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幻小说 > 元朝帝国风雨

第129章 元朝挑动黄河天下反

    第 130 章 元朝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黄河多次决口,天下的动荡,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朝末年,天灾**,接连不断,民不聊生,栾城人韩山童因祖父烧香信佛,传播白莲教,被流放到永年。元至正一年四月,即公元1351年,元朝廷强征民夫修治黄河决口。民工挖河时,发现有一独眼石人,实际上是韩山童、刘福通事先埋于河滩。

    当时,流传于民间的谣谚说:“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得以应验。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永年白鹿路庄聚众三千人,杀白马、黑牛立盟起义,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拥韩山童为明王。不幸事件泄露,山童被害。刘福通突围,其子韩林儿,随母杨氏逃往武安山中。

    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355年,刘福通派人将韩林儿母子接至毫县,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建元龙凤,并置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中原各地红巾军都受大宋领导。当时红巾军的势力“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至正22年,即公元1362年,红巾军失利,至正26年,即公元1366年,韩林儿死亡。

    黄河是中国 第 130 章 朝廷大臣,举行专门会议,商讨应对办法。大臣议论纷纷,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只有工部郎中贾鲁,是刚刚被朝廷任命都水监,曾经深入探察过黄河河道,知道黄河的要害。他在会议上提出,要法理黄河,必须堵塞黄河北岸,疏通黄河南岸,让黄河返回故道,才能得到有效治理。

    黄河是中国 第 130 章 了许多重要支流,又是黄河洪水主要来源之一,此段水量约占全河的40%,因此黄河中游成为根治黄河的关键地段。

    孟津以下为黄河下游,长870公里。此段河道在华北平原之上游荡。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旺盛,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除在孟津至郑州桃花峪间纳入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支流外,再无其它支流汇入,相反干流束约在大堤间。成为海河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

    黄河径流的变化。黄河流经的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虽为 第 130 章 水总面积的29.6%,而水量却占72%,是全流域最主要的增水区。兰州以下流过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既少支流汇入,又由于引洪灌溉,耗水甚大。是减水区。至河口镇附近的头道沟,径流量比兰州站减少了23%。

    从河口镇到花园口段,有汾、渭、径等支流汇入,水量又大增。花园口到利津这一段因是“地上河”,少支流汇入。渗漏严重。引黄灌溉耗水量大,故水量又逐渐减少。所以黄河泾流量基本来源于上、中游。黄河水流以雨水补给为主。一般来说,水量多集中在夏秋季,约占全年径流总量的70-80%。除河套地区至河口镇段秋水大于夏水外,大部分河段夏水都大于秋水。冬季是整个干流水量最枯季节,仅占全年10%左右。春季水量约占15-18%。最大水月,一般在河口镇以上为9月,以下均出现在8月。黄河径流量的年内变化比其它河流剧烈,极端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之比相当惊人。

    据陕县记录,最大流量为22000立方米/秒(1933年8月10日),而最小流量却不及200立方米/秒,二者相差100多倍。这种状况对径流资源的利用非常不利,在农业生产中矛盾尤为突出。春季农业需水迫切,黄河却处在低水期,到夏季则洪峰过高,易于泛滥成灾。

    黄河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其变差系数一般在0.2-0.3之间,并有自上游向下游增加的趋势,从径流多年变化过程线看,黄河也有丰枯水交替现象,一般洪水和泥沙水量不稳定和含沙量特多是黄河为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水量不稳定突出地表现为汛期洪水的暴涨。黄河洪水主要由夏秋季的暴雨所形成。黄河流域是我国暴雨较多的地区之一,主要暴雨中心在黄河中游的泾、洛、渭河流域,暴雨次数多,强度大,日雨量可超过100毫米以上,雨区大,一般达200平方公里以上,洪水相当剧烈。

    从全流域看,上游地形平缓,暴雨量小,区内又有不少沼泽草地和森林调节洪流,洪水涨落速度较平缓。兰州历史最大洪峰流量不过7500立方米/秒,包头最大流量不过4310立方米/秒,可见上游洪水对下游影响不大。可是,河口镇以下的中游段是晋陕峡谷,两岸支流流程短,比降大,黄土广布,植被又少,更无湖泊洼地调蓄,一遇强烈暴雨,径流急速入河,洪水猛涨,汾、泾、渭、伊洛诸支流正值暴雨中心,带着巨暴洪水辐聚而入,使洪量骤增,对下游造成严重威胁。黄河含沙量为世界各大河之冠。

    据陕县记录,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37公斤/立方米。黄河的沙量主要来自黄河晋陕段和泾、洛、渭流域,这一区域提供的泥沙量相当于黄河输沙量的90%。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分布着大面积深厚的黄土,又是主要的暴雨区,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特别严重。陕县以下到泺口段,含沙量逐渐减少,泺口以下因河床冲刷又稍有增加。黄河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很大,陕县实测到的最大年输沙量竟达39.1亿吨,即1933年,而最少的年仅达4.88亿吨,1928年。连续枯水年为两年,连续丰水年为2-4年。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过去黄河水利长期失修,造成中游水土流失。每年由中游带来的16亿吨泥沙,一部分淤积在下游河道,使河床日益升高,一部分填海成陆,使河口不断延伸,河床比降减小。更加重了河床淤积,形成周期性的决口改道。以邙山,即郑州西北桃花峪附近,为起点,北至天津,南至淮阴的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都是黄河洪水泛滥和泥沙淤积的范围。向北的决口阻塞了海河的洪水出路。破坏了海河平原的排水系统;向南决口改道则阻塞了淮河的洪水出路,破坏了淮河平原的排水系统。

    据历史记载。解放前二千多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就有26次。每次决口泛滥都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元朝末年,政治极端**,统治者为了自己享乐,不断增加徭役和赋税。搜刮钱财,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黄河下游,由于黄河不断决口泛滥淹没天地,老百姓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于是不断有人拿起武器,反抗官府的黑暗统治。官府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规定平民百姓家不得私藏武器,违者处死。还规定,凡五十人一起议论国家者罚,百人在一起论事者处死。可是官逼民反。不管当局规定多少苛刻的制度,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还是在黄河岸边爆发了。

    起义的发动者和领导者是韩山童和刘福通。当时的白莲教很盛行。遍布各地的教徒都有联系。在白莲教徒中韩山童和刘福通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同情黎民百姓的痛苦,等待时机,准备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元武装革命。推翻元朝的反动统治。机会终于到来了。这一年的黄河汛期,河水猛涨,封丘黄陵段出现险情。黄河一旦在这里决口,不但以北方圆几百里的田地庄园将被淹没,黄河继续北上,还将危机元朝统治者的老巢大都。元廷惊恐万状,再也顾不得人们聚集在一起出事不出事,慌忙下令征调黄河两岸民工百姓筑堤保河,防止黄河决口。成千上万的百姓被强征到皇陵一带,他们在监工的大刀和皮鞭下推土筑堤。而朝廷发下的一点儿粮食,经过各级官府的盘剥,到了民工这里,已寥寥无几。民工们出尽牛马力,连肚子也填不饱。一时间民工叫苦连天,怨声四起。

    这时候,韩山童和刘福通也在筑堤民工中间,他们见筑堤民工这么多人集中在一起,都是受苦人,又都非常痛恨元朝的统治,不满官府的压迫,认为是起事的大好时机。于是,他们在一起商讨,终于找出一个唤起大家起义的好办法。他们暗地串通几个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用一通旧石碑,凿成一个只有一只眼的石人。深夜人静时,把石人埋在筑堤挖土的地方。接着,二人在白莲教教徒中反复传播这样一句话:“挖出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这句民谣沸沸扬扬传扬出去。黄河岸边,不管是筑堤民工,还是黎民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家都纷纷传诵着这句民谣。“造反”,是老百姓的心里早就起了的念头,但他们苦于没人挑头,反该怎么造?义该怎么起?他们都盼啊盼啊,恨不能一下子从地下挖出个石人来,好举旗造反,推翻元朝的统治。

    这天中午,一只眼的石人终于被筑堤民工挖出来了。韩山童和刘福通早有准备,他们马上赶到现场,鼓动大家起事。韩山童摸着石人的头,慷慨激昂地对大家说:“看哪,这石人只有一只眼睛,大家不是常说‘挖出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吗,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接着,刘福通跳上一个土岗子,高高地挽起袖子,举起双手,对着纷纷前来观看石人的民工高声呼喊着:“乡亲们,‘挖出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我们大家早就知道的,元鞑子压迫我们,把我们不当人,现在我们到底把一只眼的石人挖出来了,这是上天叫我们起来造反!此时不反,更待何时?再说,即使我们不反,官府一旦听说我们挖出来一只眼的石人,也会把我们抓起来杀掉的,与其等着他们来杀死我们,不如起来造反,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刘福通见民工越聚越多,又指着韩山童对大家说:“这位韩山童,乃是大宋朝徽宗的后代,我们尊他为王。我的祖先是刘光世,也是大宋朝的臣民,我也愿领着大家,跟着韩山童起事。愿意造反的人站起来,拿起家伙,准备参加战斗吧!”在他二人的宣传鼓励下,民工们情绪高涨起来,纷纷摩拳擦掌,齐声高呼道:“反吧,反吧,俺大家情愿听二位指挥,杀尽天下贪官污吏!”中午时分,这里就聚起了民工三千多人,在韩山童和刘福通的指挥下,起事的民工们用手中的铁锹和镢头杀死了官府派来的筑堤监工,然后,二人又叫起事的民工们,以头上裹块红布为标记,号称“红巾军”,浩浩荡荡地杀了出来。

    红巾军的起义,好像一粒火种,立即点燃了民众造反的干柴,全国各地的农民群众纷纷举行起义,响应红巾军,他们互相配合,英勇战斗,终于使腐朽透顶的元朝很快灭亡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