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一章 狂热信仰
每一个苦行僧都是佛的狂热信仰者。
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苦行僧的信仰上,极致甚至会丧失理智。
兰绝尘看着周围大多肮脏,泛着酸味,腐臭味的苦行僧很是反对,一个人不可以没有信仰,但是信仰并不是这个样子,这是不健康的信仰,这里除了那六个闪耀光芒的人之外,其他苦行僧的信仰都是有毒的。
最为可笑的是,其实真正的佛教相信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成佛信仰为核心内容。佛教其实并不推崇迷信,狂热的信仰,相反的,佛教是反对迷信、注重善恶的。
只是用因果业力将现实因果律扩展到三世轮回,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的心灵寄托。
其实信仰是心灵的产物,不是宗教或政党的产物,宗教或政党只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宗教和政党,人同样可以拥有信仰。
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靠集体建立起来的信仰难以长久,靠集体的信念建立起来的信仰会随着某个宗教、政党、组织的解体而烟消云散。信仰的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天人合一信仰、神信仰、佛信仰、道信仰、对权利、地位、金钱、声誉、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时行乐”、“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等也是信仰。
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爱、关爱,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信仰的东西往往超脱于现实,所以神、已故的亲人,或者以人为灵魂主导的团队、国家、宗教等。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国家、宗教是人们的信仰所发展的一种文化—国家文化、宗教文化;信仰最根本的就是以自身一样为根本的同类所产生的一种爱,通过人的情绪,大脑所激发的无限的渴望。
信念跟信仰是不一样的,信念是你坚信的东西或者事情,信仰则是人们灵魂的标注。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某人或某物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不过。信仰很少是对人身上的,宗教并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不可作为信仰物件。
信仰,即是你的信任所在。与信任不同,信仰同时是你价值的所在。
那六个人所闪耀的光芒也正是信仰之光,璀璨绚丽的信仰之光。
信仰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不管修行文明发展到何等程度。人的有限性是不会改变的,虽然我们知道的比荒古年前的人们多得多。随着知识的增加,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获得了进展,可一些新的困惑又会产生,而在有些问题上,比如在死亡所引起的恐惧这一人生终极问题上,则几乎没有取得进展。
修行,变强,成神,成佛。开始成为了一个最主要的旋律。
人在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无限之间的鸿沟,与他们的祖先相比,缩小的幅度可能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在这道鸿沟里,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惧,这就给信仰留出了地盘。
人类永远需要信仰,要依靠信仰尽力拉近有限和无限的距离。
因此信仰和人们一般所说的信念有所不同。信仰回答的是人生日常关切最有深度的方面。信仰的对象也是崇拜的对象。在人类经验领域内的万事万物,一切无不是有限的,也只有有限的价值,这些只具有有限价值的事物很难作为信仰对象。
信仰是为了超越,超越一切有限,惟有超越现实的无限才能真正成为弥补人自身局限性的希望。神佛的真理便是人类寻找到的超验真理。对神佛的信仰不是任何经验命题可以相提并论的。
一尊大贤者曾言道:“不相信‘神灵’的存在,不相信因果报应,以至于人变得无所畏惧,无耻之尤。通常我们会将这些神秘的灵性生命与宗教联系在一起,信仰‘神灵’就等同于信仰宗教,其实大谬不然。
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地去信‘神’,无论这个‘神’叫什么。只要不是人类自己,只要他一直都在你心中,你甚至不必去道场和寺院,无论身在何处,‘神’就与你同在,这依靠的是一个人深刻的内在自觉,当然这也是信仰的最高境界。
宗教不是迷信,也不是对灵性生命之谜探索的尝试,而是为我们讲述了一些贤者教人处世的经验和他们为此所付出的诸多努力。
假设人类是“神灵”创造的,每个人都有其神性,这个神性是世界性的,要想使这种神性的本体显现,即要求人必须在自己的本性中变化才能得以实现——诸如一些与世隔绝的道士、远离俗世的高僧、孜孜追求真理的修行者等等。
只有他们更容易能够接近‘神灵’,更容易获得与‘神灵’沟通的机会,其始终坚信,人类都有求生欲望,人类虽会死,但灵魂不会灭亡,一个人的灵魂才是人的生命本体,只有在经历一个严格的‘清算’过程之后,并在‘神灵’的指引下,会以新的生命重生。
这个不仅是佛教的说法,也是诸多宗教的说法,虽然每个人在精神与肉体、兴趣与才能、气质与体质方面的差异都是明显的,但在人的精神层次最深奥的灵性层次中,人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诸多远古势力,各类种族,家族,宗教等的传承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些势力所宣扬的是一种真理,而这种真理就是神的语言,这是一种永恒的、根本的智慧。
可惜的是这种智慧在历史的进展中被别有居心的人所蒙蔽和歪曲,甚至加以利用以达到自己的各种目的,以至于原本纯正的宗教变得鱼龙混杂,混沌不清,这也导致很多人原来坚定的信仰直接奔溃,人们对宗教信仰开始怀疑,渐渐地由自觉信仰变成了被动的传统式信仰。
现如今佛国亿亿万的苦行僧便是最好的案例。
道德生活是伴随人类发展始终的社会现象。而信仰是支撑道德生活的基石,它是人类生存须臾不可分离的基本生存条件,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道德实践的范围、层次和方式。
信仰不但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义,而且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的坐标。
信仰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
信仰不但是道德行为的动力,而且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灯”。
从万灵启蒙的那一刻起,世界便打破了以往的平静。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及至后来。这种变化变得明显而又快速。以前自发自在的世界越来越多地经历了启蒙和改变,修行通晓天地至理。
为什么唯有启蒙之后的生灵,智慧程度越高的生灵,他们越是强霸,就好比那神之一族。而不是其他生物如此巨大的改变了这个世界?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灵,关键在于拥有超高的意识。这种意识,使得他们会观察世界,会反思自身。
也正是这种意识,几乎从万灵启蒙开始。便有了信仰,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信仰。那么信仰是如何发生的呢?
的确,与其它生物相比,人的高贵之处,在于能够思想。思想既是高贵的。也是痛苦的。从人意识到死亡是自己的宿命,避无可避的时候,痛苦就出现了。
死亡到底是什么?人死之后,要到什么地方?那个地方阴森恐怖还是鸟语花香?这些问题成为智慧生灵面临死亡时,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当时,现实却无法提供明确的答案。于是信仰就产生了。
宗教信仰成分中“生死轮回”,“死亡救赎”,哲学理念中的“肉体腐烂,精神不朽”都为不同的人提供了面对死亡、征服死亡的精神力量。
智慧生灵拥有的意识和思想能力,使得追问成为智慧生灵最普遍的精神诉求。我们从哪里来?这个世界最初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问题,成为智慧生灵永恒的困惑。
于是追寻世界的本来面目,寻找世界的本源。被智慧生灵视为永恒的使命。这种追问精神成为信仰发生的根本原因。
智慧生灵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双重规定。一方面智慧生灵和其他动物一样存在着基本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智慧生灵又有着精神方面的价值追求。
这种价值追求的直接体现,智慧生灵常常会反问自己:“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的目标和意义。
其它动物可以安然自得地度过自己动物的一生:繁殖、生存、死亡,可智慧生灵一旦失去精神的支撑,肉体的生存就会变得痛苦而难以为继。因此,自杀在其他动物身上几乎不可想象,却成为智慧生灵选择死亡的一种方式。
这种对人生意义的反思,就使得信仰得以发生,无论答案是什么,智慧生灵的这种需求是必然的。
智慧生灵的一生充满着变数,一方面我们不能预知未来之事;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意外之事的发生。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确定性几乎与人生相伴而行。为什么有的人出于殷实之家,有的人却流落街头?
为什么有的人一帆风顺,有的人却命运多舛?为什么在同一次灾难中,有的人可以幸免于难,有的人却惨遭不幸?太多有关人生的风云际会,似乎很难找到合理的解释。
一旦这种不确定性发生时,智慧生灵就需要可以合理解释的理由,这种解释能够给人力量去面对和接受,可合理不一定是真理,真理不一定合理。
智慧生灵意识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对其自身缺陷的清醒认识,于是不断的修行,让自己变得更强,去探索更多未知的事物。智慧生灵往往会在神秘莫测的宇宙面前自觉渺小,甚至在自我欲望和理性的冲突之中感到束手无策之中有限和缺憾,让智慧生灵对自身产生了怀疑和困惑。
如何超越有限,破虚成神,立地成佛,走向永恒;如何弥补缺陷,通达圆满,成为智慧生灵的另外一种精神需求。
因此,智慧生灵需要信仰来为自己确立价值目标:或塑造完美的英雄,或营造美好的“来世”。以此,智慧生灵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念,确立前进的方向。
思想是智慧生灵区别于其他生灵的可贵标志。所有的智慧生灵活动,均有思想的参与。思想的发生基于个体自身对周遭世界的体认,并以个体的归宿为根本指向。简单来说,个体通过思想的活动,会认识到自己跟周围世界之间的关系。
例如我是谁?我在整个世界的存在状态怎么样?而这种思考的结果,就必然引发对自己的期望: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渴望得到什么?
思想的结果是出现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则会引起精神上的痛苦,尽管对此的反应程度会因人而异,可至少可以肯定这种感觉并不轻松。
举例来说,假如你的期望是有朝一日可以成为一名飞行员,这种期望的达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马上实现,需要体能训练、知识积累、通过各项考试和选拔等,这时候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会引发需求尚未实现时的压力、不快甚至是痛苦。
若想要消除这些痛苦,必须采取行动,去达成目标。事实证明,坚定持续的行动需要巨大的精神支持,这就是信仰。
在思想引发痛苦之后,人们常常会寻找可以给予合理解释或者指明未来出路的精神力量,以缓解痛苦,为人生提供明确的方向,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信仰。
不同的人在信仰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人选择信仰宗教、有的人选择信仰科学,有的人选择信仰理性……不管信仰有多么不同,信仰者对信仰的态度却是相同的,即将信仰内容视为统整人生各个方面的最高原则,所有的活动都以遵循这个原则为指向。
所有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和期望,但是梦想成真的人却是少数,关键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坚定的信仰。因为人一旦拥有了信仰,就拥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体现为永不放弃的行动。
拥有信仰的人会十分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也使得他们无论面临任何挫折和困境,都会百折不挠,不言放弃。()
本书来自
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苦行僧的信仰上,极致甚至会丧失理智。
兰绝尘看着周围大多肮脏,泛着酸味,腐臭味的苦行僧很是反对,一个人不可以没有信仰,但是信仰并不是这个样子,这是不健康的信仰,这里除了那六个闪耀光芒的人之外,其他苦行僧的信仰都是有毒的。
最为可笑的是,其实真正的佛教相信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成佛信仰为核心内容。佛教其实并不推崇迷信,狂热的信仰,相反的,佛教是反对迷信、注重善恶的。
只是用因果业力将现实因果律扩展到三世轮回,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的心灵寄托。
其实信仰是心灵的产物,不是宗教或政党的产物,宗教或政党只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宗教和政党,人同样可以拥有信仰。
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靠集体建立起来的信仰难以长久,靠集体的信念建立起来的信仰会随着某个宗教、政党、组织的解体而烟消云散。信仰的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天人合一信仰、神信仰、佛信仰、道信仰、对权利、地位、金钱、声誉、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时行乐”、“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等也是信仰。
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爱、关爱,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信仰的东西往往超脱于现实,所以神、已故的亲人,或者以人为灵魂主导的团队、国家、宗教等。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国家、宗教是人们的信仰所发展的一种文化—国家文化、宗教文化;信仰最根本的就是以自身一样为根本的同类所产生的一种爱,通过人的情绪,大脑所激发的无限的渴望。
信念跟信仰是不一样的,信念是你坚信的东西或者事情,信仰则是人们灵魂的标注。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某人或某物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不过。信仰很少是对人身上的,宗教并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不可作为信仰物件。
信仰,即是你的信任所在。与信任不同,信仰同时是你价值的所在。
那六个人所闪耀的光芒也正是信仰之光,璀璨绚丽的信仰之光。
信仰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不管修行文明发展到何等程度。人的有限性是不会改变的,虽然我们知道的比荒古年前的人们多得多。随着知识的增加,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获得了进展,可一些新的困惑又会产生,而在有些问题上,比如在死亡所引起的恐惧这一人生终极问题上,则几乎没有取得进展。
修行,变强,成神,成佛。开始成为了一个最主要的旋律。
人在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无限之间的鸿沟,与他们的祖先相比,缩小的幅度可能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在这道鸿沟里,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惧,这就给信仰留出了地盘。
人类永远需要信仰,要依靠信仰尽力拉近有限和无限的距离。
因此信仰和人们一般所说的信念有所不同。信仰回答的是人生日常关切最有深度的方面。信仰的对象也是崇拜的对象。在人类经验领域内的万事万物,一切无不是有限的,也只有有限的价值,这些只具有有限价值的事物很难作为信仰对象。
信仰是为了超越,超越一切有限,惟有超越现实的无限才能真正成为弥补人自身局限性的希望。神佛的真理便是人类寻找到的超验真理。对神佛的信仰不是任何经验命题可以相提并论的。
一尊大贤者曾言道:“不相信‘神灵’的存在,不相信因果报应,以至于人变得无所畏惧,无耻之尤。通常我们会将这些神秘的灵性生命与宗教联系在一起,信仰‘神灵’就等同于信仰宗教,其实大谬不然。
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地去信‘神’,无论这个‘神’叫什么。只要不是人类自己,只要他一直都在你心中,你甚至不必去道场和寺院,无论身在何处,‘神’就与你同在,这依靠的是一个人深刻的内在自觉,当然这也是信仰的最高境界。
宗教不是迷信,也不是对灵性生命之谜探索的尝试,而是为我们讲述了一些贤者教人处世的经验和他们为此所付出的诸多努力。
假设人类是“神灵”创造的,每个人都有其神性,这个神性是世界性的,要想使这种神性的本体显现,即要求人必须在自己的本性中变化才能得以实现——诸如一些与世隔绝的道士、远离俗世的高僧、孜孜追求真理的修行者等等。
只有他们更容易能够接近‘神灵’,更容易获得与‘神灵’沟通的机会,其始终坚信,人类都有求生欲望,人类虽会死,但灵魂不会灭亡,一个人的灵魂才是人的生命本体,只有在经历一个严格的‘清算’过程之后,并在‘神灵’的指引下,会以新的生命重生。
这个不仅是佛教的说法,也是诸多宗教的说法,虽然每个人在精神与肉体、兴趣与才能、气质与体质方面的差异都是明显的,但在人的精神层次最深奥的灵性层次中,人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诸多远古势力,各类种族,家族,宗教等的传承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些势力所宣扬的是一种真理,而这种真理就是神的语言,这是一种永恒的、根本的智慧。
可惜的是这种智慧在历史的进展中被别有居心的人所蒙蔽和歪曲,甚至加以利用以达到自己的各种目的,以至于原本纯正的宗教变得鱼龙混杂,混沌不清,这也导致很多人原来坚定的信仰直接奔溃,人们对宗教信仰开始怀疑,渐渐地由自觉信仰变成了被动的传统式信仰。
现如今佛国亿亿万的苦行僧便是最好的案例。
道德生活是伴随人类发展始终的社会现象。而信仰是支撑道德生活的基石,它是人类生存须臾不可分离的基本生存条件,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道德实践的范围、层次和方式。
信仰不但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义,而且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的坐标。
信仰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
信仰不但是道德行为的动力,而且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灯”。
从万灵启蒙的那一刻起,世界便打破了以往的平静。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及至后来。这种变化变得明显而又快速。以前自发自在的世界越来越多地经历了启蒙和改变,修行通晓天地至理。
为什么唯有启蒙之后的生灵,智慧程度越高的生灵,他们越是强霸,就好比那神之一族。而不是其他生物如此巨大的改变了这个世界?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灵,关键在于拥有超高的意识。这种意识,使得他们会观察世界,会反思自身。
也正是这种意识,几乎从万灵启蒙开始。便有了信仰,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信仰。那么信仰是如何发生的呢?
的确,与其它生物相比,人的高贵之处,在于能够思想。思想既是高贵的。也是痛苦的。从人意识到死亡是自己的宿命,避无可避的时候,痛苦就出现了。
死亡到底是什么?人死之后,要到什么地方?那个地方阴森恐怖还是鸟语花香?这些问题成为智慧生灵面临死亡时,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当时,现实却无法提供明确的答案。于是信仰就产生了。
宗教信仰成分中“生死轮回”,“死亡救赎”,哲学理念中的“肉体腐烂,精神不朽”都为不同的人提供了面对死亡、征服死亡的精神力量。
智慧生灵拥有的意识和思想能力,使得追问成为智慧生灵最普遍的精神诉求。我们从哪里来?这个世界最初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问题,成为智慧生灵永恒的困惑。
于是追寻世界的本来面目,寻找世界的本源。被智慧生灵视为永恒的使命。这种追问精神成为信仰发生的根本原因。
智慧生灵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双重规定。一方面智慧生灵和其他动物一样存在着基本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智慧生灵又有着精神方面的价值追求。
这种价值追求的直接体现,智慧生灵常常会反问自己:“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的目标和意义。
其它动物可以安然自得地度过自己动物的一生:繁殖、生存、死亡,可智慧生灵一旦失去精神的支撑,肉体的生存就会变得痛苦而难以为继。因此,自杀在其他动物身上几乎不可想象,却成为智慧生灵选择死亡的一种方式。
这种对人生意义的反思,就使得信仰得以发生,无论答案是什么,智慧生灵的这种需求是必然的。
智慧生灵的一生充满着变数,一方面我们不能预知未来之事;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意外之事的发生。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确定性几乎与人生相伴而行。为什么有的人出于殷实之家,有的人却流落街头?
为什么有的人一帆风顺,有的人却命运多舛?为什么在同一次灾难中,有的人可以幸免于难,有的人却惨遭不幸?太多有关人生的风云际会,似乎很难找到合理的解释。
一旦这种不确定性发生时,智慧生灵就需要可以合理解释的理由,这种解释能够给人力量去面对和接受,可合理不一定是真理,真理不一定合理。
智慧生灵意识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对其自身缺陷的清醒认识,于是不断的修行,让自己变得更强,去探索更多未知的事物。智慧生灵往往会在神秘莫测的宇宙面前自觉渺小,甚至在自我欲望和理性的冲突之中感到束手无策之中有限和缺憾,让智慧生灵对自身产生了怀疑和困惑。
如何超越有限,破虚成神,立地成佛,走向永恒;如何弥补缺陷,通达圆满,成为智慧生灵的另外一种精神需求。
因此,智慧生灵需要信仰来为自己确立价值目标:或塑造完美的英雄,或营造美好的“来世”。以此,智慧生灵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念,确立前进的方向。
思想是智慧生灵区别于其他生灵的可贵标志。所有的智慧生灵活动,均有思想的参与。思想的发生基于个体自身对周遭世界的体认,并以个体的归宿为根本指向。简单来说,个体通过思想的活动,会认识到自己跟周围世界之间的关系。
例如我是谁?我在整个世界的存在状态怎么样?而这种思考的结果,就必然引发对自己的期望: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渴望得到什么?
思想的结果是出现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则会引起精神上的痛苦,尽管对此的反应程度会因人而异,可至少可以肯定这种感觉并不轻松。
举例来说,假如你的期望是有朝一日可以成为一名飞行员,这种期望的达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马上实现,需要体能训练、知识积累、通过各项考试和选拔等,这时候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会引发需求尚未实现时的压力、不快甚至是痛苦。
若想要消除这些痛苦,必须采取行动,去达成目标。事实证明,坚定持续的行动需要巨大的精神支持,这就是信仰。
在思想引发痛苦之后,人们常常会寻找可以给予合理解释或者指明未来出路的精神力量,以缓解痛苦,为人生提供明确的方向,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信仰。
不同的人在信仰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人选择信仰宗教、有的人选择信仰科学,有的人选择信仰理性……不管信仰有多么不同,信仰者对信仰的态度却是相同的,即将信仰内容视为统整人生各个方面的最高原则,所有的活动都以遵循这个原则为指向。
所有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和期望,但是梦想成真的人却是少数,关键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坚定的信仰。因为人一旦拥有了信仰,就拥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体现为永不放弃的行动。
拥有信仰的人会十分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也使得他们无论面临任何挫折和困境,都会百折不挠,不言放弃。()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