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杨氏弟妹
()走进杨邵文家里,一个十四五左右的娇俏少女走过来迎接刘虎,她就是杨邵文的妹妹杨玉华。
“虎子哥,你来了!”
杨玉华今年十五岁的年纪,是杨邵文的弟弟妹妹中最大的一个。如今,家逢厄运,家中的大小事务都由她这个少女支应。
“玉华,我走的这几天,邵文情况如何?”
“还是老样子!药汤倒是能灌得进,每天也勉强能喂进一碗稀粥,可就是老醒不过来,就这么一直睡着!”
在杨玉华年轻略带稚嫩的脸上,愁苦之情溢于言表,她泫然yù泣道:“虎子哥,你说,我哥哥是不是也要去陪爹娘了?”
杨玉华语气呜咽:“他要是现在就去陪爹娘,他们肯定不会高兴的。爹娘还指望着他能中个进士,光耀杨家门楣呢。呜呜呜”
她这一哭,连带着在一旁发呆的杨家老么,五岁幼龄的杨玉香,也一起哭了起来:“姐姐乖,姐姐不哭!”
刘虎拍拍她的背,安慰道:“一切照旧那也是个好消息,说明事情没有变得更糟。至于邵文一直睡着,这不是什么大问题。邵文我还不知道嘛,以前就贪睡赖床,他这是老毛病了。你就当他睡一个大号的懒觉,总有他醒来的时候,哈哈哈!”
他说了个蹩脚的笑话,好歹让屋内压抑的气氛冲淡不少。见家中只有杨玉华、杨玉香两姐妹,刘虎道:“邵明和邵宽呢?”
杨玉华回道:“村外的后山有一片荒地,他们一起去除草整地了。现在天晚了,应该也快回来了吧!”
去开荒种地?刘虎有些心疼。虽说农村孩子早当家,但杨邵明和杨邵宽一个十岁,一个九岁,去干开荒这种重活,实在也是勉强了点。就是健壮如刘虎自己,他也是在十三四岁的时候,才开始干这些田里的重活的。
收拾起自己的心绪,刘虎放下手中提着的一小袋大米,对杨玉华说道:“玉华,你虎子哥给你带来了点大米。你给弟弟妹妹们,做几顿饱饭。”
杨玉华有些为难:“虎子哥,这不好吧,你都给我们捎过好几回粮食了。你和刘伯平时又要撑船运货,又要下地种田,rì子过得也艰难。再说,虎子哥也到了成家的年纪,刘伯该为你准备娶媳妇的钱了。你可不能老是将自家粮食往外送!”
刘虎有些哑然失笑,忍不住弹了弹她的脑袋:“玉华,你自己也就是个小姑娘,倒是当起你虎子哥的管家婆婆来了。”
他也不顾杨玉华的推却,提着米袋,径直走到右角落放置米缸处,将大米倒了进去。为了让杨玉华收得安心,他故作豪气的解释道:“放心吧,你虎子哥刚在南丫镇找了份踹布的营生,虎子哥以后的rì子只会越过越宽敞,哪里还会在乎这点大米。”
杨玉香跟着刘虎来到米缸旁,看着白花花的大米,两眼发亮,眼中满是雀跃。
刘虎看着她那可爱的模样,不觉有趣,他转身拧了拧杨玉香粉嘟嘟的脸蛋:“看看,香香这几天肯定是饿肚子了,瘦了不少,都没以前漂亮了。玉华,晚上一定要让香香吃上满满一碗的大米饭!”
杨玉香立即眉花眼笑,配上她原本犹挂着泪渍的小脸,颇有些滑稽。
“虎哥哥对香香最好了!香香一定要将自己养得漂漂亮亮的,以后好嫁给虎哥哥!”
杨玉华听了不喜,忍不住斥道:“你个小蹄子,没羞没臊的,一看见有吃的,什么疯话也说得出口!”
刘虎也不再去管这对哭哭笑笑的姐妹,一个人走进内室。
这个内室,原本是杨家兄妹父母的房间,此时的杨邵文安安静静的躺在大床上。床上的被褥有些陈旧,上面缝着两三个脸盆大的补丁,不过看着还算整洁,应该是经常换洗的,被面已经给洗的有些发白。
这两三年,杨家兄妹的父母和杨邵文先后重病,整个房间弥漫着一股浓重的药味。刘虎很不喜欢这个味道,他觉得这是一种霉味,给杨家带来了霉运,不太吉利。
此时的杨邵文头顶敷着一块毛巾,双眼紧闭,嘴唇微阖,看着很秀气的一张脸。他面sè很白皙,应该说是长久卧床的一种惨白,看不到一丝血sè。
刘虎触手在他人中探了探鼻息,呼吸平稳有力,这让他放心不少,似乎杨邵文真的就是在睡觉,再做一个很长很长的梦。
这么一想,刘虎又有些不忿。他坐在床头,对着杨邵文自言自语起来:“邵文,你差不多就行了啊,难道真打算就这么一直睡下去,弟弟妹妹们都不管了?”
“玉华就不用说了,这几天又要照顾你和几个弟弟妹妹,又要纺纱织布维持家里生计,很不容易。邵明和邵宽也都很懂事,才那么丁点大,就学会下地干活了。香香呢,才五岁,吃的常常都是糠菜,也没见她哭闹!”
“这么可爱懂事的弟弟妹妹,你就舍得扔下他们?”
“说起来,你们家这几年确实很不幸。杨叔叔和李婶(杨邵文母亲)先后病逝,你科举也不顺,家中没了田地,生计很困难。可是你不能因为这点困难,就去跳河自尽啊!”
“你是个男子汉,得有点担当。科举不行,可以干点别的呀,再不行,不是还有咱们村的好多兄弟朋友帮衬着嘛,寻短见那是娘们懦夫的行为!”
“我看,你小子就是脸皮薄,受不得气也不爱求人。这有什么啊,你看我,从小被人取笑打骂多了去了,我从来不在乎。咱们只为自己活着,管他别人怎么想……”
“嘿,兄弟,我他娘的在骂你呢,你倒是回骂我几句啊。你以前不是嘴皮子最厉害的嘛,现在你跟我这么谦虚干嘛?”
“你小子现在这幅不死不活的样子,给谁看啊……”
刘虎骂骂咧咧说了一阵,杨邵文依旧毫无动静,摇了摇头,意兴索然的回去了。
当夜sè完全黑下来的时候,杨邵明和杨邵宽两兄弟背着两把比他们身体还长的锄头,干农活归来。
“虎子哥,你来了!”
杨玉华今年十五岁的年纪,是杨邵文的弟弟妹妹中最大的一个。如今,家逢厄运,家中的大小事务都由她这个少女支应。
“玉华,我走的这几天,邵文情况如何?”
“还是老样子!药汤倒是能灌得进,每天也勉强能喂进一碗稀粥,可就是老醒不过来,就这么一直睡着!”
在杨玉华年轻略带稚嫩的脸上,愁苦之情溢于言表,她泫然yù泣道:“虎子哥,你说,我哥哥是不是也要去陪爹娘了?”
杨玉华语气呜咽:“他要是现在就去陪爹娘,他们肯定不会高兴的。爹娘还指望着他能中个进士,光耀杨家门楣呢。呜呜呜”
她这一哭,连带着在一旁发呆的杨家老么,五岁幼龄的杨玉香,也一起哭了起来:“姐姐乖,姐姐不哭!”
刘虎拍拍她的背,安慰道:“一切照旧那也是个好消息,说明事情没有变得更糟。至于邵文一直睡着,这不是什么大问题。邵文我还不知道嘛,以前就贪睡赖床,他这是老毛病了。你就当他睡一个大号的懒觉,总有他醒来的时候,哈哈哈!”
他说了个蹩脚的笑话,好歹让屋内压抑的气氛冲淡不少。见家中只有杨玉华、杨玉香两姐妹,刘虎道:“邵明和邵宽呢?”
杨玉华回道:“村外的后山有一片荒地,他们一起去除草整地了。现在天晚了,应该也快回来了吧!”
去开荒种地?刘虎有些心疼。虽说农村孩子早当家,但杨邵明和杨邵宽一个十岁,一个九岁,去干开荒这种重活,实在也是勉强了点。就是健壮如刘虎自己,他也是在十三四岁的时候,才开始干这些田里的重活的。
收拾起自己的心绪,刘虎放下手中提着的一小袋大米,对杨玉华说道:“玉华,你虎子哥给你带来了点大米。你给弟弟妹妹们,做几顿饱饭。”
杨玉华有些为难:“虎子哥,这不好吧,你都给我们捎过好几回粮食了。你和刘伯平时又要撑船运货,又要下地种田,rì子过得也艰难。再说,虎子哥也到了成家的年纪,刘伯该为你准备娶媳妇的钱了。你可不能老是将自家粮食往外送!”
刘虎有些哑然失笑,忍不住弹了弹她的脑袋:“玉华,你自己也就是个小姑娘,倒是当起你虎子哥的管家婆婆来了。”
他也不顾杨玉华的推却,提着米袋,径直走到右角落放置米缸处,将大米倒了进去。为了让杨玉华收得安心,他故作豪气的解释道:“放心吧,你虎子哥刚在南丫镇找了份踹布的营生,虎子哥以后的rì子只会越过越宽敞,哪里还会在乎这点大米。”
杨玉香跟着刘虎来到米缸旁,看着白花花的大米,两眼发亮,眼中满是雀跃。
刘虎看着她那可爱的模样,不觉有趣,他转身拧了拧杨玉香粉嘟嘟的脸蛋:“看看,香香这几天肯定是饿肚子了,瘦了不少,都没以前漂亮了。玉华,晚上一定要让香香吃上满满一碗的大米饭!”
杨玉香立即眉花眼笑,配上她原本犹挂着泪渍的小脸,颇有些滑稽。
“虎哥哥对香香最好了!香香一定要将自己养得漂漂亮亮的,以后好嫁给虎哥哥!”
杨玉华听了不喜,忍不住斥道:“你个小蹄子,没羞没臊的,一看见有吃的,什么疯话也说得出口!”
刘虎也不再去管这对哭哭笑笑的姐妹,一个人走进内室。
这个内室,原本是杨家兄妹父母的房间,此时的杨邵文安安静静的躺在大床上。床上的被褥有些陈旧,上面缝着两三个脸盆大的补丁,不过看着还算整洁,应该是经常换洗的,被面已经给洗的有些发白。
这两三年,杨家兄妹的父母和杨邵文先后重病,整个房间弥漫着一股浓重的药味。刘虎很不喜欢这个味道,他觉得这是一种霉味,给杨家带来了霉运,不太吉利。
此时的杨邵文头顶敷着一块毛巾,双眼紧闭,嘴唇微阖,看着很秀气的一张脸。他面sè很白皙,应该说是长久卧床的一种惨白,看不到一丝血sè。
刘虎触手在他人中探了探鼻息,呼吸平稳有力,这让他放心不少,似乎杨邵文真的就是在睡觉,再做一个很长很长的梦。
这么一想,刘虎又有些不忿。他坐在床头,对着杨邵文自言自语起来:“邵文,你差不多就行了啊,难道真打算就这么一直睡下去,弟弟妹妹们都不管了?”
“玉华就不用说了,这几天又要照顾你和几个弟弟妹妹,又要纺纱织布维持家里生计,很不容易。邵明和邵宽也都很懂事,才那么丁点大,就学会下地干活了。香香呢,才五岁,吃的常常都是糠菜,也没见她哭闹!”
“这么可爱懂事的弟弟妹妹,你就舍得扔下他们?”
“说起来,你们家这几年确实很不幸。杨叔叔和李婶(杨邵文母亲)先后病逝,你科举也不顺,家中没了田地,生计很困难。可是你不能因为这点困难,就去跳河自尽啊!”
“你是个男子汉,得有点担当。科举不行,可以干点别的呀,再不行,不是还有咱们村的好多兄弟朋友帮衬着嘛,寻短见那是娘们懦夫的行为!”
“我看,你小子就是脸皮薄,受不得气也不爱求人。这有什么啊,你看我,从小被人取笑打骂多了去了,我从来不在乎。咱们只为自己活着,管他别人怎么想……”
“嘿,兄弟,我他娘的在骂你呢,你倒是回骂我几句啊。你以前不是嘴皮子最厉害的嘛,现在你跟我这么谦虚干嘛?”
“你小子现在这幅不死不活的样子,给谁看啊……”
刘虎骂骂咧咧说了一阵,杨邵文依旧毫无动静,摇了摇头,意兴索然的回去了。
当夜sè完全黑下来的时候,杨邵明和杨邵宽两兄弟背着两把比他们身体还长的锄头,干农活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