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正人汇聚
第195章正人汇聚
乾清宫内,休息了几日的朱佑桓和弘治皇帝对坐,吃茶座谈国事,都对首辅刘大人的办事效率,由衷感到欣慰。
比起刑部尚书王恕做事一板一眼,不太适应邢狱审案,进展龟速,刘吉的动作可谓神速,这位在成化朝整倒过无数好人的刘棉花,整起庸臣和小人一样绝不手软,为了获得帝王信任,近些天上蹿下跳,浑身是刺,带头弹劾万安一干党羽。
而刘棉花最大的本事就是记仇,谁以往有过什么劣迹,做过什么丢人事,还能瞒得过他去?
加上言官眼看弹劾不倒刘吉,炮口一转,朝着泥塑六尚书猛烈攻击,反正那位置一个萝卜一个坑,挤走一位,大家也有机会升官不是?
短短几日,原刑部尚书杜铭,礼部尚书李裕,右都御使刘敷等,十几个位高权重,成化朝有名的吃货统统丢了官。
奈何子弹无眼,就连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礼部尚书周洪谟大人,同样榜上有名。和一生命犯小人,性格耿直的王恕,马文升二位大人不同,周大人做人做官要委曲求全的多,从不和万安等人硬顶,表面上附和居多,其眼光无疑要长远的多,因此受到的指责也多。
当年泰山地震,朱佑桓就是提前得到周大人的暗示,得以逃过一劫。是以后来留了心,曾经派人打听过周洪谟的生平。
行事低调的周大人,暗地里配合地方官整治过跋扈的采办太监。配合王恕,抵制过权贵兼并土地,劝说过朱见深停止劳民伤财的营建宫殿,兴建佛色等事。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提出多条完善合理的建言,彻底安抚祸乱西南多年的荆襄流民,仅这一件事,周大人就称得上尽职尽责,因为朱佑桓比谁都清楚,明朝是怎么灭亡的。
不好明说泰山那档子事,朱佑桓委婉的道:“周大人办事勤勉,这些年夹在万安和几位尚书之间,多有苦衷,臣弟愿一力保他。”
朱佑樘顿时失笑,随手扔过来十几本奏疏,笑骂道:“为兄岂会不辨是非?你看看这些奏疏,就会一目了然了。”
朱佑桓好奇的拿起来看了看,大笑摇头,骂道:“亏了这些言官绞尽脑汁的寻找借口,周大人和万安同乡?妄议先帝的御制文字?于钦天监任上妖言惑众?简直胡闹。”
“是胡闹,所以整治吏治势在必行。”
朱佑樘神色间深为感触,缓缓说道:“权恩老大人临走前,留下亲笔书信,举荐王恕和马文升,一个七十一岁,一位六十一岁,都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朕还得忍下心来重用他们。就连周大人都已经六十七岁了,徐浦今年五十多岁,刘建将将六十,唉只希望老天能保佑这些位老臣,离了他们,你我兄弟二人根本不足以成事。”
朱佑桓轻轻点头,他和皇帝两个愣头青,哪里能处理了纷繁杂乱的国事?暗叹朱见深明明有这么多能臣不用,搅得天下一片凋零,可悲可叹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一代昏君,朱见深当之无愧。
心中一动,朱佑桓说道:“依臣弟看,王恕大人应该执掌吏部,而马文升大人精通军事,应该升为兵部尚书,皇兄应放手令二位大人做事。”
“哈哈”朱佑樘赞道:“和我想到一处去了,来人,拟旨”
如此王马二位成化三君子,都顺理成章的荣升为尚书,朱佑桓又和朱佑樘彻夜长谈,任命何乔新为刑部尚书,李敏为户部尚书,老臣徐贯升工部尚书,周洪谟留任礼部尚书,象征性的罚俸两个月。
六位正直大臣走马上任,有感于皇帝的信任,纷纷大刀阔斧的清理官场,裁掉庸庸碌碌者,提拔清正有为的好官,内有三阁臣和弘治皇帝的一力支持,外有翻脸不认人的朱佑桓,哪里遇到阻碍,立时拍马杀到,管你是谁,哪怕是英国公家的,一样照打不误。
四千多位传奉官全被就地罢免,朱佑桓为此坚持己见,闹得朱佑樘无法,明旨天下,传奉官三代之内不得为官,此圣旨立为祖制,后人不得更改,算是堵住了企图幸进之人。
成化朝众多的国师,供奉,神僧等全部收回金印玉册,名号,不法所得后被赶出京城。朱佑桓不想这些神棍四处祸害百姓,强行把人拘禁在南京城外,人尽其用,准备送到隔海相望的朝鲜和倭国去。
所有正在兴建的工程全部叫停,王恕一上任就把整个京畿官场清扫一遍,短短一个月,就有多达二百六十四位贪赃枉法,不干正事的官员落马。随即又把考核官吏的范围扩大到了全国,闹得整个官场风声鹤唳。
兵部尚书马文升更狠,上任之后狠抓蛀虫,严查军队腐败,多位手握重兵的督抚将军被罢官抄家。这二位被朱佑桓戏称为老麻雀,做起事来当真是六亲不认,油盐不进,不管是送礼的,说情的,威胁的,统统拒之门外。
弘治皇帝也没闲着,亲自把关,凡是六品以上,都要仔细核查官员的履历。
这些大臣因此而成为弘治朝初期的中流砥柱,一大批新鲜血液源源不断的充实到各级官府,成化朝积累下来的垃圾被一扫而空,史称这段时期为:正人汇集。
看着整个朝廷气象为之一新,朱佑桓欣慰之余,把目光瞅向朝臣动不了的宦官,对此他自是当仁不让,特殊的身份,对付大小太监名正言顺。
权义如期把受贿名单送了过来,上面全是各司的头头脑脑,其中东厂就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查一查到底朱佑桓当即下令,命锦衣卫包围东厂衙门,把整个东厂一窝端,接着兵分各路,只要是在京城置办豪宅的,全都抓起来押送锦衣卫大牢,酷刑加身,抄没家财。
锦衣卫的酷刑多了,很快一大批宦官送命,谁知朱老六矛头一转,大骂锦衣卫滥施酷刑,命人把各种刑具统统搬到街上,当众烧毁,锦衣卫一干官员全都送交刑部查办。
此事立即掀起惊涛骇浪,朱佑桓的名声传遍了北京城,对于东厂和锦衣卫的倒台,人人抚掌称快。弘治皇帝急命权义传旨,召朱佑桓觐见。
面对着神色复杂的皇兄,朱佑桓轻声道:“太监误国,锦衣卫必须禁止私设刑堂,宋朝就是先例。”
明显兄弟是要赶尽杀绝,想要一劳永逸的除掉宦官,并且限制锦衣卫的权利,对此身为皇帝的朱佑樘不敢苟同,身处的位置不同,想法自然就不同。
从小到大都有太监陪伴,尤其还有权恩老大人的珠玉在前,朱佑樘信任太监,而太监就是帝王的耳目,没有了太监制衡文臣,没有了锦衣卫暗查百官,朱佑樘担心今后被朝臣欺上瞒下,圣旨出不了紫禁城。
朱佑桓对此心知肚明,借机说道:“皇兄,不知这亲戚和宦官孰亲?”
朱佑樘先是一愣,说道:“那还用问,亲戚亲戚,宦官岂可与之相比?”
朱佑桓笑道:“那放着几万亲戚不用,为何一味的宠幸太监呢?”
皇帝脸上微微变色,低声道:“这其中的缘故,你难道不知?重用各地宗室,为祸更大。”
“不然”朱佑桓摇头道:“臣弟不是指有爵位在身的宗室,而是指失去爵位的普通子弟,现如今朝廷不许他们务农,科举,经商,每月领受一份钱粮,蹉跎一生,大好年华就这么虚度了。为何不允许他们读书做官呢?与皇族没有任何威胁,出身又不同,稍加栽培,不难成为陛下的心腹。”
朱佑樘好半天没反应过来,深思半天,为难的道:“不妥,万一要是进入中枢,把持朝政呢?”
朱佑桓心里叹了口气,家天下,家天下,哪怕出现无数权臣奸佞,做皇帝的都不想看到一个忠心耿耿的自家人存在,盖因他能威胁到帝位。
自己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嘛即使皇兄再信任,也不能轻易插手朝堂政务。
“皇兄,朱家子孙将来会越来越多,再过几十年,就是十几万的儿孙,百年后,可能人数会多达上百万,全都无所事事,饱食终日,不识字,不会种地,不会谋生,就连穿衣都不会,像那养在圈里的猪牛一样,任人宰割
将来万一有外敌入侵,京师一旦被异族攻破,皇位没了传承,难道要靠日渐腐败的文臣,还是贪生怕死的武将抵抗?再说都是朱家后代,您就真的忍心不管?就算不能进京任职,起码在地方可以担任些闲职,兴修水利,劝导农桑,教导学问,做做言官,不好吗?”
这话说的委婉多了,朱佑樘不禁频频点头,纵观千古,没有哪个朝代会永远传承下去,居安思危,必须要考虑到今后。
其实这些年来,普通宗室要求读书科举的呼声很高,有的是胸怀大志的青年,宁肯放弃宗室身份,也要和普通文人一样,报效朝廷。
朱家子孙闲来无事,生孩子的速度甲于天下,十几年就翻一倍,立国之初制定的宗室国策,时至今日确实不合时宜了,供养庞大的宗室子弟,越来越成为朝廷的一大负担。
历史上几十年之后,嘉靖皇帝就受此压力,准许普通宗室科举做官,和朱佑桓的建议几乎一模一样,不许担任官府要职,但即使如此,朱家子孙还是涌现出很多好官,造福一方。
朱佑桓继续劝道:“凡事有好有坏,说起来,还有谁人比得上自家兄弟对皇兄的忠心?骨肉相连,本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科举做官就意味着今后身为人臣,国法可以惩处,与普通官员无异,只要加以限制,皇兄就等于多了一大批嫡系,分布在天下各地,足以对各地官吏产生震慑。”
朱佑樘连连点头,可是最终说道:“此事事关重大,不可操之过急,还要征求大臣的意见。”
朱佑桓心中暗笑,拿文臣的死敌太监和宗室子做闲官来比较,是个人就知该如何选择。他要做的,不单单是企图往文官里面掺沙子,今后还要提升武将的地位,起码也要几股势力相互制衡,绝对不能任由文人一家独大。。.。
更多到,地址
乾清宫内,休息了几日的朱佑桓和弘治皇帝对坐,吃茶座谈国事,都对首辅刘大人的办事效率,由衷感到欣慰。
比起刑部尚书王恕做事一板一眼,不太适应邢狱审案,进展龟速,刘吉的动作可谓神速,这位在成化朝整倒过无数好人的刘棉花,整起庸臣和小人一样绝不手软,为了获得帝王信任,近些天上蹿下跳,浑身是刺,带头弹劾万安一干党羽。
而刘棉花最大的本事就是记仇,谁以往有过什么劣迹,做过什么丢人事,还能瞒得过他去?
加上言官眼看弹劾不倒刘吉,炮口一转,朝着泥塑六尚书猛烈攻击,反正那位置一个萝卜一个坑,挤走一位,大家也有机会升官不是?
短短几日,原刑部尚书杜铭,礼部尚书李裕,右都御使刘敷等,十几个位高权重,成化朝有名的吃货统统丢了官。
奈何子弹无眼,就连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礼部尚书周洪谟大人,同样榜上有名。和一生命犯小人,性格耿直的王恕,马文升二位大人不同,周大人做人做官要委曲求全的多,从不和万安等人硬顶,表面上附和居多,其眼光无疑要长远的多,因此受到的指责也多。
当年泰山地震,朱佑桓就是提前得到周大人的暗示,得以逃过一劫。是以后来留了心,曾经派人打听过周洪谟的生平。
行事低调的周大人,暗地里配合地方官整治过跋扈的采办太监。配合王恕,抵制过权贵兼并土地,劝说过朱见深停止劳民伤财的营建宫殿,兴建佛色等事。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提出多条完善合理的建言,彻底安抚祸乱西南多年的荆襄流民,仅这一件事,周大人就称得上尽职尽责,因为朱佑桓比谁都清楚,明朝是怎么灭亡的。
不好明说泰山那档子事,朱佑桓委婉的道:“周大人办事勤勉,这些年夹在万安和几位尚书之间,多有苦衷,臣弟愿一力保他。”
朱佑樘顿时失笑,随手扔过来十几本奏疏,笑骂道:“为兄岂会不辨是非?你看看这些奏疏,就会一目了然了。”
朱佑桓好奇的拿起来看了看,大笑摇头,骂道:“亏了这些言官绞尽脑汁的寻找借口,周大人和万安同乡?妄议先帝的御制文字?于钦天监任上妖言惑众?简直胡闹。”
“是胡闹,所以整治吏治势在必行。”
朱佑樘神色间深为感触,缓缓说道:“权恩老大人临走前,留下亲笔书信,举荐王恕和马文升,一个七十一岁,一位六十一岁,都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朕还得忍下心来重用他们。就连周大人都已经六十七岁了,徐浦今年五十多岁,刘建将将六十,唉只希望老天能保佑这些位老臣,离了他们,你我兄弟二人根本不足以成事。”
朱佑桓轻轻点头,他和皇帝两个愣头青,哪里能处理了纷繁杂乱的国事?暗叹朱见深明明有这么多能臣不用,搅得天下一片凋零,可悲可叹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一代昏君,朱见深当之无愧。
心中一动,朱佑桓说道:“依臣弟看,王恕大人应该执掌吏部,而马文升大人精通军事,应该升为兵部尚书,皇兄应放手令二位大人做事。”
“哈哈”朱佑樘赞道:“和我想到一处去了,来人,拟旨”
如此王马二位成化三君子,都顺理成章的荣升为尚书,朱佑桓又和朱佑樘彻夜长谈,任命何乔新为刑部尚书,李敏为户部尚书,老臣徐贯升工部尚书,周洪谟留任礼部尚书,象征性的罚俸两个月。
六位正直大臣走马上任,有感于皇帝的信任,纷纷大刀阔斧的清理官场,裁掉庸庸碌碌者,提拔清正有为的好官,内有三阁臣和弘治皇帝的一力支持,外有翻脸不认人的朱佑桓,哪里遇到阻碍,立时拍马杀到,管你是谁,哪怕是英国公家的,一样照打不误。
四千多位传奉官全被就地罢免,朱佑桓为此坚持己见,闹得朱佑樘无法,明旨天下,传奉官三代之内不得为官,此圣旨立为祖制,后人不得更改,算是堵住了企图幸进之人。
成化朝众多的国师,供奉,神僧等全部收回金印玉册,名号,不法所得后被赶出京城。朱佑桓不想这些神棍四处祸害百姓,强行把人拘禁在南京城外,人尽其用,准备送到隔海相望的朝鲜和倭国去。
所有正在兴建的工程全部叫停,王恕一上任就把整个京畿官场清扫一遍,短短一个月,就有多达二百六十四位贪赃枉法,不干正事的官员落马。随即又把考核官吏的范围扩大到了全国,闹得整个官场风声鹤唳。
兵部尚书马文升更狠,上任之后狠抓蛀虫,严查军队腐败,多位手握重兵的督抚将军被罢官抄家。这二位被朱佑桓戏称为老麻雀,做起事来当真是六亲不认,油盐不进,不管是送礼的,说情的,威胁的,统统拒之门外。
弘治皇帝也没闲着,亲自把关,凡是六品以上,都要仔细核查官员的履历。
这些大臣因此而成为弘治朝初期的中流砥柱,一大批新鲜血液源源不断的充实到各级官府,成化朝积累下来的垃圾被一扫而空,史称这段时期为:正人汇集。
看着整个朝廷气象为之一新,朱佑桓欣慰之余,把目光瞅向朝臣动不了的宦官,对此他自是当仁不让,特殊的身份,对付大小太监名正言顺。
权义如期把受贿名单送了过来,上面全是各司的头头脑脑,其中东厂就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查一查到底朱佑桓当即下令,命锦衣卫包围东厂衙门,把整个东厂一窝端,接着兵分各路,只要是在京城置办豪宅的,全都抓起来押送锦衣卫大牢,酷刑加身,抄没家财。
锦衣卫的酷刑多了,很快一大批宦官送命,谁知朱老六矛头一转,大骂锦衣卫滥施酷刑,命人把各种刑具统统搬到街上,当众烧毁,锦衣卫一干官员全都送交刑部查办。
此事立即掀起惊涛骇浪,朱佑桓的名声传遍了北京城,对于东厂和锦衣卫的倒台,人人抚掌称快。弘治皇帝急命权义传旨,召朱佑桓觐见。
面对着神色复杂的皇兄,朱佑桓轻声道:“太监误国,锦衣卫必须禁止私设刑堂,宋朝就是先例。”
明显兄弟是要赶尽杀绝,想要一劳永逸的除掉宦官,并且限制锦衣卫的权利,对此身为皇帝的朱佑樘不敢苟同,身处的位置不同,想法自然就不同。
从小到大都有太监陪伴,尤其还有权恩老大人的珠玉在前,朱佑樘信任太监,而太监就是帝王的耳目,没有了太监制衡文臣,没有了锦衣卫暗查百官,朱佑樘担心今后被朝臣欺上瞒下,圣旨出不了紫禁城。
朱佑桓对此心知肚明,借机说道:“皇兄,不知这亲戚和宦官孰亲?”
朱佑樘先是一愣,说道:“那还用问,亲戚亲戚,宦官岂可与之相比?”
朱佑桓笑道:“那放着几万亲戚不用,为何一味的宠幸太监呢?”
皇帝脸上微微变色,低声道:“这其中的缘故,你难道不知?重用各地宗室,为祸更大。”
“不然”朱佑桓摇头道:“臣弟不是指有爵位在身的宗室,而是指失去爵位的普通子弟,现如今朝廷不许他们务农,科举,经商,每月领受一份钱粮,蹉跎一生,大好年华就这么虚度了。为何不允许他们读书做官呢?与皇族没有任何威胁,出身又不同,稍加栽培,不难成为陛下的心腹。”
朱佑樘好半天没反应过来,深思半天,为难的道:“不妥,万一要是进入中枢,把持朝政呢?”
朱佑桓心里叹了口气,家天下,家天下,哪怕出现无数权臣奸佞,做皇帝的都不想看到一个忠心耿耿的自家人存在,盖因他能威胁到帝位。
自己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嘛即使皇兄再信任,也不能轻易插手朝堂政务。
“皇兄,朱家子孙将来会越来越多,再过几十年,就是十几万的儿孙,百年后,可能人数会多达上百万,全都无所事事,饱食终日,不识字,不会种地,不会谋生,就连穿衣都不会,像那养在圈里的猪牛一样,任人宰割
将来万一有外敌入侵,京师一旦被异族攻破,皇位没了传承,难道要靠日渐腐败的文臣,还是贪生怕死的武将抵抗?再说都是朱家后代,您就真的忍心不管?就算不能进京任职,起码在地方可以担任些闲职,兴修水利,劝导农桑,教导学问,做做言官,不好吗?”
这话说的委婉多了,朱佑樘不禁频频点头,纵观千古,没有哪个朝代会永远传承下去,居安思危,必须要考虑到今后。
其实这些年来,普通宗室要求读书科举的呼声很高,有的是胸怀大志的青年,宁肯放弃宗室身份,也要和普通文人一样,报效朝廷。
朱家子孙闲来无事,生孩子的速度甲于天下,十几年就翻一倍,立国之初制定的宗室国策,时至今日确实不合时宜了,供养庞大的宗室子弟,越来越成为朝廷的一大负担。
历史上几十年之后,嘉靖皇帝就受此压力,准许普通宗室科举做官,和朱佑桓的建议几乎一模一样,不许担任官府要职,但即使如此,朱家子孙还是涌现出很多好官,造福一方。
朱佑桓继续劝道:“凡事有好有坏,说起来,还有谁人比得上自家兄弟对皇兄的忠心?骨肉相连,本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科举做官就意味着今后身为人臣,国法可以惩处,与普通官员无异,只要加以限制,皇兄就等于多了一大批嫡系,分布在天下各地,足以对各地官吏产生震慑。”
朱佑樘连连点头,可是最终说道:“此事事关重大,不可操之过急,还要征求大臣的意见。”
朱佑桓心中暗笑,拿文臣的死敌太监和宗室子做闲官来比较,是个人就知该如何选择。他要做的,不单单是企图往文官里面掺沙子,今后还要提升武将的地位,起码也要几股势力相互制衡,绝对不能任由文人一家独大。。.。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