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漫长的1夜(中)
通过模糊感知,王军确定这些凯尔特人正准备进攻,而且他们还准备了不少“先进武器”;看来休战的这2个小时里,凯尔特人可忙坏了。
铿锵有力的竖琴声,突兀出现在寂静的战场上空;伴随着琴音,一队队杀气腾腾的凯尔特战士,迈着大步走向罗马营寨。
凯尔特人不喜欢盾牌,他们更喜欢直接了当的进攻,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会用。
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凯尔特战士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现在他们有的举着用树枝、布料和兽皮制作的简易盾牌,有的则几十个人聚集在一起,顶着一块长方形的巨大木排;在王军的感知中,仅仅营寨南边范围,这些可以用来作为木桥使用的巨大木排数量有五十多个,而第一次战斗时,南边的敌人仅仅带了四个。
琴音逐渐激昂,凯尔特战士们开始小跑起来了;凯尔特联军的第二轮进攻,正式宣告开始。
“每百米的壕沟上架设十座木桥?看来那位号称爱尔兰的智者来了现场。”王军心里嘀咕着,之前就通过投降的凯尔特人大致了解了爱尔兰的情况,为了确保信息真实,王军理所当然的使用了催眠的招数。
心里活动归心里活动,王军的手上动作可不慢,特制的长弓已经开始了给敌人展开点名的工作;黑夜影响了所有人的视力,哪怕王军视力超过普通人,也只能把敌人放进150米,重箭上弦,一箭一个;虽然有时候会偏离要害位置,但落空倒是没有,远战技能达到了粗通的水平,还是蛮给力的。
不列颠最好的工匠亲自为王军打造了两把特制的长弓,使用优质的紫杉木为弓身主体材料制作,花了不少时间进行了“驯弓”,而用羊肠作为主料的弓弦也是加强过的;弓长1.73米,刚好和王军等高,满弓开度88厘米,满弓拉力达到了100公斤,使用飞箭时最大射程可以达到600米。工匠们还为王军准备了大量的箭支,分成飞箭和重箭两类,都是锥形铁质箭头;王军腰间挂了一个箭囊,不过那是做个样子,左手的空间指环现在有4320立方的空间,随便给点位置,都可以装上大把大把的箭支了。
历史上英格兰的长弓手闻名于世,但却没有在欧洲得到广泛的推广,一个是因为训练太难;二是因为欧洲大陆上所谓的“骑士精神”,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凯尔特人,喜欢面对面的搏杀。不过,若不是王军的来到,这个世界不可能在公元2世纪就出现成建制的长弓部队;距离成建制的英格兰长弓兵诞生,还有近800年的时间,而等到他们名扬欧洲,那都去到15世纪了。
不比王军可以牛鼻轰轰的站在城垛上精确射击,站在内外城垛间的步弓兵、步弩兵只能盲射,不过他们靠的是数量,干的是覆盖打击的活。
相对来说,玩覆盖打击,步弓兵要比步弩兵强大的多;射程更远、射速超高,一分钟可达到15支平均水平,按一个大队的步弓兵计算,一分钟内他们可以抛射出9000支箭!而步弩兵,一分钟仅仅可以射出4支,这还是依靠王军改良了弓弩后的结果。
只是训练一个合格的步弓兵不是那么容易,合格的标准:白天,200米距离上射中人型标靶,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有多么不容易;第四军团组建的步弓兵,其实就是按记忆中的英格兰长弓兵样子搞的,训练到现在,射程、射速都没有问题了,但200米的距离上可以进行精确打击的,也就是所谓的合格,只有不到10个士兵!
灵活、小巧、精度高,弓弩更合适短距离作战,高射速、远射程,长弓则适合远距离作战。
在亚利克斯的指挥下,步弓兵又开始了覆盖式射击;但和第一次战斗不同,这回步弓兵更换了重箭,放弃了和重装步兵的配合,放开速度猛射;敌人都关注防御了,自然也没有兴趣进行他们原本就不擅长的远程打击。
而步弩兵,则更换了重弩箭,全部被亚利克斯派到城垛上去协助重装步兵。更换重弩箭后,弓弩的射程进一步缩小,已经不合适进行远程覆盖打击了,但小几十米以内的直线射击,还是相当犀利的;重弩箭配合着城垛上重装步兵投掷的标枪,近距离上爆发的杀伤力绝对惊人。
躲在城垛里的杂役兵,同样接到命令,更换了杀伤力更大的重弩箭;凯尔特人临时鼓捣出来的简易盾牌,对上了罗马军队精良的远程武器,结果么……
配置了锥形金属箭头,箭身用白蜡木制成的重箭,200多米外还可以射透锁子甲,而拉近到50米上下,罗马军团里最好的盔甲,也是一箭就穿。
穷的不能再穷的凯尔特战士们,哪里有啥盔甲?
很多战士们连金属武器都没有,粗大的木棒、削尖的木棍这是基本装备,箭支基本都是全木的;木柄的短斧,长柄的大斧,这是精英战士的武器;双手大剑,你不是部落首领二代、三代、四代,想都别想。
顶着简陋的“盾牌”,凯尔特战士们蜂拥而来,也许是想一举拿下这次战斗,联军在罗马营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每边都一次性投入了5千多人。密集的人群遇到了密集的箭雨,凯尔特战士的伤亡人数每一秒都在高速递增;两百多米的距离,人数密集的凯尔特战士一开始大步前进,之后小跑着渐渐加速,大约需要90多秒才能到达壕沟边缘,加上要竖立起巨大的木排搭桥,实际上前排的战士抵达罗马营寨外侧的时间需要106秒。
106秒,步弓兵可以射出26支重箭!
一个大队有600个步弓兵,这就是15600支重箭!
106秒,足够王军用他那变态的高速精准瞄射,完成高达42个凯尔特战士的点名工作。
尽管王军箭箭不落空,但他42支箭,在15600重箭形成的箭羽风暴中,显得微不足道。
首次参加战斗的凯尔特战士们这时才明白,原来之前的那次失败,并不是参与第一次进攻的那些战士们不行,而是敌人犀利而密集的箭雨太可怕!
而第二次参加战斗的凯尔特战士们,则发现了这次罗马人的箭雨更加密集,箭支的杀伤力更加恐怖!
相对第一次战斗,步弓兵们把射击的速度直接从每分钟4支提高到了全速的每分钟15支,即使少了同样数量的步弩兵的参与,天空中下落的箭支数量也比第一次战斗时双兵种合作要高了2倍;对步弓兵们来说,上一次战斗,仅仅算是热身。
高速飞驰的重箭,挟带着巨大的动能,呼啸着飞向密密麻麻的人群;一团团血花激起,一个个“盾牌”被击穿,即使那些顶着巨大木排的凯尔特战士,也有不少人被突破木头缝隙的重箭给扎透。
营地里不断腾空的火球和巨型弩箭,也给进攻的凯尔特战士增加了不少伤亡;这回人多,连上场战斗几乎没有啥收获的床弩也收割了不少凯尔特战士的生命。
“嘭嘭!”一连串的木排落在土地上,巨大声响绵延着长长的壕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第二波进攻终于达到了一个**,除了寥寥几个木排被巨型弩箭打散或被火球点燃之外,好几十个巨大木排都稳稳妥妥的架在了宽达5米的壕沟上。
凯尔特战士终于可以又一次冲过壕沟了!
**就在这一瞬间展开。
外城垛上,外城垛下,数千的弩箭一波一波的击发;城垛上,长长的标枪拉着弧线飚射而出;内外城垛间的开阔地上,步弓兵们加大了仰角,一刻不停的继续抛洒着箭雨。
当竖立的木排倒在壕沟上后,原本靠着这巨大木排抵御箭雨的那部分凯尔特战士瞬间失去防御,直接暴露在枪林箭雨的下方;传说中可以把武器挥舞到滴水不漏的场面木有发生,凯尔特战士们成片成片的倒在木排上。
所幸,所谓的箭雨毕竟不是雨,或者说王军手上的步弩兵、步弓兵数量还是太少,又或是这次联军投入的兵力庞大,总之,打红眼的凯尔特战士踏着自己同伴的身体,一个又一个的冲到了外城垛的下方;只要身体贴着两个射击孔附近往上爬,凯尔特战士的安全性就大为提高。
实际上,只要凯尔特战士们冲过壕沟,步弓兵的重箭,决定不会落到他们的头上;这时凯尔特战士,只需要面对标枪和弩箭的打击。
王军可不希望自己人误杀自己人,营寨刚建好的时候,军中所有远程武器都进行过各种角度的校准射击;最差的步弓手,也能在这样的大仰角射击时,把箭射在壕沟以外的区域里,射进壕沟的几率几乎为零,更别说壕沟内缘到城垛这6米多的区间了;换个角度看,如果没有标枪和弩箭,凯尔特战士们只要能够站到壕沟的外缘位置,其实就已经安全了。
第二次战斗从开始一直打到现在,虽然凯尔特战士已经死了一地,其实前后只花了2分钟多点的时间。
短暂而残酷的战斗情况,对一众部落首领来说,既在他们意料之中,也在他们意料之外。
说是意料之中,是因为杜卡鲁提出计划时,就提到了这个可能,并准备了后备方案;
说是意料之外,是因为除杜卡鲁之外,其他部落首领心里都认为这后备方案是多余的事;在这些部落首领看来,第一次战斗只派了8000人上去,加上准备确实不够充分,输了也就输了吧!但这次一次性把2万战士给押了上去,又花了近2个小时搞了这么多防御性的东东,没道理打不下来。
意料之外也好,意料之中也罢,反正虽然进攻的部队战损确实有点过大,但他们毕竟已经攻到了罗马人的城垛下方;那么,就按杜卡鲁的后备方案干吧!
杜卡鲁计划中的后备方案,其实也简单,就是当罗马人和进攻的战士交织在一起的时候,联军全线压上!
这样的方法绝对谈不上所谓的“神来之笔”,但胜在简单实用。
对人多势众的凯尔特联军来说,选择罗马人己方攻到城垛脚下的战士们拖住时刻,发动全军冲锋,绝对是一个简洁靠谱、有效且容易操作的方法。
第一次攻击,失去了4千多个战士;第二次攻击,派出了2万整的战士;现在,余下的4万人上下的战士全部一拥而上,呐喊着冲向罗马人的营寨;而营寨的外城垛的周围,惨烈的攻防战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只是,惨烈的基本都是凯尔特战士。
王军正一箭一个的射的正爽,估摸这次的战斗又能以微小的伤亡获得胜利,没想到这凯尔特联军不计伤亡,果断把握时机发起总攻;4万多人冲锋的声势浩大,尚在城垛下拼命的凯尔特战士,见状后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一般,疯狂往上爬;一时间,不少城垛上都出现了短兵相接的局面,派上城垛的步弩兵已经没空向城垛下方射击了,转而配合重装步兵消灭跳上城垛的敌人。
“就你人多!杜卡鲁,我火海你妹!”
王军正的大好心情一下就没了,立即下达了点燃壕沟的命令。
一个个火把飞进壕沟,2分钟时间不到,环绕着营寨长达2公里多的壕沟燃起了巨大的火焰,沟底的火油和大量的尖木桩,烧起来不仅快,而且火势很猛;凯尔特战士们用生命搭建的一座座木排,迅速陷入了火海当中,再也无法过人,而全军压上的凯尔特联军前锋,现在才堪堪冲近壕沟外缘;看着宽达5米的火海,被阻在壕沟外侧的凯尔特战士脸上,统统写满了不甘,而壕沟内侧的凯尔特战士,脸上除了不甘,更有一丝丝的绝望。
铿锵有力的竖琴声,突兀出现在寂静的战场上空;伴随着琴音,一队队杀气腾腾的凯尔特战士,迈着大步走向罗马营寨。
凯尔特人不喜欢盾牌,他们更喜欢直接了当的进攻,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会用。
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凯尔特战士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现在他们有的举着用树枝、布料和兽皮制作的简易盾牌,有的则几十个人聚集在一起,顶着一块长方形的巨大木排;在王军的感知中,仅仅营寨南边范围,这些可以用来作为木桥使用的巨大木排数量有五十多个,而第一次战斗时,南边的敌人仅仅带了四个。
琴音逐渐激昂,凯尔特战士们开始小跑起来了;凯尔特联军的第二轮进攻,正式宣告开始。
“每百米的壕沟上架设十座木桥?看来那位号称爱尔兰的智者来了现场。”王军心里嘀咕着,之前就通过投降的凯尔特人大致了解了爱尔兰的情况,为了确保信息真实,王军理所当然的使用了催眠的招数。
心里活动归心里活动,王军的手上动作可不慢,特制的长弓已经开始了给敌人展开点名的工作;黑夜影响了所有人的视力,哪怕王军视力超过普通人,也只能把敌人放进150米,重箭上弦,一箭一个;虽然有时候会偏离要害位置,但落空倒是没有,远战技能达到了粗通的水平,还是蛮给力的。
不列颠最好的工匠亲自为王军打造了两把特制的长弓,使用优质的紫杉木为弓身主体材料制作,花了不少时间进行了“驯弓”,而用羊肠作为主料的弓弦也是加强过的;弓长1.73米,刚好和王军等高,满弓开度88厘米,满弓拉力达到了100公斤,使用飞箭时最大射程可以达到600米。工匠们还为王军准备了大量的箭支,分成飞箭和重箭两类,都是锥形铁质箭头;王军腰间挂了一个箭囊,不过那是做个样子,左手的空间指环现在有4320立方的空间,随便给点位置,都可以装上大把大把的箭支了。
历史上英格兰的长弓手闻名于世,但却没有在欧洲得到广泛的推广,一个是因为训练太难;二是因为欧洲大陆上所谓的“骑士精神”,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凯尔特人,喜欢面对面的搏杀。不过,若不是王军的来到,这个世界不可能在公元2世纪就出现成建制的长弓部队;距离成建制的英格兰长弓兵诞生,还有近800年的时间,而等到他们名扬欧洲,那都去到15世纪了。
不比王军可以牛鼻轰轰的站在城垛上精确射击,站在内外城垛间的步弓兵、步弩兵只能盲射,不过他们靠的是数量,干的是覆盖打击的活。
相对来说,玩覆盖打击,步弓兵要比步弩兵强大的多;射程更远、射速超高,一分钟可达到15支平均水平,按一个大队的步弓兵计算,一分钟内他们可以抛射出9000支箭!而步弩兵,一分钟仅仅可以射出4支,这还是依靠王军改良了弓弩后的结果。
只是训练一个合格的步弓兵不是那么容易,合格的标准:白天,200米距离上射中人型标靶,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有多么不容易;第四军团组建的步弓兵,其实就是按记忆中的英格兰长弓兵样子搞的,训练到现在,射程、射速都没有问题了,但200米的距离上可以进行精确打击的,也就是所谓的合格,只有不到10个士兵!
灵活、小巧、精度高,弓弩更合适短距离作战,高射速、远射程,长弓则适合远距离作战。
在亚利克斯的指挥下,步弓兵又开始了覆盖式射击;但和第一次战斗不同,这回步弓兵更换了重箭,放弃了和重装步兵的配合,放开速度猛射;敌人都关注防御了,自然也没有兴趣进行他们原本就不擅长的远程打击。
而步弩兵,则更换了重弩箭,全部被亚利克斯派到城垛上去协助重装步兵。更换重弩箭后,弓弩的射程进一步缩小,已经不合适进行远程覆盖打击了,但小几十米以内的直线射击,还是相当犀利的;重弩箭配合着城垛上重装步兵投掷的标枪,近距离上爆发的杀伤力绝对惊人。
躲在城垛里的杂役兵,同样接到命令,更换了杀伤力更大的重弩箭;凯尔特人临时鼓捣出来的简易盾牌,对上了罗马军队精良的远程武器,结果么……
配置了锥形金属箭头,箭身用白蜡木制成的重箭,200多米外还可以射透锁子甲,而拉近到50米上下,罗马军团里最好的盔甲,也是一箭就穿。
穷的不能再穷的凯尔特战士们,哪里有啥盔甲?
很多战士们连金属武器都没有,粗大的木棒、削尖的木棍这是基本装备,箭支基本都是全木的;木柄的短斧,长柄的大斧,这是精英战士的武器;双手大剑,你不是部落首领二代、三代、四代,想都别想。
顶着简陋的“盾牌”,凯尔特战士们蜂拥而来,也许是想一举拿下这次战斗,联军在罗马营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每边都一次性投入了5千多人。密集的人群遇到了密集的箭雨,凯尔特战士的伤亡人数每一秒都在高速递增;两百多米的距离,人数密集的凯尔特战士一开始大步前进,之后小跑着渐渐加速,大约需要90多秒才能到达壕沟边缘,加上要竖立起巨大的木排搭桥,实际上前排的战士抵达罗马营寨外侧的时间需要106秒。
106秒,步弓兵可以射出26支重箭!
一个大队有600个步弓兵,这就是15600支重箭!
106秒,足够王军用他那变态的高速精准瞄射,完成高达42个凯尔特战士的点名工作。
尽管王军箭箭不落空,但他42支箭,在15600重箭形成的箭羽风暴中,显得微不足道。
首次参加战斗的凯尔特战士们这时才明白,原来之前的那次失败,并不是参与第一次进攻的那些战士们不行,而是敌人犀利而密集的箭雨太可怕!
而第二次参加战斗的凯尔特战士们,则发现了这次罗马人的箭雨更加密集,箭支的杀伤力更加恐怖!
相对第一次战斗,步弓兵们把射击的速度直接从每分钟4支提高到了全速的每分钟15支,即使少了同样数量的步弩兵的参与,天空中下落的箭支数量也比第一次战斗时双兵种合作要高了2倍;对步弓兵们来说,上一次战斗,仅仅算是热身。
高速飞驰的重箭,挟带着巨大的动能,呼啸着飞向密密麻麻的人群;一团团血花激起,一个个“盾牌”被击穿,即使那些顶着巨大木排的凯尔特战士,也有不少人被突破木头缝隙的重箭给扎透。
营地里不断腾空的火球和巨型弩箭,也给进攻的凯尔特战士增加了不少伤亡;这回人多,连上场战斗几乎没有啥收获的床弩也收割了不少凯尔特战士的生命。
“嘭嘭!”一连串的木排落在土地上,巨大声响绵延着长长的壕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第二波进攻终于达到了一个**,除了寥寥几个木排被巨型弩箭打散或被火球点燃之外,好几十个巨大木排都稳稳妥妥的架在了宽达5米的壕沟上。
凯尔特战士终于可以又一次冲过壕沟了!
**就在这一瞬间展开。
外城垛上,外城垛下,数千的弩箭一波一波的击发;城垛上,长长的标枪拉着弧线飚射而出;内外城垛间的开阔地上,步弓兵们加大了仰角,一刻不停的继续抛洒着箭雨。
当竖立的木排倒在壕沟上后,原本靠着这巨大木排抵御箭雨的那部分凯尔特战士瞬间失去防御,直接暴露在枪林箭雨的下方;传说中可以把武器挥舞到滴水不漏的场面木有发生,凯尔特战士们成片成片的倒在木排上。
所幸,所谓的箭雨毕竟不是雨,或者说王军手上的步弩兵、步弓兵数量还是太少,又或是这次联军投入的兵力庞大,总之,打红眼的凯尔特战士踏着自己同伴的身体,一个又一个的冲到了外城垛的下方;只要身体贴着两个射击孔附近往上爬,凯尔特战士的安全性就大为提高。
实际上,只要凯尔特战士们冲过壕沟,步弓兵的重箭,决定不会落到他们的头上;这时凯尔特战士,只需要面对标枪和弩箭的打击。
王军可不希望自己人误杀自己人,营寨刚建好的时候,军中所有远程武器都进行过各种角度的校准射击;最差的步弓手,也能在这样的大仰角射击时,把箭射在壕沟以外的区域里,射进壕沟的几率几乎为零,更别说壕沟内缘到城垛这6米多的区间了;换个角度看,如果没有标枪和弩箭,凯尔特战士们只要能够站到壕沟的外缘位置,其实就已经安全了。
第二次战斗从开始一直打到现在,虽然凯尔特战士已经死了一地,其实前后只花了2分钟多点的时间。
短暂而残酷的战斗情况,对一众部落首领来说,既在他们意料之中,也在他们意料之外。
说是意料之中,是因为杜卡鲁提出计划时,就提到了这个可能,并准备了后备方案;
说是意料之外,是因为除杜卡鲁之外,其他部落首领心里都认为这后备方案是多余的事;在这些部落首领看来,第一次战斗只派了8000人上去,加上准备确实不够充分,输了也就输了吧!但这次一次性把2万战士给押了上去,又花了近2个小时搞了这么多防御性的东东,没道理打不下来。
意料之外也好,意料之中也罢,反正虽然进攻的部队战损确实有点过大,但他们毕竟已经攻到了罗马人的城垛下方;那么,就按杜卡鲁的后备方案干吧!
杜卡鲁计划中的后备方案,其实也简单,就是当罗马人和进攻的战士交织在一起的时候,联军全线压上!
这样的方法绝对谈不上所谓的“神来之笔”,但胜在简单实用。
对人多势众的凯尔特联军来说,选择罗马人己方攻到城垛脚下的战士们拖住时刻,发动全军冲锋,绝对是一个简洁靠谱、有效且容易操作的方法。
第一次攻击,失去了4千多个战士;第二次攻击,派出了2万整的战士;现在,余下的4万人上下的战士全部一拥而上,呐喊着冲向罗马人的营寨;而营寨的外城垛的周围,惨烈的攻防战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只是,惨烈的基本都是凯尔特战士。
王军正一箭一个的射的正爽,估摸这次的战斗又能以微小的伤亡获得胜利,没想到这凯尔特联军不计伤亡,果断把握时机发起总攻;4万多人冲锋的声势浩大,尚在城垛下拼命的凯尔特战士,见状后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一般,疯狂往上爬;一时间,不少城垛上都出现了短兵相接的局面,派上城垛的步弩兵已经没空向城垛下方射击了,转而配合重装步兵消灭跳上城垛的敌人。
“就你人多!杜卡鲁,我火海你妹!”
王军正的大好心情一下就没了,立即下达了点燃壕沟的命令。
一个个火把飞进壕沟,2分钟时间不到,环绕着营寨长达2公里多的壕沟燃起了巨大的火焰,沟底的火油和大量的尖木桩,烧起来不仅快,而且火势很猛;凯尔特战士们用生命搭建的一座座木排,迅速陷入了火海当中,再也无法过人,而全军压上的凯尔特联军前锋,现在才堪堪冲近壕沟外缘;看着宽达5米的火海,被阻在壕沟外侧的凯尔特战士脸上,统统写满了不甘,而壕沟内侧的凯尔特战士,脸上除了不甘,更有一丝丝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