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三章 技术瓶颈
自导偏移这种功能,本身是固化在导引头硬件里的。
导弹自导头的偏移程序,作为强制所有竞技用导弹、或者竞技用自导头的制造企业必须集成的模块,在导弹安全控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简单的说,就是在导弹即将与目标交汇时,不论是什么类型的目标,都会触发导弹上的距离传感器,然后激发保护程序、进入航迹自动下偏的规避路线。
也就是说就算有人弄到了竞赛用空对空导弹,自己加上战斗部,也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破解、屏蔽了火控导偏模块,到最后时刻导引头也会给出虚假的目标信息,驱使导弹脱靶、从而保证飞行器的安全。
当然,说了这么多,现在的问题就是:ifu规则和《导弹及导引模块监控条例》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私自拆卸竞技用导弹、导引头模块;否则一律以违规论处,严重的可能还要进班房的。
想到《监控条例》这种硬xìng的规定,龙云自然是很无语,那倒是要怎么办呢?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龙云想法的影响,刘威见到队长面露难sè,倒是提出一个解决办法:“龙哥,要是你真的想看,咱们可以把导弹拿去检测中心。虽然要花点检测费,不过保险一点总是好的,毕竟这一批导弹咱们收到以后还没抽检过呢?”
“是吗?”在航空训练中心呆的时间不够长,龙云倒是不知道训练基地里还有这么一个部门,“那好,正好咱们也看看内部结构,这就去!”
……
在航空训练基地的电子设备检测中心,填写了一份表格、在网上做了记录,龙云和刘威就得到了拆卸许可,被允许在检测中心的实验室里进行导弹拆解检测。
和早期军队使用的导弹不一样,竞赛用导弹的拆卸没有什么难度,对照说明书摆弄一番专用工具,两人很快就把由电瓶车送来、放置在试验台上的rǔ白sè硕长pl-12导弹拆成了若干舱段。
果然,拆开导弹的各个模块后,龙云大概瞟两眼就知道,这绝对不是pl-12导弹在正常服役时的原装形态。
别的不说,单就pl-12导弹弹体前部整流罩内的导引头来说,龙云之前虽然没有见过实物,但是网络上的图片是看过:狭小的圆柱状模块内塞满器件,前部还有直径接近弹径的小型平板缝阵天线,龙云对导弹导引模块还是颇为熟悉的。
但是现在,呈现在两人眼前的,只是封装程度相当高的一个圆柱型总成,前部被透明材料保护起来、带着点反光的部分似乎就是天线,看上去显然是采用了aesa技术的小型天线阵;后面的柱体虽然没有卸开,但是以龙云的臂力拿起来掂量掂量,直径二百毫米、长度超过三百毫米的导引模块竟然能被他轻易托举起来,可想而知里面的元器件会多么的jīng简。
发觉这里面一定有名堂,龙云忽然对其产生了极大地好奇心,他打算进一步进行拆卸,却找不到可以入手的地方。大概是整体封装、不需要也不允许用户打开的?而且正如刘威所说,龙云估计这里面也装有识别芯片和防止拆卸的传感器,为了监控导引头的去向。既然如此,自己还是不要轻易动手的好,龙云让刘威把导引模块放到实验室一角的超声检测仪上,尝试启动超声探测设备。
金属外壳的导引模块,一般的电磁波透视无法看穿结构,但是用超声探测仪却是可以的。
调谐一下谐振频率和探头贴合位置,像给病人做ct那样扫描一遍,龙云凑上去认真看了看屏幕上显示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一边的刘威也觉得很好奇,以他对电子设备的研究,也看得出来模块里的结构是极其简单:
“果然,龙哥你看,里面就是一块主板,再加上供电模块;芯片和元件很少,这块最大的应该就是块军用级dsp(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外围加块rom(只读存储器)和几个小分立器件。——哦,还有和供电在一起的天线馈电模块,也是集成在一起的,其他还真就没什么了。”
“哦,真的是这样;估计程序都直接写在可编程dsp里,这整个就是一信号处理机嘛。”
“可不是,这样成本当然低了。话说,咱们就是拆开也没用,里面就这么点东西、没什么好研究的;要说改动导引程序,没有烧录器的话也灌不进去啊。”
看到屏幕上的透视结果,那些寥寥无几、分明是集成度极高的元件,龙云有点泄气。
这样的导弹,别说是一九九六年的苏联,就是当时的电子科技水平世界第一的美国,那也休想能仿制出来。
苏联的电子技术一向是其武器系统的短板,别的不说,线形优美的su-27就是因为那几乎一吨重的硕大n001雷达系统才变得如此身形庞大,用两台当时推力几乎逆天的al-31f才能推得起来,然后垂直机动xìng还是和f-15有一定差距。至于导弹方面,以龙云之前的作战经历来看,已经投产逾十年的r-27、r-73都时不时的出故障,至于眼前的这种先进导弹那恐怕更是连想也别想。
有了之前和“三角旗”安德烈少校的交流,龙云并没有要看扁苏联的电子工业部门,他在想如果是原汁原味的r-77,估计还是可以小批量投产试用;但是眼前这样的集成货sè,那肯定没有一点希望。
可是想想也知道,现在市面上的r-77肯定也是类似的jīng简构造,至于原版的r-77,估计除了苏俄空军存放过期弹药的军火库,别的地方那是怎么也找不到。
——真是纠结啊,这可怎么是好?
难道要就此放弃?主动雷达制导导弹,那可是发shè后不管的空战利器,龙云当然是极其渴望能够用上的。不行,得再想想办法!
静静躺在超声扫描仪里的导引模块,虽然能够从屏幕上清晰观察到内部结构,但是这些在当前科技水平下平平无奇的零部件和总成,放到过去那都是十足的稀罕物。
之前在学校里,龙云学习的就是机电专业,对导弹上的电子设备和相关模块他还是比较熟悉;但是要说以现在试验台上的导弹实物,去考虑怎样原样仿制出可用的成品、还得是基于苏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技术水平,那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
龙云相当清楚的知道,电子工业并不是孤立的技术领域,可以说是现代工业体系的一个缩影: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元器件,背后都需要整个行业、乃至跨行业的相关产业基础作为支撑。早期工业界大而全、一座工厂包办一切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的生产成品几乎都可以上溯到数不清的行业部门和产品线。
就拿最重要的天线模块来说,与原版r-77完全不同,市售超视距导弹采用的都是aesa天线,尺寸可以做得相当小、价格也十分低廉,同时还具有超过原版r-77的可靠xìng和耐久稳定xìng;但就是这样一小块看上去其貌不扬的天线模块,却需要从基本的sio2提纯开始,一道道工序下来直到形成最终符合要求、能够组装的成品模组。
这中间的曲折生产流程,要写恐怕可以单开一本书;不过龙云知道,这样枯燥的东西除了专业技术人员,是没人有耐心去看就是了。
而换个角度去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苏联,电子技术到底是什么水平?
龙云没有专门研究,但就算从最近接手的su-27s上就可见一斑:别的不说,单就那一座舱的圆盘式机械仪表,如果不是有意识感知能力,简直要让他看得头晕。在机库里打开雷达罩,里面硕大的n-001雷达,倒卡塞格伦天线的直径九百六十毫米,但是对重型歼击机目标(比如f-15)的典型搜索距离却只有一百一十千米左右;虽然比起早期型mig-25上那带着真空管的单脉冲“神器”已经大有进步,但是xìng能和可靠xìng的确是难以让人满意——如果不是一直恒温恒湿、频繁检修的伺候着,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是常有的事。
对苏联的电子技术短板,之前龙云就吃过这样的亏,印象当然是非常深刻。他有时候还怀疑过,使用mig-29的时候打出去的r-27导弹战绩如此之差,这里面敌机成功规避的成分到底有多少?
以他的悲观估计,这里面恐怕多半还是导引头、或者雷达的漂移误差和累积误差所致:以r-27的战斗部杀伤半径,只要导引计算偏差超过十米,敌机基本上就是毫发无伤,更不要说那些导引头失灵、根本不知去向的导弹了。
总之,考虑了半天,龙云得出的结论就是一个:摆在面前的这种高科技导弹,绝不是苏联当时的电子水平可以制造出来。
这条路走不通,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导弹自导头的偏移程序,作为强制所有竞技用导弹、或者竞技用自导头的制造企业必须集成的模块,在导弹安全控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简单的说,就是在导弹即将与目标交汇时,不论是什么类型的目标,都会触发导弹上的距离传感器,然后激发保护程序、进入航迹自动下偏的规避路线。
也就是说就算有人弄到了竞赛用空对空导弹,自己加上战斗部,也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破解、屏蔽了火控导偏模块,到最后时刻导引头也会给出虚假的目标信息,驱使导弹脱靶、从而保证飞行器的安全。
当然,说了这么多,现在的问题就是:ifu规则和《导弹及导引模块监控条例》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私自拆卸竞技用导弹、导引头模块;否则一律以违规论处,严重的可能还要进班房的。
想到《监控条例》这种硬xìng的规定,龙云自然是很无语,那倒是要怎么办呢?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龙云想法的影响,刘威见到队长面露难sè,倒是提出一个解决办法:“龙哥,要是你真的想看,咱们可以把导弹拿去检测中心。虽然要花点检测费,不过保险一点总是好的,毕竟这一批导弹咱们收到以后还没抽检过呢?”
“是吗?”在航空训练中心呆的时间不够长,龙云倒是不知道训练基地里还有这么一个部门,“那好,正好咱们也看看内部结构,这就去!”
……
在航空训练基地的电子设备检测中心,填写了一份表格、在网上做了记录,龙云和刘威就得到了拆卸许可,被允许在检测中心的实验室里进行导弹拆解检测。
和早期军队使用的导弹不一样,竞赛用导弹的拆卸没有什么难度,对照说明书摆弄一番专用工具,两人很快就把由电瓶车送来、放置在试验台上的rǔ白sè硕长pl-12导弹拆成了若干舱段。
果然,拆开导弹的各个模块后,龙云大概瞟两眼就知道,这绝对不是pl-12导弹在正常服役时的原装形态。
别的不说,单就pl-12导弹弹体前部整流罩内的导引头来说,龙云之前虽然没有见过实物,但是网络上的图片是看过:狭小的圆柱状模块内塞满器件,前部还有直径接近弹径的小型平板缝阵天线,龙云对导弹导引模块还是颇为熟悉的。
但是现在,呈现在两人眼前的,只是封装程度相当高的一个圆柱型总成,前部被透明材料保护起来、带着点反光的部分似乎就是天线,看上去显然是采用了aesa技术的小型天线阵;后面的柱体虽然没有卸开,但是以龙云的臂力拿起来掂量掂量,直径二百毫米、长度超过三百毫米的导引模块竟然能被他轻易托举起来,可想而知里面的元器件会多么的jīng简。
发觉这里面一定有名堂,龙云忽然对其产生了极大地好奇心,他打算进一步进行拆卸,却找不到可以入手的地方。大概是整体封装、不需要也不允许用户打开的?而且正如刘威所说,龙云估计这里面也装有识别芯片和防止拆卸的传感器,为了监控导引头的去向。既然如此,自己还是不要轻易动手的好,龙云让刘威把导引模块放到实验室一角的超声检测仪上,尝试启动超声探测设备。
金属外壳的导引模块,一般的电磁波透视无法看穿结构,但是用超声探测仪却是可以的。
调谐一下谐振频率和探头贴合位置,像给病人做ct那样扫描一遍,龙云凑上去认真看了看屏幕上显示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一边的刘威也觉得很好奇,以他对电子设备的研究,也看得出来模块里的结构是极其简单:
“果然,龙哥你看,里面就是一块主板,再加上供电模块;芯片和元件很少,这块最大的应该就是块军用级dsp(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外围加块rom(只读存储器)和几个小分立器件。——哦,还有和供电在一起的天线馈电模块,也是集成在一起的,其他还真就没什么了。”
“哦,真的是这样;估计程序都直接写在可编程dsp里,这整个就是一信号处理机嘛。”
“可不是,这样成本当然低了。话说,咱们就是拆开也没用,里面就这么点东西、没什么好研究的;要说改动导引程序,没有烧录器的话也灌不进去啊。”
看到屏幕上的透视结果,那些寥寥无几、分明是集成度极高的元件,龙云有点泄气。
这样的导弹,别说是一九九六年的苏联,就是当时的电子科技水平世界第一的美国,那也休想能仿制出来。
苏联的电子技术一向是其武器系统的短板,别的不说,线形优美的su-27就是因为那几乎一吨重的硕大n001雷达系统才变得如此身形庞大,用两台当时推力几乎逆天的al-31f才能推得起来,然后垂直机动xìng还是和f-15有一定差距。至于导弹方面,以龙云之前的作战经历来看,已经投产逾十年的r-27、r-73都时不时的出故障,至于眼前的这种先进导弹那恐怕更是连想也别想。
有了之前和“三角旗”安德烈少校的交流,龙云并没有要看扁苏联的电子工业部门,他在想如果是原汁原味的r-77,估计还是可以小批量投产试用;但是眼前这样的集成货sè,那肯定没有一点希望。
可是想想也知道,现在市面上的r-77肯定也是类似的jīng简构造,至于原版的r-77,估计除了苏俄空军存放过期弹药的军火库,别的地方那是怎么也找不到。
——真是纠结啊,这可怎么是好?
难道要就此放弃?主动雷达制导导弹,那可是发shè后不管的空战利器,龙云当然是极其渴望能够用上的。不行,得再想想办法!
静静躺在超声扫描仪里的导引模块,虽然能够从屏幕上清晰观察到内部结构,但是这些在当前科技水平下平平无奇的零部件和总成,放到过去那都是十足的稀罕物。
之前在学校里,龙云学习的就是机电专业,对导弹上的电子设备和相关模块他还是比较熟悉;但是要说以现在试验台上的导弹实物,去考虑怎样原样仿制出可用的成品、还得是基于苏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技术水平,那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
龙云相当清楚的知道,电子工业并不是孤立的技术领域,可以说是现代工业体系的一个缩影: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元器件,背后都需要整个行业、乃至跨行业的相关产业基础作为支撑。早期工业界大而全、一座工厂包办一切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的生产成品几乎都可以上溯到数不清的行业部门和产品线。
就拿最重要的天线模块来说,与原版r-77完全不同,市售超视距导弹采用的都是aesa天线,尺寸可以做得相当小、价格也十分低廉,同时还具有超过原版r-77的可靠xìng和耐久稳定xìng;但就是这样一小块看上去其貌不扬的天线模块,却需要从基本的sio2提纯开始,一道道工序下来直到形成最终符合要求、能够组装的成品模组。
这中间的曲折生产流程,要写恐怕可以单开一本书;不过龙云知道,这样枯燥的东西除了专业技术人员,是没人有耐心去看就是了。
而换个角度去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苏联,电子技术到底是什么水平?
龙云没有专门研究,但就算从最近接手的su-27s上就可见一斑:别的不说,单就那一座舱的圆盘式机械仪表,如果不是有意识感知能力,简直要让他看得头晕。在机库里打开雷达罩,里面硕大的n-001雷达,倒卡塞格伦天线的直径九百六十毫米,但是对重型歼击机目标(比如f-15)的典型搜索距离却只有一百一十千米左右;虽然比起早期型mig-25上那带着真空管的单脉冲“神器”已经大有进步,但是xìng能和可靠xìng的确是难以让人满意——如果不是一直恒温恒湿、频繁检修的伺候着,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是常有的事。
对苏联的电子技术短板,之前龙云就吃过这样的亏,印象当然是非常深刻。他有时候还怀疑过,使用mig-29的时候打出去的r-27导弹战绩如此之差,这里面敌机成功规避的成分到底有多少?
以他的悲观估计,这里面恐怕多半还是导引头、或者雷达的漂移误差和累积误差所致:以r-27的战斗部杀伤半径,只要导引计算偏差超过十米,敌机基本上就是毫发无伤,更不要说那些导引头失灵、根本不知去向的导弹了。
总之,考虑了半天,龙云得出的结论就是一个:摆在面前的这种高科技导弹,绝不是苏联当时的电子水平可以制造出来。
这条路走不通,有没有别的办法呢?