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宣圣旨,复诏狱(第二更冲榜)
()第二更,冲榜求推荐!!!!!!
“殿下,你这……”詹徽、方孝孺两人和黄子澄一样,也是感到不可思议。
“不要多问……有些东西,本宫需要自己开始策划了。毕竟皇爷爷已经老了,有些事情,确实最终是要靠着本宫自己的……”朱允炆有些感慨,今天收到的那颗蜡丸,给了他这样的jǐng醒。
“殿下,这……是要保?”詹徽试探的问了一句,引来的确实黄子澄的眼神。
朱允炆倒是没有什么忌讳,直接说:“确实,凉国公蓝玉,本宫是要保下来的。但是至于怎么保,本宫就没必要说了吧。凉国公英勇善战,可能难免有时候有点糊涂,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黄子澄作恍然大悟状,在一番若有所思的表情以后,缓缓地说出这么一句话:“殿下,这也是你怎么照顾凉国公家眷的原因?”
朱允炆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直接避开了这个话题:“老师,在刚才的旨意上加一句:‘凉国公蓝玉曾为大明之功臣,即便现在铸下大祸,也不为难其家眷……然后,去纂为圣旨,明rì召开午朝!”
“是,殿下。”黄子澄也很是机智,知道什么该问而什么不该问。
……
即将三月的京师,阳光暖洋洋的。即便是正午,也没有让人觉得不适。反而是因为暖和,在额头上出了细细密密的一点点小汗珠,让一冬天很少出汗的人们觉得还有些舒畅。
“趋!”从奉天殿上,一个一个锦衣卫传来的口令清晰可见。在奉天门外等候良久的文武百官,依次穿越金水桥,低头小步走入奉天殿。
这种趋的姿势,可以说从上古流传至今。奉朝必趋,已经基本成为了一种习惯。
“参见监国皇太孙殿下!皇太孙殿下千岁!”随着在朱允炆身边的王忠的“山呼”口令,文武诸臣纷纷跪下行礼。
朱允炆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作为回礼,然后双手虚抬。
“诸卿平身!”
“谢殿下!”
朱允炆见文武诸臣纷纷起立,也开始了今天的议题。
“今天召见大家朝会,可以说是本宫正式监国以后第一次朝会。可是这次朝会是悲伤的,经过科道的言官们上的折子,凉国公蓝玉被指为谋反。经过锦衣卫查抄,情况属实。内阁首辅刘爱卿,宣旨吧!”
“臣遵旨!”刘三吾向前走了几步,转过身去,从怀中取出了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监国皇太孙诏曰:……钦此!”(上一章有这圣旨主干)
凉国公,他谋反?很多大臣都不相信这个事实,但是偏偏,事实摆在眼前。
但是也有一些官场的老油条看出了猫腻,这个秋决论斩,可以说其中充斥着无数的可能。
现在到七月的秋决还是有很多时间的。在这段时间里,只要朱允炆或者是朱元璋两个人中有一个人后悔,这蓝玉的命,自然就保下来了。
还有锦衣卫,本来在几年以前就已经废去了诏狱之责。现在又因为蓝玉一事重新启用,而且开了高级官员不被刑部天牢羁押的先河,多半以后所有犯罪的高级官员要全部被锦衣卫诏狱收押了。
看到平台下的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朱允炆也就站起来解释了两句:“诸位爱卿,你们也不必多慌什么。本宫重开锦衣卫诏狱,不是为了搞那些不经过三法司的法外审判,而是为了给那些需要进诏狱的人更多的保障……当然,本宫也不能保证,这个新的诏狱,会不会衍生出原来那种诏狱的分支,这个还是看需要的。”
诸臣在朱允炆的解释之后可以说是更加清楚了这个重开诏狱的目的。其实说白了就是通过温和的方式重新激活锦衣卫罢了,但是要是凭在奉天殿上诸位的良心来说,恢复锦衣卫,也不一定就是不好。有这个无孔不入的组织,有些行为或许就可以检点一点。
其实这次重新分给锦衣卫诏狱的权利,也就是为了重新建立起一套有威慑力的情报机构。大明的贪污,可以说是历朝历代中最严重的之一。虽然这大笔的贪污,没有对大明的基石照成影响,但是如果没有这些贪污损耗,大明是可以发展的更好的。
“启禀皇太孙殿下,臣张构有本奏!”在都察院序列,一名身着绣有云雁补子的文官走出了队列。
“准奏!”本来有些嘈杂的大殿,在那声启奏之后瞬间变得安静。朱允炆准奏的声音,显得有些大声,在大殿里略微的回荡了下。
“臣以为这蓝玉,应该斩立决。谋逆为大罪,这种逆贼,不应该允许其这么活下去。”张构的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敲打着大殿上许多文武众臣的心。
朱允炆这时候才明白,原来现在的科道言官,已经几乎落入了朱棣,或者是朱棣集团的手里。本来这些弹劾百官,进谏皇帝的良心官员们,却一个个被收买,成为了别人的手中的枪,被使唤来使唤去。
“这是君命,这是圣旨,所谓之金口玉言。你是想让本宫反悔丢尽脸面么?不必再说,这蓝玉,定然不会斩立决,至于那些想要对这个最多只是谋反未遂的大明功臣处以极刑的,也不必再提。
“本宫希望,有的时候,还是可以得饶人处且饶人。为自己攒点不管是阳德还是yīn德。不然按照前朝的经验,喜欢不停的落井下石的人往往自己也死的很难看。
“退朝!半个时辰以后,召集内阁、礼部尚书、礼部侍郎在文华殿面见!”
说罢这句话,朱允炆直接一甩袖子,被朝诸臣向后走去。他知道,现在必须先进行一部分铁血政策。因为如果给那些大臣以自己必要软弱的印象,那么等朱元璋死掉以后,自己的路将无比艰难。
诸臣虽然知道朱允炆不可能回头喊他们平身,但还是山呼“皇太孙殿下千岁”以恭送。等到朱允炆的身影消失以后才缓缓起身,有序离开奉天殿。
;
“殿下,你这……”詹徽、方孝孺两人和黄子澄一样,也是感到不可思议。
“不要多问……有些东西,本宫需要自己开始策划了。毕竟皇爷爷已经老了,有些事情,确实最终是要靠着本宫自己的……”朱允炆有些感慨,今天收到的那颗蜡丸,给了他这样的jǐng醒。
“殿下,这……是要保?”詹徽试探的问了一句,引来的确实黄子澄的眼神。
朱允炆倒是没有什么忌讳,直接说:“确实,凉国公蓝玉,本宫是要保下来的。但是至于怎么保,本宫就没必要说了吧。凉国公英勇善战,可能难免有时候有点糊涂,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黄子澄作恍然大悟状,在一番若有所思的表情以后,缓缓地说出这么一句话:“殿下,这也是你怎么照顾凉国公家眷的原因?”
朱允炆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直接避开了这个话题:“老师,在刚才的旨意上加一句:‘凉国公蓝玉曾为大明之功臣,即便现在铸下大祸,也不为难其家眷……然后,去纂为圣旨,明rì召开午朝!”
“是,殿下。”黄子澄也很是机智,知道什么该问而什么不该问。
……
即将三月的京师,阳光暖洋洋的。即便是正午,也没有让人觉得不适。反而是因为暖和,在额头上出了细细密密的一点点小汗珠,让一冬天很少出汗的人们觉得还有些舒畅。
“趋!”从奉天殿上,一个一个锦衣卫传来的口令清晰可见。在奉天门外等候良久的文武百官,依次穿越金水桥,低头小步走入奉天殿。
这种趋的姿势,可以说从上古流传至今。奉朝必趋,已经基本成为了一种习惯。
“参见监国皇太孙殿下!皇太孙殿下千岁!”随着在朱允炆身边的王忠的“山呼”口令,文武诸臣纷纷跪下行礼。
朱允炆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作为回礼,然后双手虚抬。
“诸卿平身!”
“谢殿下!”
朱允炆见文武诸臣纷纷起立,也开始了今天的议题。
“今天召见大家朝会,可以说是本宫正式监国以后第一次朝会。可是这次朝会是悲伤的,经过科道的言官们上的折子,凉国公蓝玉被指为谋反。经过锦衣卫查抄,情况属实。内阁首辅刘爱卿,宣旨吧!”
“臣遵旨!”刘三吾向前走了几步,转过身去,从怀中取出了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监国皇太孙诏曰:……钦此!”(上一章有这圣旨主干)
凉国公,他谋反?很多大臣都不相信这个事实,但是偏偏,事实摆在眼前。
但是也有一些官场的老油条看出了猫腻,这个秋决论斩,可以说其中充斥着无数的可能。
现在到七月的秋决还是有很多时间的。在这段时间里,只要朱允炆或者是朱元璋两个人中有一个人后悔,这蓝玉的命,自然就保下来了。
还有锦衣卫,本来在几年以前就已经废去了诏狱之责。现在又因为蓝玉一事重新启用,而且开了高级官员不被刑部天牢羁押的先河,多半以后所有犯罪的高级官员要全部被锦衣卫诏狱收押了。
看到平台下的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朱允炆也就站起来解释了两句:“诸位爱卿,你们也不必多慌什么。本宫重开锦衣卫诏狱,不是为了搞那些不经过三法司的法外审判,而是为了给那些需要进诏狱的人更多的保障……当然,本宫也不能保证,这个新的诏狱,会不会衍生出原来那种诏狱的分支,这个还是看需要的。”
诸臣在朱允炆的解释之后可以说是更加清楚了这个重开诏狱的目的。其实说白了就是通过温和的方式重新激活锦衣卫罢了,但是要是凭在奉天殿上诸位的良心来说,恢复锦衣卫,也不一定就是不好。有这个无孔不入的组织,有些行为或许就可以检点一点。
其实这次重新分给锦衣卫诏狱的权利,也就是为了重新建立起一套有威慑力的情报机构。大明的贪污,可以说是历朝历代中最严重的之一。虽然这大笔的贪污,没有对大明的基石照成影响,但是如果没有这些贪污损耗,大明是可以发展的更好的。
“启禀皇太孙殿下,臣张构有本奏!”在都察院序列,一名身着绣有云雁补子的文官走出了队列。
“准奏!”本来有些嘈杂的大殿,在那声启奏之后瞬间变得安静。朱允炆准奏的声音,显得有些大声,在大殿里略微的回荡了下。
“臣以为这蓝玉,应该斩立决。谋逆为大罪,这种逆贼,不应该允许其这么活下去。”张构的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敲打着大殿上许多文武众臣的心。
朱允炆这时候才明白,原来现在的科道言官,已经几乎落入了朱棣,或者是朱棣集团的手里。本来这些弹劾百官,进谏皇帝的良心官员们,却一个个被收买,成为了别人的手中的枪,被使唤来使唤去。
“这是君命,这是圣旨,所谓之金口玉言。你是想让本宫反悔丢尽脸面么?不必再说,这蓝玉,定然不会斩立决,至于那些想要对这个最多只是谋反未遂的大明功臣处以极刑的,也不必再提。
“本宫希望,有的时候,还是可以得饶人处且饶人。为自己攒点不管是阳德还是yīn德。不然按照前朝的经验,喜欢不停的落井下石的人往往自己也死的很难看。
“退朝!半个时辰以后,召集内阁、礼部尚书、礼部侍郎在文华殿面见!”
说罢这句话,朱允炆直接一甩袖子,被朝诸臣向后走去。他知道,现在必须先进行一部分铁血政策。因为如果给那些大臣以自己必要软弱的印象,那么等朱元璋死掉以后,自己的路将无比艰难。
诸臣虽然知道朱允炆不可能回头喊他们平身,但还是山呼“皇太孙殿下千岁”以恭送。等到朱允炆的身影消失以后才缓缓起身,有序离开奉天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