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十七章 西印度洋(四)
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浑浊海水一遍又一遍地冲刷着定海港的码头大堤,刚刚赶到宁波与江志清商讨完挺身队改编事宜的儒尼奥少校,静静地站在码头上,送别一些一起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部下。
这些老部下有的来自挺身队系统、有的来自地方守备队系统、有的则来自情治系统,普遍年纪不小且拖家带口的,除少数几个是不打算在远东继续干,而要回本土过更好的生活外,大部分人都是在此次军事体制改革中遭到波及,心里不爽利,失意之下便打算举家回迁本土,不再在这个地方干下去了。
儒尼奥对这些人的离去说实话感觉挺可惜的,因为这些人说真的一般都服役很多年了,见仗次数很多、经验非常丰富,绝对不至于没有用武之地。只可惜啊,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是登莱的廖逍遥廖总司令做主,他自然更愿意优先挑选他熟悉的、信得过的军官进入新的军队系统内,然后才轮得到其他人,而眼前这些中年军官,自然是连“其他人”也没竞争得过了,因此只能拿一笔还算丰厚的遣散费,自谋出路。
儒尼奥对此自然也没什么办法,因为他目前说难听点也是自身难保,担任着挺身队第一联队联队长(同时也兼管挺身队第四、五两个大队)职务的他,本来就是远东军队体系中的高层了,无奈之前一直赏识他的两任开拓队队长邵树德、梁向俭都已经去职,新上任的廖逍遥对其并不很感冒,他更愿意安插他在黑水地区带了多年的老部下,于是老将儒尼奥便这么悲剧了,相信在挺身队系统被拆得七零八落这在此次军改中几乎是必然的事情之后,他也只能担任一个位高但权不重的清闲职务养老了吧,反正他年纪也不小了,最好的青春年华也已经都奉献给军队了。
“回到本土去也好,至少那里生活环境好,发财机会多、生活物资充裕、各类学校多、治病也方便,这个优势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比不了的。”儒尼奥用略带些伤感的语气说道:“挺身队第五大队没了,后面第四大队也会裁撤整编,甚至第一联队也要整体撤销番号。大家不过是先走后走罢了,没太多关系,也许过一些时日,我也和诸位兄弟们一样,一起打包回本土了。说起来,在远东打拼这么多年,只能从报纸、书刊和杂志上看到本土的消息,确实也有些好奇呢。”
“对了,别人回去都是选择回到本土,至不济也在宁波或登莱择一胜地定居,你们几个倒好,居然去新华夏岛那么个瘴疠之地,真的想好了吗?那里每年的死亡率可不低呢,不光是因为和土人之间的战斗,疾病、自然灾害和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死因,可是一直困扰着那里的大多数居民。”儒尼奥突然指着站在前面的几个穿着旧军装的中年人,摇摇头,不解地说道:“就因为那里容易做生意?好吧,我尊重你们的选择,祝你们好运吧。”
其实儒尼奥说得也没错,现在的新华夏岛,即便经过多年时间的治理,但限于热带地区潮湿闷热的气候,蚊虫蛇蝎的数量极多,各类病菌极为活跃,这就导致人时不时地中招。有时候白天人还好好的呢,结果到了晚上就突然不行了,又是发烧又是呕吐又是腹泻的。这在城市里还好,也许还有那么一丝可能寻医问药得到救治(但价格也相当昂贵,且还经常面临缺药的窘境),但如果是在农场、林场、种植园等较为偏远的地方,那么如果运气不好的话,挂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就导致新华夏岛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常年不如其他地方,主要还是环境的锅,没办法。
所以,儒尼奥的几个老部下打算结伴去新华夏岛定居,然后拿退伍遣散费及年来的积蓄搭伙做生意,确实挺让人佩服其勇气的。因为他们不但要面临商业上可能遇到的风险,更要面对环境带来的威胁,尤其是能够批下来给你开办种植园的地方一般都不是什么好地、熟地的情况下。不过,在看到几位老部下们心意已决的情况下,他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只能预祝他们一切顺利,不要丢了第五大队的名声。
半小时后,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声,正在装载货物和人口的某艘机帆运输船上也响起了水手长粗大的嗓门声,那是在提醒尚未来得及登船的客人赶紧上船,船只二十分钟后就要开了,所有人逾期不候。
这是一艘吨位为1150吨级的移民运输船,是几条不多的专走印度洋航线的船只之一,刚刚在定海港整修完毕,目前正是焕然一新的时候。在这个东南风盛行的季节里,这艘船本来是不会逆风出航的,可谁让如今南方局势紧张,广东乃至南明朝廷急需大量的军资、器械呢?因此,这几条移民运输船近日将分别从登莱、宁波的港口出发,船舱里满载各类战争物资(底舱则用的是从日本走私来的铜块和铜片),打算前往海珠岛商站卸货,然后在那边就地修整个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最后再装满来自广东的民和普通移民,出海经北印度洋抵达新华夏岛。
至于说其他的大队运输船,则要等到十月下旬东北风乍起的时分,才会出海运输移民,且他们走的是南印度洋航线,同时也是运输的主力。话说前几年山东灾害频繁,所得数十万灾民除就地安置在登莱、辽东、黑水的之外,其余加起来尚有三十余万人待运,足足可以令远东所有的移民船运输到1673年结束(1675年抵达本土),这说起来都是梁向俭的政绩了。同时,也更坚定了东岸政府平衡远东局势,以捞取利益和人口的想法。
1670年8月5日,几艘走印度洋航线的移民船抵达了珠江口,然后下锚碇泊在了虎门的亚娘鞋岛一带。自从1637年英国威德尔商船队袭击并摧毁了虎门炮台后,这里就日渐废弃了下来,因为领有广东的李成栋不想花费巨额资金修复炮台东岸工程师曾经给出过李成栋预算,指出光大口径、长身管的海防火炮的采购、安装就要十万两银子,此外炮台本体、要塞的建造、修复也是一项大工程,如果再加上人员的招募和培训的话,那么一次性支出三十万两银子都不无可能,当然这其中也有东岸人大肆虚报妄图牟取巨额利润的因素在内,只可惜李成栋没上当。
而李成栋既然看不上这里,那么自然有人会捡起来。这不,江志清在听闻此事后,立刻嘱咐手下人前往虎门炮台一带走访、踏勘,然后给出一个东岸人在那里修建要塞式炮台的可行性方案。军事工程师的回馈总体来说比较乐观,他们指出原本虎门炮台(含有多处炮台)在三十多年前被英国商船炮轰并登岛作战后损失颇多,当时很多火炮被英国人俘虏,其余的也被其毁坏,后来无论是明朝政府还是后续统治的李成栋,都没有拨款对其进行恢复,这大概是因为他们都不是海洋政权的缘故吧。
等到1670年的今天,就连炮台的主体建筑在也日复一日的风吹雨打之中朽坏不堪了,东岸人能够利用的,怕是也只有当年的地基了,其余砖头、石块、木料等建材都得就近采购或从他处运来,修建起来的成本只怕不会很低。不过,看起来江志清的决心还是比较坚定的,他一面从已经颇为紧张的财政中拨钱,同时也让台湾银行出出血、赞助一部分欠款,反正他也觉得炮台对台湾银行的好处最大,让他们出点钱真不算过分。
毫无疑问,这个炮台修建起来后,自然不是留给李成栋享用的,而是东岸人拿来切实控制珠江航道的利器,届时整个珠江航道的贸易也都将掌握在东岸人的手中,就如同当年荷兰人控制了南尼德兰斯海尔德河出海口进而迫使其贸易转向一般,控制了珠江出海口的东岸人,也可以随意控制流域附近的各种商业行为了,这里面的好处简直无法想象。
目前,或许是李成栋对这个炮台的修建的后果没有太多直观的感性认识,或许是他有求于东岸人,或许是多年前东岸大军在澳门城外击败葡萄牙人的战斗太过震撼人心,总之李成栋对此并没有什么太过激烈的反应,就像是默许了东岸人的举动一样。
就这样,东岸人开始在原虎门炮台的遗址上破土动工了,而第一个建设的便是亚娘鞋岛的炮台了。该炮台是半封闭式、带陆防要塞的现代化炮台,计划将安装超过二十门各型海防火炮,以及差不多同样数量的陆防火炮。全部火炮都将从本土长途海运而来,其中海防火炮以铸造为主,陆防火炮照例是锻造的,成本算上运费的话也相当不低了。
而除了要塞炮台之外,这里还修建起了一个小型码头,专供来往的东岸船只食水供给,也能临时安置一些伤病员,这会这些移民运输船停靠的地方就是这里了,它们很明显将在这里待到十月中下旬,等到北风后才能出航前往处于荷兰东印度公司治下的马六甲城。
亚娘鞋岛上此时也已经有不少东岸人了,多半都是军人和工匠,其他的就是数量庞大的广东地方居民们,他们受雇往岛上运输建筑材料,另外还帮助修建堡垒、炮台,以赚取一点对他们来说还相当丰厚的银钱。慑于东岸人多年来的积威,广州地方官府也不能禁止,更何况他们现在也无法分心这些事务,吴三桂征明才是他们关心的头等大事,至于说一些外洋人在亚娘鞋岛上修建炮台一事,间或有一些人有异议,但却成不了主流。
几艘移民运输船上的物资在亚娘鞋岛就地被装上了一些72吨级小火轮的船舱,然后拉往了更上游的广州西关,而这些小船回程时往往会装上一些补给品和待运移民。就这样,从八月上旬到十月下旬,单调重复的运输工作持续了整整两个半月的时间,期间大量军火和物资被运到了李成栋的军中,然后或被其留下自用,或被其辗转运往广西、云贵。
1670年10月24日,稳定的东北风已经开始吹拂在远东海域了。带队的船长下令移民上船,水手检点物资,准备出航,而这个时候烟台、胶州、定海等地的大规模移民转运工作差不多也同时开始进行了。
10月25日下午,总计六艘移民运输船扬帆,离开了驻泊多日的亚娘鞋岛,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远洋冒险(启程前往本土)。这一路上风波险恶,情况复杂,每年都得沉个一艘船有时运气差的话会有两艘,而走南印度洋航线沉的船就更多了,这也是很多高官宁愿窝在本土任职,也不愿意去海外的原因所在。毕竟,大家都有家有业的,日子过得好好的,凭什么让我九死一生出海冒险啊,也就一些“愣头青”,才热衷于去远东镀金罢了。
1670年12月下旬,经过长达两个月的漫长旅途之后中途在马六甲、加勒堡停留补给、躲避恶劣天气已经损失了一艘移民运输船(沉没于锡兰岛加勒堡外海)的船队顺利抵达了新华夏岛的新华港补给维修,顺便也让船上的移民下来放放风,以免闷出病来。
当然了,新华夏这个世界第四大岛也是他们中很多人最终的移民目的地毕竟这些船拉的多是生活在广东的移民嘛,比较适应此类气候比如几个月前在定海港码头上与儒尼奥告别的前挺身队第五大队的军官、家属们。
这些老部下有的来自挺身队系统、有的来自地方守备队系统、有的则来自情治系统,普遍年纪不小且拖家带口的,除少数几个是不打算在远东继续干,而要回本土过更好的生活外,大部分人都是在此次军事体制改革中遭到波及,心里不爽利,失意之下便打算举家回迁本土,不再在这个地方干下去了。
儒尼奥对这些人的离去说实话感觉挺可惜的,因为这些人说真的一般都服役很多年了,见仗次数很多、经验非常丰富,绝对不至于没有用武之地。只可惜啊,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是登莱的廖逍遥廖总司令做主,他自然更愿意优先挑选他熟悉的、信得过的军官进入新的军队系统内,然后才轮得到其他人,而眼前这些中年军官,自然是连“其他人”也没竞争得过了,因此只能拿一笔还算丰厚的遣散费,自谋出路。
儒尼奥对此自然也没什么办法,因为他目前说难听点也是自身难保,担任着挺身队第一联队联队长(同时也兼管挺身队第四、五两个大队)职务的他,本来就是远东军队体系中的高层了,无奈之前一直赏识他的两任开拓队队长邵树德、梁向俭都已经去职,新上任的廖逍遥对其并不很感冒,他更愿意安插他在黑水地区带了多年的老部下,于是老将儒尼奥便这么悲剧了,相信在挺身队系统被拆得七零八落这在此次军改中几乎是必然的事情之后,他也只能担任一个位高但权不重的清闲职务养老了吧,反正他年纪也不小了,最好的青春年华也已经都奉献给军队了。
“回到本土去也好,至少那里生活环境好,发财机会多、生活物资充裕、各类学校多、治病也方便,这个优势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比不了的。”儒尼奥用略带些伤感的语气说道:“挺身队第五大队没了,后面第四大队也会裁撤整编,甚至第一联队也要整体撤销番号。大家不过是先走后走罢了,没太多关系,也许过一些时日,我也和诸位兄弟们一样,一起打包回本土了。说起来,在远东打拼这么多年,只能从报纸、书刊和杂志上看到本土的消息,确实也有些好奇呢。”
“对了,别人回去都是选择回到本土,至不济也在宁波或登莱择一胜地定居,你们几个倒好,居然去新华夏岛那么个瘴疠之地,真的想好了吗?那里每年的死亡率可不低呢,不光是因为和土人之间的战斗,疾病、自然灾害和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死因,可是一直困扰着那里的大多数居民。”儒尼奥突然指着站在前面的几个穿着旧军装的中年人,摇摇头,不解地说道:“就因为那里容易做生意?好吧,我尊重你们的选择,祝你们好运吧。”
其实儒尼奥说得也没错,现在的新华夏岛,即便经过多年时间的治理,但限于热带地区潮湿闷热的气候,蚊虫蛇蝎的数量极多,各类病菌极为活跃,这就导致人时不时地中招。有时候白天人还好好的呢,结果到了晚上就突然不行了,又是发烧又是呕吐又是腹泻的。这在城市里还好,也许还有那么一丝可能寻医问药得到救治(但价格也相当昂贵,且还经常面临缺药的窘境),但如果是在农场、林场、种植园等较为偏远的地方,那么如果运气不好的话,挂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就导致新华夏岛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常年不如其他地方,主要还是环境的锅,没办法。
所以,儒尼奥的几个老部下打算结伴去新华夏岛定居,然后拿退伍遣散费及年来的积蓄搭伙做生意,确实挺让人佩服其勇气的。因为他们不但要面临商业上可能遇到的风险,更要面对环境带来的威胁,尤其是能够批下来给你开办种植园的地方一般都不是什么好地、熟地的情况下。不过,在看到几位老部下们心意已决的情况下,他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只能预祝他们一切顺利,不要丢了第五大队的名声。
半小时后,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声,正在装载货物和人口的某艘机帆运输船上也响起了水手长粗大的嗓门声,那是在提醒尚未来得及登船的客人赶紧上船,船只二十分钟后就要开了,所有人逾期不候。
这是一艘吨位为1150吨级的移民运输船,是几条不多的专走印度洋航线的船只之一,刚刚在定海港整修完毕,目前正是焕然一新的时候。在这个东南风盛行的季节里,这艘船本来是不会逆风出航的,可谁让如今南方局势紧张,广东乃至南明朝廷急需大量的军资、器械呢?因此,这几条移民运输船近日将分别从登莱、宁波的港口出发,船舱里满载各类战争物资(底舱则用的是从日本走私来的铜块和铜片),打算前往海珠岛商站卸货,然后在那边就地修整个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最后再装满来自广东的民和普通移民,出海经北印度洋抵达新华夏岛。
至于说其他的大队运输船,则要等到十月下旬东北风乍起的时分,才会出海运输移民,且他们走的是南印度洋航线,同时也是运输的主力。话说前几年山东灾害频繁,所得数十万灾民除就地安置在登莱、辽东、黑水的之外,其余加起来尚有三十余万人待运,足足可以令远东所有的移民船运输到1673年结束(1675年抵达本土),这说起来都是梁向俭的政绩了。同时,也更坚定了东岸政府平衡远东局势,以捞取利益和人口的想法。
1670年8月5日,几艘走印度洋航线的移民船抵达了珠江口,然后下锚碇泊在了虎门的亚娘鞋岛一带。自从1637年英国威德尔商船队袭击并摧毁了虎门炮台后,这里就日渐废弃了下来,因为领有广东的李成栋不想花费巨额资金修复炮台东岸工程师曾经给出过李成栋预算,指出光大口径、长身管的海防火炮的采购、安装就要十万两银子,此外炮台本体、要塞的建造、修复也是一项大工程,如果再加上人员的招募和培训的话,那么一次性支出三十万两银子都不无可能,当然这其中也有东岸人大肆虚报妄图牟取巨额利润的因素在内,只可惜李成栋没上当。
而李成栋既然看不上这里,那么自然有人会捡起来。这不,江志清在听闻此事后,立刻嘱咐手下人前往虎门炮台一带走访、踏勘,然后给出一个东岸人在那里修建要塞式炮台的可行性方案。军事工程师的回馈总体来说比较乐观,他们指出原本虎门炮台(含有多处炮台)在三十多年前被英国商船炮轰并登岛作战后损失颇多,当时很多火炮被英国人俘虏,其余的也被其毁坏,后来无论是明朝政府还是后续统治的李成栋,都没有拨款对其进行恢复,这大概是因为他们都不是海洋政权的缘故吧。
等到1670年的今天,就连炮台的主体建筑在也日复一日的风吹雨打之中朽坏不堪了,东岸人能够利用的,怕是也只有当年的地基了,其余砖头、石块、木料等建材都得就近采购或从他处运来,修建起来的成本只怕不会很低。不过,看起来江志清的决心还是比较坚定的,他一面从已经颇为紧张的财政中拨钱,同时也让台湾银行出出血、赞助一部分欠款,反正他也觉得炮台对台湾银行的好处最大,让他们出点钱真不算过分。
毫无疑问,这个炮台修建起来后,自然不是留给李成栋享用的,而是东岸人拿来切实控制珠江航道的利器,届时整个珠江航道的贸易也都将掌握在东岸人的手中,就如同当年荷兰人控制了南尼德兰斯海尔德河出海口进而迫使其贸易转向一般,控制了珠江出海口的东岸人,也可以随意控制流域附近的各种商业行为了,这里面的好处简直无法想象。
目前,或许是李成栋对这个炮台的修建的后果没有太多直观的感性认识,或许是他有求于东岸人,或许是多年前东岸大军在澳门城外击败葡萄牙人的战斗太过震撼人心,总之李成栋对此并没有什么太过激烈的反应,就像是默许了东岸人的举动一样。
就这样,东岸人开始在原虎门炮台的遗址上破土动工了,而第一个建设的便是亚娘鞋岛的炮台了。该炮台是半封闭式、带陆防要塞的现代化炮台,计划将安装超过二十门各型海防火炮,以及差不多同样数量的陆防火炮。全部火炮都将从本土长途海运而来,其中海防火炮以铸造为主,陆防火炮照例是锻造的,成本算上运费的话也相当不低了。
而除了要塞炮台之外,这里还修建起了一个小型码头,专供来往的东岸船只食水供给,也能临时安置一些伤病员,这会这些移民运输船停靠的地方就是这里了,它们很明显将在这里待到十月中下旬,等到北风后才能出航前往处于荷兰东印度公司治下的马六甲城。
亚娘鞋岛上此时也已经有不少东岸人了,多半都是军人和工匠,其他的就是数量庞大的广东地方居民们,他们受雇往岛上运输建筑材料,另外还帮助修建堡垒、炮台,以赚取一点对他们来说还相当丰厚的银钱。慑于东岸人多年来的积威,广州地方官府也不能禁止,更何况他们现在也无法分心这些事务,吴三桂征明才是他们关心的头等大事,至于说一些外洋人在亚娘鞋岛上修建炮台一事,间或有一些人有异议,但却成不了主流。
几艘移民运输船上的物资在亚娘鞋岛就地被装上了一些72吨级小火轮的船舱,然后拉往了更上游的广州西关,而这些小船回程时往往会装上一些补给品和待运移民。就这样,从八月上旬到十月下旬,单调重复的运输工作持续了整整两个半月的时间,期间大量军火和物资被运到了李成栋的军中,然后或被其留下自用,或被其辗转运往广西、云贵。
1670年10月24日,稳定的东北风已经开始吹拂在远东海域了。带队的船长下令移民上船,水手检点物资,准备出航,而这个时候烟台、胶州、定海等地的大规模移民转运工作差不多也同时开始进行了。
10月25日下午,总计六艘移民运输船扬帆,离开了驻泊多日的亚娘鞋岛,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远洋冒险(启程前往本土)。这一路上风波险恶,情况复杂,每年都得沉个一艘船有时运气差的话会有两艘,而走南印度洋航线沉的船就更多了,这也是很多高官宁愿窝在本土任职,也不愿意去海外的原因所在。毕竟,大家都有家有业的,日子过得好好的,凭什么让我九死一生出海冒险啊,也就一些“愣头青”,才热衷于去远东镀金罢了。
1670年12月下旬,经过长达两个月的漫长旅途之后中途在马六甲、加勒堡停留补给、躲避恶劣天气已经损失了一艘移民运输船(沉没于锡兰岛加勒堡外海)的船队顺利抵达了新华夏岛的新华港补给维修,顺便也让船上的移民下来放放风,以免闷出病来。
当然了,新华夏这个世界第四大岛也是他们中很多人最终的移民目的地毕竟这些船拉的多是生活在广东的移民嘛,比较适应此类气候比如几个月前在定海港码头上与儒尼奥告别的前挺身队第五大队的军官、家属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