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大辩论六
“向洋人借债?”养心殿正殿上,李鸿章斜起眼睛望着左宗棠目含不屑地道:“左大人可知,向洋人借债?是要付息的!再者向洋人借债,又岂是易于之事?!况西疆战事,关乎俄英利益,西洋列强,又历来沆瀣一气!左大人,千万银饷,绝非易数,不知左大人所遣之人能完成此任乎?”
说到这,李鸿章又蓦地面色一正转向刘清这面道:“皇上!太后!军国大事,绝非儿戏,一旦大军西征,而银饷不济?届时再想弥缝,则大事去矣!请皇上太后明鉴!”
李鸿章这番质问,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这时候大清很多地方上官员在要办某事时,一开始的确总是喜欢说自己有这办法那办法筹措到办事经费,但是一旦朝廷答应下来让他们正式开办而等这事情也办到了那什么节骨眼上时,这些地方上官员们却又往往把两手一摊,啥办法都没有了。非得等米下锅等朝廷把办事经费如数拨付下来了,才能接着继续往下办。等于是做了个笼子让朝廷往里面钻。
不过正如李鸿章所言,军国大事,绝非儿戏!左宗棠戎马一生,一代名将,又岂会在这种军国大事上儿戏?
“皇上!太后!”李鸿章话音一落,左宗棠就抢着发言道:“军国大事,绝非儿戏,老臣焉能不知此理?故老臣所遣与洋人协商借外债之人,老臣此番进京,也已将此人带至京师,现正在午门外等候,此人愿以全副身家担保一定能为老臣办妥此事。皇上太后若有疑问?何不召此人上殿问话,一问便知虚实。”
左宗棠这番话,可以说是又在殿内扔了颗不大不小的炸弹,炸得殿内群臣顿时全都有点集体失色。但却不是因为震惊意外,而是有着更多的怀疑与嘲笑。
就连刘清这位一心向着左宗棠的光绪帝,此时也禁不住在心里暗中腹诽起这位老将军来。
心说老左呀老左!咱的偶像!您老怎么前面都讲得好好的!临到这时候却冷不丁从嘴里冒出这么句荒唐之语来了呢?这可是一千万银子!咱大清!恐怕都一时半会凑不出来?你一个小小的手下办事员?他凭啥担保就一定能向洋人借到这大笔钱呢?他这担保?管用吗?!亏您老也能说得出口!还要让人家上殿面君?咱这大清的殿,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上的吗?咱这大清的君,又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见得着的吗?老左呀老左!您老这会是不是脑子有点那个啥进水了呀?!
随着当上大清皇上日子越来越久尤其是举行完登基大典以后,刘清这位光绪帝现在对清政府相关规定以及不成文惯例礼制,当然也越了解越多。所以他这时候已然知道起码得有四品以上官衔在身的官员,才有那什么进宫面君的资格。
但就在殿内群臣对左宗棠之言感到不信与嘲笑的时候,慈禧发话了。
“左宗棠,”慈禧的声音,很中正!虽不失好奇不信,但却绝没有那什么嘲讽:“你说的此人,是谁?现任我大清何职?”
慈禧这话问得还是比较客气滴。她知道左宗棠既然这么说,就说明左宗棠所遣的这位与洋人协商借洋债属下,应该还是有上殿面君资格滴,也就是大清的官。不过她对这位官员的经济担保能力?心里当然还是不大信。
左宗棠依旧面色淡定自若回答道:“回圣母皇太后,此人姓胡名光墉,字雪岩,现任江西候补道。”
江西候补道,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高官,正四品,的确是有进宫面君的资格。不过这候补候补,意思就是说这官需要等候补位,是虚职而非实缺,只是有当副省级干部的资格而已,并非那什么江西省的现任副省长。否则就要改称为江西道了。
但现在这官职显然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位候补道的名字,叫做胡雪岩。
胡雪岩?!啊哈!居然是胡雪岩!怪不得咱这位五虎上将之首一直都表现得很淡定很淡定!原来为他担保借外债的是这位很有钱很有钱的咱大清第一首富胡雪岩胡大老板!
刘清听到胡雪岩这名字,心里顿时就又有点那什么小小地兴奋起来,同时他心中先前的那些对左宗棠的不满怨言,也很快一扫而空。
心说这一千万两银饷虽多,但是对咱这又一位”熟人”红顶商人胡雪岩大老板来说?嗯哼,应该还是可以担保得起滴!
“胡光墉?”垂帘后慈禧发出一声明显带有回忆之音的声音,而后马上就继续发言道:“江浙巨贾胡光墉,嗯,此人本宫知道,他那黄马褂还是本宫赏赐给他的,左宗棠,他现就在午门外候旨吗?”
慈禧记性很好,稍一回忆就把胡雪岩给记了起来。毕竟这位红顶商人的顶戴黄马褂,全都是慈禧当年亲自赏赐给人家滴。
胡雪岩这位大佬,就不在这里啰嗦介绍了,否则有凑字之嫌。因为想来大家都很清楚这位大佬的身份事迹。而咱想这位红顶商人应该也是现代绝大多数人心中的偶像,对吧?
“回圣母皇太后,”左宗棠恭敬回答道:“胡光墉此时正在午门外候旨。”
慈禧不再矫情,当廷发话道:“传旨,宣胡光墉觐见!”
胡雪岩究竟有多大身家?慈禧心里虽然不大清楚。但是这位商界大佬坐拥亿万资产富可敌国的传闻,慈禧当然早有耳闻,也大体相信这位红顶商人江浙首富应该可以担得起这个保。但她当然还是要当面问对一下,才能放心,也才能对朝中重臣有所交待。
毕竟西征乃军国大事,绝非儿戏,一点都马虎不得。
居然又要见到一位“熟人”!
慈禧这声传见胡雪岩,当即就让刘清心里的兴奋劲,又上升了不老少。但更让他感到振奋的是,西征之事能被朝廷通过,应该已经问题不大?
是呀!现在新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已经很清楚了!军饷问题又已经有了保障不再成其为什么大问题,这卖国贼李鸿章现在还有何词以辩呢?
然而李鸿章现在还是有话说。
“启禀皇上皇太后,”李鸿章见筹措巨资恐怕也无法难倒朝廷,终于抛出他手中最后的杀手锏:“即便可举外债筹措到千万巨饷,然两国交兵,胜负难料,一旦战事不利?旷日持久?于我大清实乃大不利也!皇上,太后,现有英国公使威妥玛居中调停,言西疆愿为我藩属,我大清只需应承之,即可熄刀兵,免战火,则俄人之患可转,西北之危可免,且我大清又不失藩属之邦,尽可全力经营海防,如此南北皆无可虑也!何乐而不为?请皇上太后明鉴!”
李鸿章这番话,卖国嘴脸就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或者说他这位国之重臣对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之大义的认识,脑子里完全是模糊的。或者说这位久经沙场的淮军统帅,怯外,欺软怕硬,只是对内镇压国内那些实力相对弱小武装程度尚处于那什么以冷兵器为主的武装暴动份子,敢打!也能战而胜之!但是对实力相对强大的国外军事力量,却绝不敢轻易言战!就算人家已经打进家门了?但是如果他这个家,有三间房,他就会为避战而宁愿舍弃一间房给人家以求和。
当然,更主要原因是李鸿章这个人,私心太重!因为淮军现在最主要利益全都押注在海防建设上,所以他现在当然要全力倡导清政府投重资于海防,以进一步增强巩固他在朝中的份量与地位。
不过他刚才所奏的这番话,还真是很有点打动人!
意思是只要承认西疆分裂出去,自立为国,则人家不仅愿意认大清为宗主国,而且那什么与俄国间的战火,就可以转嫁给这个新成立之藩属国了,这样一来西北这边就没有什么直接与大清领土接壤的国家,只有一个小小的藩属国,而已。而且这还是英国人出面调停作保,这样一来大清以后就可以那什么安心经营海防把西北边疆问题统统扔给这个新藩属国去直接面对。
所以李鸿章现在所抛出的这番言论,某种角度说实际上就是在考验大清执政阶层尤其是慈禧这位国家最高决策人的国家民族感以及国家责任心,是不是那什么很强烈坚定了?
要知道家有钱财万贯,良田千顷,房舍万间,但是主人生前所能真正享受到的东西,却很有限。
所以尽管大清现在已经百孔千疮,积弱积贫,但是对大清这些最顶层的执政阶层人来说,这大清的江山,当然还是够他们享用了。当然还是那什么国家的安定和平,才是这些人心中的首选目标。
至于被别人侵占点领土?国家强盛时当然不能答应!要打!狠狠地打!但是在国家积贫积弱时就可以那什么迫于无奈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只要这点地,能换来和平免除战争危险,又没触及到李鸿章奏言中所说的国家根本利益之所在,就行。
一边是出兵西疆,很可能会招致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胜负难料。而且还有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参合其中。
一边是如果准许西北那块地自立为藩属国,则至少理论上可以万事大吉,殿内这些大清执政阶层们就又可以歌舞升平享受美好的和平时光了。
何去何从?这当然就很有点考验那什么人的国之公心,与保有个人权贵之私心,究竟孰重孰轻了?
说到这,李鸿章又蓦地面色一正转向刘清这面道:“皇上!太后!军国大事,绝非儿戏,一旦大军西征,而银饷不济?届时再想弥缝,则大事去矣!请皇上太后明鉴!”
李鸿章这番质问,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这时候大清很多地方上官员在要办某事时,一开始的确总是喜欢说自己有这办法那办法筹措到办事经费,但是一旦朝廷答应下来让他们正式开办而等这事情也办到了那什么节骨眼上时,这些地方上官员们却又往往把两手一摊,啥办法都没有了。非得等米下锅等朝廷把办事经费如数拨付下来了,才能接着继续往下办。等于是做了个笼子让朝廷往里面钻。
不过正如李鸿章所言,军国大事,绝非儿戏!左宗棠戎马一生,一代名将,又岂会在这种军国大事上儿戏?
“皇上!太后!”李鸿章话音一落,左宗棠就抢着发言道:“军国大事,绝非儿戏,老臣焉能不知此理?故老臣所遣与洋人协商借外债之人,老臣此番进京,也已将此人带至京师,现正在午门外等候,此人愿以全副身家担保一定能为老臣办妥此事。皇上太后若有疑问?何不召此人上殿问话,一问便知虚实。”
左宗棠这番话,可以说是又在殿内扔了颗不大不小的炸弹,炸得殿内群臣顿时全都有点集体失色。但却不是因为震惊意外,而是有着更多的怀疑与嘲笑。
就连刘清这位一心向着左宗棠的光绪帝,此时也禁不住在心里暗中腹诽起这位老将军来。
心说老左呀老左!咱的偶像!您老怎么前面都讲得好好的!临到这时候却冷不丁从嘴里冒出这么句荒唐之语来了呢?这可是一千万银子!咱大清!恐怕都一时半会凑不出来?你一个小小的手下办事员?他凭啥担保就一定能向洋人借到这大笔钱呢?他这担保?管用吗?!亏您老也能说得出口!还要让人家上殿面君?咱这大清的殿,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上的吗?咱这大清的君,又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见得着的吗?老左呀老左!您老这会是不是脑子有点那个啥进水了呀?!
随着当上大清皇上日子越来越久尤其是举行完登基大典以后,刘清这位光绪帝现在对清政府相关规定以及不成文惯例礼制,当然也越了解越多。所以他这时候已然知道起码得有四品以上官衔在身的官员,才有那什么进宫面君的资格。
但就在殿内群臣对左宗棠之言感到不信与嘲笑的时候,慈禧发话了。
“左宗棠,”慈禧的声音,很中正!虽不失好奇不信,但却绝没有那什么嘲讽:“你说的此人,是谁?现任我大清何职?”
慈禧这话问得还是比较客气滴。她知道左宗棠既然这么说,就说明左宗棠所遣的这位与洋人协商借洋债属下,应该还是有上殿面君资格滴,也就是大清的官。不过她对这位官员的经济担保能力?心里当然还是不大信。
左宗棠依旧面色淡定自若回答道:“回圣母皇太后,此人姓胡名光墉,字雪岩,现任江西候补道。”
江西候补道,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高官,正四品,的确是有进宫面君的资格。不过这候补候补,意思就是说这官需要等候补位,是虚职而非实缺,只是有当副省级干部的资格而已,并非那什么江西省的现任副省长。否则就要改称为江西道了。
但现在这官职显然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位候补道的名字,叫做胡雪岩。
胡雪岩?!啊哈!居然是胡雪岩!怪不得咱这位五虎上将之首一直都表现得很淡定很淡定!原来为他担保借外债的是这位很有钱很有钱的咱大清第一首富胡雪岩胡大老板!
刘清听到胡雪岩这名字,心里顿时就又有点那什么小小地兴奋起来,同时他心中先前的那些对左宗棠的不满怨言,也很快一扫而空。
心说这一千万两银饷虽多,但是对咱这又一位”熟人”红顶商人胡雪岩大老板来说?嗯哼,应该还是可以担保得起滴!
“胡光墉?”垂帘后慈禧发出一声明显带有回忆之音的声音,而后马上就继续发言道:“江浙巨贾胡光墉,嗯,此人本宫知道,他那黄马褂还是本宫赏赐给他的,左宗棠,他现就在午门外候旨吗?”
慈禧记性很好,稍一回忆就把胡雪岩给记了起来。毕竟这位红顶商人的顶戴黄马褂,全都是慈禧当年亲自赏赐给人家滴。
胡雪岩这位大佬,就不在这里啰嗦介绍了,否则有凑字之嫌。因为想来大家都很清楚这位大佬的身份事迹。而咱想这位红顶商人应该也是现代绝大多数人心中的偶像,对吧?
“回圣母皇太后,”左宗棠恭敬回答道:“胡光墉此时正在午门外候旨。”
慈禧不再矫情,当廷发话道:“传旨,宣胡光墉觐见!”
胡雪岩究竟有多大身家?慈禧心里虽然不大清楚。但是这位商界大佬坐拥亿万资产富可敌国的传闻,慈禧当然早有耳闻,也大体相信这位红顶商人江浙首富应该可以担得起这个保。但她当然还是要当面问对一下,才能放心,也才能对朝中重臣有所交待。
毕竟西征乃军国大事,绝非儿戏,一点都马虎不得。
居然又要见到一位“熟人”!
慈禧这声传见胡雪岩,当即就让刘清心里的兴奋劲,又上升了不老少。但更让他感到振奋的是,西征之事能被朝廷通过,应该已经问题不大?
是呀!现在新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已经很清楚了!军饷问题又已经有了保障不再成其为什么大问题,这卖国贼李鸿章现在还有何词以辩呢?
然而李鸿章现在还是有话说。
“启禀皇上皇太后,”李鸿章见筹措巨资恐怕也无法难倒朝廷,终于抛出他手中最后的杀手锏:“即便可举外债筹措到千万巨饷,然两国交兵,胜负难料,一旦战事不利?旷日持久?于我大清实乃大不利也!皇上,太后,现有英国公使威妥玛居中调停,言西疆愿为我藩属,我大清只需应承之,即可熄刀兵,免战火,则俄人之患可转,西北之危可免,且我大清又不失藩属之邦,尽可全力经营海防,如此南北皆无可虑也!何乐而不为?请皇上太后明鉴!”
李鸿章这番话,卖国嘴脸就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或者说他这位国之重臣对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之大义的认识,脑子里完全是模糊的。或者说这位久经沙场的淮军统帅,怯外,欺软怕硬,只是对内镇压国内那些实力相对弱小武装程度尚处于那什么以冷兵器为主的武装暴动份子,敢打!也能战而胜之!但是对实力相对强大的国外军事力量,却绝不敢轻易言战!就算人家已经打进家门了?但是如果他这个家,有三间房,他就会为避战而宁愿舍弃一间房给人家以求和。
当然,更主要原因是李鸿章这个人,私心太重!因为淮军现在最主要利益全都押注在海防建设上,所以他现在当然要全力倡导清政府投重资于海防,以进一步增强巩固他在朝中的份量与地位。
不过他刚才所奏的这番话,还真是很有点打动人!
意思是只要承认西疆分裂出去,自立为国,则人家不仅愿意认大清为宗主国,而且那什么与俄国间的战火,就可以转嫁给这个新成立之藩属国了,这样一来西北这边就没有什么直接与大清领土接壤的国家,只有一个小小的藩属国,而已。而且这还是英国人出面调停作保,这样一来大清以后就可以那什么安心经营海防把西北边疆问题统统扔给这个新藩属国去直接面对。
所以李鸿章现在所抛出的这番言论,某种角度说实际上就是在考验大清执政阶层尤其是慈禧这位国家最高决策人的国家民族感以及国家责任心,是不是那什么很强烈坚定了?
要知道家有钱财万贯,良田千顷,房舍万间,但是主人生前所能真正享受到的东西,却很有限。
所以尽管大清现在已经百孔千疮,积弱积贫,但是对大清这些最顶层的执政阶层人来说,这大清的江山,当然还是够他们享用了。当然还是那什么国家的安定和平,才是这些人心中的首选目标。
至于被别人侵占点领土?国家强盛时当然不能答应!要打!狠狠地打!但是在国家积贫积弱时就可以那什么迫于无奈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只要这点地,能换来和平免除战争危险,又没触及到李鸿章奏言中所说的国家根本利益之所在,就行。
一边是出兵西疆,很可能会招致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胜负难料。而且还有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参合其中。
一边是如果准许西北那块地自立为藩属国,则至少理论上可以万事大吉,殿内这些大清执政阶层们就又可以歌舞升平享受美好的和平时光了。
何去何从?这当然就很有点考验那什么人的国之公心,与保有个人权贵之私心,究竟孰重孰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