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明末军阀

第七十三章 屠夫

    大殿内鸦雀无声,只有众人粗重的呼吸声……

    “好!好!好!”崇祯帝指着杨波连说了三个好字,却再也接不下去了,满脸的愤怒之色。

    杨波看到崇祯帝指着他的手腕处,露出的内衣袖子上的补丁,心里叹了口,伏低了身子说道:“陛下,国库如洗,收刮江南士绅以资天下乃不得已而为之,灾民得救,兵食有着,清除内患,一力对外……”

    “陛下,陛下!”钱士升打断杨波的话,连连磕头痛哭流涕道:“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此獠不杀,不足平民愤!”

    钱士升抖索着手指着杨波骂道:“小人肆无忌惮,竟至于斯?倡为缙绅豪右报名输官,欲行手实籍没之法,此皆衰世乱政,而敢陈于圣人之前?郡邑之有富家,亦贫民衣食之源也,以兵荒之故,归罪富家,拾掇陛下行籍没之法,虽秦始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士者!陛下,今日若不把此小人下都御史论罪,如何能安天下人之心?”

    杨波心里冷笑一声道:“大人说的天下,怕是士绅之天下吧?”

    杨波知道这句话一出口,他立刻就成了大明士绅阶层的敌人,这个时代骂骂崇祯帝倒没什么太大问题,但是得罪了士绅阶层,自己怕是要倒大霉,但有些话不说,郁积在心里实在堵得难受,北方天灾,还有鞑奴在一旁虎视眈眈,兵事连连的时候。江南士绅则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他们一听到加赋便群起而攻之,朝廷刚想惩处鼓动百姓闹事的士人。他们便大叫朝廷杀士也,坑儒也!

    康熙十九年,江南奏销案:“悉列江南绅衿一万三千余人,号曰抗粮,既而尽行褫革,发本处枷责,鞭扑纷纷。衣冠扫地。如某探花(叶方蔼)欠一钱,亦被黜,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谣”清查。黜革,流放了上万名读书人,吴伟业、徐乾学、徐元文、韩炎、汪琬等江南缙绅著名人物几乎全部罗织在内,样的事情在明代崇祯时期是不可想象的!一万三千人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满清不会象明朝政府那么客气。明朝拖欠赋税几乎是家常便饭,名义上是那么多,真正能收上来的,恐怕有一半就不错了,而满清的话,你要敢拖欠一丁半点,那就对不起了,屠刀马上就悬在你的脖子上。

    这是发生在文人鼓吹的“康熙盛世”。这个税赋比崇祯末期还要重的“盛世”,这些文人提到明末便咬牙切齿。什么横征暴敛,敲骨吸髓,迫害东林士人等等,提到康熙,则是文治武功,千百年难得一见之圣君,其中的区别,无非就是一柄屠刀而已。

    钱士升突然冲到杨波面前扯着他的衣服一面痛骂着,一面就要厮打,杨波不动声色的右手抓住钱士升拉扯自己胸襟的手,轻轻一握,钱士升顿时松开手,痛得叫了起来。

    “够了!”崇祯重重的一掌拍在桌子上,发出蓬的一声巨响。

    “陛下!陛下!”

    钱士升痛哭流涕的膝行上前,指着杨波说道:“臣乞陛下杀此人!”

    崇祯看着大殿跪着的两个人,又望了望温体仁,温体仁摇头道:“此议一倡,亡命无类之徒,相率而与富家为难,大乱自此始矣!”

    温体仁又道:“此人搜刮助饷之议虽不合法度,乱了纲纪,但念在他一心为朝廷分忧,依老臣之见,彼不过粗鄙武夫,妄言一番,陛下稍作叱责也就罢了,今日若是惩罚进言者,那日后谁还敢进言呢?”

    钱士升还待要说话,崇祯帝却严厉的望着他说道:“今日搜刮助饷狂桲之议就到此为止,卿等切不可外泄”

    钱士升和陈启新等都俯首称是。

    见崇祯微微点头,温体仁朝杨波喝到:“还不谢过陛下不罪之恩?只盼你日后好自为之,切不可口出大言”

    杨波叩首谢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臣多谢陛下不罪,若是陛下不忍士绅受苦,臣还有一计呈上,不加赋,不增派,可定北地矣!”

    大殿里再次一片沉静,连根绣花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陈启新和钱士升张着嘴看着杨波,温体仁额头冒汗,心里却是惊愕无比,饶是他生平阅人无数也没见过这种不怕死的人。

    “讲!”

    崇祯冷冷的说道。

    杨波伏低沉声道:“陛下若是不肯士绅受苦,不愿行籍没之法,臣请陛下传旨九边,凡有归降投诚诸贼,无论匪首或蚁附饥民,尽数屠之……”

    蓬!

    陈启新一屁股从座位上摔了下来。

    大殿再次一片的死静,除了众人粗重的呼吸声……

    “疯了!”

    温体仁第一个反应就是杨波真的疯了,崇祯帝向来对流寇常怀愧疚之心,杨波这是要揭了陛下的逆鳞啊?温体仁有些失望的最后看了一眼杨波,这次只怕大罗金仙都救不了他,自己看来也要舍弃这个人了。

    钱士升低头不语,心里却是暗暗欣喜,既然你要自寻死路,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崇祯帝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杨波的声音还不断传入耳里

    “陛下,诸贼穷饿之极,无处生活,兵至则稽首归降,兵去则抢掠如故,朝廷疲于奔命,九边将士不得饱食,饥民亦无力救济,如今之困局,陛下需痛下决心”

    “……当年杨鹤大人招抚失败,何也?饥民虽愿受抚,国家却无力安置,若不想被饿死,只能继续劫掠他人,大明原本人多地少,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碱卤难耕,又兼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那些流寇劫掠惯了。就算朝廷安抚,他们如何肯做回安分小民?”

    “……所谓剿抚并用,抚既不行,唯有剿之,但陛下却常言,寇亦我赤子,宜抚之,如此摇摆不定。怎可为久计?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中大臣多有附言者。官兵大起时,贼匪则诈降以待时日,官兵退去则尽缚诸安抚官,或杀、或割耳、或杖责、或缚而掷之道旁。纵横劫掠如故。朝廷徒耗兵马钱粮无数,将士亦多有征伐,只是今日征,明日叛,相持之间,国力渐衰矣”

    “……诸位大人或以为朝廷兵马一出,荡平贼寇易耳,岂不知事态已岌岌可危矣。多有驿卒,军士加入贼寇其中。贼首有名号者在秦二十四家,在晋豫三十二营,各拥众数万,少则万计,蹂躏直省无虚日,其中兵马,甲杖,器械备齐,官兵日渐疲惫矣”

    “……安抚无钱,剿灭无期,唯有屠之!”

    崇祯嘴里冷冷吐出几个字:“来人,将此人拖出去交刑部议罪”

    杨波重重磕了几个头道:“小仁,大仁之贼也,恻隐之心,固人皆有之,可若因为恻隐而纵贼不杀,何如救火扬沸?还望陛下三思啊!”

    几个如狼似虎的殿前武士上前拖着杨波就走,杨波不敢挣扎,只是依然大叫道:“陛下,唯因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三百士绅与三百万饥民,孰轻?孰重?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直到杨波的声音消失在大殿外,众人依然还没有回过神来……

    “陛下圣明,此等狂桲幸进小人,不杀不足正法纪”钱士升赶紧上前叩谢,他原以为崇祯帝会让他起来,没想到大殿内静悄悄的半天都无声息,钱士升偷眼看去,崇祯帝坐在龙椅上,不知道在想什么。

    片刻后,崇祯帝突然站起来说道:“今日之事切不可外传,你等且退下,先生留步”

    钱士升和陈启新赶紧再次叩谢,徐徐退了出去,两人退出殿外也不交谈,各怀心思散去。

    “先生,此人之议如何?”崇祯沉吟片刻,问道

    温体仁皱了皱眉头,没有回答崇祯帝的问题,反而道:“陛下,把此人交刑部似有不妥,陛下若不欲此等惊世骇俗之议到处传散……”

    崇祯微微一愣,明白了温体仁的意思,点头对太监道:“把杨波交锦衣卫诏狱暂押”

    一个太监跑赶紧出去传旨。

    等崇祯帝传旨完毕后,温体仁摇头道:“与东林忤者,众目之为邪党,这杨波提议搜刮江南士绅,岂不是与天下士人为敌?只怕陛下虽有心遮掩亦是无用也。”

    崇祯不悦道:“朕再三切责,钱士升莫非敢抗旨不成?”

    温体仁道:“东林党人多为江南之地主豪门,向来同气连枝,杨波请屠三百万饥民时,这钱士升可有一语而责之?但闻有人敢冒天下之不讳提议搜刮江南士绅,岂不群起而攻之?陛下,若是老臣所料不差,明日朝议只怕是沸沸扬扬,群情激愤了。”

    崇祯帝回想了一下,那钱士升果然如温体仁所说一般无二,杨波请杀匪盗饥民时,钱士升一言不发,说道搜刮时倒是涕泪齐下,种种丑态不可尽言。

    崇祯叹息了一声,神色间却似有意动。

    温体仁心知保不住杨波,不过难得有对钱士升下手的机会,用一个杨波换礼部尚书的位置,他哪里肯放过?

    当下便道:“陛下,其兄云南巡抚右佥都御史钱士晋婪状,屡遭弹劾,钱士升此人素来沽名钓誉,责陛下严,待己宽,只不过搜刮之议的确骇人听闻,为今之计,唯有斩了杨波以平众人之怒”

    崇祯不由自主的皱了皱眉头,这些文官说起来个个慷慨激昂,私下做的事却是卑污不堪,他见得多了,只是他还是不太相信钱士升有这么大的胆子,在他严令之下还敢把今日殿见的事捅出去。

    “先生”

    崇祯帝已经有些厌烦说这个人了,便转了话题说道:“当年熊廷弼先提三方布置策,广宁失陷后退回山海关,后王在晋亦是上书筑重城,固守山海关,孙承宗、高第、王之臣、阎鸣泰、袁崇焕,走马换将,复锦州,松山,杏山,大小凌河,右屯诸城,换来的是大凌河之败,辽镇精锐尽失……”

    说到这里,崇祯帝闭上了眼睛,长长的叹了口气:“年年几百万的军饷扔进去,换来的就是修城,弃城,惨败,再惨败”

    温体仁听到崇祯帝突然谈起三方制衡策,心里一动,恐怕崇祯帝在心里盘桓是否把杨波扔出去平息朝议纷纷的事情,温体仁原本不打算出言挽救杨波,但现在崇祯帝语气暧昧,似乎还在摇摆不定中,自己倒不如顺手拉一把,杨波对他来说不过是个随时可以舍弃的朝廷外援罢了,关宁军马体系已成,他也插不上手,反而扶持杨波可以争取军功来稳固自己的权势,旅顺之战倒也没让他失望,但杨波为人却嫌太过鲁莽,而且这个人并不是很容易控制,刚才在朝堂上几次眼色,他都视而不见,温体仁也有些犹豫……

    想到这里,温体仁捋了捋胡须,沉声道:“关外城池可修可守,然,没有了三方制衡,则不可修,亦不可守也”

    见到崇祯疑问的眼神,温体仁又道:“河西一线七百里,土不足屯,险不足控,如袁崇焕等,曰守关必守关外,彼辈何尝有灭奴之志也?孰若退扼榆关,封以丸泥,而早为练兵积粟于登津皮岛之间,以为一举犁庭之计,每岁省金钱米粟不下七八百万,兵法亦云,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取,出屯关外,实为自屈自疲之策也”

    崇祯点头道:“如今回想起来,熊廷弼这三方制衡之策却是高瞻远瞩,可叹文龙已死,东江离散,夫复何言?”

    温体仁默然不语,当年若是关宁军马退守山海关,长城一线,没有孤城被围,围点打援之忧,省下来的钱粮给东江练出十万精兵,同时护住朝鲜,三方军兵齐出,后金必败,就算明军不敢出关野战,后金长途奔袭山海关或绕道取蓟州,明军逸以待劳,就近支援,身后还有东江精锐牵制,相持局面一久,抢不到大量财富人口的后金自己就溃败了,显然崇祯帝也意识到熊廷弼提出战略的正确性,登基第二年就给熊廷弼昭雪,还特许其子持头归葬。

    想到这里,温体仁道:“陛下无需心优,鞑奴虽尽取辽东之地,却未收辽东之利,兵部重提三方策,正当其时也。”

    崇祯摇头道:“如今辽镇精锐尽失,登州残破,东江孤悬海外,自保尚无余力,还谈什么制衡”

    温体仁答道:“当年弃、守之争无需再提,如今相持之势已成,唯有砺兵秣马,以待来日”

    崇祯叹了口气道:“有毛文龙这一子在,满盘皆活,如今悔之晚矣”

    温体仁也点头道:“老臣也曾听闻那奴酋曾哀叹道,毛文龙在,吾不敢远出,否则家中妇孺不保,文龙虽死,不也有旅顺大捷吗?陛下又何必烦恼?”

    ps:最近有些卡文,尤其是需要揣摩各个人物的对话,更新慢了点,望见谅,正在调整中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