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四章 霍光起兵
强烈推荐:
</strong>“老师请起,诸位免礼!”刘进对着霍光微微躬身,又转向众人拱手说道。
霍光抬起头来对着刘进微微点了点头。而后刘进便与刘细君继续向前行走,最后走到了霍光身前,两人停下脚步,又在众人的注视下对着霍光躬身一拜。
“老师在上,弟子刘进以大汉皇长孙的身份,请老师发河西之兵入长安,清君侧诛奸佞。朝中有奸佞,先是逼死太子,如今把持朝政蛊惑皇帝,至使大汉天下大乱,蛮夷来侵,百姓流离失所。请大都督救大汉于危亡,救黎民于水火。”刘进郑重的说道,言辞恳切,竟让人真有种国将不国妖孽横行的感觉。
“请大都督入长安,清君侧”江都公主在刘进说完之后也开口说了一句。他们两个即是霍光的弟子,也是大汉的皇长孙和公主。
“请大都督入长安,清君侧”最后大殿之中所有人都齐齐喊道。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反应过来了,有了刘进这个理由,霍光已经可以名正言顺的带兵去长安了。至于那个无诏命不得过河水东岸的限制,有了皇长孙这个挡箭牌也自然完全可以抵消了。就算到时候有皇帝命令,皇长孙也可以出来说这不是皇帝旨意,是朝中奸佞矫诏。而这个时候一些人也明白了,为什么当日霍光要分立三院,其实这一切都是在为这一天做准备。
如今即便皇帝或者朝廷将霍光的大都督职务免除,河西军依然会在皇长孙的名义下发兵长安。而霍光甚至可以对天下人说,他已经不是大都督了,这一切行为都是河西军民效忠大汉,为皇长孙清君侧而自发付出的行动。就算要指责也只有去指责河西三院,或者去指责枢密院君。
“司马迁,即刻草拟檄文传檄天下。”霍光转身返回玉台,对着司马迁吩咐道。刘进与刘细君出面请霍光发兵,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程序和应有的流程罢了。
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讲究个名正言顺,如今以皇长孙名义行清君侧之事,已经算名正言顺了,不过这些都还需要让天下人知道,而若论刀笔之事,整个河西便非司马迁莫属了。霍光甚至都能想到,或许司马迁这篇清君侧的檄文极有可能会流传千古。
很快司马迁便当着众人的面直接在大殿之上笔走龙蛇的写了起来,不过片刻一篇洋洋洒洒上千字的檄文便出现在众人眼前。
这篇檄文司马迁另辟蹊径,前半部分竟然无一句与清君侧有关的话,而全是在夸奖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简直将汉武帝塑造成了一个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帝王。不过当檄文过半的时候,文风突然巨转,刘屈氂随即以一个不思报国,只知蛊惑皇帝,为一己私欲而不顾天下黎民疾苦的奸臣形象出现了。
整篇檄文一扬一抑一褒一贬之间,让人即愤恨朝堂出了刘屈氂这样的奸臣,又忧心皇帝被奸臣蛊惑,让人大有一种想要铲除奸佞,还大汉一个个朗朗乾坤的冲动。
“就照这个发出去吧!”霍光看了一遍檄文,当即决定传檄天下。很快无数河西斥候便带着抄录好的上百份檄文奔赴大汉各地。
三日之后当虚陀靡带着三万乌孙骑兵准时到达敦煌的时候,霍光便带着这三万乌孙骑兵和三万河西精锐,共计六万大军向着居延部方向而去了。
这次霍光手下大将只带了一个上官桀,文官方面也只有杜延年夫妇还有司马迁和苏武寥寥数人,当然刘进和刘细君这姐弟二人也在其中。
当霍光带着六万军队在居延部与两万匈奴骑兵汇合后,他的八万大军便全部集结完毕了。这次霍光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的,不过很快人们就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支用来清君侧的军队,其中半数以上竟然都是异族人,以异族之兵行清君侧之事,霍光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一份了。
霍光的八万大军还没有离开居延泽,那份司马迁执笔的清君侧檄文首先便传到了长安。宣室殿中张安世宣读着檄文,整个宣室殿都笼罩在一个奇怪的气氛中,汉武帝认真的聆听着檄文内容,朝臣们心中各自盘算着,左丞相刘屈氂脸色越发难看。
张安世宣读完檄文,整个宣室殿中一片寂静。皇帝没有开口说话,朝臣们也没有一个开口的,仿佛时间就在这一刻凝固了。
“司马迁倒是可惜了这个人才这些人究竟为什么都愿意去追随霍光?难道朕真的糊涂了?”汉武帝率先打破了沉默,他低声自语的说道,声音很小却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
汉武帝对优秀的辞赋文章情有独钟,司马迁的这篇檄文就文字水准和立意来说,已经深得汉武帝喜爱,同时对自己早年没有重用司马迁也生出了一丝遗憾。
其实这种情况汉武帝已经不是第一次感到了,当他发现朝中已经无人可用的时候,他才猛然发现东方朔、杜延年、苏武、还有李陵上官桀这些人原本都是他的臣子,可是这些并未得到他重用的人却成了霍光麾下的心腹,并且成为了光彩无限的一代名臣名将。
“陛下明察这都是安阳侯霍光一派胡言。古往今来清君侧皆是逆臣贼子倒行逆施的借口,七国之乱前车之鉴,请陛下勿要轻信逆臣之言。臣请陛下立刻夺去霍光官职爵位,并下诏勤王。”刘屈氂有些惊慌的出列说道。
当年吴楚七国之乱时,也是用的清君侧的名目,而且当时景帝还真杀了晁错。现在刘屈氂就是霍光口中的奸臣,他真怕自己步了晁错的后尘,所以还没等汉武帝发话,他便主动提出了七国之乱的前车之鉴。而到目前为止,檄文中也并未提到皇长孙刘进的存在,甚至除了河西要员之外,还没有多少人知道刘进已经在霍光的军中了。
“朕还没有老糊涂好一个清君侧啊霍光竟然还能抽调出八万大军,他究竟有多少兵马?”汉武帝也知道既然霍光打出了清君侧的名号,自然不会因为一个刘屈氂就乖乖退兵。历来清君侧之名不过是块遮羞布,真正的目的绝对不是诛杀几个大臣那么简单。
“回禀陛下,如今河西十万大军尚在玉门阳关二关抵御安息大军,安阳侯所带八万大军有半数以上是乌孙和匈奴人,这应该也是他能调动的最后兵马了。”桑弘羊出言答道,他一直有关注河西,甚至那里还有不少他的探子。
“那么下勤王诏吧”汉武帝垂下了头,不得不走出了最后一步。不过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时候汉武帝竟然还没有下旨夺取霍光的爵位和官职。
汉武帝最不愿意下达的勤王诏最后还是颁布了,当霍光的清君侧檄文传遍天下的时候,汉武帝的勤王诏也传遍了天下。几乎各郡太守和刘姓诸王面前都摆放了两份文书,一份是以皇帝名义下发的勤王诏命,一份是以霍光名义发布的清君侧檄文。
相对于霍光的檄文,皇帝的诏命似乎要有用的多,一时间天下郡国应者如云,各郡国少则上千,多则近万的响应者纷纷举起了勤王大旗,一时间天下风起云涌。
淄川国都巨城,王宫之中当代淄川王刘建正眉头紧皱的看着两份内容截然相反的文书。他的身侧是次子刘隆,大殿之中国相大将军等人皆在,这些人都在等着这位年迈的淄川王下令。而这里唯独少了淄川国太子刘康,因为刘康是霍光的弟子,所以这件事淄川王刻意的避开了刘康。
“父王,快下旨意吧!如今正是我淄川国的机会,只要先入长安,父王便是勤王大功臣,他日淄川或可为大汉诸王之首!只是王太子与安阳侯关系匪浅,若要行事还需先囚禁刘康!”刘隆出言说道,他本是淄川王次子,当年王太子突然殡天,他其实最有希望成为淄川王太子,可是最后却被自己的弟弟刘康捷足先登了。
从小到大刘隆其实都不怎么看得起刘康,甚至还总是嘲笑刘康为胖子,这次他们将刘康排除在外,在刘隆看来也是他重新拿回太子之位的大好机会。
“国相和大将军你们怎么看?”淄川王抬头望向了两位肱骨之臣,王国的官吏设置和大汉朝堂没多大分别,也有丞相和大将军。
“他们自然是遵从最正确的旨意了!”还没等淄川国相和大将军开口,殿外一个懒洋洋的声音便传入殿中。
奇怪的是当这个声音出现的时候,淄川国相和大将军都微微低着头,没有立刻回答淄川王的问题,老淄川王甚至能感觉出来,国相和大将军两人似乎早就知道了会出现这样的变故。而其他几位淄川国的重臣也跟着低下了头。
随后殿门打开,刘康那圆滚滚的身躯便从殿外走了进来。
</strong>“老师请起,诸位免礼!”刘进对着霍光微微躬身,又转向众人拱手说道。
霍光抬起头来对着刘进微微点了点头。而后刘进便与刘细君继续向前行走,最后走到了霍光身前,两人停下脚步,又在众人的注视下对着霍光躬身一拜。
“老师在上,弟子刘进以大汉皇长孙的身份,请老师发河西之兵入长安,清君侧诛奸佞。朝中有奸佞,先是逼死太子,如今把持朝政蛊惑皇帝,至使大汉天下大乱,蛮夷来侵,百姓流离失所。请大都督救大汉于危亡,救黎民于水火。”刘进郑重的说道,言辞恳切,竟让人真有种国将不国妖孽横行的感觉。
“请大都督入长安,清君侧”江都公主在刘进说完之后也开口说了一句。他们两个即是霍光的弟子,也是大汉的皇长孙和公主。
“请大都督入长安,清君侧”最后大殿之中所有人都齐齐喊道。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反应过来了,有了刘进这个理由,霍光已经可以名正言顺的带兵去长安了。至于那个无诏命不得过河水东岸的限制,有了皇长孙这个挡箭牌也自然完全可以抵消了。就算到时候有皇帝命令,皇长孙也可以出来说这不是皇帝旨意,是朝中奸佞矫诏。而这个时候一些人也明白了,为什么当日霍光要分立三院,其实这一切都是在为这一天做准备。
如今即便皇帝或者朝廷将霍光的大都督职务免除,河西军依然会在皇长孙的名义下发兵长安。而霍光甚至可以对天下人说,他已经不是大都督了,这一切行为都是河西军民效忠大汉,为皇长孙清君侧而自发付出的行动。就算要指责也只有去指责河西三院,或者去指责枢密院君。
“司马迁,即刻草拟檄文传檄天下。”霍光转身返回玉台,对着司马迁吩咐道。刘进与刘细君出面请霍光发兵,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程序和应有的流程罢了。
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讲究个名正言顺,如今以皇长孙名义行清君侧之事,已经算名正言顺了,不过这些都还需要让天下人知道,而若论刀笔之事,整个河西便非司马迁莫属了。霍光甚至都能想到,或许司马迁这篇清君侧的檄文极有可能会流传千古。
很快司马迁便当着众人的面直接在大殿之上笔走龙蛇的写了起来,不过片刻一篇洋洋洒洒上千字的檄文便出现在众人眼前。
这篇檄文司马迁另辟蹊径,前半部分竟然无一句与清君侧有关的话,而全是在夸奖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简直将汉武帝塑造成了一个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帝王。不过当檄文过半的时候,文风突然巨转,刘屈氂随即以一个不思报国,只知蛊惑皇帝,为一己私欲而不顾天下黎民疾苦的奸臣形象出现了。
整篇檄文一扬一抑一褒一贬之间,让人即愤恨朝堂出了刘屈氂这样的奸臣,又忧心皇帝被奸臣蛊惑,让人大有一种想要铲除奸佞,还大汉一个个朗朗乾坤的冲动。
“就照这个发出去吧!”霍光看了一遍檄文,当即决定传檄天下。很快无数河西斥候便带着抄录好的上百份檄文奔赴大汉各地。
三日之后当虚陀靡带着三万乌孙骑兵准时到达敦煌的时候,霍光便带着这三万乌孙骑兵和三万河西精锐,共计六万大军向着居延部方向而去了。
这次霍光手下大将只带了一个上官桀,文官方面也只有杜延年夫妇还有司马迁和苏武寥寥数人,当然刘进和刘细君这姐弟二人也在其中。
当霍光带着六万军队在居延部与两万匈奴骑兵汇合后,他的八万大军便全部集结完毕了。这次霍光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的,不过很快人们就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支用来清君侧的军队,其中半数以上竟然都是异族人,以异族之兵行清君侧之事,霍光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一份了。
霍光的八万大军还没有离开居延泽,那份司马迁执笔的清君侧檄文首先便传到了长安。宣室殿中张安世宣读着檄文,整个宣室殿都笼罩在一个奇怪的气氛中,汉武帝认真的聆听着檄文内容,朝臣们心中各自盘算着,左丞相刘屈氂脸色越发难看。
张安世宣读完檄文,整个宣室殿中一片寂静。皇帝没有开口说话,朝臣们也没有一个开口的,仿佛时间就在这一刻凝固了。
“司马迁倒是可惜了这个人才这些人究竟为什么都愿意去追随霍光?难道朕真的糊涂了?”汉武帝率先打破了沉默,他低声自语的说道,声音很小却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
汉武帝对优秀的辞赋文章情有独钟,司马迁的这篇檄文就文字水准和立意来说,已经深得汉武帝喜爱,同时对自己早年没有重用司马迁也生出了一丝遗憾。
其实这种情况汉武帝已经不是第一次感到了,当他发现朝中已经无人可用的时候,他才猛然发现东方朔、杜延年、苏武、还有李陵上官桀这些人原本都是他的臣子,可是这些并未得到他重用的人却成了霍光麾下的心腹,并且成为了光彩无限的一代名臣名将。
“陛下明察这都是安阳侯霍光一派胡言。古往今来清君侧皆是逆臣贼子倒行逆施的借口,七国之乱前车之鉴,请陛下勿要轻信逆臣之言。臣请陛下立刻夺去霍光官职爵位,并下诏勤王。”刘屈氂有些惊慌的出列说道。
当年吴楚七国之乱时,也是用的清君侧的名目,而且当时景帝还真杀了晁错。现在刘屈氂就是霍光口中的奸臣,他真怕自己步了晁错的后尘,所以还没等汉武帝发话,他便主动提出了七国之乱的前车之鉴。而到目前为止,檄文中也并未提到皇长孙刘进的存在,甚至除了河西要员之外,还没有多少人知道刘进已经在霍光的军中了。
“朕还没有老糊涂好一个清君侧啊霍光竟然还能抽调出八万大军,他究竟有多少兵马?”汉武帝也知道既然霍光打出了清君侧的名号,自然不会因为一个刘屈氂就乖乖退兵。历来清君侧之名不过是块遮羞布,真正的目的绝对不是诛杀几个大臣那么简单。
“回禀陛下,如今河西十万大军尚在玉门阳关二关抵御安息大军,安阳侯所带八万大军有半数以上是乌孙和匈奴人,这应该也是他能调动的最后兵马了。”桑弘羊出言答道,他一直有关注河西,甚至那里还有不少他的探子。
“那么下勤王诏吧”汉武帝垂下了头,不得不走出了最后一步。不过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时候汉武帝竟然还没有下旨夺取霍光的爵位和官职。
汉武帝最不愿意下达的勤王诏最后还是颁布了,当霍光的清君侧檄文传遍天下的时候,汉武帝的勤王诏也传遍了天下。几乎各郡太守和刘姓诸王面前都摆放了两份文书,一份是以皇帝名义下发的勤王诏命,一份是以霍光名义发布的清君侧檄文。
相对于霍光的檄文,皇帝的诏命似乎要有用的多,一时间天下郡国应者如云,各郡国少则上千,多则近万的响应者纷纷举起了勤王大旗,一时间天下风起云涌。
淄川国都巨城,王宫之中当代淄川王刘建正眉头紧皱的看着两份内容截然相反的文书。他的身侧是次子刘隆,大殿之中国相大将军等人皆在,这些人都在等着这位年迈的淄川王下令。而这里唯独少了淄川国太子刘康,因为刘康是霍光的弟子,所以这件事淄川王刻意的避开了刘康。
“父王,快下旨意吧!如今正是我淄川国的机会,只要先入长安,父王便是勤王大功臣,他日淄川或可为大汉诸王之首!只是王太子与安阳侯关系匪浅,若要行事还需先囚禁刘康!”刘隆出言说道,他本是淄川王次子,当年王太子突然殡天,他其实最有希望成为淄川王太子,可是最后却被自己的弟弟刘康捷足先登了。
从小到大刘隆其实都不怎么看得起刘康,甚至还总是嘲笑刘康为胖子,这次他们将刘康排除在外,在刘隆看来也是他重新拿回太子之位的大好机会。
“国相和大将军你们怎么看?”淄川王抬头望向了两位肱骨之臣,王国的官吏设置和大汉朝堂没多大分别,也有丞相和大将军。
“他们自然是遵从最正确的旨意了!”还没等淄川国相和大将军开口,殿外一个懒洋洋的声音便传入殿中。
奇怪的是当这个声音出现的时候,淄川国相和大将军都微微低着头,没有立刻回答淄川王的问题,老淄川王甚至能感觉出来,国相和大将军两人似乎早就知道了会出现这样的变故。而其他几位淄川国的重臣也跟着低下了头。
随后殿门打开,刘康那圆滚滚的身躯便从殿外走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