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轻骑迎击
唐朝一接到专信传来的国书,心冷笑,安俸禄山这奸人,明是想坐收渔利,却如何让他如愿,当下命令舍瓦带兵二万,去于专信会合,守卫阳平关。
要知道,阳平关是长安的屏障,一旦失守,长安可说是四面受敌,指日可下,自己花了无数的钱粮兵马才取得今日之形势,怎么能白白的让人?
送走舍瓦等一干人之后,唐朝心稍宽,知道以阳平关天险,只要有三万大军,可说是铜墙铁壁一般的坚固,安禄山诈称五十万大军,其实不过是二十万人,又怎么在急切之间攻下阳平?
随即,唐朝叫书记官写书一封回复安禄山,书略曰:唐朝感燕皇好意,但是当此兵荒马乱之际,盗窃乱贼四作,阳平关险要之地,一旦放行,被人所趁,遗祸深远,故请求燕皇暂歇几时,俟我取了长安,肃清贼党,再放行未迟;且我先取长安,将要成功,安能功败垂成,望燕皇帝明悉。
高悦接了回书,飞马回到安禄山军,呈上国书。
安禄一看之下大怒,骂曰:“狂妄小儿,必死于本皇之手!”
知道唐朝绝不愿意和他平分长安,因此只得硬攻。
当天晚上安禄山即率五营亲兵为前部,亲自攻打阳平。
以二十万兵力,攻打孤城,专信顿时陷入绝境,更有华明庆和田承嗣亲自督战,看看危殆之极。阳平关虽然艰险,但是毕竟守卫力量太过薄弱,城破只在旦夕之间。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彪大军滚滚杀来,当先一员大将,手持厚背大砍刀,威风凛凛,正是舍瓦,带二万大军回援助。
城上专信看见,喜出望外,放下吊桥接引进去。
安禄山手下骁将胡般拦阻舍瓦,被他一刀砍死,军心震动。
安禄山还道唐朝亲自回援,赶紧鸣金收兵,亲自带领前部来迎舍瓦,但他到达时候,专信已经将舍瓦接应入城去了。
当探听到只有二万人马回援的时候,安禄山呵呵大笑:“唐朝骄狂小儿,想不到竟然只派这么点人回来,我指日即可打破阳平关,传我命令,全力攻城!”
本来,阳平关已经十分的危急,毕竟在实力上相差巨大,但是一加上舍瓦这支能征管战的军队,顿时稳定住军心,倚险而守,顿时就将安军的攻势抵挡住。
激战了一个晚上,翌日清晨,舍瓦带着专信等将领巡逻的时候,只见朝阳之下,无数的敌军尸体散落于阳平关下,忍不住叹息:“唐朝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安禄山以数十万大军攻打于我,要不是我有坚城防守,岂会是他的对手!”
专信等都深以为然。
却说唐朝派遣舍瓦走了之后,和李白商量道:“大哥,现在形势危急,我军只有九万余人,并且已经分做两路,郭子仪乃是唐朝良将,现在带领八万大军回援,切不可让他稳定住军心,不然的话,恐怕那仪击破。”
李白愕然,望着唐朝,良久才道:“贤弟,到了这个时候,你难道还不书请求李格桑派兵来助?”
的确,李格桑是南诏的国王,手下强兵十万可以调度,而且陈列于陕西边境,一旦书,不需十日即可到达,到时候兵可占压倒型的优势,却为什么到了这样四面受敌的境地,唐朝居然还不书。
唐朝摇头:“大哥此言差矣,兵不在多而在于运用之妙,昔日我在安西,手下只有数万老弱病残之兵,尚且能扫平安西,今日带近十万大军东征,还未遇上真正的抵抗,怎么反去借兵。现在长安已有三路大军,若再加一路,形势则更不容易控制。”
李白眼射出佩服的光:“贤弟,我知道了,你是不愿意南诏的李格桑插手原之事,以致于酿成祸患?”
“不错,我虽然是南诏的承接太子,但是一旦奄有天下,以李格桑和狼正轩之能,当有和我争夺天下的能力,何必引祸伤身。”
“那你现在想怎么样?”李白的心顿时紧张起来。他知道,郭子仪这次带的都是朝廷的禁军,是唐朝唯一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且是八万之多,加上长安城之的三四万人,兵力是唐朝所部军队的两倍,而且构成了内外夹攻之势,情况有些不妙,不禁深有忧色。
唐朝就道:“兵者,诡诈之道也。若等郭子仪从容整顿好八万军兵,和李隆基里应外合,犄角之势成矣,我等必败无疑,因之我等现在的要任务,是赶在郭子仪的大军到达之前,沿路击败之,不然的话,困势成矣。”
李白颔:“贤弟高明,这的确是最好的计策,不如我亲渡黄河,击败郭子仪?”
其时,郭子仪的大军正从潼关赶来长安救驾,但是因为郭子仪此人生性多疑,害怕遭到史思明的伏击,不敢从郑州渡过黄河,而是迂回从洛水西渡黄河。
这样一来,当然是安全了,但是却大大的耽误了行程。
这也就是为什么安禄山的前锋已经抵达阳平关,郭子仪的救兵还没有到达阳平之故。
郭子仪其实是个聪明绝顶之人,想到唐朝的威名,知道他手下的军兵都是精锐之士,因此于路之上整顿军队,肃清军纪,斩杀了几个不守纪律的士兵,渐渐的训练成一支可以战斗的兵力。
其实,他带的这八万人,号称禁军,是大内军的精锐,但是实际的战斗力,却是不强,兵力虽然比唐朝所部的军队稍多,但是却不能保证战斗力。
他一路缓缓而行,做的就是这些工作。
就在这个时候,唐朝的军帐里,李白向唐朝请战,要在黄河岸边击败郭子仪。
唐朝摇头:“大哥,这一战至关重要,成则天下几在掌握之,但一旦败了,则是四面楚歌,我当亲自往,依我看,留下三万步兵交由你指挥,围住长安,加固寨扎,暂不攻城,我则带三万大军,轻骑迎击郭子仪。”
李白的脸色都有点白了:“贤弟,不是我说你,这三万骑兵,难道真能击败郭子仪?”
唐朝肃然点头:“不错!兵家自古有言:兵在精而不在多。我的兵力虽然只有郭子仪的一半,但是禁军多是未经战阵之兵,且郭子仪新得大军,整合上必有漏洞,况且史思明在其后,我在其前,他纵然已经度过了黄河,但是却仍然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再者,我军屡经战阵,骁勇无比,郭子仪兵力虽多,恐仍不免溃败。击败郭军,我再火回师长安,到时候,长安必定毫无斗志,到了那个时候,不管是用计还是用强,长安都在掌握之。”
这几句话,唐朝说得信心满满,凸显出强大的自信。当此四面危急之境,他居然还敢分兵,轻骑袭击郭子仪。
兵家大忌之一就是力分则弱,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好,贤弟,你当年能威震岭南,扫平西域,更能在剑南纵横捭阖,也定能击败郭子仪,拿下长安,为兄一定不负所托,坚守不出,只等待兄弟你的好音。”
李白知道,李光弼、郭子仪,都是唐朝的良将,早已经有威名,只是后来受到奸相李林甫的排挤,这才没有为朝廷所用。但是现在,当此危急之时,李隆基也算是识货,将这一干能人都启用了,而且还敢委以重任。所以,郭子仪绝对不容小看了,而唐朝却只以对方一半的兵力强攻,胜败之数,倒也难说得很。
唐朝点头,和李白对饮于军,食两头犀牛,三百斤酒,然后,唐朝和李白拥抱而别。
李白自去加固寨轧防守,这边唐朝却是点起三万骑兵,带好粮草辎重,连夜奔袭河北。
这个时候,郭子仪的大军已经到达黄河北部,因为探听到阳平关已经被唐朝所据,所以绕道前往长安,欲和李隆基会合,稳住京师民心。
郭子仪心清楚,即使能击败唐朝,但也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且,他麾下的兵不经战,在各路勤王大军还没有达到之前,还是先会合,不要和唐朝硬碰硬交手的好。
这个时候,黄河沿线地区已经处在安禄山军队的控制之下,一路之上也战斗了几场,不过都是小规模的接战,一路之上可说没有遇到什么抵抗。
他当然想不到,唐朝现在不是急于攻下长安,寻求栖身之所,而是远道而来攻击于他。
不过,他毕竟也是久经战阵的人,一想到唐朝的威名,他就知道,对待这样的敌人,可不能有丝毫的疏忽。所以,尽管他认为唐朝不可能千里前来攻击于他,但他还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将手下军队结成长蛇阵,一个万人队一个万人队的前后相接,派自己的儿子郭瑷为先锋。
他本身武功高强之极,已达化境,而郭瑷也是暗劲极深的高手,即使败了,也不至于影响全军,而且,以自己的军事才能,到时候大可以变换阵法,抵挡住唐朝的突袭。
唐朝当然也想不到,他遇到了毕生最难缠的对手。
要知道,阳平关是长安的屏障,一旦失守,长安可说是四面受敌,指日可下,自己花了无数的钱粮兵马才取得今日之形势,怎么能白白的让人?
送走舍瓦等一干人之后,唐朝心稍宽,知道以阳平关天险,只要有三万大军,可说是铜墙铁壁一般的坚固,安禄山诈称五十万大军,其实不过是二十万人,又怎么在急切之间攻下阳平?
随即,唐朝叫书记官写书一封回复安禄山,书略曰:唐朝感燕皇好意,但是当此兵荒马乱之际,盗窃乱贼四作,阳平关险要之地,一旦放行,被人所趁,遗祸深远,故请求燕皇暂歇几时,俟我取了长安,肃清贼党,再放行未迟;且我先取长安,将要成功,安能功败垂成,望燕皇帝明悉。
高悦接了回书,飞马回到安禄山军,呈上国书。
安禄一看之下大怒,骂曰:“狂妄小儿,必死于本皇之手!”
知道唐朝绝不愿意和他平分长安,因此只得硬攻。
当天晚上安禄山即率五营亲兵为前部,亲自攻打阳平。
以二十万兵力,攻打孤城,专信顿时陷入绝境,更有华明庆和田承嗣亲自督战,看看危殆之极。阳平关虽然艰险,但是毕竟守卫力量太过薄弱,城破只在旦夕之间。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彪大军滚滚杀来,当先一员大将,手持厚背大砍刀,威风凛凛,正是舍瓦,带二万大军回援助。
城上专信看见,喜出望外,放下吊桥接引进去。
安禄山手下骁将胡般拦阻舍瓦,被他一刀砍死,军心震动。
安禄山还道唐朝亲自回援,赶紧鸣金收兵,亲自带领前部来迎舍瓦,但他到达时候,专信已经将舍瓦接应入城去了。
当探听到只有二万人马回援的时候,安禄山呵呵大笑:“唐朝骄狂小儿,想不到竟然只派这么点人回来,我指日即可打破阳平关,传我命令,全力攻城!”
本来,阳平关已经十分的危急,毕竟在实力上相差巨大,但是一加上舍瓦这支能征管战的军队,顿时稳定住军心,倚险而守,顿时就将安军的攻势抵挡住。
激战了一个晚上,翌日清晨,舍瓦带着专信等将领巡逻的时候,只见朝阳之下,无数的敌军尸体散落于阳平关下,忍不住叹息:“唐朝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安禄山以数十万大军攻打于我,要不是我有坚城防守,岂会是他的对手!”
专信等都深以为然。
却说唐朝派遣舍瓦走了之后,和李白商量道:“大哥,现在形势危急,我军只有九万余人,并且已经分做两路,郭子仪乃是唐朝良将,现在带领八万大军回援,切不可让他稳定住军心,不然的话,恐怕那仪击破。”
李白愕然,望着唐朝,良久才道:“贤弟,到了这个时候,你难道还不书请求李格桑派兵来助?”
的确,李格桑是南诏的国王,手下强兵十万可以调度,而且陈列于陕西边境,一旦书,不需十日即可到达,到时候兵可占压倒型的优势,却为什么到了这样四面受敌的境地,唐朝居然还不书。
唐朝摇头:“大哥此言差矣,兵不在多而在于运用之妙,昔日我在安西,手下只有数万老弱病残之兵,尚且能扫平安西,今日带近十万大军东征,还未遇上真正的抵抗,怎么反去借兵。现在长安已有三路大军,若再加一路,形势则更不容易控制。”
李白眼射出佩服的光:“贤弟,我知道了,你是不愿意南诏的李格桑插手原之事,以致于酿成祸患?”
“不错,我虽然是南诏的承接太子,但是一旦奄有天下,以李格桑和狼正轩之能,当有和我争夺天下的能力,何必引祸伤身。”
“那你现在想怎么样?”李白的心顿时紧张起来。他知道,郭子仪这次带的都是朝廷的禁军,是唐朝唯一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且是八万之多,加上长安城之的三四万人,兵力是唐朝所部军队的两倍,而且构成了内外夹攻之势,情况有些不妙,不禁深有忧色。
唐朝就道:“兵者,诡诈之道也。若等郭子仪从容整顿好八万军兵,和李隆基里应外合,犄角之势成矣,我等必败无疑,因之我等现在的要任务,是赶在郭子仪的大军到达之前,沿路击败之,不然的话,困势成矣。”
李白颔:“贤弟高明,这的确是最好的计策,不如我亲渡黄河,击败郭子仪?”
其时,郭子仪的大军正从潼关赶来长安救驾,但是因为郭子仪此人生性多疑,害怕遭到史思明的伏击,不敢从郑州渡过黄河,而是迂回从洛水西渡黄河。
这样一来,当然是安全了,但是却大大的耽误了行程。
这也就是为什么安禄山的前锋已经抵达阳平关,郭子仪的救兵还没有到达阳平之故。
郭子仪其实是个聪明绝顶之人,想到唐朝的威名,知道他手下的军兵都是精锐之士,因此于路之上整顿军队,肃清军纪,斩杀了几个不守纪律的士兵,渐渐的训练成一支可以战斗的兵力。
其实,他带的这八万人,号称禁军,是大内军的精锐,但是实际的战斗力,却是不强,兵力虽然比唐朝所部的军队稍多,但是却不能保证战斗力。
他一路缓缓而行,做的就是这些工作。
就在这个时候,唐朝的军帐里,李白向唐朝请战,要在黄河岸边击败郭子仪。
唐朝摇头:“大哥,这一战至关重要,成则天下几在掌握之,但一旦败了,则是四面楚歌,我当亲自往,依我看,留下三万步兵交由你指挥,围住长安,加固寨扎,暂不攻城,我则带三万大军,轻骑迎击郭子仪。”
李白的脸色都有点白了:“贤弟,不是我说你,这三万骑兵,难道真能击败郭子仪?”
唐朝肃然点头:“不错!兵家自古有言:兵在精而不在多。我的兵力虽然只有郭子仪的一半,但是禁军多是未经战阵之兵,且郭子仪新得大军,整合上必有漏洞,况且史思明在其后,我在其前,他纵然已经度过了黄河,但是却仍然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再者,我军屡经战阵,骁勇无比,郭子仪兵力虽多,恐仍不免溃败。击败郭军,我再火回师长安,到时候,长安必定毫无斗志,到了那个时候,不管是用计还是用强,长安都在掌握之。”
这几句话,唐朝说得信心满满,凸显出强大的自信。当此四面危急之境,他居然还敢分兵,轻骑袭击郭子仪。
兵家大忌之一就是力分则弱,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好,贤弟,你当年能威震岭南,扫平西域,更能在剑南纵横捭阖,也定能击败郭子仪,拿下长安,为兄一定不负所托,坚守不出,只等待兄弟你的好音。”
李白知道,李光弼、郭子仪,都是唐朝的良将,早已经有威名,只是后来受到奸相李林甫的排挤,这才没有为朝廷所用。但是现在,当此危急之时,李隆基也算是识货,将这一干能人都启用了,而且还敢委以重任。所以,郭子仪绝对不容小看了,而唐朝却只以对方一半的兵力强攻,胜败之数,倒也难说得很。
唐朝点头,和李白对饮于军,食两头犀牛,三百斤酒,然后,唐朝和李白拥抱而别。
李白自去加固寨轧防守,这边唐朝却是点起三万骑兵,带好粮草辎重,连夜奔袭河北。
这个时候,郭子仪的大军已经到达黄河北部,因为探听到阳平关已经被唐朝所据,所以绕道前往长安,欲和李隆基会合,稳住京师民心。
郭子仪心清楚,即使能击败唐朝,但也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且,他麾下的兵不经战,在各路勤王大军还没有达到之前,还是先会合,不要和唐朝硬碰硬交手的好。
这个时候,黄河沿线地区已经处在安禄山军队的控制之下,一路之上也战斗了几场,不过都是小规模的接战,一路之上可说没有遇到什么抵抗。
他当然想不到,唐朝现在不是急于攻下长安,寻求栖身之所,而是远道而来攻击于他。
不过,他毕竟也是久经战阵的人,一想到唐朝的威名,他就知道,对待这样的敌人,可不能有丝毫的疏忽。所以,尽管他认为唐朝不可能千里前来攻击于他,但他还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将手下军队结成长蛇阵,一个万人队一个万人队的前后相接,派自己的儿子郭瑷为先锋。
他本身武功高强之极,已达化境,而郭瑷也是暗劲极深的高手,即使败了,也不至于影响全军,而且,以自己的军事才能,到时候大可以变换阵法,抵挡住唐朝的突袭。
唐朝当然也想不到,他遇到了毕生最难缠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