“父亲,丽姐姐来了。”顾维钧走后,杨锐在沉思,但半个小时后丽贝卡就来了。
“嗯。”杨锐挥手,他知道丽贝卡回来的,却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叔父,赫尔曼他……”甫一见面,丽贝卡就为自己的丈夫致歉,但这却不是杨锐想听的。
“他是德国总理,也是国社党领袖,自然要在公共场合如此表态。”杨锐毫不动气、神情和蔼,“孩子怎么样了?汉斯、鲁道夫,还有安佳……”杨锐念叨着三个孩子的名字,并拿出了三份备好的礼物。整个德国都在鼓励生育,身为总理的戈林生了三个,据说还要生第四个。“汉斯应该有十六岁了吧?他应该在方便的时候回一次中国,他是既定的爵位继承人,必须去一次礼部。”
“是,叔父。”感染于杨锐递交礼物时的和蔼,丽贝卡心中充满暖意。
“这是封地的情况简报还有收支情况。”杨锐再从杨无名那边拿出一本册子,“长春到延边再到朝鲜清津的铁路通了,这些年封地的收益都不错,你可要有不少了私房钱了。”
“是。叔父。”丽贝卡来是为了缓和紧张关系,另一个目的是想说服杨锐支持德国,并与法国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想一见面说的都是家事。她安静的听杨锐唠叨完。最后才到:“叔父,如果……如果欧洲真的发生战争,那么您还有中国……”
“欧洲必须保持和平。欧洲一乱、整个世界就乱了。”杨锐知道她来是说这个的,本不想答,但又不得不答。“中日都是凡尔赛合约的签字国。就像这一次出兵东非一样,中日必定会尽自己所能维护世界和平以及国际联盟的声誉,我们不能让人把国际联盟视为摆设。欣慰的是,并不只有我们抱有这样的想法,即使是苏俄,他们也派出了一个师前往东非。”
中日舰队在斯基马尤登陆后不久,国内的空军就从波斯的霍拉姆沙赫尔出发,由海路赶往东非,同时,听闻中日站住脚的其他国家便自备干粮蜂拥而至。其中实力最强的是苏联,最积极的是希腊,这些国家派出的总兵力超过四万人。
“可这并不能带来实质上的利益啊。”丽贝卡也知道出兵东非是中日的敲山震虎之举,能出兵东非那自然能出兵法国,因此,此举让国社党内部舆论纷纷,之前看到英法如此软弱,戈林已开始筹划进军莱茵非军事区了,但中日的高调作态让他暂时打消了这个想法
——因为缺少可靠的补给和增援,在意属索马里的意大利陆军根本无法抵御国际联盟军十万军队的进攻。他们此时已退入阿比西尼亚境内,准备横穿阿比西尼亚返回北部的意属厄立特里亚。战争打到这一步,即意味着意大利吞并阿比西尼亚的失败,如果此时德国违反凡尔赛条约进军莱茵非军事区。这十万国际联盟军说不定就会移师法国。
德国真的做好战争准备了吗?显然没有。一旦德军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失败,那国社党的处境就会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类似,不但面临倒台危机,还有人身安全危机。
“不管亚洲还是欧洲,都要和平,这不光是中日朝三国的希望。也是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希望。”杨锐道,“上一次凡尔赛和约中的那些陷阱注定会引爆战争,如果德国执意要不通过谈判拿回失去的东西,结果将是第二次毁灭。”
“叔父,到底是因为和平还是因为毁灭?”丽贝卡的问题只指杨锐话语的核心:到底是因为需要和平,所以德国不能强硬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是因为德国会再一次毁灭所以阻止战争。站在杨锐的角度,前者是利己,而后者则是利他。
“两者都是。”见丽贝卡把问题问到了底,杨锐也不再保留。他道,“经济危机最撑不下去、同时一旦开战就会引起世界战争的国家只有两个:一是德国、二是美国。至于苏俄,独特的政治体制让她极度善于忍耐,经济再糟糕,也无非是多饿死些乌克兰农民罢了,斯大林可不必顾虑民意,对他来说,那些都是小资产阶级份子,应除之而后快。
现在全世界就看你们和美国谁先发动战争了。如果是美国那还好,当然,遭殃的是中国和日本,毕竟对德国好的未必对我们也好;如果是德国,那可以肯定,即便我们不出兵欧洲,美**队也会像上一次战争那样横渡大洋、登陆英法。对此时仍处于大萧条中的美国而言,战争是最好的经济拉动剂,而战后的欧洲需要重建、民众需要商品,这足以让美国走出大萧条,繁荣几十年了。你们真的要以德意志自我毁灭为代价以无私的拯救美利坚?”
“不,赫尔曼他只是想重铸德意志的荣耀。”丽贝卡道,但神色却开始显得凝重。
“不管以什么理由,以当下的舆论和德国的情况,开战就是不义,不义就要征讨,征讨就会毁灭,而其他国家则能从这种征讨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好处,欧洲一片废墟对亚洲是好事、对美洲也是好事。你可以告诉赫尔曼还他那些同党,不信可以试试。”杨锐道。
谈话到此结束。回到家时丽贝卡却见戈林正在等着。他看见丽贝卡神色不予,当即问道:“亲爱的,他怎么说的?他否决了进攻俄国的计划吗?”
“没有说到这些。”丽贝卡推开他:“他说现在就看我们和美国谁先开战了,如果是我们。那不管是以什么理由,‘开战就是不义,不义就要征讨,征讨就是毁灭。’我不认为进攻俄国是一件好事,要进攻俄国。就要吞并波兰或者捷克,而按照条约,英法将会对我们宣战。为了免除后顾之忧、防止两线作战,我们又要先打败法国和英国,最少要把法国打败……”
“不,不,我们将联合波兰一起向俄国进攻。”戈林说道。
“真的吗?你确定?”丽贝卡看着自己的丈夫。
“这是其中一种可能,但那要在我们收复莱茵地区以后。”戈林道,他转而想起杨锐在墓地的讲演,以及之前去中国时他所表达的那些观点。心中越来越觉得他和波兰外长贝克上校一样都是冥顽不化的古董——后者表示不愿和德国签订**产主义协定,似乎这会使波兰成为德国的附庸,他还真以为波兰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赫尔曼……”戈林拧着眉毛时,丽贝卡靠向了他,“我觉得叔父说的未必没有道理。一旦欧洲发生战争,美国人就会跨洋而来,他们迫切需要一场战争来挽救国内经济。”
“可他们又能获得什么?”戈林知道美国的形式也不好,政府靠赤字财政养活了一大批人,但他难以相信美国人会在如此糟糕的形势下派兵前往欧洲。
“不,他们并不要获得什么。他们只要用轰炸机把整个欧洲毁灭。”丽贝卡说后又补充道,“这是无名的观点,他说这是叔父说的,经济利益比领土利益更重要。我想。也许我们应该再等一段时间,这并需要太久,只要中美之间开战就行。”
看了自己的妻子一眼,再想到伦敦海军谈判失败后国际局势的变动,戈林不相信的道:“他为什么宁愿与美国开战也不愿和我们一起进攻俄国,难道真的是为了德意志?”
“这点我找不到答案。”丽贝卡道。“但显然,如果我们挑起战争,结果将是所有国家像上次那样对我们宣战,包括美国在内。中国和日本肯定也会出兵,就像这次针对意大利一样。”
戈林本来还有些斗志,但一说到意大利,他目光里却全是无奈——就在刚刚,他收到了墨索里尼死亡的消息。墨索里尼是他还有国社党学习的榜样,虽然他骄傲得不屑与德国合作,但戈林还是希望他能看在清英法的真面目和意大利本身的虚弱后,最终与德国密切合作,可没想到这么一个‘革命导师’,就这么死了。
戈林收到墨索里尼死亡的消息,比他晚半天,从瑞士来的杨度也带来这个消息。
“真是自杀?”杨锐听完这个消息笑了笑,他很明白,墨索里尼是他和杨度弄死的。
“说是自杀,可谁知道呢?”杨度道,“现在意大利一片混乱,据说利比亚总督伊塔诺·巴尔博将接替他的位置。”
“这不可能!”杨锐把膝上的报纸扔到了一边,“他出事时巴尔博不在罗马,那就说明自杀的事情他不知道。既然不知道,那就不是他在操纵这次自杀,他回去就是死。”
“真的?”杨度问的有些狐疑,但又有些相信。杨锐对国际局势的判断,向来精准。
“如果是戈林自杀,我会相信那是真自杀,但意大利,我不相信。如果戈林自杀然后他的接班人前往柏林接任,我相信他会成为德国的下一个统治者,但意大利,我不相信。”杨锐道,他看着杨度不解的目光,再道:“意大利的政治环境比德国差的多,甚至连法国都不如。好了,不说意大利了,他注定要乱上一段时间,这就够了,还是说说别的吧。”
意大利只是插曲,虽然他本质上是欧洲爆发战争的导火索——英法的绥靖政策最开始的对象是意大利而不是德国,正是有意大利这个榜样在,希特勒才亦步亦趋的步墨索里尼的后尘。
“情况和我们之前推断的不一样。”杨度一开口就是坏消息。“意大利兵败东非最高兴的其实是法国,最担心的是英国。现在有消息说英国正和德国接触,两国很快会签订军事条约,这就等于是给德国解脱了凡尔赛施加的束缚。”
“有这个后果理所应当。”杨锐思考着,“但由英国出面解脱而不是德国自己解脱,这已经是一个好结果了。最怕的就是戈林对英法无所畏惧,任性妄为,那才是灾难。”
“另外英国正催促我们尽快退兵。”杨度再道。“他们断定受此打击,意大利很快就会从非洲在撤军,国际联盟十万部队聚集于东非已无必要。”
“他们这是害怕我们会常驻吧。”杨锐笑道。索马里虽然没有什么资源,可一旦中日获得那里,对英国来说,整个印度洋就变的很不安全,印度也存在失去的可能,难怪英国要着急。“那我们的条件他们答应吗?”
“基本上同意。只是美国人会信吗?他们对国联从一开始就是反对的。”杨度道。“上个月在伦敦,他们极力并谴责我们在纵容日本,并认定东亚将会是一个战争策略地。”
“他们信不信没关系,但旁观者如果相信,最少我们能在战时卖出不少债券。”杨锐道。进入地中海以后,他忽然觉得欧洲才是世界的中心。要想在太平洋战争中获胜,中国应该借用这里的资源,发售战争债券是其中之一。
“哎!就像墙忽然塌了一样,此时我才知道自己以前就住在悬崖边上。”杨度想着从伦敦谈判失败到现在的这段日子发生的事,由衷的感慨一句。他虽然有所准备,却没有想到战争离中国如此之近。“可叹国内诸公,还在浑浑噩噩、看不清国际大势啊。”
“国内……”被他一说,杨锐倒想起国内那些逗逼嘴炮党了。国民党极力吹鼓解散同盟、重新谈判;国家社会党则认为除了他们,谁也没办法在临近战争的关头扭转大势,而那些顶着复兴会帽子的士绅代表,左看不是,右看也不是,三天两头质询总理穆湘玥和外交尚书王正廷,几乎是惶惶不可终日。不过唯一的好处就是之前反对出兵东非的,现在全部表示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联盟每个成员国应尽的义务,杨皙子有治国大才云云……
与中国对比,日本政坛则平静多了,但东京却不出意料的爆发了大游行,游行之人全都身着和服,高喊着‘尊皇攘夷’。他们在日比谷公园焚烧西装,更拦下途经或沿途看见的美国造汽车,不但训斥车主为非国民,还施加殴打——某福特小货车司机田中建利被人用U型钢锁重击头部,致使颅骨被砸穿,当即倒地昏迷。
“皙子啊,也别太悲观,咱们应该对他们多些信心才是。”杨锐出言道:“毕竟是从满清过来的人,心里还记着庚子时洋枪洋炮的可怕,而美国又是诸强中最强大的一个,害怕也是正常的,待下一代、下下一代,他们正在从军的儿子、孙子当家做主时,就不是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