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中原郡国逆与降
在收服了吕布之后,我做出了班师回洛的决定。
吕布父女和李肃也在同行之列,而且我同意吕布带上自己近三千人的亲卫骑兵。
至于魏郡的治理,我则交给了原任太守张杨。
他对于能够“官复原职”并没有太大的欣喜,主要还是吃惊。他甚至还主动向我请辞,表示自己只要能“安度晚年”就足够了。
对此,我温言劝了一声:“稚叔治理郡国多年,我正缺此类干才。现在就谈养老,实在太过浪费。”
然后,张杨再不坚持。
在经过简单的考虑之后,杨奉和他的近四千骑兵被我留在了魏郡,随时对张郃与张杨进行支援。
做完了这个安排之后,我率领着超过两万名士兵掉头向南行进。
“凉公如何用我?”在返回洛阳的途中,吕布在闲谈时主动提出了这个问题。
“你先养好伤吧。”我没有正面回答他——因为我也没想好。
-
六月的最后一天,我带领着疲惫之师返回了洛阳。
王烈、贾诩、程昱率领着高顺、张辽等主干力量出城三里前来迎接。
沿途甚至还有不少热心群众——不过他们没有箪食壶浆欢迎皇军,他们只是来看热闹的……
“恭贺主公大胜袁绍!”以王烈老先生为首,这批臣属们齐齐躬身。
我在马背上挥了挥手,而后跳下马背,将王烈扶起:“此次大胜袁绍,非我一人之功,乃三军用命,更离不开诸位在后方的辛劳,这军功章,也有诸位的一半!”
“主公在河北大胜袁绍,已令我军声威大震,隐隐为天下诸侯之首,”王烈一张老脸满是笑意,“主公曾令白发上校遍访山东州郡,至今已有三郡愿意投奔主公!”
我一惊,而后一喜:“哪三郡?”
“济阴、鲁国、东平,此三郡国均已派了使者,正在洛阳等待主公接见。”
“哦?”身边的戏君首先发出了惊疑的声音。
我瞥了他一眼,笑着点头:“这真是又一个好消息!”
贾诩笑道:“公子征伐日久,还是先入城歇息为佳。”
我看了他一眼,感觉他们的话还没有说完。
他也看着我,长眉的末梢依然笔挺高扬。
-
果然,刚刚在自己家中坐下,程昱就先向我汇报了坏消息。
“虽然有四郡国投向我方,但其他州郡我们已经很难靠言辞拉拢过来了。”
“一辉,”我朝近侍梁聪抬了抬下巴,“你给我在地图上比划一下。”
他连忙小跑着从墙角提起教鞭,来到悬挂在侧墙的大地图下。
程昱抬头看着地图:“泰山郡太守应劭,早年曾是袁绍的参谋,在主公与袁绍交战前,他公开表示支持袁绍。”
泰山郡位于兖州的东侧,往北是青州,东面是徐州,南面是兖州,辖管十二个县城,是个幅员辽阔的大郡,太守应劭早期也经常听说此人的事迹,似乎文武双全,算得上半号人物。
“兖州刺史周忠,是个顽固死忠之人,白发没有劝动,但说此人命不久矣。”程昱道。
梁聪手中的教鞭落在了山阳郡的昌邑城上。
我皱了皱眉:“兖州的治所……是在昌邑?”
王烈道:“真是。”
我点头,顺口问道:“那山阳郡呢?”
程昱又道:“山阳郡守袁遗,是袁绍的从兄……”他顿了一下,侧头看我。
我耸了耸肩:“好吧,这个肯定是袁绍的人,不过……”我很认真地问道,“袁遗这个人才能如何?”
贾诩答道:“此人博学有雅量,朱儁、张超等人对其皆有佳评。”
“哦……”我微微颔首,又问,“他既然是袁绍的从兄,那为什么要听袁绍的?”
贾诩短暂地一怔:“袁绍在同辈之中锋芒最盛,袁遗虽然年岁略长,但显然缺乏领袖的气质、野心和魄力。”
我一笑,示意继续。
“陈留太守张邈、济北相鲍信,素来与袁曹二人交好,很难为我们所用。”程昱道。
“嗯,我知道。”对这两位,我从一开始就没报希望,张邈和鲍信与曹操相交莫逆,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背叛,想争取他们过来难度太大——尽管当年他们对待我的态度都相当友好。
“任城相郑遂,本身是青州名士,他虽然不喜欢吴郡出身的孙坚,但在立场的选择上,还是站在了青州刺史孙坚这一边,或者说,是朝廷这一边。”程昱对各个郡守的人际关系掌握得确实足够详细,这么一个我从来没听说过的人物竟然和孙老虎也能有些恩怨。
我瞪着眼睛在地图上找了半天,终于在几个郡国的缝隙中看到了这个任城国。
“当然了,整个青州也和我们没有什么缘分了。”程昱捋须道。
“对了,”我这才想起来问,“愿意归顺于我的三个郡国都是什么情况?”
这次换贾诩来介绍:“济阴相吴资,是凉州寒门出身,对我们天然就有好感,而且济阴靠近东郡,直面我军的兵锋,他的归顺,当无可疑。”
我看了看地图,济阴位于东郡的正南方,西面与颍川之间还隔了一个庞大的陈留啊。
看来我得把张邈给灭了啊……
“东平相宋翼,当年在三辅时,与我有些交情,不是顽固之人,我可以保证。”
“好。”我简单地回答了他的保证。
“鲁相郭贡……这人……”贾诩略一踌躇,“我并不熟悉。”
“这人与我很熟,”戏君笑着接过话语,“他就是郭嘉的从兄。”
我顿时想了起来:“你说的算是郡国之才的那位?”
他点头:“正是。”
“那不是很好吗?”我笑了笑,“不过鲁国有些太远了……”
鲁国东临泰山,北靠济北,如果应劭和鲍信稍一发力,恐怕就非我所有了吧?
“主要是中间隔了偌大的一个陈留郡。”荀攸也表示了担心。
“那就把他打下来。”我刚刚下了决心,现在更加坚定,“如果袁绍给我足够时间的话。”
“不过我军激战多场,应该稍作整备才是……”荀攸立刻劝道。
“陈留能有多少守军?”我没有理会他。
贾诩恐怕已经将这些周边的情报烂熟在心:“陈留是个大郡,兵员约有五六千,张邈虽然不擅治军,但听闻他手下有一员勇冠三军的猛将。”
“什么猛将?!”一听到猛将,原本昏昏欲睡毫无存在感的秦阵、拓拔野、甘宁、张辽、贾穆等人无不抖擞精神,同时发出了强烈的质疑之声。
“此人姓典,名韦,担任张邈的卫队长,传言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
我忍不住眯起了眼睛。
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老子正好缺这么一名护卫!
吕布父女和李肃也在同行之列,而且我同意吕布带上自己近三千人的亲卫骑兵。
至于魏郡的治理,我则交给了原任太守张杨。
他对于能够“官复原职”并没有太大的欣喜,主要还是吃惊。他甚至还主动向我请辞,表示自己只要能“安度晚年”就足够了。
对此,我温言劝了一声:“稚叔治理郡国多年,我正缺此类干才。现在就谈养老,实在太过浪费。”
然后,张杨再不坚持。
在经过简单的考虑之后,杨奉和他的近四千骑兵被我留在了魏郡,随时对张郃与张杨进行支援。
做完了这个安排之后,我率领着超过两万名士兵掉头向南行进。
“凉公如何用我?”在返回洛阳的途中,吕布在闲谈时主动提出了这个问题。
“你先养好伤吧。”我没有正面回答他——因为我也没想好。
-
六月的最后一天,我带领着疲惫之师返回了洛阳。
王烈、贾诩、程昱率领着高顺、张辽等主干力量出城三里前来迎接。
沿途甚至还有不少热心群众——不过他们没有箪食壶浆欢迎皇军,他们只是来看热闹的……
“恭贺主公大胜袁绍!”以王烈老先生为首,这批臣属们齐齐躬身。
我在马背上挥了挥手,而后跳下马背,将王烈扶起:“此次大胜袁绍,非我一人之功,乃三军用命,更离不开诸位在后方的辛劳,这军功章,也有诸位的一半!”
“主公在河北大胜袁绍,已令我军声威大震,隐隐为天下诸侯之首,”王烈一张老脸满是笑意,“主公曾令白发上校遍访山东州郡,至今已有三郡愿意投奔主公!”
我一惊,而后一喜:“哪三郡?”
“济阴、鲁国、东平,此三郡国均已派了使者,正在洛阳等待主公接见。”
“哦?”身边的戏君首先发出了惊疑的声音。
我瞥了他一眼,笑着点头:“这真是又一个好消息!”
贾诩笑道:“公子征伐日久,还是先入城歇息为佳。”
我看了他一眼,感觉他们的话还没有说完。
他也看着我,长眉的末梢依然笔挺高扬。
-
果然,刚刚在自己家中坐下,程昱就先向我汇报了坏消息。
“虽然有四郡国投向我方,但其他州郡我们已经很难靠言辞拉拢过来了。”
“一辉,”我朝近侍梁聪抬了抬下巴,“你给我在地图上比划一下。”
他连忙小跑着从墙角提起教鞭,来到悬挂在侧墙的大地图下。
程昱抬头看着地图:“泰山郡太守应劭,早年曾是袁绍的参谋,在主公与袁绍交战前,他公开表示支持袁绍。”
泰山郡位于兖州的东侧,往北是青州,东面是徐州,南面是兖州,辖管十二个县城,是个幅员辽阔的大郡,太守应劭早期也经常听说此人的事迹,似乎文武双全,算得上半号人物。
“兖州刺史周忠,是个顽固死忠之人,白发没有劝动,但说此人命不久矣。”程昱道。
梁聪手中的教鞭落在了山阳郡的昌邑城上。
我皱了皱眉:“兖州的治所……是在昌邑?”
王烈道:“真是。”
我点头,顺口问道:“那山阳郡呢?”
程昱又道:“山阳郡守袁遗,是袁绍的从兄……”他顿了一下,侧头看我。
我耸了耸肩:“好吧,这个肯定是袁绍的人,不过……”我很认真地问道,“袁遗这个人才能如何?”
贾诩答道:“此人博学有雅量,朱儁、张超等人对其皆有佳评。”
“哦……”我微微颔首,又问,“他既然是袁绍的从兄,那为什么要听袁绍的?”
贾诩短暂地一怔:“袁绍在同辈之中锋芒最盛,袁遗虽然年岁略长,但显然缺乏领袖的气质、野心和魄力。”
我一笑,示意继续。
“陈留太守张邈、济北相鲍信,素来与袁曹二人交好,很难为我们所用。”程昱道。
“嗯,我知道。”对这两位,我从一开始就没报希望,张邈和鲍信与曹操相交莫逆,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背叛,想争取他们过来难度太大——尽管当年他们对待我的态度都相当友好。
“任城相郑遂,本身是青州名士,他虽然不喜欢吴郡出身的孙坚,但在立场的选择上,还是站在了青州刺史孙坚这一边,或者说,是朝廷这一边。”程昱对各个郡守的人际关系掌握得确实足够详细,这么一个我从来没听说过的人物竟然和孙老虎也能有些恩怨。
我瞪着眼睛在地图上找了半天,终于在几个郡国的缝隙中看到了这个任城国。
“当然了,整个青州也和我们没有什么缘分了。”程昱捋须道。
“对了,”我这才想起来问,“愿意归顺于我的三个郡国都是什么情况?”
这次换贾诩来介绍:“济阴相吴资,是凉州寒门出身,对我们天然就有好感,而且济阴靠近东郡,直面我军的兵锋,他的归顺,当无可疑。”
我看了看地图,济阴位于东郡的正南方,西面与颍川之间还隔了一个庞大的陈留啊。
看来我得把张邈给灭了啊……
“东平相宋翼,当年在三辅时,与我有些交情,不是顽固之人,我可以保证。”
“好。”我简单地回答了他的保证。
“鲁相郭贡……这人……”贾诩略一踌躇,“我并不熟悉。”
“这人与我很熟,”戏君笑着接过话语,“他就是郭嘉的从兄。”
我顿时想了起来:“你说的算是郡国之才的那位?”
他点头:“正是。”
“那不是很好吗?”我笑了笑,“不过鲁国有些太远了……”
鲁国东临泰山,北靠济北,如果应劭和鲍信稍一发力,恐怕就非我所有了吧?
“主要是中间隔了偌大的一个陈留郡。”荀攸也表示了担心。
“那就把他打下来。”我刚刚下了决心,现在更加坚定,“如果袁绍给我足够时间的话。”
“不过我军激战多场,应该稍作整备才是……”荀攸立刻劝道。
“陈留能有多少守军?”我没有理会他。
贾诩恐怕已经将这些周边的情报烂熟在心:“陈留是个大郡,兵员约有五六千,张邈虽然不擅治军,但听闻他手下有一员勇冠三军的猛将。”
“什么猛将?!”一听到猛将,原本昏昏欲睡毫无存在感的秦阵、拓拔野、甘宁、张辽、贾穆等人无不抖擞精神,同时发出了强烈的质疑之声。
“此人姓典,名韦,担任张邈的卫队长,传言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
我忍不住眯起了眼睛。
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老子正好缺这么一名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