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雪夜袭孤山 第四节 五比一
对于战场地形的选择,绝不是偶然的和随机的,尤其是当一名指挥员下决心要利用地形和敌人决战的时候,对于主阵地、侧翼阵地等等的选配是非常苛求的。
比如当年115师决定要再平型关一带设伏时,这一带的地形是林师长反复勘察了地形后,才确定下来哪一出为主伏击阵地,哪一出为侧翼出击阵地,哪一出是口袋阵的袋底,哪一出为总预备队的集结区等等。
就是这样反复勘察地形指定作战计划,还险些被鬼子突破了老爷庙的袋底阵地的,所以说八路军的指挥员,在没有空军的支援和强大火力的掩护下,要想和鬼子战斗下去,对于地形的依赖就更大了。
另外呢,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天时也是关键的因素,比如说鬼子为什么多在春秋季对根据地扫荡和进犯呢,一时这两个季节既不冷也不热,适合山地作战,士兵不用因为天气的缘故大量地消耗体力。二呢春季是播种的季节,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用扫荡来破坏八路根据地的正常农业生产,也是打击八路的一种手段。
而对于八路军来说,夏季和冬季作战多为主动出击的战斗,春秋季为守势作战,也是和天气有关。
杨棒子之所以选择冬季作战,尤其还是在雪天作战,除了押定了鬼子的进展缓慢,出击和回撤都受雪天的影响外,他还堵上了一件事,就在在马跑泉布好了伏击圈后,特别让通信兵挨个阵地去传达一项命令。所以人必须把枪抱在怀里。不准让枪栓冻上!
看到了吧。这就是一个老兵的经验,这小子知道下雪天不冷,雪一停太阳一出来反倒会特别的冷!这时候表面有一层油的步枪和机枪的枪筒子和枪栓等部位,因为低温就会上冻,会造成卡不开枪栓,子弹卡壳等问题,这可都是致命的问题啊!
而老兵们除了执行这道把枪抱在怀里保暖的命令外,还都悄悄地把脚上那防泥巴的草鞋套子甩了。还恢复那厚帮子的开山鞋了,知道为什么吗?这种布鞋子的底踩在冰雪上不滑,而那干草棵子编的鞋套子反而会滑。
黄河以北地区的朋友都知道入冬后的一个现象,就是头一场或是两场的雪存不住,基本是下了就化,因为这时候的地气还是暖的,没有上冻,所以雪下到地面上马上就会融化成雪水,并且雪停后是冷高压天气出现的话,地面上就会结一层薄薄的冰。非常滑。
而杨棒子选择的这次围攻孤山镇三角地域的时节呢,恰好是入冬后下了两场小雪。地面上冻后,刚刚开始融化时又来暴雪,此时厚厚的积雪下又成了薄冰了,这种地面比纯积雪的地面滑多了!鬼子的大头鞋踩在积雪上还不怎么滑,但是对这种下面有一层薄冰的地面,那可就是跟头把式的了!
为什么不把主伏击战场设在龙王堂西撤途中的山地呢,非要设在从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呢?山区的地形不是更能发挥地利的优势吗?其实不然,不是说所有的山地都适合做伏击战场的。
比如杨棒子选择的这个孤山镇战役周边的地形,东边是连绵陡峭的太行山,西边是南面是五台山北延的丘陵地带,向北到灵丘浑源等地也都是高高低低的丘陵沟壑。
引诱井上的百十人的小部队进入到龙王堂的狭窄谷地加以伏击,使用的兵力只有一个营,正好可以全部展开,能够在人数和武器装备都是五比一的优势下,快速解决战斗。
而要想歼灭小坂中佐的八百人的部队,又是携带着山野炮和重机枪的集群式步骑混合作战部队,要想在东边的山地选择一处能够一次性展开两千人的地方,几乎不可能找到!我们常说的崇山峻岭,地形是很陡峭,可是要注意,陡峭的山峰和山梁也是藏不了大部队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在八年抗战史看到这样的例子,八路的小股部队,几十人或者是百十人,在山地同数千的鬼子周旋等等,你非要摆上一个团去和小鬼子在山地大打出手,恐怕你在石头山上连一千人的掩体都挖不出来就被鬼子的飞机和大炮轰没了!
而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纵横交错的沟壑里可以隐藏和机动人数多的部队,土石混合的丘陵上又很利于开挖工事和掩体,连绵起伏的丘陵也不利于鬼子的机械化部队的展开和行动,这种地形下,双方的步兵才是战场的主角。
当然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还是会有许多突如其来的情况发生,给指挥员制造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这就要看敌我双方的战场指挥官如何应对了。
杨棒子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孤山镇的战斗结束的太快太顺利了!原本计划围攻四小时以上的战斗只用了一小时多就结束了,随后呢鬼子大营镇来的援兵稍一和我阻击部队接触就缩了回去,另一个问题就是龙王堂的鬼子回撤的速度很快。
他不知道小坂部队头天就做好了回撤孤山镇的准备了,只不过因为下雪才暂时没走的,后半夜一接到孤山镇守备部队的玉碎电报,小坂马下就下令全军西撤的,路上和阻击他们的八路部队也不过多纠缠,且战且走,天不亮就到了马跑泉了。
所以对于杨棒子来说,原来想的迟阻小坂部队的回撤,围点打援趁势攻入大营的计划就不能再执行了,天亮后雪停了,鬼子的飞机就能出动来支援,如果强攻大营镇受阻,背后的小坂部队再西撤回来,杨棒子就成了腹背受敌了!
这一带的地形杨棒子是来了多次勘察的,一接到小坂部队全力西撤的情报后,稍作沉吟,就坐出了在马跑泉周边设伏,围歼小坂部队的决定,派通信员去通知奉命迟阻小坂部队的二营,放开西撤的通道,尾随鬼子过来,封堵东边的口子。
这样一来,整个战役的重点就从大营镇转到马跑泉了,也从计划打击大营镇的伪军变成了围歼整个三角地域内的鬼子驻军主力了!
如果换成一个比较谨慎和稳妥的八路军指挥员,这个仗可能不是这样打,会利用地形层层地阻击,待敌被消耗和被迟阻的筋疲力尽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寻机歼灭,这样比较稳妥,寻机那就是看有没有机会,没有机会就撤走了!
杨棒子就是杨棒子,他敏锐的看出如果能全力的把这股主要的鬼子步骑混合集群,围歼在丘陵地带,对大营和上孤山的鬼子必定造成极大的震撼,对整个晋冀西北部都将带来不小的冲击,所以他才下决心,全力围歼小坂部队!
打响第一枪的还真就不是杨棒子带着的警卫连,这场围歼战居然从一开始,战场的重心就没在杨棒子认为的马跑泉的土梁子上!从山里过来的土路越过土梁子,穿过十来户人家的马跑泉,奔西去孤山镇,杨棒子把最有战斗力的警卫连和侦察连带到这里,就是要把这个扎口子的艰巨任务留给他自己的。
可小坂正雄不是吃素的!他从龙王堂下令回撤的时候,目标就不是孤山镇了!一座已经失守的镇子小坂认为那里不是陷阱就是个绞肉机,他才不想带着部队去和八路争夺村庄呢,村镇失守了,天一亮,自然有飞机去炸平它,炸平了再重修,也比用士兵的身体去夺回来合适!
比如当年115师决定要再平型关一带设伏时,这一带的地形是林师长反复勘察了地形后,才确定下来哪一出为主伏击阵地,哪一出为侧翼出击阵地,哪一出是口袋阵的袋底,哪一出为总预备队的集结区等等。
就是这样反复勘察地形指定作战计划,还险些被鬼子突破了老爷庙的袋底阵地的,所以说八路军的指挥员,在没有空军的支援和强大火力的掩护下,要想和鬼子战斗下去,对于地形的依赖就更大了。
另外呢,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天时也是关键的因素,比如说鬼子为什么多在春秋季对根据地扫荡和进犯呢,一时这两个季节既不冷也不热,适合山地作战,士兵不用因为天气的缘故大量地消耗体力。二呢春季是播种的季节,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用扫荡来破坏八路根据地的正常农业生产,也是打击八路的一种手段。
而对于八路军来说,夏季和冬季作战多为主动出击的战斗,春秋季为守势作战,也是和天气有关。
杨棒子之所以选择冬季作战,尤其还是在雪天作战,除了押定了鬼子的进展缓慢,出击和回撤都受雪天的影响外,他还堵上了一件事,就在在马跑泉布好了伏击圈后,特别让通信兵挨个阵地去传达一项命令。所以人必须把枪抱在怀里。不准让枪栓冻上!
看到了吧。这就是一个老兵的经验,这小子知道下雪天不冷,雪一停太阳一出来反倒会特别的冷!这时候表面有一层油的步枪和机枪的枪筒子和枪栓等部位,因为低温就会上冻,会造成卡不开枪栓,子弹卡壳等问题,这可都是致命的问题啊!
而老兵们除了执行这道把枪抱在怀里保暖的命令外,还都悄悄地把脚上那防泥巴的草鞋套子甩了。还恢复那厚帮子的开山鞋了,知道为什么吗?这种布鞋子的底踩在冰雪上不滑,而那干草棵子编的鞋套子反而会滑。
黄河以北地区的朋友都知道入冬后的一个现象,就是头一场或是两场的雪存不住,基本是下了就化,因为这时候的地气还是暖的,没有上冻,所以雪下到地面上马上就会融化成雪水,并且雪停后是冷高压天气出现的话,地面上就会结一层薄薄的冰。非常滑。
而杨棒子选择的这次围攻孤山镇三角地域的时节呢,恰好是入冬后下了两场小雪。地面上冻后,刚刚开始融化时又来暴雪,此时厚厚的积雪下又成了薄冰了,这种地面比纯积雪的地面滑多了!鬼子的大头鞋踩在积雪上还不怎么滑,但是对这种下面有一层薄冰的地面,那可就是跟头把式的了!
为什么不把主伏击战场设在龙王堂西撤途中的山地呢,非要设在从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呢?山区的地形不是更能发挥地利的优势吗?其实不然,不是说所有的山地都适合做伏击战场的。
比如杨棒子选择的这个孤山镇战役周边的地形,东边是连绵陡峭的太行山,西边是南面是五台山北延的丘陵地带,向北到灵丘浑源等地也都是高高低低的丘陵沟壑。
引诱井上的百十人的小部队进入到龙王堂的狭窄谷地加以伏击,使用的兵力只有一个营,正好可以全部展开,能够在人数和武器装备都是五比一的优势下,快速解决战斗。
而要想歼灭小坂中佐的八百人的部队,又是携带着山野炮和重机枪的集群式步骑混合作战部队,要想在东边的山地选择一处能够一次性展开两千人的地方,几乎不可能找到!我们常说的崇山峻岭,地形是很陡峭,可是要注意,陡峭的山峰和山梁也是藏不了大部队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在八年抗战史看到这样的例子,八路的小股部队,几十人或者是百十人,在山地同数千的鬼子周旋等等,你非要摆上一个团去和小鬼子在山地大打出手,恐怕你在石头山上连一千人的掩体都挖不出来就被鬼子的飞机和大炮轰没了!
而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纵横交错的沟壑里可以隐藏和机动人数多的部队,土石混合的丘陵上又很利于开挖工事和掩体,连绵起伏的丘陵也不利于鬼子的机械化部队的展开和行动,这种地形下,双方的步兵才是战场的主角。
当然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还是会有许多突如其来的情况发生,给指挥员制造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这就要看敌我双方的战场指挥官如何应对了。
杨棒子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孤山镇的战斗结束的太快太顺利了!原本计划围攻四小时以上的战斗只用了一小时多就结束了,随后呢鬼子大营镇来的援兵稍一和我阻击部队接触就缩了回去,另一个问题就是龙王堂的鬼子回撤的速度很快。
他不知道小坂部队头天就做好了回撤孤山镇的准备了,只不过因为下雪才暂时没走的,后半夜一接到孤山镇守备部队的玉碎电报,小坂马下就下令全军西撤的,路上和阻击他们的八路部队也不过多纠缠,且战且走,天不亮就到了马跑泉了。
所以对于杨棒子来说,原来想的迟阻小坂部队的回撤,围点打援趁势攻入大营的计划就不能再执行了,天亮后雪停了,鬼子的飞机就能出动来支援,如果强攻大营镇受阻,背后的小坂部队再西撤回来,杨棒子就成了腹背受敌了!
这一带的地形杨棒子是来了多次勘察的,一接到小坂部队全力西撤的情报后,稍作沉吟,就坐出了在马跑泉周边设伏,围歼小坂部队的决定,派通信员去通知奉命迟阻小坂部队的二营,放开西撤的通道,尾随鬼子过来,封堵东边的口子。
这样一来,整个战役的重点就从大营镇转到马跑泉了,也从计划打击大营镇的伪军变成了围歼整个三角地域内的鬼子驻军主力了!
如果换成一个比较谨慎和稳妥的八路军指挥员,这个仗可能不是这样打,会利用地形层层地阻击,待敌被消耗和被迟阻的筋疲力尽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寻机歼灭,这样比较稳妥,寻机那就是看有没有机会,没有机会就撤走了!
杨棒子就是杨棒子,他敏锐的看出如果能全力的把这股主要的鬼子步骑混合集群,围歼在丘陵地带,对大营和上孤山的鬼子必定造成极大的震撼,对整个晋冀西北部都将带来不小的冲击,所以他才下决心,全力围歼小坂部队!
打响第一枪的还真就不是杨棒子带着的警卫连,这场围歼战居然从一开始,战场的重心就没在杨棒子认为的马跑泉的土梁子上!从山里过来的土路越过土梁子,穿过十来户人家的马跑泉,奔西去孤山镇,杨棒子把最有战斗力的警卫连和侦察连带到这里,就是要把这个扎口子的艰巨任务留给他自己的。
可小坂正雄不是吃素的!他从龙王堂下令回撤的时候,目标就不是孤山镇了!一座已经失守的镇子小坂认为那里不是陷阱就是个绞肉机,他才不想带着部队去和八路争夺村庄呢,村镇失守了,天一亮,自然有飞机去炸平它,炸平了再重修,也比用士兵的身体去夺回来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