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大宋新梦

第二百二十七章 朱熹来了

    三年计划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关于克拉地峡的事儿更是扯着扯着就跑题了,因为,关于克拉地峡的话题实在是有点多。扯着扯着,转眼间,时间就到了傍晚。亏得陆九渊及时提醒,这会儿该是准备去为朱熹接风洗尘的时间。

    朱熹是这年月儒学的泰斗级人物,朱熹给宋孝宗上书都语带教训,赵抦当然不可能拿架子要人家朱熹来拜望自己,于是摆出尊儒礼贤的架势,和陆九渊等一道去为朱熹接风。

    在接风宴上,赵抦很是放低身段,几乎是执弟子礼的做派。

    陆九渊和朱熹交情匪浅,如今老友来了,当然是心情愉悦。

    韩侂胄对朱熹的博学也不无佩服,只是对朱熹自命儒学正统有些不服气,朱熹这老头连上书皇帝都动辄是一副教训的口吻,至于要那样吗!所以虽然朱熹名声甚大,韩侂胄也就是待以正当礼节,人家朱熹一把子年纪,尊重还是要的,韩侂胄当然不会有做粉丝的觉悟。

    穿越众有三位作陪,分别是茅庚、老丘和彭勤方。

    茅庚是学工科出身,对儒学没什么研究,受后世批儒批道学的影响,要说多么崇拜朱熹那是没这回事的,但好歹朱熹是个历史名人,而且朱熹是这年月稀缺的教育家,更重要的,人家还是本时代民间话语权最牛的牛人,相当于后世博客排前三的名人大腕,所以茅庚对这个历史名人还是相当客气的,席上对朱熹热情有加。

    老丘号称是艺术家,跟艺术沾边的人内心中当然极端反感道学,但鉴于朱熹的非凡影响力,老丘认为完全应该做一做朱熹的工作,老丘很有理想地把朱熹当作自己改造的对象,而且老丘非常想干好这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表现出了无上的亲和力,加上一番拍马迎合,倒也博得了朱熹的青睐,朱熹心道,难道我朱熹的名头竟然在遥远的海外也很知名么!这“海归”据说很有些道行,呵呵,连“海归”也是本人的铁杆粉丝,倍有面子啊。

    只有彭勤方,那是真正地崇拜朱熹,朱熹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堪称本时代的学霸,而且据说朱熹精研《黄帝内经》,还教人医学,智商之高,涉猎之广,在本时代各科造诣之深,绝对是令人仰慕的存在。

    彭勤方是真正的朱熹粉,这会儿正在为朱熹把脉看病。

    面前的朱熹年已六十,一举手一投足,均有一种大家风度,老先生须发都白了不少,更凸显出大学问家的气派。

    诊完脉,又看了看朱熹的脚,按了按,彭勤方心中有了底,这应该是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脚疾,老年人往往会因为气血不畅患上这种脚疾,总之不是糖尿病就好。

    “彭大夫,如何?元晦兄脚疾好治吗?”,坐在一旁看彭勤方诊断的陆九渊很是关切。

    陆九渊对彭勤方的医术很是佩服,陆九渊曾经也访过许多名医为自己诊病,不过诊治的效果甚微,遇上这位“海归”的彭大名医,这才大见好转。或许彭勤方不用费什么劲儿就能治好朱熹的病,陆九渊如此满怀希冀地想道。

    彭勤方略一沉吟,便道:

    “惭愧!元晦先生的脚疾并无大碍,只是,要根治有些难度。在下也并无太大把握,且待我试试。”

    “彭大夫,老夫这条腿不中用了,也看了不少大夫,兴许这是顽症,怕是难治好啰。”

    “元晦先生,在下试试与你针灸一个疗程,或许可以缓解。”

    说罢起身,从医箱中拿出针灸塑料盒,叭的一声打开,露出一套针灸的银针。

    彭勤方熟练地用酒精消毒的当口,朱熹就盯上了那些铮亮的银针。朱熹因为脚疾,隔三岔五就要针灸,但眼前彭大夫这种银针见所未见,只见那最细的银针比头发丝还细,这么细的针能够扎得进皮肉吗?银针的尾端粗了不少,还带有螺纹,朱熹一时有些好奇。

    彭勤方这时候颇为紧张,论起针灸,彭勤方临床经验毕竟算不得丰富,前世的时候除了自己给自己针灸,给别人针灸的次数有限得很,享受过彭氏针灸的人加起来一只手都数得过来。不过穿越来高雄特区之后,面对的病人太多,病人哪有挑剔的权利!彭勤方这个二把刀针灸师终于有了大把的针灸机会,一段时间以来,针灸的手法真正是大有长进。

    可今天面对的是自己的偶像,万一咱一针扎下去,扎出来什么毛病,那就糟啦!所以,彭勤方此刻的手有点发抖,背上有点直冒冷汗。抬眼一看,朱熹的气场还是那么强大,直让人感觉心虚。

    不过,按照茅特首和老丘的建议,这针灸的活儿还得自己亲自来,否则的话,彭勤方真要请俞太医来代劳了。

    老彭心中念叨了一声“什么名人!不过是一个人名罢了!”,随即吞了一口唾沫,强自稳定心神,然后一甩手,终于感觉好了点。

    接下来,让hu士扒开朱熹的衣服,老彭开始针灸。

    认穴,扎针,轻轻地捻动银针,老彭进入了忘我状态。

    在陆九渊眼里,老彭这会儿根本就是在展现娴熟的针灸绝艺,眼中冒着崇拜的星星,一边安抚式地问朱熹:

    “元晦兄,感觉如何?不痛吧?”

    朱熹这会儿却一直在想那细细的银针是如何扎进自己的身体中的,口中只是机械地回答道:

    “还好,还好!嗯,好!”

    那细细的银针在皮肉上摇摇晃晃,朱熹看得有些痴了。

    针灸好不容易结束,朱熹感觉一阵舒畅,口中忍不住便问:

    “彭大夫,这银针是银做的么?怎能做得如此之细?”

    老彭心说,朱熹这就在“格物”了吗?

    老彭拿起那根最细的银针,微笑道:

    “元晦先生,这并非银做的,乃是不锈钢所制,我哈唐国的银针大多如此,不用银,而是用不锈钢。这不锈钢无论强度刚性韧性都很不错,还不生锈,是以用来制作银针。若是用银制作银针,万不能制作成如此之细,那样的话,用于针灸多有不便。”

    “哦,原来如此!我今日随象山参观特区,见识了诸多新奇之事,呵呵,本该见怪不怪,不过这不锈钢的确奇特,未知我大宋何时能造出这种不锈钢来?”今日一路看了玻璃制造、炼钢、肥皂制作、蒸汽机,诸如此类,朱熹大感震撼。

    “这个---,这个嘛,不太好说,快则三五年慢则十五六年,总是能造出不锈钢来的,这不锈钢吧,先要有镍,要有铬,然后才能炼成不锈钢。”

    “镍?铬?是不是与锌锰一般的神奇金属?”

    看看!朱熹老先生的格物兴趣上来了吧!不枉人家说朱熹是沈括、苏颂的粉丝啊。

    事实上,朱熹还真算得上一个科学发烧友,四十一岁的时候,朱熹曾要求弟子在夏至日测量日影,以确定“地中”,看看,朱熹在搞天文学试验呢。四十五岁的时候,朱熹迷上了沈括的《梦溪笔谈》,并运用其中的天文学思想解释日食、月食问题,后来又运用其中的思想讨论日月运行轨道等问题。这还不算,他还要求弟子编撰《星经》,编校《步天歌》。五十八岁时,朱熹开始研究著名天文学家苏颂的《新仪象法要》,也就是在去年,他弄到了苏颂观测天象的浑象仪,并且声称要自己diy做一架超过苏颂的浑象仪。

    历史上的朱熹就是这么一个科学迷,只不过他在理学上的光芒太亮了,结果掩盖了他在科学上的光芒。

    要是陆九渊早点跟朱熹说及天文望远镜的事情,或者进一步将茅庚说的那什么——大地是一个球,写信告知朱熹,也许朱熹早就来了特区。

    由于历史的惯性,去年秋天,朱熹在宋孝宗手下就当了漳州知州,原本历史上光宗赵惇受禅即位后才将朱熹摆到漳州知州位子上,但因为茅庚蝴蝶翅膀煽动,孝宗又有了几分雄心,朱熹还是沿着历史的轨迹,当了漳州知州。

    不过,朱熹当了漳州之后,依然还是像历史上一样,坚持要强推《经界法》——也就是丈量土地,目的是要按照实际土地面积核征赋税。但这么一来就受到了极大阻力,阻力来自缙绅阶层和所有的相关既得利益集团,因为这时代已经和宋初的土地大为不同,开垦了大量新土地,这些土地大量瞒报,朱熹要动缙绅们的奶酪,人家当然要想方设法搅黄它,然后就真的搅黄了,朱熹一气之下,就撂挑子辞官不干了。

    可见,朱熹还是一个执政爱民的好官,据说还不收红包,放在21世纪,绝对可以组织材料装就完全够得上我党廉政爱民的楷模了。

    朱熹还有一件值得一书的创举就是开办社仓,那是1171年乾道七年的时候就在开办了,后世还能看到遗迹。社仓的功能就是救济贫困户,为贫困户提供种子救济等,怎么样,谁说儒家就不代表人民的利益!

    这么看来,茅庚茅特首真有点冤枉人家朱熹了,人家根本就不是因为严蕊在特区怕尴尬才不来特区,人家朱熹是为了执政为民一心为漳州人民服务去了。

    还是像历史上一样,强推《经界法》受阻,朱熹一气之下辞了官。在这个八月份,朱熹终于无官一身轻,来到了特区。

    一到特区,朱熹就被刺激到了——人家哈唐国的格物水平甩了大宋n条街。

    注:美国著名科学史专家尤里达教授也积极评价朱熹科学思想的历史贡献。他说:“现今的科学大厦不是西方的独有成果和财富,也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哥白尼和牛顿的财产——其中也有老子、邹衍、沈括和朱熹的功劳。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