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水漫泗州城

第十三章 昆嵛山遇险(一)

    第十三章昆嵛山遇险

    却说自张太师派周安带领家丁、车夫赶着三十辆马车去京城搬运钱财,以作招募兵勇之津费。可一去就是四十多天,未见车队回来,张国纪如坐针毡,十分不安。这一天上午,他cāo练完家丁,心想:“长眉李大仙乃是得道神仙,能知过去未来,祸福吉凶,我何不上山到洒金洞请仙长占一卦?看周安他们沿途是否平安?”

    于是,他让家丁们zìyóucāo练,自己迈步登上大云山。一炷香时间,已到洒金洞前,恰好与金铃童子撞个满怀。金铃童子笑微微作揖道:“在下奉师尊之令,迎接太师大驾光临,没想到您已到洞门口,里面请!”

    “好的!”张国纪应了声,与金铃童子进入洒金洞。

    长眉李大仙为了不怠慢客人,事先预备好石桌石凳,茶壶茶杯,一应俱全。当张国纪与金铃童子走到石桌前时,长眉李大仙微笑道:“太师驾到,有失远迎,请坐用茶!”

    “在下参见仙长,给仙长叩头。”张太师扑通跪在碧云床前的蒲团上,给长眉李大仙磕三个头。

    “使不得!使不得!太师如此重礼,折煞贫道了;童儿,快将张太师搀扶起来。”长眉李大仙抬了抬手腕。

    “您起来吧!”金铃童子听了师令,即忙将张国纪搀扶起来,侍候他坐下,倒上一杯香茶,“太师,请用茶!”

    “谢谢!”张国纪道了一声谢,向长眉李大仙抱了抱拳,“仙长,在下来向您打听一件事。多少天来,一直在心里惦记着。”

    “是周管家去京城搬运财产一事吧?”长眉李大仙眯着眼,不假思索问。

    “是的!”张国纪点点头,试探道,“周管家带家丁去京城已四十多天,按里程计算,早该回来了。可一点消息也没有,老夫担心在京城或者途中遇到麻烦,心里整天犹如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所以,来向您问个卜,讨个吉利。”

    其实,周安他们的祸福吉祥,自始自终都在长眉李大仙掌握之中。但为了不泄露天机,他装模作样,伸出手指掐算一番,笑微微道:“危险倒是有的,但在关键时刻,总会有人出手相救,化险为夷,平安无事,您尽管放心。还会给您带来十多员战将,几千人马和上百辆车的钱财、粮食等物资,就是招募十万兵马,也够几年开销。”

    “有如此庞大物资,难道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张国纪满腹狐疑,似信非信,追问道,“仙长能否告之一二,是谁富可敌国,赞助在下财物人马?”

    “此乃天机,暂不泄露,四天后中午前准时到达,您事先砌灶,准备五千人饭菜,再准备三千匹马的草料,千万不能让人家饿肚子。”长眉李大仙拈着胡须,将迎接新军的事对张国纪作了交代。

    面对长眉李大仙说得活灵活现,打消了张国纪的质疑和猜测,表示道:“仙长,张某听您的安排,第四天一早就将一切准备妥当,迎接大队人马到来。”

    接下来,张国纪又问些有关建军治军的学问,长眉李大仙一一作了解答。天交晌午时,张国纪告辞长眉李大仙,离开洒金洞,回到陈婴庙。

    话分两头,再说这一天早饭后,云台山总寨主杨东旭,招集十个寨主在聚义厅开碰头会。当众人到齐后,杨东旭开门见山道:“各位弟兄,为了轻车简从,主要将钱财、粮食,衣衫、被褥带走,至于家具、桌椅,能带则带,不能带的弃之不要。我现在分一下工:郑天寿、左增辉、二位寨主,负责清点后山寨钱财、玉器之类,登记入账。”

    郑天寿、左增辉抱了抱拳,应承道:“在下遵令!”

    杨东旭望一眼何兴亮、袁俊生道:“何兴亮、袁俊生二位寨主,你两人负责清点仓库粮食,装袋封口,同样要登记入账。”

    “在下遵令!”何兴亮、袁俊生随口应答。

    “魏世杰,你与王再武负责清点前后山寨马匹、车辆,负责车装、马驮等各项任务。”杨东旭命令道。

    “是!”魏世杰、王再武抱了抱拳,表示赞同。

    “周应海、陈乃亮二位寨主,你两人负责前云台山寨的金银细软之内,打包记数,不可遗忘。”杨东旭目光在二人脸上扫视。

    “好的,我们一定会细心清点的。”周应海、陈乃亮异口同声道。

    “顾华平、吴兴宝,你二人负责前云台山寨内的粮食,同样要装袋入账。”杨东旭吩咐道。

    “好的!我们不折不扣完成任务。”顾华平、吴兴宝点头答应。

    “至于前后山寨的兵丁,前山归前山寨调用,后山归后山寨调用。速度要快,装点妥当便下山行动。”任务分配完毕,杨东旭向众寨主挥挥手,“你们分头行动吧!”

    众寨主站起身,出离聚义厅。

    再说张国纪下了山,来到陈婴庙内,将现有的家丁招集在一起。众家丁不知老爷上山得到什么锦囊妙计,一个个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

    “好啦!好啦!大家不要再议论不休。”张国纪抬起双手,做个制止动作,“你们随老夫到院子里走走,顺便分配一下任务。”

    “是!”众家丁不知主子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随在张国纪身后,来到前院东院墙旁止住脚步。

    张国纪扫视一下院墙内的实际范围,并踱步量了量长度,对众家丁道:“以院墙为基础,每隔五尺远垒砌一个灶台,灶膛的尺寸按最大号锅砌。”

    一名家丁望一眼场地,问张国纪:“老爷,要垒砌多少个灶台?”

    “先垒砌一百个灶台,不够时再砌。”张国纪按兵丁的数量,作实际安排。

    “哇!如此数量,要有成千上万人吃饭吗?”一名家丁惊讶得直咂舌头,追问道,“是哪里来的队伍?”

    “你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了?不该问的就别问,到时候自然明白。”张国纪瞪他一眼憎怒道。

    “小的多嘴,望老爷宽恕海涵。”家丁自知没趣,退到一旁。

    另一名家丁道:“老爷,这么多灶台,哪来那么多锅?就是将东阳城所有杂货店的锅都买来,也不够的,依小的看,灶膛不能留最大号,应大小搭配,这样锅容易买到。”

    “好吧!我事先没有想到这一步。”张国纪自责片刻,接着道,“至于锅的数量,一个集镇不够,再到另一个集镇买,直到买齐为止。好啦!你们随老夫再到另一地点看看。”

    张国纪在前,众家丁随后,穿越大殿,经过一排廊房,来到后院内,指着一片场地道:“这一片场地,要搭一排排马厩,留着拴马地方。待灶台砌完,就着手建马厩。”

    一名老家丁问:“老爷,队伍到达时,能有多少匹战马?”

    “估计有三四千匹,时间来得及的话,多建些马厩,以后还要招兵买马,扩充队伍,要事先安排好各项工作,避免临时抱佛脚。”张国纪安排好建马厩地方,向家丁们做个手势,“走,去廊房看看。”

    张国纪与众家丁按原路返回到廊房前,计算着房间的数量,老家丁瞅着张国纪问:“这片廊房留着做仓库,还是做营房?”

    张国纪思忖片刻,伸出手指计算一会道:“应留着做营房,不够住时,再在廊房前的场地上搭些帐蓬。钱财存放在藏经阁内,粮食堆放在大殿内。不过,这些安排只是暂时的,等队伍壮大后再扩建。”

    他们转悠一圈,不觉天已晌午,一起去餐厅用膳。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