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帝都长安(上)
长安地区很早就已经成为中国周朝的国都,最早纪录为西周的国都酆京、镐京(前1111年─前770年)。
镐京又被称之为酆镐,酆、镐本是沿着酆河而修建的两座颇具规模的城市。沣水西称酆京,沣水东称镐京。史称“酆镐二京”,分别由周文王与周武王营建。不过,习惯上将这两座城市看成一个城市,因为分别承担了不同的作用。酆京在西周后期更多的承担了祭祀的带有宗教xìng的作用,而镐京则作为行政中心存在。
秦建都咸阳,古代咸阳的地理位置在渭河两岸。地理位置涵盖今天的西安和咸阳部分区域。
秦末汉初,长安其地时为秦都咸阳的一个乡聚,是秦始皇的兄弟长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称为“长安”。汉初,高祖刘邦下诏,相国萧何主持营造都城长安,开启了汉帝国的宏大基业。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汉高祖原本想建都洛阳,后因娄敬建议定都关中,但群臣大多是从东方而来,纷纷反对,认为洛阳更好。于是刘邦征询张良,张良:“洛阳建都的东周虽然比秦晋两世好,但是城郭仅数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击。反观关中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的没错。”于是刘邦决意定都长安,并拜娄敬为郎中。赐刘姓。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安县,高帝七年,定都于此。刘邦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墙。汉武帝设京兆尹治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并在城西扩充了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
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全盛时期如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时,城中有万户,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时期,长安城一度毁于战火。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长安改为西京。及至汉末,汉献帝曾迁都回长安。两汉时期,长安一直作为都城存在。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区西北郊外,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长安城有12座城门和8条主要街道,最长的街道长5500米。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其中未央宫是从汉惠帝开始的许多皇帝的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居民区分布在城北,划分为160个“闾里“。市场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称为“长安九市”。在城西有面积广大的上林苑,苑内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宫等。在城南有一组王莽时期建造的礼制建筑。汉长安城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汉长安城城墙遗址基本完好,夯土层次分明,异常结实。根据实测,城的周长千米,合汉代近63里,总面积约36平方千米,其中东墙长6千米,南墙长千米,西墙长千米,北墙长千米。用今天的地名来,城的西北角在六村堡,东北角在三官庙,西南角在雁雀门,东南角在阁老门,范围极为清晰。城的形状为不规则的正方形,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居民、工业和市场区。城内槐、榆成荫,松、柏茂盛,景sè葱郁,十分壮观。
汉长安城墙所以不规则,完全是受渭河、潏河、地形高低和未央、长乐宫位置的影响,并非有意把城修成“北斗星”和“南斗星”的形状。北墙达6处曲折,与渭河的走向完全一致。西墙1处曲折,受潏河和未央宫的制约,南墙作直角形曲折,除受两宫位置影响外,主要是为了把高地圈进城内。汉长安城的形状完全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因地制宜是修建汉长安城的基本原则。
长安城城墙每面各有三个城门,都城十二门。并对东墙的宣平门(东出北头第一门,亦称东都门)、霸城门(东出南头第一门,亦称青门),南墙的西安门(南出西头第一门,亦称平门)和西墙的直城门(西出南头第二门,亦称龙楼门),进行了发掘,证实每个城门都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各宽8米。由各个城门通向城内的街道,都以三条平行的街道组成。街道的宽度一般为45米左右,中间的一条宽约20米,两侧各宽约12米,以两条平行的排水沟为分界线。像这样宽畅的街道实际上只有八条,均为南北、东西向,十分端直,显然同地形平坦有密切关系。由于霸城门、覆盎门、西安门、章城门距离宫廷太近,通向城内的街道不被列入大街之数。中间一条宽约20米的大道被称为“御道”或“驰道”,是专供皇帝使用的,连皇太子也不敢横绝。汉成帝为太子时,元帝曾急召入宫,住在桂宫(未央宫北)的成帝,出龙楼门后,由于不敢横绝“驰道”,一直向西到直城门,才横过“驰道”,“还入作室门”进未央宫。由此证明西汉一代对“驰道”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连贵为皇太子也不敢行“驰道”。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许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最长的是安门大街千米,宣平门大街千米。最短的是洛城门大街850米。其余大街多长3千米左右。这些大街除以门相称外,安门大街为章台街,直城门大街为稿街,清明门大街为香室街,横门大街为华阳街。由于各条大街纵横交错,把全城分为大小不等的区域,也就是一般史书上所的闾里。
〖
镐京又被称之为酆镐,酆、镐本是沿着酆河而修建的两座颇具规模的城市。沣水西称酆京,沣水东称镐京。史称“酆镐二京”,分别由周文王与周武王营建。不过,习惯上将这两座城市看成一个城市,因为分别承担了不同的作用。酆京在西周后期更多的承担了祭祀的带有宗教xìng的作用,而镐京则作为行政中心存在。
秦建都咸阳,古代咸阳的地理位置在渭河两岸。地理位置涵盖今天的西安和咸阳部分区域。
秦末汉初,长安其地时为秦都咸阳的一个乡聚,是秦始皇的兄弟长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称为“长安”。汉初,高祖刘邦下诏,相国萧何主持营造都城长安,开启了汉帝国的宏大基业。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汉高祖原本想建都洛阳,后因娄敬建议定都关中,但群臣大多是从东方而来,纷纷反对,认为洛阳更好。于是刘邦征询张良,张良:“洛阳建都的东周虽然比秦晋两世好,但是城郭仅数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击。反观关中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的没错。”于是刘邦决意定都长安,并拜娄敬为郎中。赐刘姓。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安县,高帝七年,定都于此。刘邦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墙。汉武帝设京兆尹治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并在城西扩充了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
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全盛时期如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时,城中有万户,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时期,长安城一度毁于战火。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长安改为西京。及至汉末,汉献帝曾迁都回长安。两汉时期,长安一直作为都城存在。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区西北郊外,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长安城有12座城门和8条主要街道,最长的街道长5500米。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其中未央宫是从汉惠帝开始的许多皇帝的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居民区分布在城北,划分为160个“闾里“。市场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称为“长安九市”。在城西有面积广大的上林苑,苑内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宫等。在城南有一组王莽时期建造的礼制建筑。汉长安城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汉长安城城墙遗址基本完好,夯土层次分明,异常结实。根据实测,城的周长千米,合汉代近63里,总面积约36平方千米,其中东墙长6千米,南墙长千米,西墙长千米,北墙长千米。用今天的地名来,城的西北角在六村堡,东北角在三官庙,西南角在雁雀门,东南角在阁老门,范围极为清晰。城的形状为不规则的正方形,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居民、工业和市场区。城内槐、榆成荫,松、柏茂盛,景sè葱郁,十分壮观。
汉长安城墙所以不规则,完全是受渭河、潏河、地形高低和未央、长乐宫位置的影响,并非有意把城修成“北斗星”和“南斗星”的形状。北墙达6处曲折,与渭河的走向完全一致。西墙1处曲折,受潏河和未央宫的制约,南墙作直角形曲折,除受两宫位置影响外,主要是为了把高地圈进城内。汉长安城的形状完全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因地制宜是修建汉长安城的基本原则。
长安城城墙每面各有三个城门,都城十二门。并对东墙的宣平门(东出北头第一门,亦称东都门)、霸城门(东出南头第一门,亦称青门),南墙的西安门(南出西头第一门,亦称平门)和西墙的直城门(西出南头第二门,亦称龙楼门),进行了发掘,证实每个城门都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各宽8米。由各个城门通向城内的街道,都以三条平行的街道组成。街道的宽度一般为45米左右,中间的一条宽约20米,两侧各宽约12米,以两条平行的排水沟为分界线。像这样宽畅的街道实际上只有八条,均为南北、东西向,十分端直,显然同地形平坦有密切关系。由于霸城门、覆盎门、西安门、章城门距离宫廷太近,通向城内的街道不被列入大街之数。中间一条宽约20米的大道被称为“御道”或“驰道”,是专供皇帝使用的,连皇太子也不敢横绝。汉成帝为太子时,元帝曾急召入宫,住在桂宫(未央宫北)的成帝,出龙楼门后,由于不敢横绝“驰道”,一直向西到直城门,才横过“驰道”,“还入作室门”进未央宫。由此证明西汉一代对“驰道”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连贵为皇太子也不敢行“驰道”。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许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最长的是安门大街千米,宣平门大街千米。最短的是洛城门大街850米。其余大街多长3千米左右。这些大街除以门相称外,安门大街为章台街,直城门大街为稿街,清明门大街为香室街,横门大街为华阳街。由于各条大街纵横交错,把全城分为大小不等的区域,也就是一般史书上所的闾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