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边境战役(一)
西线战斗打响后,德军最高统帅部迅速从东普鲁士迁往斯德拉斯堡,在瓦德西的作战计划中,这里就是最后的防线。
毛奇将军早在1887年便提出了一份西线防御作战的备忘录,他立足于坚守要塞和迟滞敌人进攻的思路,要求“在全线退守莱茵河右岸以前,务必和法军进行一场较大的战役”,他认为即便兵力不足也一定要在莱茵河左岸和法军打上一仗,否则士气会难以维持。
如今,瓦德西却不会再为兵力担忧,因为第一有奥军的帮助,第二波兰人才是东线战场的主角,德军只要在初期阶段歼灭俄军边境之敌,把波兰人从沙皇的统治下解救出来便是完成了任务。
但是情报工作出身的瓦德西深知虚虚实实的道理,在他的要求下,整个东线作战,德军使用了整整40个师的番号,几乎每支部队都有另外一个不同的番号,以迷惑俄军。由于德军在初期阶段的连续胜利使得俄军甚至一直认为德军真的在东线集中了几乎全部的军队。
在里加方向攻击停止后,德军的空虚终于暴露了出来,但是即便这样,无论俄国人还是法国人,都认为德军在东线至少还保留了30个师的兵力。这一判断也成为法国统帅部信心膨胀敢于发动全面进攻的依据。
应该说,瓦德西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步,诱敌出击的目标已经达到,而且十分完美。不过法国人也有自己的情报网,被蒙蔽一天两天可以,时间长了总是会发觉德军在西线的真实兵力。这就要求,德军必须在初始的十天或者十五天之内抓住法军的主力,达成在野战中合围并歼灭大批法军的战略目标。
阿尔萨斯和北洛林所在的孚日山区象一条绵延的飘带横亘在莱茵河和法国边境之间,期间共有三条主要道路联络着德法两国。
纵贯西部洛林高原的是梅斯通道、该通道南起法国的凡尔登,北面可达德国和卢森堡边境的军事重镇萨尔布吕肯,其背后便是德国的鲁尔重工业区;东侧通道是从贝尔福出发,穿过汝拉山后,沿着孚日山北麓向西北经过米卢斯、科尔马再到莱茵河门户斯特拉斯堡的道路。这两条道路交通条件较好,均有铁路想通,是德法两国日常贸易和运输的主要道路。
此外,还有一条道路是从孚日山中央穿过的通道,南起法国的图尔要塞,经过南锡、吕内维尔和萨尔堡便可直通斯特拉斯堡。吕内维尔至萨尔堡一段是修建在山脊上的砂石路十分难走,不过从萨尔堡往北至斯特拉斯堡一段有铁路相通。
除了这三条最具战略意义的道路外,还有一条联通弗雷曼和萨尔堡的横向铁路线,也十分重要。弗雷曼位于梅斯以北三十五千米、靠近卢森堡边界的地方,这里也是德军在洛林的重要据点之一,由于西线铁路在这里会分出一个横向的岔路,向东北一直通向萨尔堡,所以法军一旦攻克萨尔堡不仅打开了斯特拉斯堡的南大门,而且还可以沿着这条支线铁路快速回插到左翼,只要再继续攻克弗雷曼便可以达成从后方包抄梅斯要塞的目标。这便是法国统帅部不惜巨大代价强攻萨尔堡的最重要原因。
可以说拿下萨尔堡,法军便获得了战场选择权。这将是巨大的先手优势,因为接下来无论法军强攻斯特拉斯堡还是包抄梅斯都是德方必须要“应”的。尤其是在法方占据“兵力优势”的情况下。
诚然,从中路突破好处很多,但困难却也非常之大,以至于大到难以完成。
那就是由于吕内维尔至萨尔堡一段,交通困难,使大军不易展开。尤其是法军为了攻克萨尔堡这样修建在山间台地上的强大要塞必须调集大口径攻城大炮,而在依靠畜力拖拽的年代,这近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不过战前法国人花费巨大代价把一批最强壮的战马训练成挽马,由此而化解了难题。
所以,法军这一招“中心突破两翼开花”的妙招的确是德军在战前无论如何都没有考虑到的。
而法国总参谋部秉承拿破仑时代的传统,从来都十分青睐这种“出其不意”的战略战术,因为决战前的“奇兵”往往可以从心理和战术两个方面压垮敌人。
法军不按惯常套路出牌,的确大大扰乱了德军的作战计划。面对法军在右翼的进攻,为了迅速达成诱敌深入的目的,德军甚至有意丢了失米卢斯要塞。
但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正莫过于此。
猎人辛辛苦苦,下足本钱挖好了一个大陷进,结果等来的不是一头肥猪而是一只田鼠。
“就1891年的法德边境战役来看,法国人的致命错误却并未带来致命的失败,原因就在于他们有悖于常理的战术安排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而当两个错误叠加在一起,却发挥了奇妙的作用,以至于决心‘毕其功于一役’的德国人费尽心机的绝妙计划竟然弄巧成拙。……”
——引自美国西点军校内部教材《近代战争的决策与战场指挥》克拉斯佩克教授1965年
“诸位,刚才巴克尔将军来电说,法国人连续12小时的炮击终于停止了,萨尔堡外围工事损毁严重。同时,我军的火炮阵地也遭到法国人的重点攻击,损失较大。但是巴克尔将军也表示,火炮所造成的伤亡比预计的小很多,军队依然士气高涨。”在清晨的参谋例会上,作战处长布迪尔加龙语调低沉的说道。
“什么?萨尔堡工事损毁严重?巴尔克确信那是150毫米榴弹炮所为吗?”德军第一集团军司令约瑟夫上将惊奇的问道。约瑟夫过去曾担任陆军工兵总监,对于边境地区的要塞了如指掌,萨尔堡要塞的加固还是他亲自指挥完成的。
“当然不是,上将,是200毫米,确切的说是203毫米的八英寸榴弹炮。巴尔克将军在电报中说,他在清晨亲眼看到敌人用12匹马把一门攻城炮拖上一个倾角不小于55度的山坡,那些马看起来比我们的战马还强壮。”布迪尔加龙耸耸肩膀解释道:“法国人约有8门这样口径大口径攻城大炮,他们发射的炮弹可以炸开石灰和钢筋构筑的掩体,所以才能对外围工事造成严重损毁。”
“混蛋,法国人是用什么马把这些大家伙弄到萨尔堡的,难道是会飞的龙吗?”约瑟夫依然满脸的难以置信。其余的高层军官也纷纷议论,认为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其实也难怪他们不相信,法国人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在战前的数年内便不断练习,期间累死或者损伤的马匹有数百匹之多。
即便如此,法军在把大炮拖拽到前线的路上依然花费了巨大代价,将近200匹马或者脱力累死,或者变成残疾,这些马每一匹的价值都超过一门野战炮,而且肯定是无法在短期内补充的。
“好了,诸位将军们。目前萨尔堡的情况还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要塞的主体围墙是用两米厚的青石砌成,别说200毫米的攻城榴弹炮,就是300毫米的海军炮都打不穿。而且法国人要想把炮弹打到要塞里面,还需要把火炮拉到另外一个更为陡峭的高地,不知他们还有多少匹那种强壮的挽马可以使用。我现在担心的是右翼的法军并非他们的主力,他们的主力放在了中路。”瓦德西一边看着地图,一边皱着眉头说道。巴克尔将军的电文他刚刚已经看过。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们的作战目标倒是和当前的战场形势十分吻合。”总参谋部进军处处长格雷特上校说道:“法军耗费巨大精力攻击萨尔堡要塞必然有重大图谋,而科尔马前线的战况也表明法国人的主力不在右翼,如此看来法军的主力的确很可能在中路。一旦突破萨尔堡,法军将可以两面出击,如果当前我们兵力处于劣势,斯特拉斯堡很难说不被攻克。如此,法国人的作战计划从逻辑上也就顺理成章了。”
毛奇将军早在1887年便提出了一份西线防御作战的备忘录,他立足于坚守要塞和迟滞敌人进攻的思路,要求“在全线退守莱茵河右岸以前,务必和法军进行一场较大的战役”,他认为即便兵力不足也一定要在莱茵河左岸和法军打上一仗,否则士气会难以维持。
如今,瓦德西却不会再为兵力担忧,因为第一有奥军的帮助,第二波兰人才是东线战场的主角,德军只要在初期阶段歼灭俄军边境之敌,把波兰人从沙皇的统治下解救出来便是完成了任务。
但是情报工作出身的瓦德西深知虚虚实实的道理,在他的要求下,整个东线作战,德军使用了整整40个师的番号,几乎每支部队都有另外一个不同的番号,以迷惑俄军。由于德军在初期阶段的连续胜利使得俄军甚至一直认为德军真的在东线集中了几乎全部的军队。
在里加方向攻击停止后,德军的空虚终于暴露了出来,但是即便这样,无论俄国人还是法国人,都认为德军在东线至少还保留了30个师的兵力。这一判断也成为法国统帅部信心膨胀敢于发动全面进攻的依据。
应该说,瓦德西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步,诱敌出击的目标已经达到,而且十分完美。不过法国人也有自己的情报网,被蒙蔽一天两天可以,时间长了总是会发觉德军在西线的真实兵力。这就要求,德军必须在初始的十天或者十五天之内抓住法军的主力,达成在野战中合围并歼灭大批法军的战略目标。
阿尔萨斯和北洛林所在的孚日山区象一条绵延的飘带横亘在莱茵河和法国边境之间,期间共有三条主要道路联络着德法两国。
纵贯西部洛林高原的是梅斯通道、该通道南起法国的凡尔登,北面可达德国和卢森堡边境的军事重镇萨尔布吕肯,其背后便是德国的鲁尔重工业区;东侧通道是从贝尔福出发,穿过汝拉山后,沿着孚日山北麓向西北经过米卢斯、科尔马再到莱茵河门户斯特拉斯堡的道路。这两条道路交通条件较好,均有铁路想通,是德法两国日常贸易和运输的主要道路。
此外,还有一条道路是从孚日山中央穿过的通道,南起法国的图尔要塞,经过南锡、吕内维尔和萨尔堡便可直通斯特拉斯堡。吕内维尔至萨尔堡一段是修建在山脊上的砂石路十分难走,不过从萨尔堡往北至斯特拉斯堡一段有铁路相通。
除了这三条最具战略意义的道路外,还有一条联通弗雷曼和萨尔堡的横向铁路线,也十分重要。弗雷曼位于梅斯以北三十五千米、靠近卢森堡边界的地方,这里也是德军在洛林的重要据点之一,由于西线铁路在这里会分出一个横向的岔路,向东北一直通向萨尔堡,所以法军一旦攻克萨尔堡不仅打开了斯特拉斯堡的南大门,而且还可以沿着这条支线铁路快速回插到左翼,只要再继续攻克弗雷曼便可以达成从后方包抄梅斯要塞的目标。这便是法国统帅部不惜巨大代价强攻萨尔堡的最重要原因。
可以说拿下萨尔堡,法军便获得了战场选择权。这将是巨大的先手优势,因为接下来无论法军强攻斯特拉斯堡还是包抄梅斯都是德方必须要“应”的。尤其是在法方占据“兵力优势”的情况下。
诚然,从中路突破好处很多,但困难却也非常之大,以至于大到难以完成。
那就是由于吕内维尔至萨尔堡一段,交通困难,使大军不易展开。尤其是法军为了攻克萨尔堡这样修建在山间台地上的强大要塞必须调集大口径攻城大炮,而在依靠畜力拖拽的年代,这近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不过战前法国人花费巨大代价把一批最强壮的战马训练成挽马,由此而化解了难题。
所以,法军这一招“中心突破两翼开花”的妙招的确是德军在战前无论如何都没有考虑到的。
而法国总参谋部秉承拿破仑时代的传统,从来都十分青睐这种“出其不意”的战略战术,因为决战前的“奇兵”往往可以从心理和战术两个方面压垮敌人。
法军不按惯常套路出牌,的确大大扰乱了德军的作战计划。面对法军在右翼的进攻,为了迅速达成诱敌深入的目的,德军甚至有意丢了失米卢斯要塞。
但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正莫过于此。
猎人辛辛苦苦,下足本钱挖好了一个大陷进,结果等来的不是一头肥猪而是一只田鼠。
“就1891年的法德边境战役来看,法国人的致命错误却并未带来致命的失败,原因就在于他们有悖于常理的战术安排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而当两个错误叠加在一起,却发挥了奇妙的作用,以至于决心‘毕其功于一役’的德国人费尽心机的绝妙计划竟然弄巧成拙。……”
——引自美国西点军校内部教材《近代战争的决策与战场指挥》克拉斯佩克教授1965年
“诸位,刚才巴克尔将军来电说,法国人连续12小时的炮击终于停止了,萨尔堡外围工事损毁严重。同时,我军的火炮阵地也遭到法国人的重点攻击,损失较大。但是巴克尔将军也表示,火炮所造成的伤亡比预计的小很多,军队依然士气高涨。”在清晨的参谋例会上,作战处长布迪尔加龙语调低沉的说道。
“什么?萨尔堡工事损毁严重?巴尔克确信那是150毫米榴弹炮所为吗?”德军第一集团军司令约瑟夫上将惊奇的问道。约瑟夫过去曾担任陆军工兵总监,对于边境地区的要塞了如指掌,萨尔堡要塞的加固还是他亲自指挥完成的。
“当然不是,上将,是200毫米,确切的说是203毫米的八英寸榴弹炮。巴尔克将军在电报中说,他在清晨亲眼看到敌人用12匹马把一门攻城炮拖上一个倾角不小于55度的山坡,那些马看起来比我们的战马还强壮。”布迪尔加龙耸耸肩膀解释道:“法国人约有8门这样口径大口径攻城大炮,他们发射的炮弹可以炸开石灰和钢筋构筑的掩体,所以才能对外围工事造成严重损毁。”
“混蛋,法国人是用什么马把这些大家伙弄到萨尔堡的,难道是会飞的龙吗?”约瑟夫依然满脸的难以置信。其余的高层军官也纷纷议论,认为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其实也难怪他们不相信,法国人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在战前的数年内便不断练习,期间累死或者损伤的马匹有数百匹之多。
即便如此,法军在把大炮拖拽到前线的路上依然花费了巨大代价,将近200匹马或者脱力累死,或者变成残疾,这些马每一匹的价值都超过一门野战炮,而且肯定是无法在短期内补充的。
“好了,诸位将军们。目前萨尔堡的情况还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要塞的主体围墙是用两米厚的青石砌成,别说200毫米的攻城榴弹炮,就是300毫米的海军炮都打不穿。而且法国人要想把炮弹打到要塞里面,还需要把火炮拉到另外一个更为陡峭的高地,不知他们还有多少匹那种强壮的挽马可以使用。我现在担心的是右翼的法军并非他们的主力,他们的主力放在了中路。”瓦德西一边看着地图,一边皱着眉头说道。巴克尔将军的电文他刚刚已经看过。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们的作战目标倒是和当前的战场形势十分吻合。”总参谋部进军处处长格雷特上校说道:“法军耗费巨大精力攻击萨尔堡要塞必然有重大图谋,而科尔马前线的战况也表明法国人的主力不在右翼,如此看来法军的主力的确很可能在中路。一旦突破萨尔堡,法军将可以两面出击,如果当前我们兵力处于劣势,斯特拉斯堡很难说不被攻克。如此,法国人的作战计划从逻辑上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