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棉纺大纺车
()杨邵文睡完一觉醒来,全身又充满了干劲,将昨天的灰心丧气丢掉了脑后。
袁宝山说的情况,只是为他研制手工纺织机具增加了一些困难和约束,也能促使他考虑问题更加全面,但这并不代表这条路就完全走不通。袁宝山也说了,只要研制的手工机具能够体现出比家庭副业所用的机具非常明显的效率优势,开手工棉纺织工场未必就不可行。
他一大早起来,便带着杨玉华去袁慧清家里蹭早饭。自从将自己弟弟妹妹送到袁慧清家寄养后,杨邵文为了图省事,和杨玉华三天两头过去蹭吃蹭喝。
来到袁慧清家,老爷子袁宝山也在,正坐在桌旁准备喝粥。身边坐着邵明、邵宽和香香等人,正将老爷子逗得哈哈大笑。袁慧清则在一旁给众人张罗碗筷、饭菜。
袁宝山是昨天在南丫镇呆的晚了,便在自己女儿家留宿一宿。
看见老爷子在,杨邵文有些不好意思。“袁老早啊!清姨做饭手艺很不错,我这人脸皮厚,就经常过来解解馋!”
“呵呵,小清一个人在家也太孤单。她昨天就跟我说,有你们这些小辈叨唠,她反而更加开心!”袁宝山来南丫镇,一个目的也是想看看袁慧清。自己女儿原本就寡居多年,相依为命的外孙女前几天也离家出走,他对女儿实在担心。如今看到她照顾着三个小孩,家里热闹喧嚣的样子,袁宝山反而放心不少。
“邵文,看你模样,jīng神比昨天好了不少啊?”
“嗯,一觉睡醒,我又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当初研制出手拉机后,也遇到不少推广的困难,但我们还是想出了家庭代工制的解决办法。所以啊,只要研制的机器设备足够出sè,总归是有办法推广下去的。”
袁宝山听了后,感觉欣慰。“是嘛。我跟你说这些,根本的还是想让你在研制过程中少走点弯路,可不是来打击你的。我昨天在你的工场里看你研制珍妮机,倒是对我有了点启发,说不得还真能研制出比较先进的纺纱设备。”
“噢!”杨邵文来了兴致,袁宝山是个言之有物的人,他说有谱的事情,一定有很大的可行xìng。
“我的想法是结合你的珍妮机的部分结构,来改造我们古代的大纺车。”
“大纺车?”
杨邵文没见过,也没听谁说过。经袁宝山的解释,这个大纺车是元朝皇庆二年(1313)王祯所撰的《农书》上记载的纺纱机具。根据书籍记载,大纺车的传动是通过一个大竹筒,采用龙带式传动相仿的集体传动。它纺纱的锭子很多,达三十二枚之巨,生产力相比单锭纺车有显著增加。不过它们主要是用来纺麻和纺丝的,却从来没有在棉纺织中运用过。
至于为什么没有将大纺车多锭的技术运用到棉纺织中,主要是纺麻、纺丝与纺棉的加工过程中的差异导致。
蚕丝是长而连续的纤维,制造过程中麻烦的步骤是缫丝,也就是把单丝从蚕茧中抽出,绕于小轴上。纺的工作就是把单丝加以捻绞,使之坚紧。蚕丝经过缫丝的过程后,纺起来相对容易。苧麻是半长纤维,治麻最费时的工作是绩,麻经过绩以后,纺起来也很容易。
纺棉花则不同。棉纤维短,平时都是缠绕在一起,纺棉之前要先将棉花搓成细长的棉条。纺时从棉条中抽出纤维,使之成为细匀的纱线,然后利用纺轮的旋转,使得纱线捻绞,最后再把纺成之纱绕于纱锭上。从棉条中慢慢抽出纱来,这是棉纺工序中的独特之点,为纺丝或是纺麻所无。因此,纺棉时如何放置棉条就是一个特殊的问题。
手摇纺车右手摇转纺轮,左手握棉条徐徐从纺锭旁移开,此时棉绪便被抽出引产。足踏纺车,纺工以足运轮,左手握棉条,右手抽绪并均捻。人的左手5个手指最多能夹4根棉条。因此,在我国古代技术典籍中,三锭四锭的纺车并不缺乏记载。可见,在我国的棉纺织历史中,“多锭”的概念也早已有之,只是纺车的锭数都无法突破人的手指的限制。
“我看你研制的珍妮机,无论是锭子或棉条都是通过置在框架两旁的一根横木集体运动的。如果把这个横木的装置改装在大纺车上,我觉得制出几十锭的棉纺大纺车也是可行的!”
理论上,要解决4锭以上棉纺纱机的棉条放置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造一支“大手”,代替纺工的左手,以便握拿4个以上的棉条。珍妮机上的横木装置就相当于这支“大手”,如果纺工左手握此横木,徐徐拉向左方,逐渐离开纱锭,就是代替人工抽绪的工作。
听了袁宝山的改造思路后,杨邵文哪里还坐得住,早饭也没顾得上吃,连忙拉着他到工场去研制棉纺大纺车。
杨邵文研制珍妮机的工场场地有些乱糟糟的。他为了研制能纺粗纱的多锭纺纱机,尝试了许多机械构件,只是都不太成功,许多工件被他摆放的到处都是,他也没顾得去整理。
袁宝山眼尖,发现了几根圆柱形木质零件,问杨邵文有什么用的。
“这是罗拉装置,英文roller的翻译语。”(罗拉纺纱,由怀特与保罗发明,是现代纺纱机械的重要组成结构。其出现的年月还在珍妮纺纱之前,只是当时并没引起太大的反响。)
罗拉纺纱,这是杨邵文这段时间研究的一个课题。他听人介绍,上海那边的机器纺纱机大都有这种装置。杨邵文根据别人的模糊解释,而英文roller差不多就是“辊”的意思。自己稍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它的机理。他让工匠打造了一套木质罗拉装置,希望能用在手工纺纱机中。只是木质结构实在不敷使用,钢铁结构又很不经济,慢慢也放弃了这套结构。
袁宝山也是个出sè的匠人,听杨邵文一解释,也就明白了原理。
“我改造大纺车的思路是模仿手摇单锭棉纺车的纺纱动作制成。这罗拉纺纱的原理应该是与足踏棉纺车的动作相同。前后两对罗拉正相当于纺工左右双手的手指。中国纺工靠双手的距离来抽绪。在罗拉纺机中棉纱由每对罗拉之间的夹缝中通过,形同两指夹值棉条,前后两对罗拉的旋转速度不同,因而将棉绪抽长。”
“是的,确实就是这么个原理!”
杨邵文见袁宝山若有所思的模样,知道他又在考虑这种方案的可行xìng了。“袁老,咱们还是继续研究大纺车吧,罗拉纺纱我已经放弃了!”
“为什么?以我的理解,这个罗拉纺织应该能更准确的控制拉伸倍数,纺成的纱线应该能更加均匀!”
“它能纺出更好的纱是肯定的。只是要制造出合格的铁制罗拉装置并非易事,我用木质结构又不能满足要求。这罗拉结构怕是不适合用在手工机具上的。”
听他如此解释,袁宝山也就没再说什么。他自己也知道机器的制造成本从来都是很敏感的因素。当下便也不再多说。
接下来的几天,杨邵文与袁宝山两人根据《农书》上对大纺车的记载,结合横木结构,研制适用与棉纺的多锭大纺车。
袁宝山说的情况,只是为他研制手工纺织机具增加了一些困难和约束,也能促使他考虑问题更加全面,但这并不代表这条路就完全走不通。袁宝山也说了,只要研制的手工机具能够体现出比家庭副业所用的机具非常明显的效率优势,开手工棉纺织工场未必就不可行。
他一大早起来,便带着杨玉华去袁慧清家里蹭早饭。自从将自己弟弟妹妹送到袁慧清家寄养后,杨邵文为了图省事,和杨玉华三天两头过去蹭吃蹭喝。
来到袁慧清家,老爷子袁宝山也在,正坐在桌旁准备喝粥。身边坐着邵明、邵宽和香香等人,正将老爷子逗得哈哈大笑。袁慧清则在一旁给众人张罗碗筷、饭菜。
袁宝山是昨天在南丫镇呆的晚了,便在自己女儿家留宿一宿。
看见老爷子在,杨邵文有些不好意思。“袁老早啊!清姨做饭手艺很不错,我这人脸皮厚,就经常过来解解馋!”
“呵呵,小清一个人在家也太孤单。她昨天就跟我说,有你们这些小辈叨唠,她反而更加开心!”袁宝山来南丫镇,一个目的也是想看看袁慧清。自己女儿原本就寡居多年,相依为命的外孙女前几天也离家出走,他对女儿实在担心。如今看到她照顾着三个小孩,家里热闹喧嚣的样子,袁宝山反而放心不少。
“邵文,看你模样,jīng神比昨天好了不少啊?”
“嗯,一觉睡醒,我又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当初研制出手拉机后,也遇到不少推广的困难,但我们还是想出了家庭代工制的解决办法。所以啊,只要研制的机器设备足够出sè,总归是有办法推广下去的。”
袁宝山听了后,感觉欣慰。“是嘛。我跟你说这些,根本的还是想让你在研制过程中少走点弯路,可不是来打击你的。我昨天在你的工场里看你研制珍妮机,倒是对我有了点启发,说不得还真能研制出比较先进的纺纱设备。”
“噢!”杨邵文来了兴致,袁宝山是个言之有物的人,他说有谱的事情,一定有很大的可行xìng。
“我的想法是结合你的珍妮机的部分结构,来改造我们古代的大纺车。”
“大纺车?”
杨邵文没见过,也没听谁说过。经袁宝山的解释,这个大纺车是元朝皇庆二年(1313)王祯所撰的《农书》上记载的纺纱机具。根据书籍记载,大纺车的传动是通过一个大竹筒,采用龙带式传动相仿的集体传动。它纺纱的锭子很多,达三十二枚之巨,生产力相比单锭纺车有显著增加。不过它们主要是用来纺麻和纺丝的,却从来没有在棉纺织中运用过。
至于为什么没有将大纺车多锭的技术运用到棉纺织中,主要是纺麻、纺丝与纺棉的加工过程中的差异导致。
蚕丝是长而连续的纤维,制造过程中麻烦的步骤是缫丝,也就是把单丝从蚕茧中抽出,绕于小轴上。纺的工作就是把单丝加以捻绞,使之坚紧。蚕丝经过缫丝的过程后,纺起来相对容易。苧麻是半长纤维,治麻最费时的工作是绩,麻经过绩以后,纺起来也很容易。
纺棉花则不同。棉纤维短,平时都是缠绕在一起,纺棉之前要先将棉花搓成细长的棉条。纺时从棉条中抽出纤维,使之成为细匀的纱线,然后利用纺轮的旋转,使得纱线捻绞,最后再把纺成之纱绕于纱锭上。从棉条中慢慢抽出纱来,这是棉纺工序中的独特之点,为纺丝或是纺麻所无。因此,纺棉时如何放置棉条就是一个特殊的问题。
手摇纺车右手摇转纺轮,左手握棉条徐徐从纺锭旁移开,此时棉绪便被抽出引产。足踏纺车,纺工以足运轮,左手握棉条,右手抽绪并均捻。人的左手5个手指最多能夹4根棉条。因此,在我国古代技术典籍中,三锭四锭的纺车并不缺乏记载。可见,在我国的棉纺织历史中,“多锭”的概念也早已有之,只是纺车的锭数都无法突破人的手指的限制。
“我看你研制的珍妮机,无论是锭子或棉条都是通过置在框架两旁的一根横木集体运动的。如果把这个横木的装置改装在大纺车上,我觉得制出几十锭的棉纺大纺车也是可行的!”
理论上,要解决4锭以上棉纺纱机的棉条放置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造一支“大手”,代替纺工的左手,以便握拿4个以上的棉条。珍妮机上的横木装置就相当于这支“大手”,如果纺工左手握此横木,徐徐拉向左方,逐渐离开纱锭,就是代替人工抽绪的工作。
听了袁宝山的改造思路后,杨邵文哪里还坐得住,早饭也没顾得上吃,连忙拉着他到工场去研制棉纺大纺车。
杨邵文研制珍妮机的工场场地有些乱糟糟的。他为了研制能纺粗纱的多锭纺纱机,尝试了许多机械构件,只是都不太成功,许多工件被他摆放的到处都是,他也没顾得去整理。
袁宝山眼尖,发现了几根圆柱形木质零件,问杨邵文有什么用的。
“这是罗拉装置,英文roller的翻译语。”(罗拉纺纱,由怀特与保罗发明,是现代纺纱机械的重要组成结构。其出现的年月还在珍妮纺纱之前,只是当时并没引起太大的反响。)
罗拉纺纱,这是杨邵文这段时间研究的一个课题。他听人介绍,上海那边的机器纺纱机大都有这种装置。杨邵文根据别人的模糊解释,而英文roller差不多就是“辊”的意思。自己稍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它的机理。他让工匠打造了一套木质罗拉装置,希望能用在手工纺纱机中。只是木质结构实在不敷使用,钢铁结构又很不经济,慢慢也放弃了这套结构。
袁宝山也是个出sè的匠人,听杨邵文一解释,也就明白了原理。
“我改造大纺车的思路是模仿手摇单锭棉纺车的纺纱动作制成。这罗拉纺纱的原理应该是与足踏棉纺车的动作相同。前后两对罗拉正相当于纺工左右双手的手指。中国纺工靠双手的距离来抽绪。在罗拉纺机中棉纱由每对罗拉之间的夹缝中通过,形同两指夹值棉条,前后两对罗拉的旋转速度不同,因而将棉绪抽长。”
“是的,确实就是这么个原理!”
杨邵文见袁宝山若有所思的模样,知道他又在考虑这种方案的可行xìng了。“袁老,咱们还是继续研究大纺车吧,罗拉纺纱我已经放弃了!”
“为什么?以我的理解,这个罗拉纺织应该能更准确的控制拉伸倍数,纺成的纱线应该能更加均匀!”
“它能纺出更好的纱是肯定的。只是要制造出合格的铁制罗拉装置并非易事,我用木质结构又不能满足要求。这罗拉结构怕是不适合用在手工机具上的。”
听他如此解释,袁宝山也就没再说什么。他自己也知道机器的制造成本从来都是很敏感的因素。当下便也不再多说。
接下来的几天,杨邵文与袁宝山两人根据《农书》上对大纺车的记载,结合横木结构,研制适用与棉纺的多锭大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