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1 山雨
赵国尚武,实际是个民风很剽悍的国家,但民风剽悍和好战是两码事,再喜欢打仗的人也是有限度的,一场战争会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这些都是国家出钱,贵族们倒也不担心,他们最怕的是消耗的人力。
这些年,赵国为培养一个能征善战的军队从全国抽调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力,很多都是从贵族的封地里征调的,这直接导致大量农桑耕种只能由一些老幼妇孺来完成,大大降低了这些封地的产出,也就等于是减少了贵族们的收益。而且战争实在是烧钱,国库空了国君就会征税,不少贵族都被多征了税赋,谁能情愿?
其实战争并非没有获益,但战争中获得的无非是人、钱、土地,人和钱物自然入了赵王的口袋,而土地则成为为赵王效力的士兵们最大的激励,许多人在战争后受到封赏,一跃成为地主,土地多了自然而然就从一个庶民成长为国家的新兴贵族,而他们必然选择效忠赵王,与生来就高人一等却在吃老本的旧贵族根本不是一路人。
无利不起早,打仗既然无利可图,贵族们自然不愿意耗费精力支援国家这种向外扩张的行为,因为赵国占领的土地越多,地主和新兴贵族就越多,赵王的势力就越大,而相应的,旧贵族的力量就显得越来越没落。
遏止战争,阻止新贵族的崛起成了所有人的共识。
大殿里一片寂静,李允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于是所有贵族都眼巴巴地看着赵义,希望他能够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
赵义笑了,赵国的卫国之战被说成了四处引敌,邯郸一战,秦燕两国几乎是打到了赵国的家门口,若非百姓奋起反抗、上下一心,太后率领麾下将士力挽狂澜,赵国早就覆灭了。当时这些食君之禄本该为君分忧的贵族们反而收拾了家当、清点了私人武装想要逃跑,只是慑于太后身边的狼军最后不得不投入了战斗,十几二十年过去了,他们真以为当初的事情已经没人知道了吗?赵国之所以能有今日这般的大国地位,可以说是全凭了当权者的正确抉择、用人得当,和旧贵族没有半点关系,李允这番话却是将功劳揽在自己身上,好似因为有了贵族们的齐心协力才使得赵国有了今天的地位。
赵义在心里皱着眉,贵族们将土地的减产归咎于他连年兴兵,又罔顾如今普通百姓日渐改善的生活,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再以百姓的名义指责他。赵义心中冷笑,这些人真是狗急跳墙到连事实都不顾了吗?与楚国兴兵虽是一统中原的必要步骤,但也是楚国先挑起的事端,这些人竟然毫不顾忌楚国的野心和赵国的危险,只是因为自己日子有些不如从前,便要国君休兵,何等短视!怨不得太后打压他们,也难怪他们日渐没落。
贵族们见赵义微笑,不知是何意,心中有些惴惴。李允偷偷打量了一番,觉得赵义的笑容不像是生气的样子,顿时放心下来,但转念一想,不知自己为何会有后怕的感觉,他可是有十足底气的,身后这些贵族都是他的后盾,赵义可以不尊重他,但却不能忽视整个阶层的力量。
正如李允所料,赵义是有顾忌的,所以他的笑容看起来还是和蔼可亲的,面对李允不客气的提问他还是保持了相当的克制:爱卿之言有理,是寡人疏忽了。
态度还是不错的,李允略满意,但还是追问了一句:眼下秋收在即,不知大王可会兴兵伐楚?
赵义斩钉截铁道:只要楚军不再进犯我国,寡人自然不会兴兵讨伐。
真是个痛快人,虽然给出兵设定了前提,但眼下赵国强盛而楚国势弱,谁会傻到没事去招惹一个强敌?何况楚国年初刚刚吃了败仗,李允自信,只要楚王没有脑残,是绝对不会主动来撩赵国这根虎须的,
大王英明。既然满足了自己的要求,得到了赵王的承诺,那么不妨拍拍马屁。赵义笑得很谦和,本来就俊朗的容貌加上此时的神态,就像人们常说的如玉君子一般,不少贵族为他的风采所倾倒,一时间都觉得赵王实在是太通情达理了,这么好说话大家就该早点提要求的,何必等到今天又如此兴师动众、大费周章。李允摩拳擦掌,他这次来觐见是有两件事要谏议。第一件就是刚刚所说的休兵,说实话,他实际是做好了赵义拒绝的心理准备的,同时谈判策略上他也有安排,两个提议,赵义如果拒绝了第一条,那么就很难有理由再拒绝贵族们的第二项提议,这样第二项提议很有可能就会被赵义采纳。毕竟你拒绝了第一个,那么总要给大家一个面子。
现在赵义对于休兵的提议一口答应,李允虽然高兴,但也不由得为第二个提议感到心虚。
大王,您继位已有廿年,至今只有媛一名长女……李允说到这顿了顿,顺势观察了一下赵义的神色,看来还算平静,于是他继续道:虽说大王年富力强,后宫诞下子嗣乃是迟早的事,但太子之位空悬已久,此事牵涉国本,国本不稳则民心不稳、社稷不稳。还望大王以大局为重,早日立储。
一旁又有人应和道:大王有两名幼弟,都是先王血脉,现都已成年,多年来在楚魏两国出质,臣听闻很有德行,可堪大任,大王可在他们中挑选一个,立为储君。
大臣们说得热闹,赵义始终没表态,李允见他不如刚才爽快答应,知道他有顾虑,自己也能理解,谁不想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啊,可您这不没儿子么。就因为赵义没有子嗣,贵族们都有不少动了心思,和身在国外的两个王子来往密切,就是等着万一赵义死后这两人当中的一人继位,大家现在套个近乎,好留个香火情。
其实这也不是贵族们第一次提立储君的事情了,为了免去赵义的后顾之忧,李允表示,立储只是为了平定人心,一旦赵义生了儿子立刻改过来。
赵义面对着一群资格老、势力大的贵族们没有当面说出一个不字,点点头表示会考虑,而且会尽快给大家一个答复。贵族们虽然不是很满意这个结果,但努力了这么多回总算见着赵王松口了,大家也都还算识相,没有逼着赵义当场就把这事定下来。
后背传来一声女人的冷笑,虽然声音极轻,但听在赵义的耳朵里总是觉得略有些尴尬和刺耳,这个女人心里估计又在嘲笑他的忍让与妥协了。赵义半是无奈,脊背硬了硬,只当做没听见,抬眼见面前众人心情都算不错,觉得是时候该给他们泼点冷水了。
众位卿家此次不远千里来到邯郸劝谏寡人,实在是忠心仁义之举,寡人早就应该接见诸位,之所以迟迟未能召见,实不相瞒,只因寡人在城外遇刺。
这一句话让整个大殿瞬间炸开了锅,贵族们不计形象,有倒吸冷气的,有不敢置信的,大家议论纷纷。但赵义言辞恳切,众人只得又将他上下打量,看看他有没缺少什么零部件。好在赵义气色不错,方才也没人觉察他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大家觉得想必是没受什么伤。只是有些脑袋聪明的,不免联想起之前赵郝闯宫时说赵义已经遇刺身亡的话,私下觉得此事绝非表面看来的如此简单。
是何人大胆敢行刺大王?!李允立刻义正词严道,国君遇刺实在是大事,稍不留神国家将陷入动荡,虽然赵郝曾与他密谋废掉赵义,扶植赵良,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二人都还没有动手的打算,怎么赵王突然就遇刺了?难道赵郝先动的手?可怎么没跟他打声招呼?赵王刚一遇刺他就率领贵族们商议立储,会不会让赵王对他们有所怀疑?
李允来不及细想了,他关心地问道:逆贼可曾抓住?大王可曾受伤?
赵义笑道:劳爱卿挂心,寡人有先王庇佑,逆贼的箭矢并未伤及寡人分毫,至于逆贼,倒是留了两个活口。
李允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他不知为什么,越来越觉得这桩事恐怕与赵郝脱不了干系。该死的,不是说好按兵不动的吗,若坏了事,连累我一大家子该如何是好!
赵义看着李允微变的脸色道:此二人供述说他们是受了朝中大臣的指使,想要刺杀寡人,另立新君。听到这李允汗都出来了,其他贵族也是大惊失色,这是要变天的节奏啊?好在赵义很快说了个但是,李允感觉自己的心就像是上天入地一般起起伏伏,鼻尖的汗也根本控制不住地往外冒。
但是……寡人怎么会轻易听信他们的片面之词。
李允点头道:大王说的是,我国向来君臣一心,怎么会有大臣买贼刺君这种不忠之事呢,多半是有人污蔑,其心险恶,大王当用心防备。
作者有话要说:过年之后第一更,没想到来的这么晚= =,实在是下笔没感觉
这些年,赵国为培养一个能征善战的军队从全国抽调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力,很多都是从贵族的封地里征调的,这直接导致大量农桑耕种只能由一些老幼妇孺来完成,大大降低了这些封地的产出,也就等于是减少了贵族们的收益。而且战争实在是烧钱,国库空了国君就会征税,不少贵族都被多征了税赋,谁能情愿?
其实战争并非没有获益,但战争中获得的无非是人、钱、土地,人和钱物自然入了赵王的口袋,而土地则成为为赵王效力的士兵们最大的激励,许多人在战争后受到封赏,一跃成为地主,土地多了自然而然就从一个庶民成长为国家的新兴贵族,而他们必然选择效忠赵王,与生来就高人一等却在吃老本的旧贵族根本不是一路人。
无利不起早,打仗既然无利可图,贵族们自然不愿意耗费精力支援国家这种向外扩张的行为,因为赵国占领的土地越多,地主和新兴贵族就越多,赵王的势力就越大,而相应的,旧贵族的力量就显得越来越没落。
遏止战争,阻止新贵族的崛起成了所有人的共识。
大殿里一片寂静,李允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于是所有贵族都眼巴巴地看着赵义,希望他能够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
赵义笑了,赵国的卫国之战被说成了四处引敌,邯郸一战,秦燕两国几乎是打到了赵国的家门口,若非百姓奋起反抗、上下一心,太后率领麾下将士力挽狂澜,赵国早就覆灭了。当时这些食君之禄本该为君分忧的贵族们反而收拾了家当、清点了私人武装想要逃跑,只是慑于太后身边的狼军最后不得不投入了战斗,十几二十年过去了,他们真以为当初的事情已经没人知道了吗?赵国之所以能有今日这般的大国地位,可以说是全凭了当权者的正确抉择、用人得当,和旧贵族没有半点关系,李允这番话却是将功劳揽在自己身上,好似因为有了贵族们的齐心协力才使得赵国有了今天的地位。
赵义在心里皱着眉,贵族们将土地的减产归咎于他连年兴兵,又罔顾如今普通百姓日渐改善的生活,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再以百姓的名义指责他。赵义心中冷笑,这些人真是狗急跳墙到连事实都不顾了吗?与楚国兴兵虽是一统中原的必要步骤,但也是楚国先挑起的事端,这些人竟然毫不顾忌楚国的野心和赵国的危险,只是因为自己日子有些不如从前,便要国君休兵,何等短视!怨不得太后打压他们,也难怪他们日渐没落。
贵族们见赵义微笑,不知是何意,心中有些惴惴。李允偷偷打量了一番,觉得赵义的笑容不像是生气的样子,顿时放心下来,但转念一想,不知自己为何会有后怕的感觉,他可是有十足底气的,身后这些贵族都是他的后盾,赵义可以不尊重他,但却不能忽视整个阶层的力量。
正如李允所料,赵义是有顾忌的,所以他的笑容看起来还是和蔼可亲的,面对李允不客气的提问他还是保持了相当的克制:爱卿之言有理,是寡人疏忽了。
态度还是不错的,李允略满意,但还是追问了一句:眼下秋收在即,不知大王可会兴兵伐楚?
赵义斩钉截铁道:只要楚军不再进犯我国,寡人自然不会兴兵讨伐。
真是个痛快人,虽然给出兵设定了前提,但眼下赵国强盛而楚国势弱,谁会傻到没事去招惹一个强敌?何况楚国年初刚刚吃了败仗,李允自信,只要楚王没有脑残,是绝对不会主动来撩赵国这根虎须的,
大王英明。既然满足了自己的要求,得到了赵王的承诺,那么不妨拍拍马屁。赵义笑得很谦和,本来就俊朗的容貌加上此时的神态,就像人们常说的如玉君子一般,不少贵族为他的风采所倾倒,一时间都觉得赵王实在是太通情达理了,这么好说话大家就该早点提要求的,何必等到今天又如此兴师动众、大费周章。李允摩拳擦掌,他这次来觐见是有两件事要谏议。第一件就是刚刚所说的休兵,说实话,他实际是做好了赵义拒绝的心理准备的,同时谈判策略上他也有安排,两个提议,赵义如果拒绝了第一条,那么就很难有理由再拒绝贵族们的第二项提议,这样第二项提议很有可能就会被赵义采纳。毕竟你拒绝了第一个,那么总要给大家一个面子。
现在赵义对于休兵的提议一口答应,李允虽然高兴,但也不由得为第二个提议感到心虚。
大王,您继位已有廿年,至今只有媛一名长女……李允说到这顿了顿,顺势观察了一下赵义的神色,看来还算平静,于是他继续道:虽说大王年富力强,后宫诞下子嗣乃是迟早的事,但太子之位空悬已久,此事牵涉国本,国本不稳则民心不稳、社稷不稳。还望大王以大局为重,早日立储。
一旁又有人应和道:大王有两名幼弟,都是先王血脉,现都已成年,多年来在楚魏两国出质,臣听闻很有德行,可堪大任,大王可在他们中挑选一个,立为储君。
大臣们说得热闹,赵义始终没表态,李允见他不如刚才爽快答应,知道他有顾虑,自己也能理解,谁不想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啊,可您这不没儿子么。就因为赵义没有子嗣,贵族们都有不少动了心思,和身在国外的两个王子来往密切,就是等着万一赵义死后这两人当中的一人继位,大家现在套个近乎,好留个香火情。
其实这也不是贵族们第一次提立储君的事情了,为了免去赵义的后顾之忧,李允表示,立储只是为了平定人心,一旦赵义生了儿子立刻改过来。
赵义面对着一群资格老、势力大的贵族们没有当面说出一个不字,点点头表示会考虑,而且会尽快给大家一个答复。贵族们虽然不是很满意这个结果,但努力了这么多回总算见着赵王松口了,大家也都还算识相,没有逼着赵义当场就把这事定下来。
后背传来一声女人的冷笑,虽然声音极轻,但听在赵义的耳朵里总是觉得略有些尴尬和刺耳,这个女人心里估计又在嘲笑他的忍让与妥协了。赵义半是无奈,脊背硬了硬,只当做没听见,抬眼见面前众人心情都算不错,觉得是时候该给他们泼点冷水了。
众位卿家此次不远千里来到邯郸劝谏寡人,实在是忠心仁义之举,寡人早就应该接见诸位,之所以迟迟未能召见,实不相瞒,只因寡人在城外遇刺。
这一句话让整个大殿瞬间炸开了锅,贵族们不计形象,有倒吸冷气的,有不敢置信的,大家议论纷纷。但赵义言辞恳切,众人只得又将他上下打量,看看他有没缺少什么零部件。好在赵义气色不错,方才也没人觉察他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大家觉得想必是没受什么伤。只是有些脑袋聪明的,不免联想起之前赵郝闯宫时说赵义已经遇刺身亡的话,私下觉得此事绝非表面看来的如此简单。
是何人大胆敢行刺大王?!李允立刻义正词严道,国君遇刺实在是大事,稍不留神国家将陷入动荡,虽然赵郝曾与他密谋废掉赵义,扶植赵良,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二人都还没有动手的打算,怎么赵王突然就遇刺了?难道赵郝先动的手?可怎么没跟他打声招呼?赵王刚一遇刺他就率领贵族们商议立储,会不会让赵王对他们有所怀疑?
李允来不及细想了,他关心地问道:逆贼可曾抓住?大王可曾受伤?
赵义笑道:劳爱卿挂心,寡人有先王庇佑,逆贼的箭矢并未伤及寡人分毫,至于逆贼,倒是留了两个活口。
李允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他不知为什么,越来越觉得这桩事恐怕与赵郝脱不了干系。该死的,不是说好按兵不动的吗,若坏了事,连累我一大家子该如何是好!
赵义看着李允微变的脸色道:此二人供述说他们是受了朝中大臣的指使,想要刺杀寡人,另立新君。听到这李允汗都出来了,其他贵族也是大惊失色,这是要变天的节奏啊?好在赵义很快说了个但是,李允感觉自己的心就像是上天入地一般起起伏伏,鼻尖的汗也根本控制不住地往外冒。
但是……寡人怎么会轻易听信他们的片面之词。
李允点头道:大王说的是,我国向来君臣一心,怎么会有大臣买贼刺君这种不忠之事呢,多半是有人污蔑,其心险恶,大王当用心防备。
作者有话要说:过年之后第一更,没想到来的这么晚= =,实在是下笔没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