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北疆之局
九月中,七大卫大将军回京述职。国舅爷兼陇右卫大将军蒋博文在朝堂上弹劾安北都护府都护谷大祖“无能,以国事谋己私、叛国”,指责其串通突厥、鲜卑等少数民族滋扰大永疆域,请求长泰帝下旨令谷大祖下职回京自辩,并建议撤安北都护府,将安北都护府五万余兵将并入陇右卫。此言一出,引起朝廷上下一片震动,甚至有的官员殿前失仪惊呼:“怎么可能?”
没有官员会认为蒋博文借此拥兵自重,蒋博文虽然是国舅爷,却更是长泰帝的纯臣。蒋博文从长泰帝潜龙时开始就追随着他,最终还辅助长泰帝登上皇位,这从龙之功远比外戚之家更得长泰帝信任,始伏大街西侧的蒋府牌匾上还挂着长泰帝手书的“帝臣不蔽”四个大字,可见蒋家恩宠之隆。
尚未等京兆官员有其他反应,安禄侯吴能朝、兵部尚书陈知浩上疏,附议蒋博文的弹劾,认为谷大祖在北疆多年并无建树,反而突厥、鲜卑等日益强横,北疆民怨渐生。吴能朝是太子妃之父,和蒋家同气连枝,上疏附议并不奇怪,但是兵部尚书陈知浩也附议,这就让众官员深思了。
随即,镇远公兼淑和驸马简向东上书驳斥蒋博文之言,认为谷大祖镇守北疆,是以突厥等未敢来犯,乃国之柱石;紧接着关内卫大将军严律政弹劾蒋博文,认为正是陇右卫侵占安北都护府的粮草,使得安北都护日渐困窘难以为继,北疆民怨一事,蒋博文正是祸首。
严律正的话一出,朝廷官员皆目瞪口呆,不明白何以事情会这样急转直下。先是蒋博文弹劾谷大祖,后又有严律政弹劾蒋博文,那么,究竟谁是谁非?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北疆的局势究竟怎么样?
北疆局势顿时成了朝廷两方官员争执的焦点。
大永自立国以来,便在靠近突厥、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北疆设立安北都护府,在靠近西燕的滇桂设立安西都护府。两百多年以来,这两个都护府各领兵将五万余,镇守着大永北西两方,护卫着大永边疆的安全,为大永的长治久安立下过赫赫功劳。如今,竟然有人建议撤安北都护府?那粮草又是怎么一回事?京兆官员觉得脑袋不够用了,因为离北疆太远,竟然没有人能说出个真相来,只能陆陆续续地推测事情的起因经过。
原来是秋季马壮草肥,北疆外盘桓的少数民族突厥、鲜卑等又趁着秋季,开始一年一度的抢掠,北疆居民深受其害。安北都护府却是年年剿灭年年无果,渐渐民怨顿生,这才有蒋博文弹劾谷大祖一事。至于粮草,按说是兵部直接核拨至安北都护府的,这里面,又关陇右卫什么事情?众官员再一打听,原来是北疆苦远,几年前兵部出于节省考虑,就通过陇右卫将军需物资调给安北都护府,才有了严律政的弹劾。
因为事涉军部大事,京兆官员一时也不敢发表任何看法,就等着长泰帝裁决,不料长泰帝却没有任何表示,诸人的书疏皆留中不发,只说一句:“此事朕自有安置,容后再议。”并令众官退朝。这下,使得北疆局势更为扑朔迷离,也使得京兆官员对北疆更为关注,纷纷从同门、故旧那里打探北疆的消息。自此,北疆正式进入大永朝局中心。
一连几日,宣政殿也没有什么消息传出,中书、门下的官员都纷纷禁口,嘴巴比河蚌还要紧,整个京兆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氛围,似乎在酝酿发酵着什么,却迟迟未能打破。
北疆局势之事,沈宁自然也是知道的。这几日,沈则敬都面有担忧,北疆局势牵动着每个京兆官员的心,他也不知道北疆局势究竟是怎么样,不由得在书房踱步,自然自语道:“留中不发,皇上这是何意?”沈宁看见沈则敬担忧的样子,心里轻叹了一口气,想道:果然还是如此,北疆之乱果然是在这里发端,和前一世一样,看来即使我重生了,许多事情还是按照它原来的轨迹在进行啊。
却不知对沈则敬说什么。
到了九月下旬,长泰帝终于有了决定,在朝堂上宣布:上书弹劾一一驳回,令七大卫大将军速回驻地,令兵部直核军需至安北都护府,令谷大祖原职镇守北疆;又令三皇子上官永平为安北参军,督军事,不日前往北疆,此事决议,不得再论!
此旨意一下,严律政面色微变,正想出列说什么,督见简向东的眼神脸色,却又顿住,最终什么都没有说。蒋博文、吴能朝等则面有喜色,跪下谢恩称谨遵谕旨。其余官员也称遵旨,知道这扰攘一时的北疆之事暂时告一段落,不少人都在想,皇上这是各打五十大板啊,不过这皇子监军,是怎么回事?
最意外的是三皇子上官永平,他没有想到因为北疆不明的局势,最后竟然有个天大的惊喜落到他头上。皇子监军、督军事,这不是表明若是去了安北都护府,不就是他最大了吗?须知,安北都护有五万余兵将啊,若是他得到这五万兵将为助力,那么问鼎帝位的分量就多了啊。他有些受宠若惊,连忙跪恩接旨,喜不自胜。听得三皇子为监军的消息,二皇子和未来岳父陈知浩交换了一个眼神,意味难说,上官长治倒是很温和且有一丝笑意,似乎在为皇兄开心一样。
长泰帝的旨意虽然打破了京兆压抑的氛围,却让更多的人思虑万千,也让更多的人叹气忧心。镇远公府内,严律政在向简向东道别,他明日即将返回驻地,临走之前,想着怎么都要来拜别简向东的,只听他说道:“老师……”是的,简向东正是严律政的老师,前一任关内卫将军正是他。虽然简向东早就移交兵权,安心在家养老,可是在关内卫还是有着极深的影响力。
“先安心回去吧。此事到此为止了。”简向东知道自己弟子没有说出的话,想一想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师徒两人一时相对无言。
“皇上,老了……”严律政却是没有忍住,还是忿忿地说出口。明面上是各打五十大板,但实际上,还是偏向了蒋博文,连镇远公的面子都扫了,这让严律政实在咽不下这口气。顾念蒋家的从龙之功,不舍得办了蒋家,还给安北设了监军,监军?那是什么玩意,他奶奶的,去了安北,谷大祖不把他整死才怪。想起谷大祖的性格,严律政不由得有些幸灾乐祸,叫你丫的当监军。
“我看北疆之局,危矣……”简向东想起自己的老妻淑和长公主,也很无奈,早前他就通过淑和长公主向长泰帝表达了他的忧虑,道北疆一事须慎重,蒋家不可轻易维护,免得寒了北疆将领的心,却还是得了这样一个结果,他都憋屈得想骂人。尤其想到长泰帝还让三皇子监军安北,这不明摆这不信任谷大祖吗?这不是给北疆局势添乱吗?他也觉得长泰帝这次是糊涂了,也想不明白他这是何用意。
“不管那么多,你顾好关内卫再说!把关内卫里外给我整实了!”最后师徒两人也只能无奈地作别了。
三皇子府诸人自然是高兴万分,一众幕僚也在准备三皇子即将北行的对策,都表示此去北疆最好是能把谷大祖收为己用,又充分分析了安北五万兵将的重要性,最后还商定了一系列应对安北兵将安抚震慑收买的策略。
不说那边陈知浩在怎样劝说二皇子稍安勿躁,看定事情发展再说,就说五皇子府,上官长治也在五皇子府和幕僚们就三皇子任监军一事展开讨论。上官长治叹了一口气说:“父皇果然对老三有别的安排……”至此,他们几个人已经隐约猜测到了何为帝心,上官长治也不由得一阵黯然:“父皇属意的究竟是谁?老十?老十二?可是他们还小,难道太子的病还能有起色?”李、许等人也不回答,他们自是知道上官长治这是在问自己而已。
“三皇子此人刚愎有贪,此去安北,是福是祸还说不定。安北都护谷大祖在北疆稳扎二十载,又怎么会甘心兵权旁落?我们且等着,必有好戏看。”幕僚中有人这样说道,这话听得上官长治心里一阵快意,也就不去想三皇子的事情了,与此相比,他反而更加在意另外一件事。
“陈知浩和蒋博文一向并无深交,这次怎么会附议他?难道二皇子和蒋家达成了什么协议?太子体弱,蒋家的荣华富贵也需要维持,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啊。”幕僚根据上官长治的思考来推断,觉得蒋家会选择二皇子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如果蒋家和二皇子真的结成了同盟,那么对其他皇子就大大不利了。
“请贵嫔娘娘注意观察德妃和皇后之间的互动,便可探知一二。”许三思想要进一步确定陈知浩附议究竟是皇上的意思还是别的原因,再作决定。
没有官员会认为蒋博文借此拥兵自重,蒋博文虽然是国舅爷,却更是长泰帝的纯臣。蒋博文从长泰帝潜龙时开始就追随着他,最终还辅助长泰帝登上皇位,这从龙之功远比外戚之家更得长泰帝信任,始伏大街西侧的蒋府牌匾上还挂着长泰帝手书的“帝臣不蔽”四个大字,可见蒋家恩宠之隆。
尚未等京兆官员有其他反应,安禄侯吴能朝、兵部尚书陈知浩上疏,附议蒋博文的弹劾,认为谷大祖在北疆多年并无建树,反而突厥、鲜卑等日益强横,北疆民怨渐生。吴能朝是太子妃之父,和蒋家同气连枝,上疏附议并不奇怪,但是兵部尚书陈知浩也附议,这就让众官员深思了。
随即,镇远公兼淑和驸马简向东上书驳斥蒋博文之言,认为谷大祖镇守北疆,是以突厥等未敢来犯,乃国之柱石;紧接着关内卫大将军严律政弹劾蒋博文,认为正是陇右卫侵占安北都护府的粮草,使得安北都护日渐困窘难以为继,北疆民怨一事,蒋博文正是祸首。
严律正的话一出,朝廷官员皆目瞪口呆,不明白何以事情会这样急转直下。先是蒋博文弹劾谷大祖,后又有严律政弹劾蒋博文,那么,究竟谁是谁非?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北疆的局势究竟怎么样?
北疆局势顿时成了朝廷两方官员争执的焦点。
大永自立国以来,便在靠近突厥、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北疆设立安北都护府,在靠近西燕的滇桂设立安西都护府。两百多年以来,这两个都护府各领兵将五万余,镇守着大永北西两方,护卫着大永边疆的安全,为大永的长治久安立下过赫赫功劳。如今,竟然有人建议撤安北都护府?那粮草又是怎么一回事?京兆官员觉得脑袋不够用了,因为离北疆太远,竟然没有人能说出个真相来,只能陆陆续续地推测事情的起因经过。
原来是秋季马壮草肥,北疆外盘桓的少数民族突厥、鲜卑等又趁着秋季,开始一年一度的抢掠,北疆居民深受其害。安北都护府却是年年剿灭年年无果,渐渐民怨顿生,这才有蒋博文弹劾谷大祖一事。至于粮草,按说是兵部直接核拨至安北都护府的,这里面,又关陇右卫什么事情?众官员再一打听,原来是北疆苦远,几年前兵部出于节省考虑,就通过陇右卫将军需物资调给安北都护府,才有了严律政的弹劾。
因为事涉军部大事,京兆官员一时也不敢发表任何看法,就等着长泰帝裁决,不料长泰帝却没有任何表示,诸人的书疏皆留中不发,只说一句:“此事朕自有安置,容后再议。”并令众官退朝。这下,使得北疆局势更为扑朔迷离,也使得京兆官员对北疆更为关注,纷纷从同门、故旧那里打探北疆的消息。自此,北疆正式进入大永朝局中心。
一连几日,宣政殿也没有什么消息传出,中书、门下的官员都纷纷禁口,嘴巴比河蚌还要紧,整个京兆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氛围,似乎在酝酿发酵着什么,却迟迟未能打破。
北疆局势之事,沈宁自然也是知道的。这几日,沈则敬都面有担忧,北疆局势牵动着每个京兆官员的心,他也不知道北疆局势究竟是怎么样,不由得在书房踱步,自然自语道:“留中不发,皇上这是何意?”沈宁看见沈则敬担忧的样子,心里轻叹了一口气,想道:果然还是如此,北疆之乱果然是在这里发端,和前一世一样,看来即使我重生了,许多事情还是按照它原来的轨迹在进行啊。
却不知对沈则敬说什么。
到了九月下旬,长泰帝终于有了决定,在朝堂上宣布:上书弹劾一一驳回,令七大卫大将军速回驻地,令兵部直核军需至安北都护府,令谷大祖原职镇守北疆;又令三皇子上官永平为安北参军,督军事,不日前往北疆,此事决议,不得再论!
此旨意一下,严律政面色微变,正想出列说什么,督见简向东的眼神脸色,却又顿住,最终什么都没有说。蒋博文、吴能朝等则面有喜色,跪下谢恩称谨遵谕旨。其余官员也称遵旨,知道这扰攘一时的北疆之事暂时告一段落,不少人都在想,皇上这是各打五十大板啊,不过这皇子监军,是怎么回事?
最意外的是三皇子上官永平,他没有想到因为北疆不明的局势,最后竟然有个天大的惊喜落到他头上。皇子监军、督军事,这不是表明若是去了安北都护府,不就是他最大了吗?须知,安北都护有五万余兵将啊,若是他得到这五万兵将为助力,那么问鼎帝位的分量就多了啊。他有些受宠若惊,连忙跪恩接旨,喜不自胜。听得三皇子为监军的消息,二皇子和未来岳父陈知浩交换了一个眼神,意味难说,上官长治倒是很温和且有一丝笑意,似乎在为皇兄开心一样。
长泰帝的旨意虽然打破了京兆压抑的氛围,却让更多的人思虑万千,也让更多的人叹气忧心。镇远公府内,严律政在向简向东道别,他明日即将返回驻地,临走之前,想着怎么都要来拜别简向东的,只听他说道:“老师……”是的,简向东正是严律政的老师,前一任关内卫将军正是他。虽然简向东早就移交兵权,安心在家养老,可是在关内卫还是有着极深的影响力。
“先安心回去吧。此事到此为止了。”简向东知道自己弟子没有说出的话,想一想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师徒两人一时相对无言。
“皇上,老了……”严律政却是没有忍住,还是忿忿地说出口。明面上是各打五十大板,但实际上,还是偏向了蒋博文,连镇远公的面子都扫了,这让严律政实在咽不下这口气。顾念蒋家的从龙之功,不舍得办了蒋家,还给安北设了监军,监军?那是什么玩意,他奶奶的,去了安北,谷大祖不把他整死才怪。想起谷大祖的性格,严律政不由得有些幸灾乐祸,叫你丫的当监军。
“我看北疆之局,危矣……”简向东想起自己的老妻淑和长公主,也很无奈,早前他就通过淑和长公主向长泰帝表达了他的忧虑,道北疆一事须慎重,蒋家不可轻易维护,免得寒了北疆将领的心,却还是得了这样一个结果,他都憋屈得想骂人。尤其想到长泰帝还让三皇子监军安北,这不明摆这不信任谷大祖吗?这不是给北疆局势添乱吗?他也觉得长泰帝这次是糊涂了,也想不明白他这是何用意。
“不管那么多,你顾好关内卫再说!把关内卫里外给我整实了!”最后师徒两人也只能无奈地作别了。
三皇子府诸人自然是高兴万分,一众幕僚也在准备三皇子即将北行的对策,都表示此去北疆最好是能把谷大祖收为己用,又充分分析了安北五万兵将的重要性,最后还商定了一系列应对安北兵将安抚震慑收买的策略。
不说那边陈知浩在怎样劝说二皇子稍安勿躁,看定事情发展再说,就说五皇子府,上官长治也在五皇子府和幕僚们就三皇子任监军一事展开讨论。上官长治叹了一口气说:“父皇果然对老三有别的安排……”至此,他们几个人已经隐约猜测到了何为帝心,上官长治也不由得一阵黯然:“父皇属意的究竟是谁?老十?老十二?可是他们还小,难道太子的病还能有起色?”李、许等人也不回答,他们自是知道上官长治这是在问自己而已。
“三皇子此人刚愎有贪,此去安北,是福是祸还说不定。安北都护谷大祖在北疆稳扎二十载,又怎么会甘心兵权旁落?我们且等着,必有好戏看。”幕僚中有人这样说道,这话听得上官长治心里一阵快意,也就不去想三皇子的事情了,与此相比,他反而更加在意另外一件事。
“陈知浩和蒋博文一向并无深交,这次怎么会附议他?难道二皇子和蒋家达成了什么协议?太子体弱,蒋家的荣华富贵也需要维持,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啊。”幕僚根据上官长治的思考来推断,觉得蒋家会选择二皇子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如果蒋家和二皇子真的结成了同盟,那么对其他皇子就大大不利了。
“请贵嫔娘娘注意观察德妃和皇后之间的互动,便可探知一二。”许三思想要进一步确定陈知浩附议究竟是皇上的意思还是别的原因,再作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