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初入国子监
明初时,江山初定,人才匮乏,大批的官职空悬而没有合适的官员。所以在当时,国子监生还是比较值钱的,往往出监后,给予出身,经过六部历事,很快就能出职任官,担任的职位一般也挺重要。这么一来,一群想当官的读书人,自然是趋之若骛。
当时国子监管理制度也挺严格。比如由监丞负责的绳愆厅,类似严鸿前世所知的教务处,但是其权限又远大于教务处。监丞有权对学生施以从竹蓖殴打直到充军发配的刑罚,最悲剧的监生,甚至会连脑袋都混丢掉。
不过即使如此,人们仍然纷纷争抢着进入国子监。因为这就是一条进入官场的快速通道,为了当官,挨几下屁股算什么!当时的国子监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大明第一学府,甚至连当时的外国人,都有不少人在国子监就学。
可是到了如今,国子监可就远没有当年的威风了。主要原因,是当下科举制度兴盛。相对来说,科举制度的入门门槛低,全国读书人都可以参加;而考核又相对公平,大家的卷子一起封了姓名等待筛选。这种统一化的人才选拔方式,不管八股本身如何被后世诟病,至少算是为封建社会的人才跨阶层流动提供了一条相对合理的道路。
因此,随着科举的不断发展,大批官员都是由科举产生。所谓非进士不得选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这样的潜规则,也开始盛行起来。国子监的监生,一般来说也要参加科举才能得官。当然,也有的监生靠着特殊背景,得到直接授官。比如严鸿的便宜老爹严世蕃就是这种。但终究来说,是凤毛麟角,少的可怜。
此消彼长之下,这国子监生的身份也渐渐便被人的看的轻了。当然,能进国子监本身也还是身份的象征,但这顶多算个锦上添花的加分项。真正能在朝廷上谋得多大的位置,归根结底还是看科举成绩。
等到后来朝廷需要钱粮时,又开了例监。只要输捐报效,献钱献粮献马,都可能得一个国子监生的身份。这样一来,国子监生的身份也就越发的浮滥。随着越来越值“钱”,也就也来越不“值钱”了。大批家中有钱的纨绔子弟,靠银钱买个监生头衔,已经成了常态。这让那一班靠真本事应上的科举读书人,如何瞧得起这些花钱买来的招牌?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算有一二人想要整顿学风,再造国子监的辉煌岁月,也是心有而力不足。如今的国子监,惩罚坏学生,整肃校规校纪的绳愆厅,早已经成了摆设。正经有才学的读书人,多半都是入各地的县、州、府学入学,等着考举人,考进士。那些基层学府虽然设施不如国子监,但学风没准还好些,而且本乡本土生活成本还便宜。
剩下待在国子监里的,多数要么就是家里有钱的公子哥,要么就是如严鸿这样的高官之后,蒙荫入学,还有的就是那些世受皇恩的武功勋贵,老爹死了,嫡长子等着袭爵,按照朝廷制度,也需要先到国子监混个出身,才能按律袭爵,也是走过场的事情。
至于外国留学生,彻底就别想了,没有哪个白痴的外国人会还在这时候在国子监混。原本作为学风维护者的监丞(相当于训导长),那还能能管的了谁?都是些富二代官二代,乐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别闹太过分,大家混个度日而已。
像冯孝先那种勤学苦读的吊丝,在国子监里都已经属于奇葩中的奇葩,比大熊猫都珍贵。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拱会不惜拉下架子,去锦衣卫为他求情托人了。
严鸿对国子监的了解,当然没有这么具体。所以当步入大门后,还是多少怀了一点敬畏之心的。按说国子监的学生,都需要到礼部办理录名手续。只是严鸿这个恩荫监生,背后树大根深,却是早有人替他办好了手续,倒不用他自己亲力亲为。
入监之后,按规矩拜见祭酒、司业也就是正副校长。进得官署,抬眼看时,正中坐的祭酒,正是那据传对他不太满意的高拱。而边上坐着的司业,却也是熟人,便是那又帅又有派头的张居正。
这一下,严鸿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想不到自个入国子监,竟然同时和这两大牛人建立了师生关系,却不知自个这两下子,在两个牛人看来,是何等可笑可鄙。喜的是,毕竟他多少对未来历史有个模糊的认识,那天在欧阳夫人大寿上,张居正好像和严府关系还不错。他在国子监,本来对高拱心头是有点忐忑,但如今加个张居正,说不定可以冲淡一点点压抑的气氛吧。
当下,严鸿跪倒在地,恭恭敬敬地磕头拜师。给这俩大牛人磕头,那是千值万值啊。
磕过头之后,从道理上讲,严鸿就已经算做高、张二人的学生了。虽然他们这种关系,与明朝传统意义上的恩师、座主、房师与门徒学生的关系,还略有些不同,没那么紧密。但总也算是彼此之间形成了某种政治联盟。
高拱一脸大胡子,这番倒是面容和蔼。不等严鸿跪实,就把他搀了起来道:“严大公子客气了。蒙公子前番在锦衣卫,破安定门杀人案,替冯生洗雪冤屈。高某官小职卑,也仅能做到这点,算是略替孝先报答公子搭救之情。这个师徒之说,却是万万不要提起,高某实在承受不起。他日严大公子鹏程万里,前途无可限量,高某何德何能,敢以公子之师自居?”
话说的虽然客气,但实际是说,咱们之间这就是一场交易。现钱现货,钱货两清,今后你在官场上混,少提是我的学生,咱陪你丢不起那人。
严鸿也不傻,完全明白对方的想法。他只得唯唯诺诺说几句含糊的“不敢”,心里倒乐得高拱看自己不顺眼,把自己早早一脚踢出国子监,大家乐的彼此清净。
倒是张居正,坦然受了严鸿的拜礼,然后说道:“张某得将公子收录门墙,也算一大幸事。今日开始,严大公子就算我国子监中之人了,望你勤读经史,莫要辜负天恩浩荡。”
按说严鸿初来乍到,应该分到正义、崇志、广业这些初级监生的教室,按规递转循序渐进。高拱却道:“严大公子家学渊源,非同等闲。有严阁老传授,怕是比起咱监中的一众博士、学正来还要强出许多。若是分进那初、中二等,未免太也浪费人才。依我看,还是直接入率性堂就读吧。”
张居正点头道:“下官也是这般看法。”严鸿正乐得如此,最好今天上学,明天就把自己赶走,当下急忙说道:“一切全听高老大人吩咐。”
按说国子监内,共分三十二个班。可是如今生员流失严重,外地的学生都允许回乡依亲就读(类似今天的函授制度),到时候直接照着出监给个出身就算完。因此实际上,监内根本就凑不齐三十二个班的学生,能凑出十个班就已经算难得的很了。
严鸿既入率性堂,先有一位博士带领,此人与晚娘同姓,人称胡夫子,饱读诗书,学问甚好。胡夫子领着严鸿来到率性堂。那率性堂名为一堂,但房舍多达十一间。两人进了其中一间房舍内,却见屋中十几个学生东倒西歪的胡乱坐着,虽然也有两三个在翻书,大部分是半点规矩都没有。看年纪,大小都有,不过瞅模样就知道,一群京师里的浮浪纨绔。
看到严鸿进来,忽然一人轻轻喊了声:“严大少!”就见那十几个人瞬间炸了营,纷纷交头接耳。就连原本两三个看书的,也都抛下书本,惊恐地瞅过来。
一阵叽叽喳喳的议论,瞬间响起来:
“怎么着,他就是小阎王?”
“没差,我们家好好一个生意,三成干股就是他抽走的,剥了皮我认识他骨头。”
“小声点,别让他听见,这个爷可狠着呢,郑国器你知道吧,郑都堂家小少爷,就因为跟他争个教坊司里的什么翠玉姑娘,就被他给弄到诏狱里,西四那直接给喀嚓了,我看着砍的。”
“哎,你这话,一看就是道听途说,流言蜚语!教坊司我一个月去十几次,熟得很,哪有什么翠玉姑娘。这都是小阎王编出来的。告诉你吧,实际是这么回事,那尹府丞的三小姐,平素里做人不干不净。先嫁了冯善,后来又勾搭上了这小阎王。再后来嫌小阎王不能文不能武,又姘上了郑国器。再往后也不知为啥事儿,那郑国器竟然把尹三小姐给杀了。这可惹恼了小阎王,好歹要为姘头报仇,于是在西山八大处设下局来,拿掉了郑小相公的人头。”
“我的天,这小阎王真够狠啊。为个不干不净的尹三小姐,值得么?”
“嘿,那是你没见过尹三小姐的模样,真是水灵得很。可惜人家瞅不上咱啊……”
当时国子监管理制度也挺严格。比如由监丞负责的绳愆厅,类似严鸿前世所知的教务处,但是其权限又远大于教务处。监丞有权对学生施以从竹蓖殴打直到充军发配的刑罚,最悲剧的监生,甚至会连脑袋都混丢掉。
不过即使如此,人们仍然纷纷争抢着进入国子监。因为这就是一条进入官场的快速通道,为了当官,挨几下屁股算什么!当时的国子监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大明第一学府,甚至连当时的外国人,都有不少人在国子监就学。
可是到了如今,国子监可就远没有当年的威风了。主要原因,是当下科举制度兴盛。相对来说,科举制度的入门门槛低,全国读书人都可以参加;而考核又相对公平,大家的卷子一起封了姓名等待筛选。这种统一化的人才选拔方式,不管八股本身如何被后世诟病,至少算是为封建社会的人才跨阶层流动提供了一条相对合理的道路。
因此,随着科举的不断发展,大批官员都是由科举产生。所谓非进士不得选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这样的潜规则,也开始盛行起来。国子监的监生,一般来说也要参加科举才能得官。当然,也有的监生靠着特殊背景,得到直接授官。比如严鸿的便宜老爹严世蕃就是这种。但终究来说,是凤毛麟角,少的可怜。
此消彼长之下,这国子监生的身份也渐渐便被人的看的轻了。当然,能进国子监本身也还是身份的象征,但这顶多算个锦上添花的加分项。真正能在朝廷上谋得多大的位置,归根结底还是看科举成绩。
等到后来朝廷需要钱粮时,又开了例监。只要输捐报效,献钱献粮献马,都可能得一个国子监生的身份。这样一来,国子监生的身份也就越发的浮滥。随着越来越值“钱”,也就也来越不“值钱”了。大批家中有钱的纨绔子弟,靠银钱买个监生头衔,已经成了常态。这让那一班靠真本事应上的科举读书人,如何瞧得起这些花钱买来的招牌?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算有一二人想要整顿学风,再造国子监的辉煌岁月,也是心有而力不足。如今的国子监,惩罚坏学生,整肃校规校纪的绳愆厅,早已经成了摆设。正经有才学的读书人,多半都是入各地的县、州、府学入学,等着考举人,考进士。那些基层学府虽然设施不如国子监,但学风没准还好些,而且本乡本土生活成本还便宜。
剩下待在国子监里的,多数要么就是家里有钱的公子哥,要么就是如严鸿这样的高官之后,蒙荫入学,还有的就是那些世受皇恩的武功勋贵,老爹死了,嫡长子等着袭爵,按照朝廷制度,也需要先到国子监混个出身,才能按律袭爵,也是走过场的事情。
至于外国留学生,彻底就别想了,没有哪个白痴的外国人会还在这时候在国子监混。原本作为学风维护者的监丞(相当于训导长),那还能能管的了谁?都是些富二代官二代,乐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别闹太过分,大家混个度日而已。
像冯孝先那种勤学苦读的吊丝,在国子监里都已经属于奇葩中的奇葩,比大熊猫都珍贵。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拱会不惜拉下架子,去锦衣卫为他求情托人了。
严鸿对国子监的了解,当然没有这么具体。所以当步入大门后,还是多少怀了一点敬畏之心的。按说国子监的学生,都需要到礼部办理录名手续。只是严鸿这个恩荫监生,背后树大根深,却是早有人替他办好了手续,倒不用他自己亲力亲为。
入监之后,按规矩拜见祭酒、司业也就是正副校长。进得官署,抬眼看时,正中坐的祭酒,正是那据传对他不太满意的高拱。而边上坐着的司业,却也是熟人,便是那又帅又有派头的张居正。
这一下,严鸿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想不到自个入国子监,竟然同时和这两大牛人建立了师生关系,却不知自个这两下子,在两个牛人看来,是何等可笑可鄙。喜的是,毕竟他多少对未来历史有个模糊的认识,那天在欧阳夫人大寿上,张居正好像和严府关系还不错。他在国子监,本来对高拱心头是有点忐忑,但如今加个张居正,说不定可以冲淡一点点压抑的气氛吧。
当下,严鸿跪倒在地,恭恭敬敬地磕头拜师。给这俩大牛人磕头,那是千值万值啊。
磕过头之后,从道理上讲,严鸿就已经算做高、张二人的学生了。虽然他们这种关系,与明朝传统意义上的恩师、座主、房师与门徒学生的关系,还略有些不同,没那么紧密。但总也算是彼此之间形成了某种政治联盟。
高拱一脸大胡子,这番倒是面容和蔼。不等严鸿跪实,就把他搀了起来道:“严大公子客气了。蒙公子前番在锦衣卫,破安定门杀人案,替冯生洗雪冤屈。高某官小职卑,也仅能做到这点,算是略替孝先报答公子搭救之情。这个师徒之说,却是万万不要提起,高某实在承受不起。他日严大公子鹏程万里,前途无可限量,高某何德何能,敢以公子之师自居?”
话说的虽然客气,但实际是说,咱们之间这就是一场交易。现钱现货,钱货两清,今后你在官场上混,少提是我的学生,咱陪你丢不起那人。
严鸿也不傻,完全明白对方的想法。他只得唯唯诺诺说几句含糊的“不敢”,心里倒乐得高拱看自己不顺眼,把自己早早一脚踢出国子监,大家乐的彼此清净。
倒是张居正,坦然受了严鸿的拜礼,然后说道:“张某得将公子收录门墙,也算一大幸事。今日开始,严大公子就算我国子监中之人了,望你勤读经史,莫要辜负天恩浩荡。”
按说严鸿初来乍到,应该分到正义、崇志、广业这些初级监生的教室,按规递转循序渐进。高拱却道:“严大公子家学渊源,非同等闲。有严阁老传授,怕是比起咱监中的一众博士、学正来还要强出许多。若是分进那初、中二等,未免太也浪费人才。依我看,还是直接入率性堂就读吧。”
张居正点头道:“下官也是这般看法。”严鸿正乐得如此,最好今天上学,明天就把自己赶走,当下急忙说道:“一切全听高老大人吩咐。”
按说国子监内,共分三十二个班。可是如今生员流失严重,外地的学生都允许回乡依亲就读(类似今天的函授制度),到时候直接照着出监给个出身就算完。因此实际上,监内根本就凑不齐三十二个班的学生,能凑出十个班就已经算难得的很了。
严鸿既入率性堂,先有一位博士带领,此人与晚娘同姓,人称胡夫子,饱读诗书,学问甚好。胡夫子领着严鸿来到率性堂。那率性堂名为一堂,但房舍多达十一间。两人进了其中一间房舍内,却见屋中十几个学生东倒西歪的胡乱坐着,虽然也有两三个在翻书,大部分是半点规矩都没有。看年纪,大小都有,不过瞅模样就知道,一群京师里的浮浪纨绔。
看到严鸿进来,忽然一人轻轻喊了声:“严大少!”就见那十几个人瞬间炸了营,纷纷交头接耳。就连原本两三个看书的,也都抛下书本,惊恐地瞅过来。
一阵叽叽喳喳的议论,瞬间响起来:
“怎么着,他就是小阎王?”
“没差,我们家好好一个生意,三成干股就是他抽走的,剥了皮我认识他骨头。”
“小声点,别让他听见,这个爷可狠着呢,郑国器你知道吧,郑都堂家小少爷,就因为跟他争个教坊司里的什么翠玉姑娘,就被他给弄到诏狱里,西四那直接给喀嚓了,我看着砍的。”
“哎,你这话,一看就是道听途说,流言蜚语!教坊司我一个月去十几次,熟得很,哪有什么翠玉姑娘。这都是小阎王编出来的。告诉你吧,实际是这么回事,那尹府丞的三小姐,平素里做人不干不净。先嫁了冯善,后来又勾搭上了这小阎王。再后来嫌小阎王不能文不能武,又姘上了郑国器。再往后也不知为啥事儿,那郑国器竟然把尹三小姐给杀了。这可惹恼了小阎王,好歹要为姘头报仇,于是在西山八大处设下局来,拿掉了郑小相公的人头。”
“我的天,这小阎王真够狠啊。为个不干不净的尹三小姐,值得么?”
“嘿,那是你没见过尹三小姐的模样,真是水灵得很。可惜人家瞅不上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