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02——福佑寺简介
[[[cp|w:250|h:190|a:l|u:/chapters/20138/26/29744886351313472128]]]福佑寺位于北京北长街北口路东。建于清顺治年间,为清圣祖玄烨的避痘处。雍正元年(1723)拟分给宝亲王(乾隆帝)弘历作为私第。弘历未迁入,登基后改为喇嘛庙,名福佑寺。后代曾数次重修。寺坐北朝南,外垣门西向。全寺共为三进。山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民国16年改为驻北平办事处。1980年后作过驻京办事处。
福佑寺是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城区北长街,建于清顺治年间,为清圣祖玄烨的避痘处。雍正元年(1723)拟分给宝亲王(乾隆帝)弘历作为私第。弘历未迁入,登基后改为喇嘛庙,名福佑寺。后代曾数次重修。寺坐北朝南,外垣门西向。钟鼓楼,天王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大雄宝殿5间,前有月台,雕云纹御路。后殿5间,内供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位。
福佑寺位于北长街20号。始建于清顺治年间。此地最早为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避痘之处,也正是因为得过天花,康熙得以继承皇位成为一代君王,此处后来也成为圣地。清雍正元年拟分给宝亲王作为邸第,弘历并未迁入,登基后改为喇嘛庙,名福佑寺。外垣门西向。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照壁:长18.5米,黄琉璃瓦绿剪边顶。在山门和影壁之间有南北间牌楼二座,东牌楼上书“佛光普照”、“圣德永垂”;西牌楼上书“泽流九有”、“慈育群生”。为雍正皇帝所书。山门三间,黄琉璃瓦顶,前后有雕龙御路,左右为八字影壁。山门前有狮子一对,山门后有钟鼓楼各一间,黄琉璃瓦录剪边顶。钟楼内至今仍保存有当年雍正年间铸造的铜种。天王殿三间,黄琉璃绿剪边顶。额曰“慧灯朗照”,前后有雕云纹御路,东西配殿各三间。大雄宝殿五间,歇山调大脊,大脊中央有须弥座,上有莲花座铜塔。大雄殿前有月台。大雄殿五间面阔21.90米,进深13.80米;月台东西长13.90米,南北宽7.80米。月台前有雕云纹御路。大雄殿额曰“慈容严在”,恭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牌位,雍正乾隆二位皇帝都认为康熙皇帝在位时功绩甚大,死后自然成佛,所以将康熙的牌位供奉在此!此牌位至今仍完好的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东案陈设御制文章,西设宝座。东西配殿各三间。后殿五间,其耳房与后院配房联成“矩尺”形。后罩房三间。寺后院有东西向平房五排,每排房七间。
民国十六年改为西藏驻北平办事处。1919年12月率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代表团来北平时曾在此暂住过。12月22日成立平民通讯社,任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作过西藏驻京办事处。1979年8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福佑寺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寺共为三进。第一进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组成。山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山门前后建造有雕龙御路,左右建八字屏墙,门正南面建有巨型琉璃照壁,长18余米。门前东西两侧矗立有木牌楼2座。主建筑天王殿为黄琉璃瓦歇山顶,殿前东西建有钟鼓楼,为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第二进殿中大雄宝殿为寺的中心建筑,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正脊中部建有莲花座铜塔。第三进为后殿,面阔五间,歇山顶。殿内供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碑”牌位。大雄宝殿5间,前有月台,雕云纹御路。后殿5间,内供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位。主殿的两侧均建有配殿、配房等。
1919年率领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代表团来北平时曾在此暂住。1927年改为西藏驻北平办事处。1949年后曾为西藏驻京办事处。1984年建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与民族文化有关的文献、影视、民族文物等资料。同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包括驻京办事处的使用范围,东至筒子河,南、北至寺墙,西至规划红线。
福佑寺东墙外便是故宫的筒子河,与故宫隔河相望,这里曾是皇家庭院,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康熙皇帝幼年时出天花曾在此‘避痘’,雍正元年1723将这里赐给宝亲王弘历做府邸,但他并未居住。后又被雍正皇帝改为专门祭祀雨神之庙,俗称“雨神庙”,乾隆登基后改建为喇嘛庙,更名福佑寺。民国时期改为驻北平办事处,1980年后也作过驻京办事处。1919年底,和新民会几位会员曾同寓福佑寺后配殿。现为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会址。
明代及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每年祭祀风雷四神都是统一在天坛祈年殿举行。但到了雍正年间,为了更好地进行祭祀仪式,表示更大的诚心,就修建了宣仁庙、昭显庙、凝和庙、福佑寺。这四座庙宇和真武庙、普渡寺、万寿兴隆寺、静默寺统成为故宫外八庙,这八间庙宇建筑都有严格的规制,皇帝每年定期祭祀,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万民安居、励精图治、百战功成。据说故宫外八庙,早年间其名气可与承德的外八庙相当。如今这八座庙中,除了福佑寺外,其余七座庙宇,均失去了原有的格局和规制,或被拆除或被改建。
因是皇家寺庙,自古至今不接待香客施主,平时各殿均上锁.整个建筑群从南到北分成三进院落,坐北朝南,大门向西。自南而北依次为东西牌楼二座,分别书有:圣德永垂和慈育群生,进门左、右为钟、鼓二楼。山门三间,左右各一大石狮子把守,前后有雕龙御路,左右有八字屏墙。旁开角门各一,天王殿为第二进殿,再进是大雄宝殿,气势雄伟庄严。中轴线上的正殿均开有前后两门,可从前直贯到后。取意一顺百顺。大雄宝殿内建有重檐八角亭一座,檐顶上挂有十世敬献的哈达,亭内正中供奉着用纯黄金铸造的文殊菩萨,冠上镶有硕大的五彩宝石。相传乾隆皇帝曾得梦自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供文殊菩萨于一个独立亭子之中,故称“文殊亭”,这在北京乃至中国寺庙中是独一无二的。右边是释迦牟尼佛,东西二边分别是十八罗汉金坐像,佛像做工考究,大气,彰显非凡的皇家气派。天王殿内供奉着顶天立地的四大金刚坐像,分别握有:无鳞无爪的龙,无骨无盖的伞,无弦的琴和无鞘的剑。佛像画工十分细致唯妙,眉毛胡须历数可见。四大金刚坐像少见,如此细腻而霸气的也独此一家,无人敢碰动,至今不知是何种材质所做,几百年来保护的非常完好。
身处京城中心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也许是庙内的菩萨诸神真有仙气,据说是非常的灵验。寺庙才得以避过从八国联军,到特殊时期的一场场浩劫,竟平安无事,毫毛未损,真是奇迹,颇有神秘色彩!
福佑寺布局规范,结构严谨。高大的红墙,黄色的琉璃瓦,巍峨的殿宇,一副皇家建筑气派。第三进院落,为乾隆御撰《喇嘛说》碑亭,亭内《喇嘛说》碑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写成;东西两侧是四学殿,即讲经殿、密宗殿、药师殿、数学殿,分别是喇嘛僧学习佛经、医药、天文、地理等知识的场所;院正北是雍和宫殿,内供三世佛。第四进院落的正殿为法轮蓼,内供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像,四周墙壁均为佛教故事壁画,人保存有藏文《大藏经》、《续藏经》315部;大两侧为楼和戒台楼,楼展室展示了雍和宫历代喇嘛生活用品及大量精致法器与佛像近300件;戒台楼展室展出转世灵童抽签用的金奔巴瓶及部分乾隆时期的文物。
穿过法轮殿便是最后一进院落――著名的万福阁,阁内供奉着地上部分高达18米的地下部分深8米的木雕迈达拉佛像,整座佛像用一整根白檀香木雕成,堪称世界之最。佛教实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大部分的游客烧一路香磕一路头,一个地方烧3根香就够了,烧多了喇嘛不让。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福佑寺是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城区北长街,建于清顺治年间,为清圣祖玄烨的避痘处。雍正元年(1723)拟分给宝亲王(乾隆帝)弘历作为私第。弘历未迁入,登基后改为喇嘛庙,名福佑寺。后代曾数次重修。寺坐北朝南,外垣门西向。钟鼓楼,天王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大雄宝殿5间,前有月台,雕云纹御路。后殿5间,内供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位。
福佑寺位于北长街20号。始建于清顺治年间。此地最早为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避痘之处,也正是因为得过天花,康熙得以继承皇位成为一代君王,此处后来也成为圣地。清雍正元年拟分给宝亲王作为邸第,弘历并未迁入,登基后改为喇嘛庙,名福佑寺。外垣门西向。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照壁:长18.5米,黄琉璃瓦绿剪边顶。在山门和影壁之间有南北间牌楼二座,东牌楼上书“佛光普照”、“圣德永垂”;西牌楼上书“泽流九有”、“慈育群生”。为雍正皇帝所书。山门三间,黄琉璃瓦顶,前后有雕龙御路,左右为八字影壁。山门前有狮子一对,山门后有钟鼓楼各一间,黄琉璃瓦录剪边顶。钟楼内至今仍保存有当年雍正年间铸造的铜种。天王殿三间,黄琉璃绿剪边顶。额曰“慧灯朗照”,前后有雕云纹御路,东西配殿各三间。大雄宝殿五间,歇山调大脊,大脊中央有须弥座,上有莲花座铜塔。大雄殿前有月台。大雄殿五间面阔21.90米,进深13.80米;月台东西长13.90米,南北宽7.80米。月台前有雕云纹御路。大雄殿额曰“慈容严在”,恭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牌位,雍正乾隆二位皇帝都认为康熙皇帝在位时功绩甚大,死后自然成佛,所以将康熙的牌位供奉在此!此牌位至今仍完好的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东案陈设御制文章,西设宝座。东西配殿各三间。后殿五间,其耳房与后院配房联成“矩尺”形。后罩房三间。寺后院有东西向平房五排,每排房七间。
民国十六年改为西藏驻北平办事处。1919年12月率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代表团来北平时曾在此暂住过。12月22日成立平民通讯社,任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作过西藏驻京办事处。1979年8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福佑寺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寺共为三进。第一进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组成。山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山门前后建造有雕龙御路,左右建八字屏墙,门正南面建有巨型琉璃照壁,长18余米。门前东西两侧矗立有木牌楼2座。主建筑天王殿为黄琉璃瓦歇山顶,殿前东西建有钟鼓楼,为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第二进殿中大雄宝殿为寺的中心建筑,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正脊中部建有莲花座铜塔。第三进为后殿,面阔五间,歇山顶。殿内供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碑”牌位。大雄宝殿5间,前有月台,雕云纹御路。后殿5间,内供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位。主殿的两侧均建有配殿、配房等。
1919年率领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代表团来北平时曾在此暂住。1927年改为西藏驻北平办事处。1949年后曾为西藏驻京办事处。1984年建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与民族文化有关的文献、影视、民族文物等资料。同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包括驻京办事处的使用范围,东至筒子河,南、北至寺墙,西至规划红线。
福佑寺东墙外便是故宫的筒子河,与故宫隔河相望,这里曾是皇家庭院,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康熙皇帝幼年时出天花曾在此‘避痘’,雍正元年1723将这里赐给宝亲王弘历做府邸,但他并未居住。后又被雍正皇帝改为专门祭祀雨神之庙,俗称“雨神庙”,乾隆登基后改建为喇嘛庙,更名福佑寺。民国时期改为驻北平办事处,1980年后也作过驻京办事处。1919年底,和新民会几位会员曾同寓福佑寺后配殿。现为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会址。
明代及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每年祭祀风雷四神都是统一在天坛祈年殿举行。但到了雍正年间,为了更好地进行祭祀仪式,表示更大的诚心,就修建了宣仁庙、昭显庙、凝和庙、福佑寺。这四座庙宇和真武庙、普渡寺、万寿兴隆寺、静默寺统成为故宫外八庙,这八间庙宇建筑都有严格的规制,皇帝每年定期祭祀,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万民安居、励精图治、百战功成。据说故宫外八庙,早年间其名气可与承德的外八庙相当。如今这八座庙中,除了福佑寺外,其余七座庙宇,均失去了原有的格局和规制,或被拆除或被改建。
因是皇家寺庙,自古至今不接待香客施主,平时各殿均上锁.整个建筑群从南到北分成三进院落,坐北朝南,大门向西。自南而北依次为东西牌楼二座,分别书有:圣德永垂和慈育群生,进门左、右为钟、鼓二楼。山门三间,左右各一大石狮子把守,前后有雕龙御路,左右有八字屏墙。旁开角门各一,天王殿为第二进殿,再进是大雄宝殿,气势雄伟庄严。中轴线上的正殿均开有前后两门,可从前直贯到后。取意一顺百顺。大雄宝殿内建有重檐八角亭一座,檐顶上挂有十世敬献的哈达,亭内正中供奉着用纯黄金铸造的文殊菩萨,冠上镶有硕大的五彩宝石。相传乾隆皇帝曾得梦自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供文殊菩萨于一个独立亭子之中,故称“文殊亭”,这在北京乃至中国寺庙中是独一无二的。右边是释迦牟尼佛,东西二边分别是十八罗汉金坐像,佛像做工考究,大气,彰显非凡的皇家气派。天王殿内供奉着顶天立地的四大金刚坐像,分别握有:无鳞无爪的龙,无骨无盖的伞,无弦的琴和无鞘的剑。佛像画工十分细致唯妙,眉毛胡须历数可见。四大金刚坐像少见,如此细腻而霸气的也独此一家,无人敢碰动,至今不知是何种材质所做,几百年来保护的非常完好。
身处京城中心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也许是庙内的菩萨诸神真有仙气,据说是非常的灵验。寺庙才得以避过从八国联军,到特殊时期的一场场浩劫,竟平安无事,毫毛未损,真是奇迹,颇有神秘色彩!
福佑寺布局规范,结构严谨。高大的红墙,黄色的琉璃瓦,巍峨的殿宇,一副皇家建筑气派。第三进院落,为乾隆御撰《喇嘛说》碑亭,亭内《喇嘛说》碑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写成;东西两侧是四学殿,即讲经殿、密宗殿、药师殿、数学殿,分别是喇嘛僧学习佛经、医药、天文、地理等知识的场所;院正北是雍和宫殿,内供三世佛。第四进院落的正殿为法轮蓼,内供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像,四周墙壁均为佛教故事壁画,人保存有藏文《大藏经》、《续藏经》315部;大两侧为楼和戒台楼,楼展室展示了雍和宫历代喇嘛生活用品及大量精致法器与佛像近300件;戒台楼展室展出转世灵童抽签用的金奔巴瓶及部分乾隆时期的文物。
穿过法轮殿便是最后一进院落――著名的万福阁,阁内供奉着地上部分高达18米的地下部分深8米的木雕迈达拉佛像,整座佛像用一整根白檀香木雕成,堪称世界之最。佛教实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大部分的游客烧一路香磕一路头,一个地方烧3根香就够了,烧多了喇嘛不让。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