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杨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队

第一百七十一章 说书人 第四节 再说教导队

    教导队的出现绝不是偶然和心血来潮的决定,它关乎到整支我党领导下的军队的建设和转型问题,十一分区的教导队还没有组建,为了大家清楚下教导队的作用,用例子补充说明下。

    比如一分区教导队,马青山当副队长、朱利当政委的时候,最好的时候保持在两三百人的规模。当时一分区每个主力团(一团、三团、二十五团、二十团、三十四团)分别选送一个排四五十个战斗骨干的规模,半年多时间一轮换。44年初,按照杨司令的设想,扩编为“教导大队”之后,44年的全年任务就是两个:轮训干部和训练部队。可惜杨司令调到冀中,这个大培训计划半途而废。

    抗大二分校一大队,鼎盛时期将近两千人的规模(包括在冀中那一块)。几年来,有毕业的、牺牲的、下到各部队的,42年到冀中,抗三团留下很大一部分人;43年与一分区合并的时候,还有千来人的规模。到44年,有跟着龙道权到一分区机关的,有跟着张行忠到保满支队的,还有跟着李中权、唐凯到冀东去的,分成了几块。

    最后跟着沈图到了一分区教导队的,还有四百来人的规模,分为三个连队,每个连一百多人。虽然只有一个营的人数,但瘦死的骆驼大过牛,他们这个大队始终是“团”的机构,大队长、政委、政治处主任,一应俱全。那时没有人能预测得到,这些学员后来的牺牲率、或者伤亡比例是最高的。

    1945年9-10月。抗战胜利之后。这些人陆陆续续的下倒了部队。担任连指导员、政治干事的居多。但命运不好,内战开始,大同、集宁一战,伤亡率很高;更倒霉的还在于当时是一路撤退,凡受伤的,无力照顾,丢在战场上、撤退途中的,比比皆是。抗大二分校出来的学生兵。都是政工干部为多,要在战场上以身作则,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技艺不精或运气不好者,很快在枪弹中被淘汰出局。总是丢失伤员,难免会影响士气,团营领导也很着急。怀柔防御战,团一级首长都出动了,尽最大力量抢救伤员,亲自抬运下来。

    可是不行。您还是撤退之军,一路后退。人家傅作义军都是骑马的,您两条腿走,还带着大批伤员,那不是干等着全军覆灭吗?带不走的伤员,只好忍痛丢下,傅作义的报纸趁此大做文章,那刻薄的文字,据说连毛、朱看了都愤愤难忍。几十年后得知,写下那些刻薄文字的作者,还是一个身负特殊任务的**地下党员。

    接着张家口撤退,涞源分配,最后一批学员也下了部队。保北、保南、涞水、徐水战斗,八路军是攻的一方,伤亡要大于守的一方。这一回,伤亡线到达了营一级干部,那些军校和教导大队以前的学员,现在死伤殆尽,惨不忍睹。

    教导大队学员成大宗走的,是在1946年3月。那时早已经改编成了冀察军区军政干部学校。46年1月重庆和平谈判成功签字,2月,晋察冀就开始相应和平号召复员军队。一时间,从主力部队裁减下来的部队战斗骨干挤满了冀察军校,不下两三千人,一个团的规模。当时郭司令还说:用这些人组成一个战斗团,其威力难于预料。

    3月,冀察军校奉命组建一个两千来人的补充团,开往冀东。河北籍的老兵经验丰富,都知道那不过是个“幌”,这个补充团的真正目的是去东北。抗战八年,好不容易胜利了,面临和平,故土难离,有谁愿意远离自己的家乡呢?于是动员、号召表率,再动员……剩下的那些抗大老学员纷纷报名。就这样,都走空了。

    归属了冀察军区管辖,不能再叫“一分区教导大队”这个旧名字了,要改为新名。最初的名称是“冀察军区教导队”,没有“大”了,宣布命令的时候依旧是团一级编制,同在一分区时期一样。但一分区过去的人们还习惯上称呼“教导大队”。以后在冀察军区、冀察区党委、冀察行署的称呼中,包括今天出现的回忆录,均以“冀察军区教导大队”来称呼。

    按照惯例,有自己的部队才会有教导队一说。因为成立教导队的目的就是培养部队的战斗骨干为基层干部。如果部队属于各军分区,冀察军区是光杆司令,下面没有直属的部队,那冀察军区要这个教导队有什么用?

    所以一分区教导队一到李各庄,冀察军区参谋长易耀彩就上门来访,召集团营两级干部座谈,打消了教导队干部们的顾虑。参谋长易耀彩传达的郭天民司令的计划说,根据晋察冀军区的命令,原属各军分区的主力团,今后统一由冀察军区司令部指挥调动,各军分区只保留区队、支队、县大队一级的地方部队。

    没有了主力部队,以后,各军分区自己的教导大队都将被取消。冀察军区建立自己的教导队,是为了培养与各军分区教导队培养目标不同的更高一级的指挥员。易参谋长还说,很快,十一军分区、十二军分区、十三军分区的教导大队也将合并到李各庄,成为冀察军区教导队的一部分。易参谋长说,到那时,整个教导队将人数剧增,学习时间也将像过去的抗大二分校一样延长,培养出来的对象将是连长、排长、班长三级。

    易参谋长最后说,冀察军区一成立,你们一分区教导大队就最先被调进来,以后,其它军分区教导大队合并进来,你们就将是元老了。你们看,冀察军区就在十一军分区的地盘上,连十一军分区教导大队还在外面呢,郭天民司令可是最看重你们的。

    教导队到李各庄,屁股尚未坐暖,连住房还没有号齐,另一骠百余人的队伍也寻到了李各庄,号称十三军分区教导队,要冀察军区教导队接收并解决吃住问题。从赵各庄到李各庄,原本沿途设有几重岗哨。但岗哨没有经验,一听说是教导大队的,沿途一律放行,所以这一队人很容易就闯进来了。

    从原来一分区的教导大队改编成的“冀察军区教导大队”存在了不到一年时间,45年5-6月,晋察冀军区指挥的大反攻开始,冀察军区所属各军分区不断扩大部队。原来,在42年以后化为的地方部队又重新升格为主力部队,原来被裁减只有几个连队的“小团”现在重新扩编为十来个连的“大团”,部队人多了,基层受过系统教育和培训的连排干部极度缺乏,于是,受过几个月训练的教导队学员成了宝贝,不断补充进新成立的部队。不仅仅是一分区的部队,也包括十一军分区、十二军分区、十三军分区的部队。

    教导大队原来下设的两个大队,一分区学员大队和抗大二分校学员大队,很快就显示出毕业的学员不够使了。当时郭天民发布命令,除了用基层干部的部队按照一比一的数量送进来新的学员,而且,把当时根据地(冀察军区管辖范围之内的)刚毕业、还没毕业的,和已经毕业在县乡政府工作的中学生都招收了进来,这部分人大的二十来岁,小的十五六岁,总计有两三百人,组成了一个新的学员大队。

    最后再说一句,当年,1944年9月,晋察冀军区成立四个二级军区的本意,是希望这四个二级军区能直接指挥各军分区的主力团共同战斗。但一直到1945年8月,大反攻之前,将近一年的时间,各军分区主力部队依旧都是自己在指挥,各自分散作战。冀察军区的领导当时希望能直接指挥各军分区主力部队的愿望,直到1945年10月,成立了野战军纵队一级机构的时候才真正体现了出来。

    换句话说,当年真正实现了跨军区指挥调动的军队,到头来,也只有一个几百人的冀察军区教导大队而已。这一小支非常规部队,成为当年冀察军区领导手中唯一能调动的机动力量。如果没有了这一小支非常规部队,冀察军区指挥机关基本上就是一个没有自己基本部队的光杆司令。

    当年杨成武奉调冀中军区,临走时一同带去几十名一分区干部,分别任命为冀中军区、下面所属各军分区、各军分区武装部队的领导人。细想起来,这真是一个英明的决定。他若开口调动军队,老部下岂能不听他的?

    从打了八年的游击战上升为正规战,一个军队走上正规化道路,你当是那么容易的吗?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