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八十八章:灭四寇(上)
再来回顾一下建炎、绍兴时期的南宋环境了:
毫不夸张地说,江南地区已经逐渐变成一块人间地狱,并不比江北的沦陷区好多少。从某些方面说,南宋朝廷做得比女真人更加凶残。
首先是江南人民的苦难。
本来江南人民活得自由富足,像在天堂里一样,可北方人一下子涌了过来,来的时候破衣烂衫,面无人色,身无分文,可突然之间江南最好的土地、房屋、财产、子女玉帛等等全都是他们的了。
这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明抢,用已经灭亡了的北宋政府的各种头衔来对江南的人民进行明目张胆的抢劫。
比如赵构进入杭州时挑大房子住,太监们急吼吼地重过王侯生活,这些风光的背后是多少江南富人的悲哀啊。
富人和有地位的人尚且如此,那些生活平静、小富即安的普通人就更不用说了,各种资源全都被强行抢占。
对于北宋朝来说,女真人是入侵者;对江南人来说,北方人一样是入侵者。这就是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毛太祖语录,那里有压迫,那里就会有反抗。
结果是,本地人的反抗势力迅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寇”,土著人起义嘛,如洞庭湖里的钟相、杨么。
接下来是北方人民的苦难。
渡江逃难者中,皇室成员、政府官员、军队将士所占的比例并不是最大的,比例最大的渡江逃难人群是北方的平民。
这些人到了江南之后,衣食无着。谋生艰难;他们不但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还要面对江南人民的怒火。
北方逃难的平民们。他们的悲惨是不可想象的!
当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唯有加入了从北方过来的武装势力,这些武装势力被朝廷称之为“游寇”。
......
这些大大小小的“游寇”和“土寇”,不但破坏了社会的秩序,还极大地影响了南宋小朝廷的税赋收入。
地方的财力被贼寇们掠夺走了,哪里还有余力上缴朝廷的税赋。
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凭什么去维系政府的运转,军费的开支。等等。
因此,在绍兴初期,当来自北方的压力稍微放松,“剿匪”就成了南宋小朝廷最为主要的工作。
治理乱世,当然要用猛人。
这时候的高宗皇帝突然想起了一个人选---前任宰相李纲。
此君雷厉风行,嫉恶如仇,是负责剿匪的最佳人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一中,有一道朝廷颁布的圣旨,内容如下:
“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李纲为观文殿学士、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权湖东安抚使岳飞率湖东副总管马友、李宏、韩京、吴锡等共讨曹成诸盗。”
也就是说,朝廷要李纲来做统筹。让岳飞主要负责剿匪工作。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为什么是岳飞,而不是其他将领负责剿匪?
原因很简单:人品
在南宋的各支部队中。岳家军的军纪最严明,对地方秋毫无犯,再加上岳家军超强的作战能力,剿匪这项工作,可谓是非岳飞莫属了。
岳飞驻军时,所辖部队不许随意出营房,不许走街转巷,更不许像其他北宋禁军那样做买卖、欺行霸市。
岳飞行军时,以从洪州出发去湖南的一路上为例,洪州的百姓士绅想观看他盛传于世的军容,却错过了时机。那天在黎明前岳飞的军队就出发了。等他们接到通知,走上街市时,只看到岳飞本人,以及几个老弱兵丁,替他牵着马匹。
根据岳家军的军令:沿途借住民宅,临行前要替主人家洒扫干净;借用炊食器皿,必须洗净才送还物主。
岳飞本人和士兵食宿坐卧在一起,当他经过庐陵时,郡守特设了酒食军帐,赶到郊外准备结识岳飞,却看见军队不断经过,眼看过完了,岳飞也没有出现。
他问士兵,才知道岳飞一直和偏裨将领在一起,早就过去很远了。这些表现,似乎变成了红军叔叔的穿越版了。
假如把岳飞换成其他几员大将剿匪,会出现什么情况?
韩世忠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但办事情都是拔出罗卜带出泥。他出兵时当地的伤亡往往很大,难免有些是误杀。
张俊的特点是爱钱,号称张蝗虫,所过之处一干二净啥都不见了,但基本上还能留下不少活人。
最狠的是大衙内刘光世,此人的处世哲学是“养威避事”。避事是指躲女真人,养威是出兵剿匪。但凡富庶地区闹匪患,他一定会抢着出兵,当他成功之后,那片地区就全都白了。
好人坏人全死光,一整片地区的财富全进他个人的腰包。
...............................
李成败走,张用招安归降,湖东路上规模的盗匪还剩下有四支:他们的首领分别是曹成、马友、李宏和刘忠。
除刘忠外,曹成等三人都曾经接受过宋朝的官封,处于叛服无常的状态。
这四支流寇,自从流窜到荆湖一带,却各自成军,割地称雄,彼此嫌隙很深,互相攻伐,对人民则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号称四大寇。
在这四大寇中,军力最强者则是曹成。
曹成是大名府内黄县人,有膂力,擅长射箭。他部下有七万多人,其中精兵约三万人,《粱溪全集》卷六十六中甚至记载道:“所至以人为粮,靡有噍类”。
曹成的部队不但吃人,还俘虏了湖东安抚使向子湮作为人质。在道州盘踞。于是。曹成就成了南宋朝廷新一轮剿匪的头号目标。
就这样。岳飞带着他的一万岳家军出发了。
临出发前,岳飞在吉州这个军人眷属居住地上,竖了一面红底白字的“岳”字大旗,到处张榜公布:“贼入此者死!”
岳飞的霸气由此可见一斑。
让岳飞用一万兵马去清剿曹成的七万大军,南宋朝廷有些心虚,于是命令驻扎潭州的马友,占据岳州的李宏,再加上韩京和吴锡两支小部队。“并听帅臣岳飞节制”,“共力破贼”。
......
对于岳飞出师的问题,朝廷的臣僚们是有争议的。
儒臣胡安国的意见是:“曹成反覆,直犯帅司….无可赦之理。宜专委岳飞掩捕曹成,及早进师”。
不用介绍,这个胡国安肯定是岳飞的粉丝。
而负责统筹此事的李纲当时尚在福州,没有赴任;再加上他之前被朝廷发配,信息闭塞,不了解岳飞的情况。
所以李纲给朝廷上奏说,岳飞兵数不多。钱粮阙乏,难以肩负重任。坚决要求朝廷另派韩世忠大军,自福建路前往湖东路等地,增援岳飞。
在那帮老臣的心目中,韩世忠的战力是最值得信赖的。
江南西路安抚大使李回的意见比李纲的说法最为详细和保守。
他说目前聚集在湖南路内的游寇,曹成在道州,马友在潭州,李宏在岳州,刘忠则处于潭岳之间。他们虽然也有为了一点利益而互相攻击,但在闻知朝廷委派李纲做宣抚使前来征讨之后,必定会私下交结,分布各处,互为救援之计。
其中马友占据潭州已超过半年,该处的漕运钱粮都已经被他所征用,如今朝廷任命岳飞为潭州知府,马友又怎能不怀疑朝廷的动机?
而当岳飞带兵直赴潭州的时候,又如何与马友相处?
倘若岳飞先往道州追捕曹成,马友必然怀疑,极有可能会阻截粮饷的运输,这样一来,将会使岳飞腹背受敌,难以为继。
还不如把曹成搁置在一边,不去理睬,让岳飞先引兵往袁州,在那里与马友、李宏往返商洽,只说要讨刘忠,作为缓兵之计。
等待李纲和韩世忠大兵的到来,官兵拥有人数上的优势,怎么打都没问题。
对于李回的这个建议,赵构、吕颐浩和秦桧都非常认同。
那里的游寇,的确是以曹成为首,马友、刘忠为次的;这几支游寇,也确实互相交结,构成一种辅车相依之势的。
若先按兵不动,等待李纲和韩世忠的部队会师后合力出击,不但能平定湖南诸寇,而且可以乘势前进到湖北襄、汉之间,以接通四川和陕西。
于是,他们就下诏令给征途中的岳飞,要他“斟酌贼势,如未可进击,即暂且驻扎在袁州,以等待韩世忠部队前来会合。
......
最终的事实证明,这些文官们的意见是错误的;他们的整个推理逻辑没有错,错就错在对军力的判断上。
对于这些文官而言,人数是决定军力大小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当他们知道岳家军只有一万人的时候,他们就会断定,岳飞的兵力比不上四寇。
但是他们不知道,有某些军队的兵力高低是不能用人数来衡量的,恰好岳飞的部队就是这样的队伍。
在朝廷中,有一位大臣是最有发言权的,可是他对这件事一言不发。
这位大臣就是张俊。
张俊知道,不要说一个曹成,就是十个曹成也会轻易被岳飞所打败。
张俊之所以不发言,是因为他在等待,等待朝廷派他去接替李纲的位子,统领剿匪事务。
到了那个时候,他既不用上战场,又有大把功劳可以领去,还能够摘桃子,何乐而不为!
ps: 谢谢zhuxyhh01大大、の幻吟风の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毫不夸张地说,江南地区已经逐渐变成一块人间地狱,并不比江北的沦陷区好多少。从某些方面说,南宋朝廷做得比女真人更加凶残。
首先是江南人民的苦难。
本来江南人民活得自由富足,像在天堂里一样,可北方人一下子涌了过来,来的时候破衣烂衫,面无人色,身无分文,可突然之间江南最好的土地、房屋、财产、子女玉帛等等全都是他们的了。
这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明抢,用已经灭亡了的北宋政府的各种头衔来对江南的人民进行明目张胆的抢劫。
比如赵构进入杭州时挑大房子住,太监们急吼吼地重过王侯生活,这些风光的背后是多少江南富人的悲哀啊。
富人和有地位的人尚且如此,那些生活平静、小富即安的普通人就更不用说了,各种资源全都被强行抢占。
对于北宋朝来说,女真人是入侵者;对江南人来说,北方人一样是入侵者。这就是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毛太祖语录,那里有压迫,那里就会有反抗。
结果是,本地人的反抗势力迅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寇”,土著人起义嘛,如洞庭湖里的钟相、杨么。
接下来是北方人民的苦难。
渡江逃难者中,皇室成员、政府官员、军队将士所占的比例并不是最大的,比例最大的渡江逃难人群是北方的平民。
这些人到了江南之后,衣食无着。谋生艰难;他们不但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还要面对江南人民的怒火。
北方逃难的平民们。他们的悲惨是不可想象的!
当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唯有加入了从北方过来的武装势力,这些武装势力被朝廷称之为“游寇”。
......
这些大大小小的“游寇”和“土寇”,不但破坏了社会的秩序,还极大地影响了南宋小朝廷的税赋收入。
地方的财力被贼寇们掠夺走了,哪里还有余力上缴朝廷的税赋。
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凭什么去维系政府的运转,军费的开支。等等。
因此,在绍兴初期,当来自北方的压力稍微放松,“剿匪”就成了南宋小朝廷最为主要的工作。
治理乱世,当然要用猛人。
这时候的高宗皇帝突然想起了一个人选---前任宰相李纲。
此君雷厉风行,嫉恶如仇,是负责剿匪的最佳人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一中,有一道朝廷颁布的圣旨,内容如下:
“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李纲为观文殿学士、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权湖东安抚使岳飞率湖东副总管马友、李宏、韩京、吴锡等共讨曹成诸盗。”
也就是说,朝廷要李纲来做统筹。让岳飞主要负责剿匪工作。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为什么是岳飞,而不是其他将领负责剿匪?
原因很简单:人品
在南宋的各支部队中。岳家军的军纪最严明,对地方秋毫无犯,再加上岳家军超强的作战能力,剿匪这项工作,可谓是非岳飞莫属了。
岳飞驻军时,所辖部队不许随意出营房,不许走街转巷,更不许像其他北宋禁军那样做买卖、欺行霸市。
岳飞行军时,以从洪州出发去湖南的一路上为例,洪州的百姓士绅想观看他盛传于世的军容,却错过了时机。那天在黎明前岳飞的军队就出发了。等他们接到通知,走上街市时,只看到岳飞本人,以及几个老弱兵丁,替他牵着马匹。
根据岳家军的军令:沿途借住民宅,临行前要替主人家洒扫干净;借用炊食器皿,必须洗净才送还物主。
岳飞本人和士兵食宿坐卧在一起,当他经过庐陵时,郡守特设了酒食军帐,赶到郊外准备结识岳飞,却看见军队不断经过,眼看过完了,岳飞也没有出现。
他问士兵,才知道岳飞一直和偏裨将领在一起,早就过去很远了。这些表现,似乎变成了红军叔叔的穿越版了。
假如把岳飞换成其他几员大将剿匪,会出现什么情况?
韩世忠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但办事情都是拔出罗卜带出泥。他出兵时当地的伤亡往往很大,难免有些是误杀。
张俊的特点是爱钱,号称张蝗虫,所过之处一干二净啥都不见了,但基本上还能留下不少活人。
最狠的是大衙内刘光世,此人的处世哲学是“养威避事”。避事是指躲女真人,养威是出兵剿匪。但凡富庶地区闹匪患,他一定会抢着出兵,当他成功之后,那片地区就全都白了。
好人坏人全死光,一整片地区的财富全进他个人的腰包。
...............................
李成败走,张用招安归降,湖东路上规模的盗匪还剩下有四支:他们的首领分别是曹成、马友、李宏和刘忠。
除刘忠外,曹成等三人都曾经接受过宋朝的官封,处于叛服无常的状态。
这四支流寇,自从流窜到荆湖一带,却各自成军,割地称雄,彼此嫌隙很深,互相攻伐,对人民则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号称四大寇。
在这四大寇中,军力最强者则是曹成。
曹成是大名府内黄县人,有膂力,擅长射箭。他部下有七万多人,其中精兵约三万人,《粱溪全集》卷六十六中甚至记载道:“所至以人为粮,靡有噍类”。
曹成的部队不但吃人,还俘虏了湖东安抚使向子湮作为人质。在道州盘踞。于是。曹成就成了南宋朝廷新一轮剿匪的头号目标。
就这样。岳飞带着他的一万岳家军出发了。
临出发前,岳飞在吉州这个军人眷属居住地上,竖了一面红底白字的“岳”字大旗,到处张榜公布:“贼入此者死!”
岳飞的霸气由此可见一斑。
让岳飞用一万兵马去清剿曹成的七万大军,南宋朝廷有些心虚,于是命令驻扎潭州的马友,占据岳州的李宏,再加上韩京和吴锡两支小部队。“并听帅臣岳飞节制”,“共力破贼”。
......
对于岳飞出师的问题,朝廷的臣僚们是有争议的。
儒臣胡安国的意见是:“曹成反覆,直犯帅司….无可赦之理。宜专委岳飞掩捕曹成,及早进师”。
不用介绍,这个胡国安肯定是岳飞的粉丝。
而负责统筹此事的李纲当时尚在福州,没有赴任;再加上他之前被朝廷发配,信息闭塞,不了解岳飞的情况。
所以李纲给朝廷上奏说,岳飞兵数不多。钱粮阙乏,难以肩负重任。坚决要求朝廷另派韩世忠大军,自福建路前往湖东路等地,增援岳飞。
在那帮老臣的心目中,韩世忠的战力是最值得信赖的。
江南西路安抚大使李回的意见比李纲的说法最为详细和保守。
他说目前聚集在湖南路内的游寇,曹成在道州,马友在潭州,李宏在岳州,刘忠则处于潭岳之间。他们虽然也有为了一点利益而互相攻击,但在闻知朝廷委派李纲做宣抚使前来征讨之后,必定会私下交结,分布各处,互为救援之计。
其中马友占据潭州已超过半年,该处的漕运钱粮都已经被他所征用,如今朝廷任命岳飞为潭州知府,马友又怎能不怀疑朝廷的动机?
而当岳飞带兵直赴潭州的时候,又如何与马友相处?
倘若岳飞先往道州追捕曹成,马友必然怀疑,极有可能会阻截粮饷的运输,这样一来,将会使岳飞腹背受敌,难以为继。
还不如把曹成搁置在一边,不去理睬,让岳飞先引兵往袁州,在那里与马友、李宏往返商洽,只说要讨刘忠,作为缓兵之计。
等待李纲和韩世忠大兵的到来,官兵拥有人数上的优势,怎么打都没问题。
对于李回的这个建议,赵构、吕颐浩和秦桧都非常认同。
那里的游寇,的确是以曹成为首,马友、刘忠为次的;这几支游寇,也确实互相交结,构成一种辅车相依之势的。
若先按兵不动,等待李纲和韩世忠的部队会师后合力出击,不但能平定湖南诸寇,而且可以乘势前进到湖北襄、汉之间,以接通四川和陕西。
于是,他们就下诏令给征途中的岳飞,要他“斟酌贼势,如未可进击,即暂且驻扎在袁州,以等待韩世忠部队前来会合。
......
最终的事实证明,这些文官们的意见是错误的;他们的整个推理逻辑没有错,错就错在对军力的判断上。
对于这些文官而言,人数是决定军力大小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当他们知道岳家军只有一万人的时候,他们就会断定,岳飞的兵力比不上四寇。
但是他们不知道,有某些军队的兵力高低是不能用人数来衡量的,恰好岳飞的部队就是这样的队伍。
在朝廷中,有一位大臣是最有发言权的,可是他对这件事一言不发。
这位大臣就是张俊。
张俊知道,不要说一个曹成,就是十个曹成也会轻易被岳飞所打败。
张俊之所以不发言,是因为他在等待,等待朝廷派他去接替李纲的位子,统领剿匪事务。
到了那个时候,他既不用上战场,又有大把功劳可以领去,还能够摘桃子,何乐而不为!
ps: 谢谢zhuxyhh01大大、の幻吟风の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