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筹划
第五十五章 筹划
这本随记很凌乱,都是些日常生活或者随想或者听闻,有的洋洋洒洒上千字,有的却只有一句话。比如:吾今日得一唐本甚是欢喜!又比如:刘又卿的梨花白不错!初读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渐渐地就似乎感受到了笔者的经历、心情,也就读出了些趣味来。
渐渐地,邱晨还真弄明白了一些事,比如,如今的大明是宋后而建,也就是说,成吉思汗煌煌的大元帝国被删没了。草原各部就如明朝一样,每年都会侵扰边境,打打停停至今已有百多年。
还有,笔者的身份邱晨也猜测是身居高位之人,很有可能位极人臣,因为随笔中关于朝堂政事的记录并不多,却在寥寥的几笔中,显示出了笔者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超然,嗯,用现代一句流行词来说,就是‘上帝视角’!
比如,说某人在朝堂上蠢笨如猪。再比如说某人鬼蜮伎俩,雕虫小技;还说某位翰林院大学士老古板儿,该回家哄孙子……
一天下来,又是忙乎活计,又经历了二魁一家子的事情,海棠没看多少,就抵御不了周公的呼唤,撂了册子,吹熄灯睡了。
一夜好眠,连个梦都没做。
第二日一大早,邱晨神清气爽地起床,走出屋门先做几个深呼吸,然后舒展一下腰肢和胳膊腿儿,看着初露晨曦的东方,禁不住绽开一个微笑来。
这么清新的空气,如此安宁的村庄生活,若是搁在现在,恐怕要去远离都市喧嚣的深山中才能找得到吧!而她现在每时每刻都在享受,也算是重活一次上天给她的为数不多的福利之一吧。
去后院把鸡从鸡窝里放出来,咯咯咯地叫着,撒了一把带壳的高粱下去,五只花母鸡就你争我抢地吃了起来。
栗红马儿留在了回春堂,今日不用照管,她只拿了一掐半干的青草喂给香獐子一家。然后拍拍手,回前院梳洗,开始做早饭。
林旭也已经早起,穿了旧衣提着水桶去坡下的河里挑水,回来浇园子。
前几天,种下的菠菜、韭菜等已经发了芽,邱晨害怕夜里有霜冻,在园子里撒了一层麦穰保暖。那些调皮的嫩芽儿,有些就从麦穰的缝隙里探出头来,似乎一群调皮而天真的孩子,偷偷地打量着这个大好的世界。
四个孩子,蒸了一小盆蛋羹,又做了几张葱油饼,做了一锅萝卜丝虾皮汤,饭菜的香味儿弥散到屋内屋外的时候,里屋炕上的几个孩子也醒了。
邱晨招呼着四个孩子穿衣起床,赶小羊一样赶着去洗了手脸,给阿满梳了小角角,一家人团团坐下吃饭。
这时,刘三河挑着水进了门,邱晨招呼他坐下吃饭,不管怎样,赶上饭点儿进门,让一下是最起码的礼仪。既然刘三河如今做的有模有样,邱晨也不吝啬这么一点点最起码的尊重。
“嘿嘿,谢谢林家娘子,我就不吃了……我吃过了!”刘三河笑嘻嘻说着,似乎怕邱晨不相信,还拍了拍肚子。只不过,他自己都管不住的眼睛却直往桌子上溜,漏了底儿。
邱晨使了个眼色,林旭就卷了一张饼塞进刘三河的手里,刘三河嘿嘿地笑着接了,道声谢就站着吃起来,一张饼三两口地就吞了下去。
搁下碗,邱晨起身喊上刘三河,指了指水缸旁边的一袋面粉让他扛了,她则抱了一沓毛边纸,带着四个小萝卜头儿一起出了门。昨晚忙乎的没能去三奶奶家送粮食,今儿看到刘三河了,她也就顺个便儿。
到了三奶奶家,将毛边纸交给三奶奶,又把粮食的事儿说明了一番,三奶奶也是明白人,知道这是正理,也就不无谓地推辞,笑呵呵地接了,只转头叮嘱刘三河,以后好好干。虽然林家没给工钱,但每个月一百斤白面,也相当七八百文了,一般人家可给不了这么高的月钱。
把这事儿交待了,邱晨又询问刘三河,自家另外一亩半夏田的耕作。据她所知,这个世界的种植物种和历史上的明朝差不多,夏粮就是小麦,秋粮则是以高粱、谷子为主,也有人种植大豆、绿豆等物,却没有大面积种植的。至于棉花因为品种未曾改良,产量小种植面积也小,从而导致棉布、棉纱价格高昂,精制的棉布丝甚至比丝绸的价格还高。
刘三河看样子是考虑过这件事,邱晨一问,虽然仍旧嬉皮笑脸的,但回答却流利的很:“林家那块田,地面平整,不沙不黏,就是前两年粪肥用的少,肥力差了点儿,使足了肥,就是上等肥田。这样的肥田种什么都可以。嗯……我寻摸着,与其种高粱谷子之类的粗粮,不如种些芝麻。虽说那个产量低,但价格高,收益反而比种粮食更划算。”
邱晨对这些事实在不懂,倒是三奶奶在旁边笑道:“三河这个想法不错,你们家现在有了那个炒药铺子,也不缺那点儿粮食吃,种些芝麻绿豆的,不但收益高,还能留些自己吃。这些庄稼收的还早,收了后还能再种一季秋菜,连白菜萝卜都有了。嗯,划算,确实划算。”
听三奶奶这么说,邱晨也没什么意见,笑着点头:“行,就这么着。”又转头对刘三河道,“你算算需要多少种子,还有肥料什么的,去和我说一声就成。”
边往家走,邱晨一边合计。
栗红马儿买回来两天了,还没有建马棚。也幸好两天里没下雨,可接下来天气回暖,雨水也会勤快起来,万一淋了雨,让那么好的一匹马生了病,那就真是糟蹋了。于是,建个马棚就成了林家眼下刻不容缓的事儿。等马棚建完,还要在院子前挖池塘养藕,也是个不大不小的活计。
这两个活计两个人就够了,邱晨盘算着,就交给满囤和二魁干。有了这两个活计,再有二魁媳妇做针线的收入,二魁家最初的困境也就能缓解了。至少能够买些米粮度日。至于房子,相信很快就买块地皮能盖起来了。好的不敢说,据邱晨这些日子来对物价的了解,盖两间茅屋基本花不了多少钱,最大的花钱处就是购宅基地,而只要不占用耕地,宅基地的价格很便宜,其他的土坯可以自己拓,檩子可以自己上山砍,茅草也可以上山割,还有的就是盖房管饭,不过村里人要求不高,蒸几锅馒头,割上几斤肉,每顿来个见肉的炖菜也就行了。统算下来,两间茅屋最多三两银子就够了,邱晨再找几个活计让他们夫妇做,相信很快就能攒够了。
到了家,兰英已经过来了,正在收拾炒药棚子,准备晾晒分装。邱晨先和林旭打了招呼,让他去上学,然后把建马棚的事儿和兰英说了。这个季节地里的农活不忙,让满囤过来帮几天忙也没问题,就是这些事儿兰英知道的有限,索性就跑回家喊了满囤过来,让他和邱晨商议一下备料什么的。
满囤虽不如满仓那样灵巧,但对木工活、泥水活都懂一些,加上他也是个热心的,村里谁家起屋盖房的总会去帮上一回,久而久之,对于一些搭棚子盖房子之类的活计也就熟稔了。建马棚又不是什么大工程,于是去看了看场地,听邱晨说了下马棚的大小要求,满囤略一合计也就出来了用料用工的预算。
这本随记很凌乱,都是些日常生活或者随想或者听闻,有的洋洋洒洒上千字,有的却只有一句话。比如:吾今日得一唐本甚是欢喜!又比如:刘又卿的梨花白不错!初读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渐渐地就似乎感受到了笔者的经历、心情,也就读出了些趣味来。
渐渐地,邱晨还真弄明白了一些事,比如,如今的大明是宋后而建,也就是说,成吉思汗煌煌的大元帝国被删没了。草原各部就如明朝一样,每年都会侵扰边境,打打停停至今已有百多年。
还有,笔者的身份邱晨也猜测是身居高位之人,很有可能位极人臣,因为随笔中关于朝堂政事的记录并不多,却在寥寥的几笔中,显示出了笔者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超然,嗯,用现代一句流行词来说,就是‘上帝视角’!
比如,说某人在朝堂上蠢笨如猪。再比如说某人鬼蜮伎俩,雕虫小技;还说某位翰林院大学士老古板儿,该回家哄孙子……
一天下来,又是忙乎活计,又经历了二魁一家子的事情,海棠没看多少,就抵御不了周公的呼唤,撂了册子,吹熄灯睡了。
一夜好眠,连个梦都没做。
第二日一大早,邱晨神清气爽地起床,走出屋门先做几个深呼吸,然后舒展一下腰肢和胳膊腿儿,看着初露晨曦的东方,禁不住绽开一个微笑来。
这么清新的空气,如此安宁的村庄生活,若是搁在现在,恐怕要去远离都市喧嚣的深山中才能找得到吧!而她现在每时每刻都在享受,也算是重活一次上天给她的为数不多的福利之一吧。
去后院把鸡从鸡窝里放出来,咯咯咯地叫着,撒了一把带壳的高粱下去,五只花母鸡就你争我抢地吃了起来。
栗红马儿留在了回春堂,今日不用照管,她只拿了一掐半干的青草喂给香獐子一家。然后拍拍手,回前院梳洗,开始做早饭。
林旭也已经早起,穿了旧衣提着水桶去坡下的河里挑水,回来浇园子。
前几天,种下的菠菜、韭菜等已经发了芽,邱晨害怕夜里有霜冻,在园子里撒了一层麦穰保暖。那些调皮的嫩芽儿,有些就从麦穰的缝隙里探出头来,似乎一群调皮而天真的孩子,偷偷地打量着这个大好的世界。
四个孩子,蒸了一小盆蛋羹,又做了几张葱油饼,做了一锅萝卜丝虾皮汤,饭菜的香味儿弥散到屋内屋外的时候,里屋炕上的几个孩子也醒了。
邱晨招呼着四个孩子穿衣起床,赶小羊一样赶着去洗了手脸,给阿满梳了小角角,一家人团团坐下吃饭。
这时,刘三河挑着水进了门,邱晨招呼他坐下吃饭,不管怎样,赶上饭点儿进门,让一下是最起码的礼仪。既然刘三河如今做的有模有样,邱晨也不吝啬这么一点点最起码的尊重。
“嘿嘿,谢谢林家娘子,我就不吃了……我吃过了!”刘三河笑嘻嘻说着,似乎怕邱晨不相信,还拍了拍肚子。只不过,他自己都管不住的眼睛却直往桌子上溜,漏了底儿。
邱晨使了个眼色,林旭就卷了一张饼塞进刘三河的手里,刘三河嘿嘿地笑着接了,道声谢就站着吃起来,一张饼三两口地就吞了下去。
搁下碗,邱晨起身喊上刘三河,指了指水缸旁边的一袋面粉让他扛了,她则抱了一沓毛边纸,带着四个小萝卜头儿一起出了门。昨晚忙乎的没能去三奶奶家送粮食,今儿看到刘三河了,她也就顺个便儿。
到了三奶奶家,将毛边纸交给三奶奶,又把粮食的事儿说明了一番,三奶奶也是明白人,知道这是正理,也就不无谓地推辞,笑呵呵地接了,只转头叮嘱刘三河,以后好好干。虽然林家没给工钱,但每个月一百斤白面,也相当七八百文了,一般人家可给不了这么高的月钱。
把这事儿交待了,邱晨又询问刘三河,自家另外一亩半夏田的耕作。据她所知,这个世界的种植物种和历史上的明朝差不多,夏粮就是小麦,秋粮则是以高粱、谷子为主,也有人种植大豆、绿豆等物,却没有大面积种植的。至于棉花因为品种未曾改良,产量小种植面积也小,从而导致棉布、棉纱价格高昂,精制的棉布丝甚至比丝绸的价格还高。
刘三河看样子是考虑过这件事,邱晨一问,虽然仍旧嬉皮笑脸的,但回答却流利的很:“林家那块田,地面平整,不沙不黏,就是前两年粪肥用的少,肥力差了点儿,使足了肥,就是上等肥田。这样的肥田种什么都可以。嗯……我寻摸着,与其种高粱谷子之类的粗粮,不如种些芝麻。虽说那个产量低,但价格高,收益反而比种粮食更划算。”
邱晨对这些事实在不懂,倒是三奶奶在旁边笑道:“三河这个想法不错,你们家现在有了那个炒药铺子,也不缺那点儿粮食吃,种些芝麻绿豆的,不但收益高,还能留些自己吃。这些庄稼收的还早,收了后还能再种一季秋菜,连白菜萝卜都有了。嗯,划算,确实划算。”
听三奶奶这么说,邱晨也没什么意见,笑着点头:“行,就这么着。”又转头对刘三河道,“你算算需要多少种子,还有肥料什么的,去和我说一声就成。”
边往家走,邱晨一边合计。
栗红马儿买回来两天了,还没有建马棚。也幸好两天里没下雨,可接下来天气回暖,雨水也会勤快起来,万一淋了雨,让那么好的一匹马生了病,那就真是糟蹋了。于是,建个马棚就成了林家眼下刻不容缓的事儿。等马棚建完,还要在院子前挖池塘养藕,也是个不大不小的活计。
这两个活计两个人就够了,邱晨盘算着,就交给满囤和二魁干。有了这两个活计,再有二魁媳妇做针线的收入,二魁家最初的困境也就能缓解了。至少能够买些米粮度日。至于房子,相信很快就买块地皮能盖起来了。好的不敢说,据邱晨这些日子来对物价的了解,盖两间茅屋基本花不了多少钱,最大的花钱处就是购宅基地,而只要不占用耕地,宅基地的价格很便宜,其他的土坯可以自己拓,檩子可以自己上山砍,茅草也可以上山割,还有的就是盖房管饭,不过村里人要求不高,蒸几锅馒头,割上几斤肉,每顿来个见肉的炖菜也就行了。统算下来,两间茅屋最多三两银子就够了,邱晨再找几个活计让他们夫妇做,相信很快就能攒够了。
到了家,兰英已经过来了,正在收拾炒药棚子,准备晾晒分装。邱晨先和林旭打了招呼,让他去上学,然后把建马棚的事儿和兰英说了。这个季节地里的农活不忙,让满囤过来帮几天忙也没问题,就是这些事儿兰英知道的有限,索性就跑回家喊了满囤过来,让他和邱晨商议一下备料什么的。
满囤虽不如满仓那样灵巧,但对木工活、泥水活都懂一些,加上他也是个热心的,村里谁家起屋盖房的总会去帮上一回,久而久之,对于一些搭棚子盖房子之类的活计也就熟稔了。建马棚又不是什么大工程,于是去看了看场地,听邱晨说了下马棚的大小要求,满囤略一合计也就出来了用料用工的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